1、1第 4 讲 高考应试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历史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项能力的考查。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阐释(1)高考命题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历史审题)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 运用历史信息和知识作答)。(2)这类试题在命题中占有很大比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之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完成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典例
2、 1 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点拨 考查能力 考查学生获取文字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 “记述个人功绩、追颂祖先功德”答案 B解析 商周时期的铭文并不属于新的文字体系,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功用的信息,D 项错误;由 铭文的内容“记述个人业绩,追颂 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家族传统的继承, C 项错误,B 项正确。典例 2 2015天
3、津高考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 75 团的徽2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点拨 考查能力 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 “1942”“青天白日”图案“缅甸之星”标志答案 C解析 由徽章中的时间 1942 年、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这一设计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击败侵缅日军的史实,故选 C。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故 A项错误。B 项不符
4、合该时 期特征,此 时美国正在抗击法西斯的侵略;题中的徽章是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不可能完全突出中国军队的斗争,故排除 D 项。【应 对 策 略 】“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 ,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3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阐释(1)高考命题要求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解答试题
5、、测试考生学科能力的关键。它主要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个层次。在考试过程中, “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甄选合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的过程。(2)通常表现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是对知识迁移、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典例 3 2016北京高考“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
6、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点拨 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调用知识 王安石变法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以通天下之利”等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 D 项。典例 4 2016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4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点拨 考查能
7、力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取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调用知识 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答案 C解析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 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 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D 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 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 项符合题意。【应 对 策 略 】1迁移:明确题干材料或者情境、或设问所反映的相关学科知识,将材料与所反映的学科知识调动过来,与材料或者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思考。特别要注意从材料、情境与所迁移知识的关联中找出相似点,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史论结合,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区分:解答过程中要注
8、意说明与表明、体现与反映的解答限制词,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现象。(1)“说明 ”与“表明”的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材料解析题),同时“表明”还有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特点(选择题中考查较多)。(2)“体现 ”与“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是“反映”有时可能就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可能是从材料中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结论的历史事实。5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阐释(1)高考命题要求的“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
9、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又分为“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两个方面。(2)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问题的实质;最后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关键。典例 5 2016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
10、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点拨 考查能力 根据材料认识历史现象并作正确阐释的能力描述事物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答案 A解析 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 A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 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 C 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 书记载其失误,故 D项错误。 【应 对 策 略 】61理解历史主干知识:对所学知识中的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阶段特征牢固掌握,从历史背
11、景、表现、特点及影响角度综合理解。2加强知识迁移能力:就是将已有知识与试题内容或信息建立联系,或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认识、分析、判断、说明问题的能力即知识迁移的能力。3运用历史思维思考:主要是从学科素养和能力角度,正确地阐述或阐释历史事物,强化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阐释(1)高考命题要求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考查中的最高能力层次。主要包括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等三个方面的层次。(2)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前面三个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在
12、非选择题中大量呈现,是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论证问题的前提,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为平台的综合论证和探究能力的运用。典例 6 2015江苏高考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 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 1914 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
13、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7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材料三 1921 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 15 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 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杜君立历史的细节请回答: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4、;280 字左右)点拨 此为开放探究题,只要符合本小题的答案要求,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答案 略解析 本题要先提炼出观点。可以从大机器的人性、非人性或兼而有之等角度进行论述。论证其人性可从其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们生产等对人的解放的积极作用方面论述。论述其非人性可从材料三卓别林对其批判等负面影响进行论述。兼而有之的观点则参考上面两种观点进行论述。 【应 对 策 略 】(1)第一步,提取材料观点,迁移所学知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对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作出判断。(2)第二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
15、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8(3)第三步,解题时,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有理有据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诫;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的判断,达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高考应试能力培养限时专练时间:3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6兰州诊断考试“至迟在公元前 7 世纪末,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 ”材料反映出( )A “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C王
16、畿内的人比诸侯国内的人地位高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西周的宗法制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这一制度,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位,庶子或被分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分封在畿内立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庶子的后裔受封的机会越来越小,最终成为平民。D 项正确。22016郑州质检一(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商品经济非
17、常繁荣B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答案 B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从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看出,韩宣子想从郑国商人手中得到一个玉环,但子产不同意,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桓公曾与商人有盟约,只要商人不背叛郑国国君,那么国君也不会对商人巧取豪夺;商人有宝物在市场里销售,国君也不要求知道。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故选B 项 。32016重庆适应性测试二隋朝杨尚希上奏曰: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据此,杨尚希最有可能提出的建议是( )A扩大
18、郡县面积 B整顿冗官C裁减郡县数量 D减免赋税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根源在于“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因此要解决民少官多的问题就必须裁减郡县的数量,故答案为 C。42016沈阳质检一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 “儒之出也惟经济。离此一路即另著一种四书 五经 ,一字不差,终书生也,非儒也。 ”颜元认为“儒”应该( )A追求物质财富 B提倡工商皆本C践行经世致用 D讲求重义轻利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清初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之出也惟经济”即儒者要学以致用,由此可知,颜元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由此可知,C 项正确。52016石家
19、庄质检二1961 年 5 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 2000 万职工中,有 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10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C国民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 。结合题中时间“1961 年”以及“有 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可知,这与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 ”的方 针有关,是 调整国民 经济结构的具体表现,答案为 C。62016广西质检一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
20、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不断地认识自我 B不必遵守法律判决C肯定美德的作用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由“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可知,苏格拉底主张要不断地认识自我,A 项正确。72016福建厦门一模闵采尔(14891525)曾是路德的拥护者,在同矿工、农民密切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其新的宗教观;强调信仰的源泉是“人内心的灵光” ,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主张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这种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主要是因为其( )A摒弃宗教信仰导致社会危机B迥于路德而遭下层民众反对C观点激进而缺乏实施的条件D倡导“因信称义”而遭镇压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强调信仰的源泉是人内心的灵光 ”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