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 ( FDI) 自 20 世纪 90 年代 来迅猛发展 , 已 超过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 并且还有不断加速增长 的 趋势 , 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 ( FDI) 规模不断 的 扩大 , 对我国 的 产业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以下分别从 FDI 对产业结构及技术进步两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简 要 的综述 。 1 理论综述 1.1 FDI 理论综述 1.1.1 两缺口理论及其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 Chenery 和 Strout( 1966)提出了 “ 双
2、缺口 模型 ” , 指出经济发展取决于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演变 。 为了推动东道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更新 , 引进和充分利用外资 , 有 利 于弥补储蓄和外汇缺口 , 即所谓的 “ 双缺口 ” 。 美国学者托达罗( Todaro, 1970) 基于 Chenery 和 Strout( 1966) 的两缺口增加了 “ 政府税收缺口 ” 和 “ 生产要素缺口 ” ( 包括营销技能、技术和管理等 ) ,提出了 “ 四缺口理论 ” 并指出 , 外资 具有 弥补 “ 政府税收缺口 ” 和 “ 生产要素缺口 ” 的作用 。 “ 四缺口模型 ” 将问题从 “ 弥补宏观缺口 ” 层次发展到弥补微观层次的结构
3、性功能缺位 , 因此 能 更好的 解释发展中国家的 实际情况 。 1.1.2 产品生命周期论 哈佛大学教授弗农( Vernon, 1966)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提出 了 “ 产品 生命 周期理论 ” 。 弗农以美 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进行研究 , 指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创新、成熟和标准化这三个阶段更迭的必然 结果 , 外资公司顺应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 , 在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同时引起各自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 然而 , 这一理论 有 很大的局限性 , 它只能说明企业作为一个投资者最初跨入国外市场的情况 , 并不2 能说明跨国公司 具体 的 投资行
4、为 , 因为在全球国际生产体系形成 后 , 跨国公司并不遵循 “ 产品生命周期 ” 这一模式 。 1.1.3 国际生产折衷 理论 邓宁( Dunning, 1977)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跨国企业 : 折衷理论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其核心为 “ OIL 模式 ” , 即 : 所有权优势( Ownership advantages) , 内部化优势 (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 , 区位优势( Location advantages) 。 1.1.4 边际产业扩张论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 小岛清根据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提出了 “ 边际产业扩
5、张理论 ” 。 核心是 , 对外直接投资应将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转移 , 这些产业就东道国而言是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 , 但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 , 其优势往往无法发挥出来 , 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给东道国这些急需的生产要素 , 因而可以使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 1.2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1.2.1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由费雪 ( Fisher) 最先 提出的 。 所谓三次产业分类法 , 是指 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 第一次产业是 指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 ; 第二次产 业 是 指
6、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 第三次产业 是 指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 门 。 1.2.2 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克拉克 ( 1940) 在威廉 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配第 克拉克定理 , 其核心 的 观点是 : 随着经济 的 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的 提高 ,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 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 在经济发展 的过程 中 , 从3 事各产业的收入存在 着 差异 , 劳动力向高收入产业流动 。 于是 ,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 减少 , 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
7、不断 增加的趋势 。 克拉克定理 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之间 存在 的内在联系 ,粗线条地勾画了宏观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 1.2.3 结构调整理论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 , 影响较大的有刘易斯( 1990)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筱原三代平( 1955)的两基准理论和罗斯托( 1988)的主导部门理论 。 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的 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 ( 1)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 于零 ; ( 2) 农业人均产出水平决定 从农业部门 所 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工资水平 ; ( 3)城市工业 当 中利润的储蓄倾向 比 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高 。 筱原三代平( 1955)的 两基准理
