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778438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其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订论证工作评估方案(试行)(院字201744 号)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下简称“规格标准” )及其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教学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系统和专业教学规范的主要组成,是对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标准规定和教学实施环节的具体规范,是设计课程体系与制订培养方案、安排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运行、督导检查监测与评估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为了引导和评估我校各专业的“ 规格标准” 和“教学标准”及其制订论证工作,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特制定本方案。一、评估的对象1.教学系各专业的“规格标准” 和“教学标准”及其制订论证工作过

2、程。2.学校总体的引导性“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纲要” 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纲要”。二、评估的组织(一)评估工作的分工与责任1.各教学系,负责组织开展对本单位所属专业的“规格标准” 和 “教学 标准”及其制订论证工作进行评估。2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负责组织开展对各教学单位本项评估的再评估,以及对重点专业的抽评。抽评选项由教务处提出,与学校层面对标准的再论证结合进行。3.教务处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负责组织对学校总体的引导性“ 人才培养 规格标准纲要” 和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纲要” 进行论证 和评估。(二)2017 年度的制订论证与评估工作1.各教学系的制订论证与评估工作。(1)各专业

3、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再次论证并形成明确的“规 格标准” ,结合专业的特征特色 论证并制订出“教学标准”,特 别是实 践教学环节、毕业论 文(设计)环节、考试考核等环节的质量标准。此项工作由各系各专业具体组织,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参考有关文件并予以改进、创新和在专业上的具体化、系统化,于 10 月 20 日前完成。(2)各系在各专业论证制订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本方案并结合具体实际,对制订的“规格标准 ”和“ 教学标准”及其制订论证工作过程进行评估。2017 年,各系应至少选择一个专业的“规格标准” 和“教学标准”及其制 订论证 工作过程进行评 估,于 10 月 31 日前,将附件中“ 评估依据及

4、 说明” 要求的相关材料以及 自我评估分析报告(对照评估方案的逐条观测点,列出写实性说明),一并送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接受学校对该专业“质量标3准” 的再 论证 与再评 估。2.学校层面的制订论证与评估工作。(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负责制定运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其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订论证要求,教务处负责研制完善运城学院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纲要和运城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纲要,指导和督促各系的质量标准制订论证工作。此项工作在 10 月 20 日前完成。(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和教务处,组织人员在 11 月30 日前完成对各系选送专业的再评估工作。三、评估结论的使用1.评估结论报送院领

5、导、各系部和相关部门,作为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设计的基本参考。2.对各系部评估的再评估结论,作为年终年度工作任务考核和基层质量保障系统建设评价的参考依据。附件:运城学院专业规格及其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订论证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基本要求(试行)运城学院2017 年 9 月 18 日4附件:运城学院专业规格及其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订论证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基本要求说明:(1)依据“ 主要观测点 ”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及其 权重进行评估评价。总分按 100 分计。(2)评估结论分为 A、B、C、D 四个等级。其中:A:90 分;B:80 分,90 分;C70 分,80 分;D70 分

6、。项目 主要观测点 基本内涵和要求 权重 评估依据与说明质量保障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建立有健全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将质量标准建设列为重要职责。内部质量监控组织的人员和职责明确,教学督察和违规处理、数据采集和信息分析反馈、评教评 学和内部评估等的制度和规程完备科学。0.04 质量保障(含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自我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 告” )的该项说明。标准的论证制订 工作论证制订出了“ 专业人才培养 规格标准” 和“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认真负责,制订论证过程材料齐全,事实记载明了。0.05 “专业规格标 准” 、“ 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以及制 订论证的过程材料。 “报告”

7、中的制订工作说明。机制建设运行和专业培养目标标准论证制订工作的自我评按照内部质量监控组织的职责,组织人员对各专业的“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其 论证制订工作,进0.05 相关评估过程材料。 “报告”中的自我评估工作说明。5估 行了自我评估。认真组织,有具有一定深度的评估分析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明确。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符合,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反映学生毕业 后一段时间(如五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0.0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报告”中对培养目标明确性的说明。专业人才培养目

8、标的 论证 、宣传 与阐释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并不断论证改进和定期修订与明确。通过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活动等方法,公开、宣 传和阐释培养目标,学生和教 师的认可度高,承担本 专业 公共课和其他课程的相关单位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并明确。0.03 公开、宣传和阐释专业培养目标情况;自我调查的认可度情况。 “报告”中的说明。项目 主要观测点 基本内涵和要求 权重 评估依据与说明专业人才培养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划分规格构成的要素纬度、项目领域、项 目集点,结合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对本专业 人才培养的要求,0.08“规格标准”。 “报告” 中, 对规格标准纬度、领

9、域、集点的划分6提出规格标准和毕业生质量规定。规格构成纬度、 领域、集点分解科学、完备,具体要求表达明确、准确。等说明。培养规格的完备性既有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标准、学位标准等毕业要求标准,又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五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既有符合国家对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又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区域经济 的特殊性、 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个人专长的倾向性等方面的质量规定。0.08“规格标准”。 “报告” 中,关于预期发展表述、统一性和多样性等的说明。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规格标准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高,与学生需要、行业需求和企业要求密切结合,既体现本科学 历层次的基本

10、素质教育,又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等基本特征。具有本专业人才特征与特色。0.08“规格标准”。 “报告” 中,与培养目标吻合度的说明。规格标准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在确定专业基础知识内容要求、行业岗位基本需求、基本知识应用迁移能力等规定的同时, 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 质三者0.08“规格标准”。 “报告” 中, 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突出实践创新的说明。7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的好。阶段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关系处理既有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课程教学目标、社会实践目标、综合训练目标等教育教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标准要求,又能够反映阶

11、段目标与总体规格标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贯穿“招生入学- 培养教育-毕业就业-社会发 展”等学生发展主 线的各个阶段和主要环节 。0.08“规格标准”及其阶段目标 。“报告”中,反映 阶段目标与总体规格标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的说明。项目 主要观测点 基本内涵和要求 权重 评估依据与说明教学环节的完备性和系统性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特点划分环节、项目、要素,划分科学、完备,具系 统性。各环节要素上确定了主要工作的质 量标准,具体 标准表达明确、准确、可操作性强。0.08“教学标准”。 “报告” 中, 对环节、项目、要素划分等说明。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目标定位、“规格标准”的与目标定位、 “规格

12、标准”高度吻合,符合学生需要、行 业需求和企业要求,有效支撑和落实“规格标准”。对人才培养的统一性要求和多0.08“教学标准”。 “报告” 中,与目标定位、 “规格标准”吻合度等说8吻合度 样性需求的关系处理的好,具有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与特色。 明。与培养系统、课程体系的匹配度符合专业培养系统和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求,突现在专业教育上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管理等的质量标准要求,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特色。0.08“教学标准”。 “报告” 中,与培养系统、课程体系匹配度的说明;反映教、学、管的说明,以及具有专业特征特色的说明。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注重适应能力培养,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注重全面发展,突出创新创业精神。 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认识 能力培养和应用技能训练以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强调 行业职业的实际应用和技术流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将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职业实训等作 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与行 业职业的运行流程与工作标准相对接。0.08“教学标准”。 “报告” 中,关于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说明。9标准化和人性化既体现标准的规范性、共识性和分类性,又不限制教与学的创造性;既对教学环节有规范性要求,又有利于教学的特色拓展和改革创新。0.08“教学标准”。 “报告” 中,关于标准化和人性化关系的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