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 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2018 东城一模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2017 年 10 月 29 日, “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 、 “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 。
2、”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代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所说的“真理的再发现” ,即“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被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
3、网”相关报道)1填人材料一第 2 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3 分) ( )A相辅相成2B不离不弃C息息相关D并行不悖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3 分) (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材料二这几个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 。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覆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 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
4、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 “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辆车都会按照特定的次序、特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 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及交通拥堵大幅下降, 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 10 到 15 年,无人驾驶将重构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 科大讯飞集团。 “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
5、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 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 。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 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3果,并拿下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 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妞,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 红色按妞,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话 “干哈呢”以及河南话“悠弄啥呢” ,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 译机,可以分辫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十年,
6、他们表示, “希望我们能触及智 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轻人。他叫 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专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 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 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 “太空和土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 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 合理的决策。比如北京 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 通过机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
7、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种 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实 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 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做出最合理的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向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4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
8、界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C. 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D. 促使方言逐渐消亡,人们同一种语言交流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 分) (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材料三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 ,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
9、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 ”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 易传系辞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时世界的最大贡献。5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的天文合称甘石星经 ,作为世界最早的天丈著作记录了 800 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 121 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
10、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划分为方田、莱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章算术体例,成为汉代以降 2000 年之久数学研究和创造的源泉。 九章算术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造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生成、天地结构及日月星辰的本质、运动等诸多问题。他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
11、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它对于人类事务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健在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易经与诗 书 礼 乐 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天人合一”指人应
12、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6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6 分)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1.(3 分)C 2.(3 分)B
13、3.(3 分)B 4.(3 分)D 5.(2 分)B 6.(2 分)C 7.(2 分)B 8.(6 分)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顺应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社会现状民族文化要推陈出新用科技影响并改变生活重视研究中国文化传统2018 西城一模一、 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刘宗周 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 ”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 。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 ”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
14、性,使自觉悟。 ”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 ,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 ,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 ,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 ,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 ,有“效法”之义。 “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 。 “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
15、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 ”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学”的过程是“说(悦) ”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 “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 ,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 ,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
16、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7、(3 分)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8A人道迩: “迩”读作 r 意思是“近”B服膺: “膺”读作 yng 意思是“反对”C中肯: “中”读作 zhng 意思是“适合”D皓首穷经: “皓”读作 go 意思是“白”材料二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 ,可以说“道不远
18、人” 。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 ,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 ,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
19、教育。 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 王制云:“春、夏学诗 乐 ,秋、冬学书 礼 ”,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 。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
20、锻炼。(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 ”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9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材料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
21、练习它,不也高兴吗?”( 南怀瑾 别裁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译注 ) 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 但再细加思考, 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 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 。孔子一生对诗 书礼 乐 春秋 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 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
22、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 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 。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 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 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 这一理解, 应
23、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学之习之,知之行之, 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 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切忌空谈。(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 学” “习”的说法,不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2 分 )A将“学” “习”解释为“学问” “练习”完全错误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D教育要重
24、视“学” “习”联系, “知” “行”结合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10则材料简要说明。 (6 分)一、 (24 分)1 (3 分)D 2 (3 分)B 3 (3 分)A 4C(3 分) 5 (2 分)A 6 (2 分)B7 (2 分)A8 (6 分)【答案示例】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评分参考】要点、各 2 分,要点、各 1 分,意思对即
25、可。2018 海淀一模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实,北京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 北京植物志 (1992 年第 3版) ,共收入维管植物 169 科,898 属,2088 种。北京作为都城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北京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向海河平原的过渡。这里既是许多暖温带植物以及具热带亲缘的喜温暖的植物分布的北界,也是中温带东北南部许多植物分布的南界。目前在低山平原地区仍可找到大量具热带、亚热带亲缘成分的植物。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是目前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的特色。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无论溪边或旱坡,都出现了多种落叶阔叶灌丛,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