8、论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 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入 到 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 ; 而生产率上升基准 则 要求把积累投入 到 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 。 罗斯托( 1988) 主导部门理论从技术标准 的 角度把经济 的 成长阶段划分 成 : 传统社会、为起飞 提供 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 的消费、追求生活质量 五个阶段 , 并且 都 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 , 经济成长的 每个 阶段都 相应 存在 着 其 起主导 的 产业部门 。 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 , 大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的单一标准说、三标准说、四标准说、六标准说等观点 , 分别以周 振
9、华( 1992)的 “ 结构聚合质量 ” 、黄继忠和苏东水( 2000)、杨公仆和夏大慰( 2005)、李京文和郑友敬( 1989)等人为代表 。 我国学者对 外商 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角度众多 , 侧重点也不一样 , 在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文献中 , 代表性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如下 : 张幼文( 1999)指出, 外资流入 对 产业结构的 影响存在 示范与竞争效应 ,这种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 如 下四方面 :( 1) 当地 的 企业通过效仿东道国从事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子公司 所 使用的生产技术 从而来 提高其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 2) 跨国公司的进入引起 了 东道国市 场竞争
10、 的 加剧 , 当地公司 因此 被迫转向更有效地使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 来 加速企业技术改造 并且提高竞争力;( 3)激烈的竞争 迫使东道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的步伐以 寻求更 为 有效的新技术 , 从而促进技术 的 进步 ;( 4) 在外资 聚集 的区域 ,由于 收入 的 提高和消费 的 示范效应 , 在一定程度上 可能 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化 ,而 这种需求 的 拉动效应 则 会 明显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 说我方向 发展 。 总 而言之,外商直接投资 的示范和竞争4 效应 , 会在不同 的 层面上对东道国 本身 原有 的 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 带来 冲击和推动 , 逐步通过各 产业 投入产出 间的相
11、互 关系传导推动产业升级 。 在跨国公 司直接投资的影响方面 , 张帆 , 郑京平( 1999)利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 , 量化分析了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及效率产生的影响 。 研究表明 , 跨国公司的销售份额和劳动生产率、利润率、人均工资水平、资本密集程度、 生产集中程度等因素存在 正相关关系 , 这 表明跨国公司倾向投资于劳动生产率较高、利润率较高、 人均工资水平较高、 资本密集程度较高 和 生产集中度较高的行业 ; 跨国公司的活动 使 资源从劳动密集型部门向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部门转移 , 这 实质上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结构 性 改造 ; 跨国公司 的 投资主要投向资本 、 技术密集
12、型行业 , 这将 极 大 的 改变 中国产业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出结构 , 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向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转化 。 在 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 方面 , 沈坤荣( 1999)利用 1996 年 29 个省市自治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横截面的分析 , 得出 结论 : FDI 占 GDP 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 , 全要素生产率就能 提高 0.37 个单位 。 何洁 ( 2000) 使用 1993 1997 年 28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部门的连续 5 年共 140 个相关数据 , 通过建立内、外资部门的生产函数 进行 分 发现 FDI 在我国各省市工业部门中都存在明显的正向
13、外溢效应 , 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 外溢效应越大 。 2 实证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Markusen 和 Venables( 1999) 指出 , 跨国公司通过关联效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 , 成为 推动 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 从长期来看 , FDI的流入对于行业结构 的 调整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 Caves( 1974) 通过研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 1966 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 分析 , 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 , 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 ; 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 , 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 , 这表明外国直接投
14、资促进了这两个国家 的产业结构 的 调整 ; Camilla( 2000) 选用波兰 在 1989-1996 年间 的出口数据为研究样本 , 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波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然而 , 部分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外 商 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效应 并 不明显 。 由此可见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正向效应 , 每个国家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 , 研究结果也不相同 。 5 Grima( 2001) 运用英国制造业 1991 1996 年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 ,从整体上看没有证据表明 FDI 有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 , 但在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
