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5095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献综述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 引力模型的思想源自于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 Isard&Peck(1954)和 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 Tinbergen(1962)和 Pyhnen(1963),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Linnema

2、nnn(1966)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将引力模型称为 “ 双边贸易流量实证研究的役马 (Workhorse)” 。在后续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 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

3、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为贸易引力模型寻找基础。 Anderson(1979)率先在产品差异假设前提下推导出了引力方程,Bergstrand(1985, 1989)则在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框架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决定双边贸易的因素, Help-man(1987)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 Deardorff(1998)对这些理论推导进行了综合,认为引力模型体现出了许多模型的特点并能够从标准贸易理论中推导出来。Anderson&Wincoop(2001)在不变替代弹性支出系统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引力模型,这些理论不仅为贸易引

4、力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助于解释各项实证应用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差异,使贸易引力模型逐渐脱离了长期以来受到 “ 缺乏理论基础 ” 质疑的窘况。在中国,关于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 (2005)和谷克鉴 (2006)等人都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 Xij=b0Yib1Yjb2Nib3Njb4Dij-b5,其中, Xij2 表示两国的贸易流动规模, Yi 和 Yj 分别代表 i国和 j 国的经济总量 (GDP), Ni和 Nj 分别代表 i国和 j 国的人口, Dij 代表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 b0、 b1、 b2、b3、 b4、

5、 b5 是正的常数。进出口两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分别反映该市场中潜在的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两种能力的大小正面影响着两国潜在贸易的规模,而距离的远近通过影响运输成本成为两国贸易的阻碍因素。 2 贸易引力模型的新扩展与实证应用 上世纪 60 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 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 Mtys(1997,1998)、 Chen&Wall(1999)、 Breuss&Egger(1999)、 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 Berstrand(1985)、 Helpman(1987)、 Wei(19

6、96)、Soloaga&Win-ters(1999)、 Limao&Venables(1999)、 Bougheas 等人 (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 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本世纪近 10 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制度质量因素开始广泛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这一类扩展成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

7、不再仅限于是否属于同一优惠贸易安排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粗糙的模式,开始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2.1 区域贸易 协定制度安排影响的衡量 根据 Viner(1950)的研究,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则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衡量区域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Soloaga&Winters(1999)分析了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区域化的影响, Piani&Kume(2000)研究了参与优惠贸易安排组织 (如 NAFTA、 EU、ASEAN 等 )的 44 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 Blavy(2001)则考察了马里兰

8、各国间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发展潜力。 LucianCermal(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面 板数据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之间贸易产生的较大影响。 国内学者对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 APEC、ASEAN、东亚、东北亚等区域范围。侯明、李淑艳 (2005)、黄烨菁 (2007)、林3 玲、王炎 (2004)、曹宏成 (2007)、张昱、唐志芳 (2006)、李欣红 (2007)、王可 (2008)等人验证了 APEC 对中国和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流量的影响,认为 GDP、人均GDP、距离以及 APEC 对中国双边贸易影响的作用十分显著。王铠磊 (2007)研究了

9、APEC 和 ASEAN 两个优惠贸易安 排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力模型的简约形式能够比较好地揭示影响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流量的因素;APEC 的制度安排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影响,而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由于刚刚起步,尚未发挥预期的作用。与之不同,陈汉林、涂艳 (2007)、单文婷、杨捷 (2006)、侯铁珊、任珊、陈大伟 (2006)、姜书竹、张旭昆 (2003)、吴丹(2008)等都对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烨、李秀敏、张立学 (2005)检验了决定 东北亚各国 2003 年双边贸易状

10、况的主要因素并对东北亚各国之间应有贸易额进行估计,以发掘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还有作者探究了上海合作组织、欧盟、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李钦 (2008)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对新疆及中亚各国贸易流量的影响,伍泽君 (2008)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 EUE 来反映欧盟东扩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论认为,欧盟东扩会对中欧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盛清 (2007)在传统贸易引力方程的计量模型中引入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 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作为虚拟变量,研究 CEPA 对中国中部六省与香港地区贸易的促进作用,结论发

11、现作用并不明显,继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 CEPA 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与香港地区贸易量的相关建议。 许多学者从行业层面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因素。史朝兴、顾海英 (2005)利用 1998 年至 2002 年中国对其主要蔬菜出口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数据,对蔬菜出口的引力模型进行了回归测算,结果表明:蔬菜进口国的经济总量、中国蔬菜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 APEC 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有显著正面 影响,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则是阻碍蔬菜出口的主要因素。庄丽娟、姜元武、刘娜 (2007)对广东省农产品向东盟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并对出口东盟的农产品流量进行了测

