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英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 划(20162020 年)(征求意见稿)为更好优化配置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与我市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英德,根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粤发201515 号)、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 年)(粤府函2016128 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挑战(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较快,优质卫生资源得到有序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人群不断扩
2、大,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全市 2015 年末户籍人口 110.37 万人,常住人口 97.6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7.46 万人,占总常住人口的 38.36%,农村人口 60.20 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少量瑶族。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 77 岁,婴儿死亡率 1.74、孕产妇死亡率 0/10 万、5 岁- 2 -以下儿童死亡率 3.83,与“十一五”期末对比,分别下降7.19、3.44/10 万、4.15,人群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医疗卫生资源增加 2015 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 597 个。其中医院 5 家(公立医院 3 家,民营医院
3、 2 家) ,乡镇卫生院 25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 家,村卫生站 384 个,门诊部(所) 、医务室 92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5 个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计中心、中心血库各 1 个,专科疾病防治医院 1 个。全市实现城区 10 分钟(农村 15 分钟)医疗服务可及圈目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 5311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54 人,占 83.86%,每千人口有卫技人员 4.56 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 1521 人,每千人口有 1.56 人;注册护士 1854 人,每千人口有 1.89 人。医护比为 1:1.22;全科医生 97 人,每千人口有 0.1 人。
4、医疗机构住院床位 3080 张,按常住人口计,每千人口 3.15 张;其中公立医院 3012 张,占全市的 97.8 %,民营医院68 张,占 2.2 %。公立医院中,市级医院床位数为 1706 张,占公立医院的 56.6% ,镇(街道)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306 张,占 43.4%。可在 15 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家庭占全市的 95 %。3.服务提供能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县级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在全省 58 个县中位居第五位;英德市县域内住- 3 -院率 83.0%,位列十七位;英德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在全省 58 个县级人民医院中排名第八。已完成 1
5、20 急救指挥中心和 8 个急救站(英德市人民医院、英德市中医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东华镇中心卫生院、大湾镇卫生院、九龙镇卫生院、西牛镇卫生院、青塘镇卫生院)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疗急救体系,全市院前急救调度、现场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能力提高。2015 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服务 494.8 万人次,常住人口年均诊疗 5.07 次,其中市级医疗机构提供总诊疗 140.9 万人次,占全市诊疗人次的 28.48;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 176.6 万人次,占 35.69,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35.83%。全市住院 117726 人次,常住人口年均住院 0.12 次,市级医疗机构提供住
6、院服务 62872 人次,占全市住院总量的53.40;镇(街道)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住院服务 52987人次,占 45.00%。全市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6.9 天,病床使用率 70.21%。2015 年,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诊疗服务 399.87 万人次,占 80.8,社会办医院诊疗服务 6.86 万人次,占 1.38;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为 71.04,社会办医院为 31.53。公立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6.9 天,社会办医院为 5.2 天。(二)主要问题1.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有差距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4 -欠合理,发展不均衡,全市还有 14 家乡镇
7、卫生院未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业务用房缺口面积大。2.优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资源虽然有所增长,但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56 人) 、床位数(3.15 张,按常住人口计)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1 人)配置仍偏低,明显低于省卫生强省要求的指标。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缺乏,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偏远卫生院卫技人员缺乏更显严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较差,全市缺编占比达 18.8%。3.社会办医互补格局尚未能形成全市社会办医院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强、总体水平不高,住院床位数仅占全市的 2.2%,病床使用率 31.53,住院人次占 1.
8、38,未能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格局。4.慢性病领域服务能力仍较薄弱“十二五”期间,我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很快,但慢性病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临终关怀、老年护理、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养融合、慢性病家庭照顾等领域服务能力未能适应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5.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仍存在碎片化问题,信息难以共享,协同性不强、防治未融合,整体效率有待提高。- 5 -(三)挑战与机遇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
9、设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1.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卫生新发展 国家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一新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作出建设卫生强省、强基创优、卫生高地建设、打造健康广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将促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2.慢非传疾病控制急需转变服务理念 人口老龄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导致的慢性非传
10、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急需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理念,构建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相协调的健康服务体系,由疾病诊疗方式向综合性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方式转变,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分工协作格局,才能有效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增长- 6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高,健康服务将面临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妇幼健康、高端医疗、抗老延寿、养生保健、医养结合等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健康服务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互联网快速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互联网+智慧医疗
11、”凝聚了信息化技术与医药科学的新成果,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已现端倪,并将为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如何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推动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诊疗服务,改善居民看病就医环境,提高就医体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将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
12、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整合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 7 -力,注重工作重心下移,推进卫生资源下沉,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健康英德建设。 (二)基本原则1.坚持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居民健康需求和解决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优化服务结构,有序发展,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2.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结合建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长效机制,强化政府
13、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卫生与计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社会办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3.坚持重心下移与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补短板、重保障为着力点,提高慢性病人、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覆盖率,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4.坚持整合推进一体化发展注重我市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系统性、协同性建设,统筹不同机构资源,促进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构建整合型
14、- 8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全市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 5.坚持创新与协调共享发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优势学科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和专科特色资源,促进优质资源、信息共享,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三)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卫生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深入推进全市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到 2020 年,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
15、善、便捷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县域内住院率及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在广东省排名继续前移,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到 2020 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主要指标见下表。表 1 英德市 2020 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主要指标主要指标 2015 年现状 2020 年目标 性质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3.15 5.15 指导性医院 3.15 5.15 指导性公立医院 3.08 4.1 指导性其中:市办医院 1.75 2.24 指导性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4 1.85 指导性- 9 -社会办医院 0.07 1.0 指导性每
16、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56 2.8 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89 3.5 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45 1.0 指导性每千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0.1 0.3 约束性医护比 1:1.22 1:1.5 指导性县域内住院率 80% 90% 指导性三、总体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市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已完成新、改、扩建任务,卫生资源、就医环境、诊治条件、医疗技术得到了优化和改善。 “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重点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要以常住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进行配置,
17、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建设医疗卫生高地,组建医疗共同体,充分发挥市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市、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县域内住院率、提高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英德市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机构设置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见图示)。- 10 -英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图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公立医院包括市级医院和其它公立医院(英德监狱医院,因不对外开放,不纳入本规划范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为乡镇卫生院、乡镇中心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医务室、门诊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慢性病防治机构。(二)床位配置 配置标准主要依据各镇(街)人口数量结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服务能力、辐射范围、现有床位使用率等因素制订,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交通便利、人口流动、疾病谱等因素实施总量控制。坚持按照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加强乡镇医疗服务能力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到 2020 年,预测我市常住人口为 101.63 万,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控制在 5.15 张以下。其中,市级医疗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 2.24 张、基层医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