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层面看中国的竞争力和欧洲纺织品技术升级【外文翻译】.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621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公司层面看中国的竞争力和欧洲纺织品技术升级【外文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公司层面看中国的竞争力和欧洲纺织品技术升级【外文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公司层面看中国的竞争力和欧洲纺织品技术升级【外文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公司层面看中国的竞争力和欧洲纺织品技术升级【外文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公司层面看中国的竞争力和欧洲纺织品技术升级【外文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外文翻译 原文 Competition and Skill-Upgrading in European Textiles:Firm-level Evidence Material Source: P h.Monfort, H. Vandenbussche and E.Forlani Author: Universit Catholique de Louvai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effect of import competition from China on the Belgian textiles sector. Our anal

2、ysis comprises both trade data and firm-level data. We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unit values in textiles exported from China into the EU versus textiles exported from Belgium to the rest of the EU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We clearly find evidence of a widening price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Belgian

3、textiles export prices. Chinese textiles seem to become relatively cheaper over time. These findings are in line with Schott (2004; 2007) who argues that capital abundant countries in the US and Europe use their endowment advantage to produce product varieties that are superior in quality compared t

4、o labour intensive countries like China. Next we use firm-level data on Belgian textiles firms in search of evidence of quality and skill upgrading in Belgian textiles exports. We study the evolution of firm-level variables such as R(ii)EU firms tend to reinforce their position on the upper segments

5、 of each sector; and(iii)EU firms managed to increase their market shares in high technology goods only in upper segments of the markets. Identically, analysing 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Schott(2004)finds a significant overlap between Chinese and OECDs exports with ev

6、idence based on trade data that is indicative of quality upgrading in high income countries. Other papers like Bernard et al. (2006)have also found evidence of a relatively more product-switching going on by those firms subject to strong import competition. The industries unit-value isoquants define

7、 the “diversification cones”, I .e., sets of factor endowments determining the production pattern of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trade. Inside acone, profit maximisation will lead countries to be prominently active in the industries whose input intensities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ndowments.

8、Outside the cones, a country will completely specialise in the industry whose ray is the closest to the point representing its factor endowment. In our example, the EU is “located” in the most capital-abundant cone, while China is in the most labour-abundant cone. Accordingly ,in case of trade betwe

9、en these two countries ,the diagram indicates that the EU will produce relatively more chemicals andmachinery while China will concentrate on textiles and apparel .Consequently one can expect that the deepening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 will have(at least)two major consequences:(i)China will

10、 outweigh the EU in industries whose factor intens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factor endowment(and therefore far from the one of the EU)and(ii)the EU will outweigh China in industries whose factor intens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factor endowment (and therefore far from the one of China).Given

11、that the textile industry is supposed 4 to be labour intensive and that the EU is supposed to be relatively more capital abundant than China,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competition with China should lead the EU to reduce or even abandon its activities in labour intensive sectors such as textiles .As a

12、corollary, the model also predicts that the EU and China should have few industries in common and that accordingly they should trade good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industrial groups(e.g. chemicals against textiles).This type of trade is referred as “inter-industry” trade. However, this prediction is h

13、ard to reconcile with(apparently)empirical observations. The bul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eems to takes place within industries and it is of the “intra-industry ”type, I . e. trading cars against cars or mobile phones against mobile phones.Although intra-industry trade mostly involves developed coun

14、tries, it is also observed in trad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New” trade theory tries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by assuming consumers love for variety and by introducing horizo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into theory models. This h

15、as provided a convincing explanatio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see, for example, Krugman 1980 and Helpman 2007),他主张像美国和欧洲这样资本丰裕的国家要利用他们故有的优势去输出比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质量更上 乘的产品。接下来 ,我们用比利时纺织品公司在公司层面的数据来寻找比利时纺织品出口在质量和技术升级上的证据。我们研究的是公司层面变量的演变,比如研发支出,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在生产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中的比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多种纤维协定的结束似乎引起企业生产过程的转移。一种鲁棒性很

16、强的分析结果是由于技术的升级。而在过去的 10 年中比利时纺织产业的总就业人数已经显著降低 ,熟练工人相对与非熟练工人的比例大为提高。种种迹象表明比利时纺织行业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幅度逐渐变小,但同时似乎是通过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 量和不断提高的质量来应对像中国这样的低工资国家的竞争。 1 介绍 过去二十年目睹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走向更加自由化的贸易政策 ,这是多边贸易体系和繁荣地区或双边贸易协议进程的发展的结果。国内的经济开放通常伴随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对欧洲的有些产业尤其是像比利时这样的开放的小型经济体而言也是一个事实 ,那里有好些生产活动受到扩张的经济体的日益增加的竞争。在这个

17、领域,中国是这些扩张的经济体中最突出的一个, 2006 年,中国成了欧盟 15 个国家的最大的进口地。欧洲受竞争最激烈的是纺织和服装产业。 事实上 ,除增加贸易自由化 的 一般 性趋势 外 ,与 纺织品和服装行业贸易相关的制度环境也一直 发生着 重大变化。自从 1995 年以来 ,大多数纺织品贸易 受 到2 WTO 在 纺织品和服装 (ATC)领域的 协定 的管理 , 应用了 GATT 的一般原则,预测在多纤维协议下,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能够全面取消纺织品配额。 按照 纺织服装协议 ,最后 的 纺织品配额 将在 2005 年 1 月 1 日 废除 ,让世贸组织成员 (其中中国从 2001 年开始