12、算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流量主要受东盟国家 GDP、人均 GDP、距离及区域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与多数东盟国家呈现 “ 贸易不足 ” 。马琳、李文强 (2008)建立了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方程,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的贸易流量和流向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中国大陆的渔业生产总值、水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 APEC 区域贸易 制度安排都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是阻碍水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赵雨霖、林光华 (2008)对中国与东盟 10 国双边农产品贸4 易流量与贸易潜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

13、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制度质量因素影响的衡量 Anderson & Marcouiller(2002)引入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量,以反映制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与阻碍国际贸易的非安全因素显著相关,如果一个国家的透明度和公正指数上升 10%,该国的进口需求将上升 5%;Groot 等人 (2004)引入的制度变量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和管制等六个方面。结果表明,两国制度相似可提高两国间贸易流量 12%-18%,依进出口不同,管制质量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可提

14、高两国间贸易流量 20%到 24%,腐败程度下降一个标准差可提高贸易量 17%-27%。 潘向东等人 (2004)的研究发现,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交易国的经济制 度因素和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都对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贸易的进行有显著影响。潘向东等人 (2005)的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进口国制度安排对两国间高技术产品贸易有显著影响。在制定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策略时,就短期而言,应该更注意交易国的合约实施方面的制度安排,就长期而言,应注重制度环境的改善。 吴丹 (2008)选取东亚 10 个经济体,除了进出口国 GDP,两国地理距离外,引入了贸易政策指数、政府财政负担指数、政府干预指数、货币政策指数、资

15、本流动与外国投资指数、银行与金融指数、薪酬与价格指数、产权指数、监管指数和黑市活动指 数等反映一国制度质量的一系列解释变量,来探讨分析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东亚经济体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黑市活动、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货币政策。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产权、政府负担。政府干预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2.3 预测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潜力 Christie(2002)运用 1996-1999 年的横截

16、面 数据预测了东南欧的贸易潜力、Rahman(2003)利用引力模型通过一些经济因素预测了孟加拉国的贸易潜力、5 AmitaBatra(2004)利用 2000 的横截面数据分析了世界贸易流量,并预测了印度的贸易潜力。 Sohn, CH.(2005)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影响韩国双边贸易流动的诸多因素,认为韩国与日本、中国的贸易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出来。 2.4 检验某些国家地区的贸易格局 Evenett & Keller(2002)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对 58 个主要贸易国家在1985 年的对外贸易流量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其中经济规模大且贸易总量大的国家 (一般为发达国家 ),其贸

17、易类型符合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而经济规模小而且贸易总量小的国家 (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的对外贸易则明显地符合传统的 H-O 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 Sohn, Chan Hyun(2005)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韩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特征,认为韩国的贸易流量主要符合 H-O 模型产业间贸易的特征,韩国与中国、日本的贸易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南北朝鲜贸易正规化以及北朝鲜加入 APEC 将会大大促进双边贸易。 3 简要评价 (1)贸易引力模型 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在诸多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贸易整体看,还是仅从行业层面上

18、看,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 (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作用尤为显著。制度安排的作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与成员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 (2)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不少研究证实,贸易伙伴国的法律制度、合约实施保障制度、产权安全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对交易安全性的预期,因此制度的优劣对于 双边贸易流量有着突出的影响。此外,制度质量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构建起信任基础,从而有利于双边贸易的进行。 (3)虽然贸易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地被学术与经济界认可,但是基于引力模型下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19、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的研究并不具体且深入。对浙江省基于引力模型的出口潜力分析在国内尚不多见,因此, 这样的研究远比一些只关注以国家为单位的引力模型研究的文章更具有参考价值,对于浙江的出口企业而言也更具意义和实效性。 6 参考文献 1薛荣久 .国际贸易 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3(1). 2张玮 .国际贸易 M.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6. 3林贵军 ,张玉芹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 J.国际贸易问题 ,2007(1). 4毛凤霞 ,冯宗宪 .新贸易格局下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 ,2007(6). 5林吉双 ,陈娜娜 .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

20、证分析 J .国际经贸探索 ,2008(9). 6孙林 .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J.经济学 ,2008(6). 7Mundell, R, 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8小岛清 .对外贸易论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5杨晓明 .浙江省 FDI 来源及其对应出口贸易关系分析 J. 经济论坛 ,2008( 6) . 9陈雯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 “ 单国模式 ” 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

21、2009 (1). 10丁辉侠 .制度作为区位优势对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 J.经济经纬 ,2007(2). 11 BUCH C M, KLEINERT J, TOUBAL F. The Distance Puzzl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tance Coefficient in Gravity Equations J. Economic Letters, 2004(83). 12AITKEN N D. The Effect of EEC and EFTA on European Trade: A temporal

22、Cross-Section Analysi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63). 13ANDERSON J 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J. Economic Review, 1979(69). 14ANDERSON J E, WINCOOP E V. 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 15BERGST

23、RAND JH.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5(67). 16BERGSTRAND JH. Trad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