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委托经理人经营管理资产,经理人与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在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两者的利益又是不一致的。由此,在信息不对称以及所有者较难监督的情况下,经理人很可能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所赋予的权利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决策。那么,只有将两者的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促使经理人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股权激励方式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者利益不一致的难题。然而,股权激励制度本身也存在缺陷。即使推行“股权
2、激励”最成功的美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安然事件正是一个典型。在我国,自2006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以来,已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制造业上市公司就占半数以上,这就使得这些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因此,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来研究股权激励可能带来的盈余管理问题非常有必要,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把握该行业股权激励实施的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些年来制造业上市公司基于股权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二)意义1、理论意义鉴于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西方国家的企业大量采用股权激励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实践结果同时证明股权激励是一把“
3、双刃剑”,运用不当会带来新的问题,盈余管理就是其中之一。而目前就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激励的积极效应方面,对于股权激励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则研究较少,而从盈余管理角度来研究股权激励的效果的文献更是相对稀缺。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规避股权激励实施中的盈余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线索。2、现实意义本文从制造业上市公司角度出发,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些年来上市公司基于股权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可以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行为有更理性的认识,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内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效地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净化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
4、,使我国证券市场能够健康、规范、有序地运行。同时,这对于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层激励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均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三)文献综述1、国外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广泛阅读,发现国外学者从盈余管理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盈余管理的产生条件,KATHERINESCHIPPER(1989)指出主要有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其中,契约摩擦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动机,而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条件。BROWN(2002)在华尔街日报中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如果在短期内管理者有自由出售手中所持股
5、票的权利,股权激励就会促使管理者采取以牺牲公司长期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提高短期内公司的股票价格,从而使自己获利。GUTTMAN和KADAN(2003)提出了一个信号博弈模型,证明了股权激励是导致盈余管理的动因。模型指出理性的投资者是根据经营者所报告的公司收益来确定股票价格的,同时假设经营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有成本的;股东以公司的股价作为确定经营者报酬的标准,因此,经营者有操纵对外公布的公司收益的动机。在实证研究方面,奥斯汀瑞坦加等(2003)在股票期权奖励与盈余管理动机中通过考察CEO报酬的结构以及管理盈余的动机问题研究管理者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选择是否受到股票期权授予时间以及频率的影响。通过研
6、究得出作为年度盈余组成部分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受到同比例的期权奖励的影响。特里A贝克等(2009)在围绕期权授予的激励机制和盈余管理机会一文中,通过将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与管理盈余的能力联系起来建立一些假设。研究指出,期权授予和盈余的关系应该根据期权授予计划的性质而相应发生变化。不然,投资者会预见到一个即将到来的收益,承认在报告过程中管理者进行干预的动机,从而使那些接近期权授予日的盈余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2、国内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文献并不多,主要包括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应、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首先
7、是关于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研究,这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方面。魏刚(2000)的研究表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股票一级、二级市场存在巨大价差的情况下,持有股份的高级管理人员完全可以利用股票市场轻而易举获利,拥有剩余索取权产生的激励效应荡然无存。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并不会对业绩产生影响。李增泉(2000)根据国内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员的年度报酬并不与公司绩效相关联,持股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大部分公司管理层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当管理层人员的持股达到一定比例后,股票激励才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周建波和孙菊生(
8、2003)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来考察公司治理结构、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董事和高管作为自利理性的经济人,有能力通过各种合法的手段为自己谋利,其中也包括股权激励工具。邱世远等(2003)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中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股权激励效应。他们统计了我国截止2001年年底实施了股权激励的86家上市公司,这86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均远远大于全部上市公司相应的指标,由此肯定了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其次是对盈余管理动机方面的研究,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可以为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到相应的依据。陆建桥(1999)对中国亏损上
9、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指出一些上市公司出于避免连续三年亏损、免受诸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的动机,在亏损及其前后年度采取了相应的盈余管理行为。孙铮和王跃堂(1999)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频率分布进行了检验,发现在配股生命线附近,净资产收益率有明显的非常集中的趋势,这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惠小兵和陈方正(2001)通过对1999年联合证券公司与证券时报主办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八个动机,具体包括报酬契约动机、IPO(首次发行股票)动机、配股动机、保牌动机、银行借款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动机、市场动机和税
10、收动机。最后是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环境、研究方法等的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王克敏(2007)应用LISREL模型,深入分析了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高管控制权对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李春景等(2009)以2006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4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刺激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上市