15、中 却 存在 着 正向溢出效应 , 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 Hunya( 2002) 在对罗马尼亚制造业吸引 FDI 进行研究 分析 后发现 , 外资公司频繁投资的行业与出口行业相一致 , 外资的 引进 并未改变该国的传统优势产业 ; Zhou, Li, Tse( 2002) 通过 研究 FDI 与东道国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后发现 , FDI 对同一地区而非同一行业企业的发展 起 积极 的 影响 , 而对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则 起 消极影响 ; 这 主要 是因为 FDI 通过技术、管理等 多方面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所在地区 经济 的 发展 , 与此同时它也 一并 抢夺了东道国同行
16、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市 场份额 , 造成后者竞争力的下降 , 因此认为东道国应尽量利用 FDI 去开拓新的 、 相对空白的产业 。 Akbar 和 Bride( 2004) 以匈牙利银行业为例研究了外资公司的投资意图、FDI 和经济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后指出 , 以市场为导向 型 的 FDI 有利于经济转轨国家 长期 的 发展 , 而以资源为导向 型 的 FDI 不利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国民福利的增长 。 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方面 , 近 年 以 来 , 国内 学者对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 影响 从不同角度 作 了 分析 研究 , 目 前最令人关注的 是如何结合我 国 的 产业结构调整
17、 , 引导外商 直接 投资更好的发挥作用 于中国 的 现代化建设 。 郭克莎( 2001)对外商 直接 投资结构的作用和影响作了详尽的分析 。 指出外商 直接 投资的结构性倾斜 相对 扩 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的结构 性 偏差 , 扩大了中国三次产业 的发展 和国际竞争力的差别 , 在扩大利用外资尤其 吸引国际大 中 型跨 国公司投资 中 , 应当加强对外商 直接 投资结构的导向力度 , 使其结构 的 变动与中国产业结构 的调整升级 要求趋向一致 。 方勇、张二震( 2002)对 1985-1999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 FDI 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集聚的影响以计量方法进行研究,证明了外资对长
18、江三角洲经 济的贡献。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产业结构的影响方面, 刘玲玲 、 胡璇( 2006) 通过对浙江省 FDI 与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 得出 以 下结论 : FDI 和 地区产业 的 发展 存在 很强的相关性 ,而 且对产业结构 的 演进产生影响 ; FDI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大小取决于 FDI 行业结构 和 FDI 包含的各种经济元素的作用 ; 就浙江 省 而言 ,FDI 虽然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浙江 工业化 , 但 它并没有持续推进浙江省 产业结构6 的 升级 ,因此 FDI 对浙江 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大 。蒋晨达 ( 2009) 利用面板数据 分析了 1999 2006 年
19、 间 浙江 FDI 的产业构成情况,并 且 测算 FDI 对三次产业的贡献情况, 得出 结论 : FDI 在推动浙江 的 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 方面 ,起 到了 相当大的作用。但 因为 其向第二产业倾斜, 这 将会拉大三次产业 之间 的差距, 使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难度 加大 。在三次产业 中 , FDI 对制造业中 的 技术密集型行业 和 服务业中的金融 和科技等生产型服务业投入比例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 也 存在 着 差距,不利于长远发展 。 江锦凡 ( 2004) 利 用第一产业产值 在 国内生产总值 中所占的 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 , 构建了外 商 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因果关系 的 模型 ,
20、 并 利用我国1978 1999 年 间 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参数估计 检验 , 结果 说 明 外 商 直接投资是引起 中 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 并且 外 商 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 的 增长中存在 着 产业结构效应 ; 傅强、周克红 ( 2005) 对我国 对 外资 的利用 及 产业结构的 调整进行了相关分析 和 实证检验 , 研究结果 显示 我国 的 产业结构调整与外资的引进 之间 存在 非常 强的相关性 , 外资 的 引进 不仅 促进 了 我国 的 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产业 中 技术 的 有机构成 , 而且 也提高了各个产业的素质 。 可以看出 , 外商直接投资 能够引起我国产业结构的
21、变动 , 起到优化的作用 , 并且对经济及产业素质也起正向作用 。 此外, 赵果庆 ( 2006) 建立 FDI 产业对 先导工业、主导工业、 支柱工业和劣势工业部门的贡献指标体系 , 分析 FDI 企业对我国近期工业结构 带来 的影响 。结果表明 , FDI 企业主要 是 通过进入我国主导工业群 来 提升工业结构的竞争力 ;但 同时 也应 该 认识到 , 跨国公司控制了我国 技术型主导 的 工业 , 从而导致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存在 着 空心化的潜在危险 ; 刘宇 ( 2007)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 对1984-2003 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额和三次产业工业增加值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了研究 , 发现
22、外国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 的 工业增加值的提高具有正效应 。 可见 ,FDI 对我国工业存在有利同时也存在不利的影响 , 研究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研 究结果 。 3 简要评述 从 FDI 对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方向来看 , 国内外相关 的 研究比较多 。 国外的研究较成熟规范 , 而 国内 的 研究不仅在理论上 不够系统和完整 , 在 实证研究 上也才刚刚起步 而且也 存在 很多的 不足 , 这就 为 深入 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 7 ( 1)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 看 , 侧重 FDI 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国家层面分析而很少涉及到省市层面 。 而本文选取 FDI 引入最多的长三角地区 进行 研究 , 侧重
