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宁波男装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纺织服装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的产业部门,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纺织服装业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水平较高,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1 国外相关研究 1.1 国际贸易 基本 理论 通常,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从国际贸易起步。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 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 1776)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大卫李嘉图( 1817) 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认为本国生产某种产品
2、的成本比率可以和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就能够也必然会进行相互交换,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瑞典经济学家 赫克歇尔和俄林 (1933)将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整合为一体,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认为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地区生产要素相对桌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别。 这些经典理论的假设条件在今天的现实中,都大部分不存在了,所以现在对这些理论的结论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反例,面对不 断变化的现实,这些理论很难做出回答。 1.2 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对 国际化经营的研究现状 迈克尔 波特( 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
3、。他认为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l)生产要素 。 (2)需求条件 。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 (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这是一个站在国家的高度,用全球化的的视角 来研究产业群的理论。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全世界最大的纺织业,中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如果能够在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得到应2 用和 检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1.3 国外纺织业的研究综述 Lee.Young-A(2002)在对美国密执安州纺织服装企业的研究中提出,产品开发、组织与管理、技术与沟通、营销与国际贸易、人力资源以及环境问题是企业竞争的六
4、大要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原材料的来源地、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定位、适应技术与通讯同步发展潮流的新产品。这六个要素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中的关键点,男装企业应把握住这六个要素。 Philip Kotler(2000)认为,企业品牌战略的制定、品牌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其著作中进 行了详细的论述。 Andrew Schrank( 2004) 通过对墨西哥服装产业进行研究,认为外国投资、技术转移、“干中学”对于服装贸易产业的出口起着促进作用。 Bradley A Feuling(2008)则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要想在下一轮国际竞争中去的优势则需要在服务和革新
5、方面做出努力。 2 国内相关研究 2.1 中国纺织业的研究 综述 李创,王丽萍( 2006)认为,中国与印度都属于纺织品服装贸易大国;从出口产品质量结构国际对比看,欧盟、美国的出口产品以高档为主,印度和土耳其出口的纺织 品主要以中档质量为主;中国出口的高档纺织品服装逐渐增加,略高于印度和土耳其,但主体出口产品仍然是中低档产品。 李孟刚( 2006)等认为,中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能力正在不断加强,具有显著的国际比较优势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从产业内部看,各个产业水平并不均衡,其中服装产业竞争力较强,而纺织品产业竞争力较弱。 赵维锋( 2006)等认为,虽然中国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主要集中在
6、市场份额、利润、销售收入等硬性指标;在软性指标上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黄伯和( 2008)指出,中国虽然是 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作为“世界纺织服装加工厂”在国际上其核心竞争力不在品牌、技术和渠道,而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低端,从事简单的生产加工,虽然耗费大量人工,获得的利润却微乎其微。 3 蒋国瑞,张志强( 2006)认为目前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和欧盟市场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处于平缓波动的状态并没有随着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终止而有所提高。 梁建芳( 2002)认为,中国纺织服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
7、力,总体上看,中国纺织品的竞争系数呈上升趋势,但明显弱于 意大利、德国和韩国。 孙孟( 2006)认为,中国纺织业现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竞争优势指数逐年下降。 2.2 浙江 宁波 纺织业的研究综述 李创,任荣明 ( 2006) 认为纺织产业为浙江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值得全国纺织产业学习和借鉴。浙江纺织产业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自主特色的纺织产业基地,产业规模不断膨胀,产业集群效应已经凸现,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浙江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贺赛龙 ( 2005) 在研究宁波服装产业集群时指出,宁波服装产业出口额逐年递增,其国际市场占有率 大大提高; 集群服装出口一 直保持
8、顺差态势,而且顺差额逐年提高,集群主导产品的整体出口创汇能力呈上升趋势 ; 宁波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历年来均非常接近于 1,表明以集群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宁波服装产业和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宁波服装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虽然 2002 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但还是远远大于 1, 宁波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 顾庆良( 2004)运用 GEM 模型对宁波服装业集群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宁波服装产业竞争力水平远在国内平均水平之上,接近国内服装产业的最高水平,但距离世界级产业中心 还有较大的差距的结论,并就结论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孙琪 ( 2007) 认为, 在纺织服装市
9、场发育的过程中 , 宁波政府秉持“有为政府 , 无为而治”的理念 , 通过加强管理和合理疏导 , 引导、规划和培育纺织服装市场的成长 , 通过以政府为媒介 , 促成纺织服装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研发 , 达到了技术资源共同创造、共同利用的良好发展局面 , 有效地节约了企业的资金等各种资源 , 通过宁波政府的引导和同行业间的互助合作 , 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阻力 , 加快了企业前进的速度 ,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 从而达到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张芝萍( 2007)认为,随着 外贸环境的变化和服装业的发展,宁波服装在出口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出口市场4 趋向多
10、元化;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增速加快。张芝萍( 2007)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宁波服装出口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口国的新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贸易区域化和集团化导致贸易转移;人民币持续升值,议价能力明显下降;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服装出口成本进一步上升;国内服装企业竞争加剧。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张芝萍( 2007)提出了几点对策:要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行科技兴贸,积极生产各种环保、功能性服装;尽快
11、建立适应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构建人才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纺织服装业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也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较多的从整体来对纺织服装行业进行研究,较少的从个案中来探讨国际化经营中问题的解决之道。 5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5) 3常亚平 .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 4程惠芳、黄先海、徐剑锋等 .开放浙江 引进来与走出去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
12、6. 5李创,王丽萍 .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三 )J.纺织科技进展, 2006( 4) 6李孟刚,蒋志敏 .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2) 7贺赛龙 .基于产业集群的宁波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J.当代财经 , 2005( 4). 8赵维锋,应志方 .后配额时代浙江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探析 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8) 9张芝萍 .宁波服装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国际贸易, 2007. 10贺赛龙 .基于产业集群的宁波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J.当代财经, 2005( 4). 11李创,任荣明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 J
13、.河北纺织, 2006( 2). 12孙琪 .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J.经济问题, 2007( 4). 13黄伯和 .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末端之痛 J.江南论坛, 2008( 2). 14蒋国瑞,张志强 .国家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J.特区经济, 2006( 4). 15梁建芳,张星,李筱胜 .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J.中国纺织, 2002( 9). 16孙孟,任梅春,苏晔 .提高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J.经济纵横, 2006( 10). 17顾庆良 ,寇强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4( 4).
14、 18Philip Kotler.Market Management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9Lee.Young-A.Michigan Apparel and Textile Industry: Characterization and Needs AssessmentJ.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AI.2002. 20Andrew Schrank.Ready-to-wear development Foreign investment,technology transfer,and learning by watching in the apparel tradeJ.Social Forces, September 2004. 21Bradley A Feuling. THE RISE OF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ONJ.Supply Chain Europ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