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4058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献综述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 从历史上看 ,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 , 全球共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西方国家 , 即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 , 主要是一些已经形成的垄断公司兼并大量中小企业 , 以达到进一步加强经济实力拓展市场垄断地位的目的。通过这次并购浪潮 , 西方国家普遍形成主要经济部门的市场份额被一家或几家公司垄断的局面。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其主要特点是以混合并购为主 ,即跨行业并购取代了横向并购和 纵向并购 , 成为企业并购的主流

2、, 出现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 且规模、速度均超过前两次。此次并购浪潮进一步扩大了部门集中垄断程度。 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与以往相比一个突出特点是规模巨大而且数量繁多。这次并购浪潮不仅数量激增而且平均每起并购价值也十分巨大。此次并购使得企业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 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调整 ,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产业的集中度。 第五次并购浪潮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 本次并购浪潮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加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带动、美国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的背景下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本次并购造就了一批巨型公司 , 增强了大企业间的产业互补性 ,

3、改变了大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格局 , 巩固并且提高了它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 奠定了它们的国际领先地位。 在这五次跨国并购的浪潮中,中外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有关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更是为跨国并购奠定了基础。 1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斯蒂芬海默 ( StePhen.H.Hymer , 1960) 提出的以企业优势为中心的直接投资理论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及其他学者的发展,形成了作为 FDI 理论主流的所谓“垄断优势论”,垄断优势论认为, 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定优势通常包括:资金与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与机制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信誉与商标优势。垄断优势论很大程度上解释

4、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原因。但是,垄断优势理论2 主要是静态的经验性分析,缺乏动态和抽象的分析,在强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应具备垄断优势的必要条件的同时,却不能解释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为什么不通过出口和技术转移等其他方式进入别国市场。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不能解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1。 维农( Vemon, 1966)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FDI 是产品生命周期特定阶段演进的结果。在其早期的理论中,维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二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

5、、标准化产品阶段,并相继分析了这三个不同阶段产品的供需特点、生产对市场和资源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国际贸易和 FDI 模式。维农在 20 世纪 70 年代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引入了“国际寡占行为”的概念来进一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产品的生命周期被重新定义为三个新的阶段: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 寡占阶段、老化的寡占阶段。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不同生命阶段各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看成是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因,能较好地解释技术创新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小岛清( 1978)总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提出的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学说。其理论出发点是: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样,应该遵循国际分工与

6、比较优势原则。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该从己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论”,比较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 20 世纪 60 70 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较好地说明了 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战略,以及美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量减少的原因。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也掩盖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落后产业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贸易条件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从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来看,即使就发达国家的利益而言,完全按照边际产业转移的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己经不能适应全球化条件下国际

7、竞争的需要了。 巴克利、 卡森( Buckley 、 Casson, 1976) 认为 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市场障碍,为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 缺陷,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公司就有动力将交易改成公司所属各子公司之间进行,从而形成内部化市场。当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时候,跨国公司就产生了。导致市场内部化形成原因:第一,外部市场失效。第二,中间产品交易困难。内部化理论从企业组织发展的角度提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1李军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 D 兰州:兰州理工大学 , 2007,第 18 页 . 2丁焕明,弗里茨克勒格尔科尔尼并购策略 M北京:机械工

8、业出版社, 2009,第 15页 . 3 种境外直接投资的现实发展。但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的主观单方面探寻其从事国际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考虑不足等,具有片面性。 邓宁( J.H.Dunning, 1981)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 OLI 理论)。邓宁认为,以前的 理论都只是对国际直接投资作了部分阐述,不能成为对外投资和贸易的一般理论。国际投资、对外贸易和向国外生产者发放许可证往往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这一理论把跨国公司拥有的优势分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不同优势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企事业开展对外直接投