18、 )自由地进入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 ,欧洲与中国 在 2005 年 6 月 签署了一项政治协定, 限制某些类型的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到欧盟。因此 , 2008 年 1 月 1 日 之前的一段时间内, 数量限制被重新 应用 于最敏感的 十 大类产品 。然后,这 虽然能够减轻竞争压力 ,但 近几年欧盟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商 受到的竞争压力却在 急剧上升。 面对这样的发展 ,古典贸易理论预测,如果欧盟的工业活动组合没有完全消失,欧盟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应该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欧盟 得生产量在 2000 年到 2006 年已经下降了大约 20%。比利时的情况似乎更

19、加复杂。国内生产的大约 80%的纺织品是用于出口的, 85%的出口量在欧盟市场被出售。比利时纺织品联合会 (FEBELTEX)发现行业的就业持续下降的同时 ,公司的报告发现很难找出熟练的工人来完成技术含量日益增加的工作任务。 这个 应对变化的 环境 的 反应符合工业化国家全球 化 趋势。特别是 ,几个 对 欧盟在世界市场上 的 行业的竞争地位 的分析得出 以下观测结果 :(1)面临美国和日本的产品的竞争相对较少 ,更多的是来自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 竞争压力 ;(2)欧盟公司倾 向于加强他们 在上游阶段的地位 ;(3)欧盟公司努力提高他们在高技术商品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 同时 ,通过 分析中国

20、出口 商相对于 美国 的优势 ,肖特 (2004)以高收入国家质量升级的贸易数据为基础, 发现中 国和经济合作组织之间存在明显重叠 。 其他文件像伯纳德孙俐 (2006)也发现 这些公司在强大的进口压力下更倾向于产品转型。 用多样化的标准来定义该行业的单位价值的等产量线,比如要素禀赋决定设置在贸易案件国家的生产模式。从其内部看,利润最大化会导致那些输入最密切相关要素禀赋的产业居于显著位置。从其外部看,国家将完全的关注那些最接 近等产量线的点代表其要素禀赋的产业。在我们的例子中,欧盟是“坐落“在资本最雄厚的圆锥体,而中国在劳动力最丰富的锥。因此,在这两个国家的贸易情况下,欧盟将产生相对多的化学物

21、质产品,二中国将集中生产纺织品和服装。因此可以预计,随着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的加深,会产生以下两个主要的后果:(一)中国将在具有优势要素禀赋的行业超过欧盟(反之将远远落后),(二)欧盟将在具有优势要素禀赋的行业超过中国(反之将远远落后)。由于纺织行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欧盟应该是比中国更多的资金相对充裕,该模型预测,随着中国的竞争应该导致欧盟减 少甚至放弃在劳动密集部门的活动,如纺织品。作为一个必然结果,该模型还预测,欧盟和中国应该在一些行业和3 共同据此,他们应该属于不同的贸易商品(如打击纺织品化学品)工业集团。这种类型的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 然而这种预测很难从实证观测中得到调和。大宗的国际

22、贸易发生该行业和其“同业”的类型之间,比如说汽车汽车之间,手机与手机之间。虽然产业内贸易主要涉及发达国家,也观察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新”贸易理论试图用消费者洗好,产品差异以及规模报酬递增来解释这一现象。 这提供了一个产业内部贸易令人信服的解释 (例如,克鲁格曼 1980 年和 1985 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所看到的)。在这样的设置下,国家会生产同一类型的不用产品去满足不同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认为不同的产品其技术含是不同的。就像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将意味着见证在欧盟市场上现有的品种增加,以及中国在欧洲的中国市场提供品种增加。即使在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新”贸易理论并没有预测欧

23、盟纺织工业的急剧下降。然而,即使在特定行业的交易,任有证据表明没在谢谢情况下,中国与欧盟之间产品的不同更多是源于消费的个人喜好不同。 2 结论 本文旨在更进一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行业反应 像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全球竞争压力,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竞争。我们专注于纺织服装行业原因是竞争在这个部门的竞争已经很猛烈了。我们的分析涉及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我们根据肖特理论进行工作 (2007),他发现在美国市场,美国和中国纺织品的价格成本差距扩大 ,显示在美国纺织品的质量升级。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发现在欧盟市场,相比中国,比利时的出口单位价值普遍增加。比利时和中国纺织品之间不断增加的成本差距已经揭露了一个纺织企业升

24、级过程中,那就是比利时提升他们的产品。然而 ,价格是一个质量代理去排除替代的解释。在第二个步,分析我们 寻找的提升公司品质水平的方法。我们通过识别类似的中国纺织品的比利时纺织企业出口到欧盟和研究发展特点 ,公司具有影响产品质量如研发投入、技能的混合和资本的强度。从这第一初步分析证据已表明伴随着比利时纺织企业的生产工艺,中国竞争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首先我们发现自从我国加入 WTO,纺织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和劳动力投资减少缩水。此外 ,我们发现有证据证明强度更高的资本家利用更多的熟练技工。这证据似乎是一个故事 , 像纺织品出口这一领域是精简和转换产品的生产工艺。理论预测比利时纺织品仅能在比中国纺织品生产含量高下存活。实 证结果文中提出了一种似乎也暗示这确实是这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外文翻译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