11、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司徒大年等(2004)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研究一文中研究了股权激励效应发挥的环境,认为股权的激励效应是以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为前提的,在一个投机性强、高价高估的市场,操纵股价有更大的空间,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容易使得公司高管行为短期化,推高短期股价。卢侠巍(2000)指出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对付监管部门的配股权规定存在利润操纵行为。为了减少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建立对高管人员的适当的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操纵会计盈余的行为。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吴娓(2006)在研究中发现
12、一般情况下,管理层造假的意愿并不强,只有在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弱、财务状况每况愈下时,管理层才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同时指出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第一大股东对盈余管理依然能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陈千里(2008)在代理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盈余操纵和国有股减持对股权激励合约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过高的股权激励不仅会带来内部人侵占国有资产、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后果,而且可能使抑制盈余操纵活动的市场监管措施失效。3、国内外研究小结从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实施状况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股权激励制度在权衡股东与管理者利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由此引起
13、了盈余管理行为等新的道德风险,这不仅影响了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隐患。我国的股权激励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自2006年底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起,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开始了大范围施行,尤其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它占了已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的半数以上,如果不正视这一问题,股权激励很容易演变成管理者掏空上市公司的新手段。因此,通过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可以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同时也为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实施更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提供方向。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的基本内容1、论述
14、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文章的主要结构进行阐述。2、对国内外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文献进行回顾,并对这些研究进行评述。3、阐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以及制度障碍等。4、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实证研究。5、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指明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通过对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盈余管理等问题。2、以已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来研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3、对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进行选择,以更好地呈
15、现研究结果。4、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更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提供政策建议。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写作本论文前,需要对国内外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地阅读,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将这些文献所阐述的观点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共性,同时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特殊性做出相应的解释。4、实证研究法。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有个系统的了解,然后提出研究假设,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6、,结合软件的选择得出最佳的研究结果。(二)技术路线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分析实施的正效应盈余管理问题的存在实施的负效应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提出实证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样本数据(制造业上市公司)构建实证研究模型利用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操作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00820101122完成毕业论文选题2010112320110110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2011011120110311完成毕业论文初稿2011031220110503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17、2011050420110512毕业论文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SCHIPPER,1989“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VOL3,NO4,PP91922BROWNK,2002“MANYFIRMSMAYPLAYWITHNUMBERSTOPAINTPRETTIERPICTURESOFTHEMSELVES”THEWALLSTREETJOURNAL,PP683GUTTMAN,OKADANANDEKANDEL,2003“ARATIONALEXPECTATIONMODELOFTHEKINKINACCOUNTINGEARNINGS”HEB
18、REWUNIVERSITYANDWASHINGTONUNIVERSITYWORKINGPAPER,PP1521634邱世远,徐国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012P36455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治理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35P74826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03P45627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1P11188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置之实证研究财经研究,19994P399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9P122510惠小兵,陈方正关于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
19、究华东经济管理,2001S2P323711卢侠巍关于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操纵会计盈余行为与长期激励机制问题研究前沿,20006P263012司徒大年,傅浩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4P232413吴娓,涂燕,付强财务造假、盈余管理与管理层期权激励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3P727614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7P11112015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P14915516李春景,李萍基基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经济师,20091
20、1P808117夏娜丽公司股权激励及高管薪酬披露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77P606518韩丹,闵亮,陈婷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79理论版P697319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国外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商业研究,200910P282920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商业评论,20094P11311921孟祥革股票期权激励陷阱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712P12612922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10P14114323TERRYBA
21、KER,DENTONCOLLINS,AUSTINREITENGA,2003“STOCKOPTIONCOMPENSA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INCENTIVES”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ANDFINANCE,VOL18,NO4,PP5568224TERRYABAKER,DENTONLCOLLINS,AUSTINLREITENGA,2009“INCENTIVESANDOPPORTUNITIESTOMANAGEEARNINGSAROUNDOPTIONGRANT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VOL26,NO3,APRIL,PP64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