9、资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跨国公司拥有的不同组合可以解释企业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技术转让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择行为。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如果企业只拥有一定的 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进行对外技术转让;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选择出口贸易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FDI 是参与国际经济的最好形式。 1可见,折衷理论所提出的关于跨国直接投资的三个优势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和融合的,如内部化优势的具体内容是针对所有权优势的内部使用而言的,而区位优势也要通过内部化来实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和

10、内部化理论,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强调只有三种优势都具备时才能进行跨国投资,因此具有片面性,不能解释并不完全具备三种 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 跨国并购的相关研究 琼森( Jensen, 1986) 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股东,此举降低经理人的权利,避免代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再度进行投资所需的资金由于将在资本市场上重新筹集而再度受到监控。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不适用于成长性企业,它主要适用于那些能产生大量现金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流的企业。所以,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对杠杆收购是有一定的解释力的。 叶勤( 2003)从理论渊源上将交易费用学说、企业并购理论、企业成

11、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统 一为以交易费用学说和市场不 完全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并购动因的一般模型来解释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 叶建木( 2003)以企业并购的一般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作为跨国并购的驱动基础、以波特的战略并购理论作为跨国并购的驱动机理构建了跨国并购1孙静静 基于折衷理论视角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 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第 27 页 . 4 的“驱动轮模型”,用以解释跨国并购的多动因集成驱动。已有的跨国并购理论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对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并购的研究的基础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发展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没有考虑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性。 赵伟、古广

12、东( 2004)分析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解决措 施。 朱允卫、曹淑燕( 2005)分析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易开刚、朱允卫( 2005)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的问题以及企业自身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3 跨国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盖拉多、理查德( Pedro, Geraldo 、 Richard, 1998)在 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学说分析证明了目 标 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动因之一。当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低于重置成本,发生并购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成功率也高。 巴克利、 卡森( Buc

13、kley 、 Casson, 1998) 利用交易费用这一工具,从东道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等二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东道国文化差异、行业结构、行业进入限制、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规模、海外经营经验 等 对外贸易、许可证、特许经营、合资、跨国并购等不同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 品德科 ( Pindyck, 2000)认为企业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能够提高各自的效率。该理论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企业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其二是 企业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即所谓 1+12 的效应(并购后企业的总体效益要大于

14、两个独立企业效益的算术和,同时也能增加社会福利)。 凯文斯( Caves, 1985)认为 企业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核心技术和政府对产业进入的限制 , 都可能对企业的行业进入形成产业壁垒,具体包括规模壁垒、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等。而企业通过对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或消除规模、技术壁垒 , 规避政策限制,实现有效进入。因此 , 东道国产业壁垒的高低会影响跨国并购决策 1。 钱志清( 2001)认为 直接进入当地市场,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 对于成比性行业的企业而言,跨国并购比自行开拓市场成本更低,时间更少,而且能够利用已有网络渠道。 1

15、潘颖 .公司治理与并购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D 西安:西北大学, 2010,第 16 页 . 5 干春辉 ( 2004) 指出欧共体 1990- 1991 年度的并购中有 55.8%是为了加强市场势力范围和市场地位。 梁岚雨( 2002) 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 。 首先,行业巨头之间的并购可以形成市场垄断的局面,垄断可以使公司定价高于获得正常利润的 水平; 其次,即使不形成垄断,由于并购扩大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促使成本降低,产品定价可以高于边际成本同 时又低于市场平均利润价格,于是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姚彩红( 2010)认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 是不同的,甚至同

16、一企业 在不同时期的兼并收购也有不同的动因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是寻 求海外市场、资源、技术和 效率。 吴玉、文卫( 2010)认为 ,跨国公司进行并购是出于它们全球竞争的需要,或者基于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加强行业竞争地位的动机,而绝不是到东道国搞慈善事业。 4 跨国并购整合的相关研究 康海燕( 2010)认为跨国并购整合的失败率一直很高,民族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是 导致并购整合失败的重要原因。双重文化差异体现在并购方员工和被并购方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并会直接影响双方员工的合作。 辛婷婷( 2010)认为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商业行为