23、于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 , 通过对比分析 , 得出 FDI 对 浙江产业结构的 影响 。 ( 2) 在 FDI 影响东道国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 , 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为本文的研 究奠定了 坚实的 理论基础 。 本文在理论分析中也将借鉴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 , 围绕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 , 分析出各地区 FDI 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 并探讨 FDI 对 浙江 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 ( 3) 由于我国外 商 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不均 , 即 FDI 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部门 , 导致我国工业过度扩张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 。 ( 4) 关于 FDI
24、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结果莫衷一是 , 在相同的国家 , 不同学者的研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因此 , 学者们各自研究方法的设计与数据的选用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的不同 。 本 文认为 , 采用面板数据而不是截面数据进行 分析 研究 , 能够更 真实 地反映出技术溢出效应的真实情况 , 从而更好地把握溢出效应是否实际发生 。 参考文献 1迈克尔 P 托达罗 经济发展 M 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1999 2小岛清 对外贸易论 M 天津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87 3W 阿瑟 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4筱原三代平 产业结构论 M 北京 : 人民出
25、版社 , 1980 5W 罗斯托 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 M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8 6周振华 产业结构优化论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2 7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8杨公朴 , 夏大慰 现代产业经济学 M 上海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2005 9李京文 , 郑友敬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 M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89 10张幼文 经济安全 : 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M 上海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 1999 11张帆 , 郑京平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 J 经 济研究 , 1999(1)
26、 12沈坤荣 外国直接投资与 中国经济增长 J 管理世界 , 1999(5) 13何洁 外 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 J 世界经济 ,2000(12) 14郭克莎 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M 广州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2001 8 15吴凡 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M 成都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2008 16刘玲玲 , 胡璇 浙江省 FDI 和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J 企业技术开发 , 2006(8) 17蒋晨达 FDI 对浙江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J 中国科技产业 , 2009(4) 18江锦凡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
27、J 世界经济 , 2004(1) 19傅强 , 周克红 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分析与实证检验 J 世界经济研究 , 2005(8) 20赵果庆 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J 财贸经济 , 2006(6) 21刘宇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J 南开经济研究 , 2007(1) 22汪洁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基于中国工业层面的分析D 无锡 : 江南大学 , 2008 23H.B.Chenery and A.M.Strout.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28、 Economic Review,1966(8). 24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 25John H.Dunning.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MJ. London: Macmillan,1977.
29、26Fisher A G. Capital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J. Economic Journal, 1933 (9). 27Fisher A G. Productio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J .Economic Record, 1939(6) . 28Clark 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Macmillan, 3rd edition, 1940. 29Markusen James R., Anthony J.Venables. Foreign dire
30、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9(2). 30Caves R. 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y marketsJ. Economics, 1974,41. 31Camill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upgrading of Polish exportsJ. App
31、lied Economics,2000,34. 32Grim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pillover and absorptive capacity:evidence from quantile regressionsJ.Deutsche Bundesbank Discussion Paper No13,2001. 33Dongsheng Zhou, Shaomin Li, David K. Tse. The impact of FDI on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the case of ChinaJ.Inte
32、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 34Gabor Hunya. Restructuring through FDI in Romanian manufacturing J.Economic Systems, 2002(26). 9 35Yusaf H. Akbar, J. Bard Brid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trateg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Hungrian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