17、 ,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扩张企业规模。然而,与振奋人心的高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而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并购中的整合。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实证研究对整合进行了深入分析。 刘文纲( 2010)认为在跨国并购中,并购双方品牌 资源的整合是跨国并购整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购方可以选择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主要有:品牌收购、品牌租赁、贴牌、使用自有品牌、树立本土化的新品牌等。在对各种整合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为样本,选择 MNL 离散选择模型,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选择问题进行实证分

18、析。 吴刚( 2009)认为由于地区间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困难重重,其中尤以薪酬整合为甚为棘手。如何整合薪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遇到的薪酬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战略 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薪酬整合过程,即:全6 面薪酬调查、制定匹配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的有效实施。 姜秀珍、王亚民( 2007)认为跨国并购整合的全过程,是人力资源全面驱动的过程,发现企业在跨国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是避免并购失败最重要的环节。从这一角度对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面临的具体的人力资源整合风险,并针对这些风

19、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5 总结 从目前 国内外现有的 研究成果来看 ,学术界对跨国并购的研究,大都倾向于从跨国并购的国际态势、跨国并购技术性 分析与整合战略、外资对华跨国并购的发展态势与影响、我国企业总体跨国并购情况等方面进行,而少有针对我国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整合战略 的系统研究 。 一般都是照搬现有理论来个宏观阐述,没有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即使有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论文,也大都是简单介绍,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说服力不强。 跨国并购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但是,跨国并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并购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世界各国跨国并购的成

20、功率不足 50%。特别是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虽然近几年来风生水起,但是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再加上跨国并购经验的缺乏、企业领导者的非理性决策以及跨国并购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等因素的存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总体来说并不成功。因此,如何运用跨国并购的理论,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并购的经验,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走出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之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7 参考文献 1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中国并购报告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李桂芳,储贺国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李 梅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M武汉: 武汉

21、大学出版社, 2010 4姚彩红 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研究综述 J 商业经济, 2010( 8) . 5韩松力文化建构理论对跨国并购后企业文化融合的启示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 3) 6戴婵浅析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 J中国商贸, 2011( 1) 7沈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企业管理, 2011( 24) 8章远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初探 J经济与法, 2010( 5) 9吴玉,文卫 我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战略选择分析 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 7) . 10康海燕 跨国并购的双重文化整合策略研究 J.商业文化, 2010( 7) . 11辛婷婷 企业并购整

22、合探析 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10( 1) . 12刘文纲 跨国并购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选择 J 商业研究, 2010( 1) . 13王孝章 浅析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风险 J 经济论坛, 2010( 8) . 14施筱圆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15孙静静 基于折衷理论视角的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 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6刘淑云,傅新文 我国企业并购的整合问题探讨 J 网络财富, 2010( 6) . 17王昊 .中国建设银行跨国并购绩并效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5) . 18魏小仑 .我国企业跨国并

23、购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 . 19潘颖 .公司治理与并购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D 西安:西北大学, 2010. 20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1康海燕 跨国并购 的双重文化整合策略研究 J.商业文化, 2010( 7) . 22辛婷婷 企业并购整合探析 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10( 1) . 23刘文纲 跨国并购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选择 J 商业研究, 2010( 1) . 24王孝章 浅析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风险 J 经济论坛, 2010( 8) . 25丁焕明,弗里茨克勒格尔科尔尼并购策略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4、, 2009 26谈萧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7宋军跨国并购与经济发展 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8王巍 .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 J 环球中国, 2009( 9) . 29李军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 D 兰州:兰州理工大学, 2007. 30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M.America: United Nations, 2010. 31Homburg. Christian is speed of integration really a success factor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8 J.2006(27). 32Keith,Cross-Border mergers/acquisitions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gergraphy,2003(6). 33MacDonald. Two Merger Integration Imperatives J.Strategy and Leadership,200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