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通信工程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以网络舆情监督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网络舆论监督概念、意义与优势,着重探讨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中国网络监督的力度,使其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促进中国舆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舆论监督 意义 问题 出路 前言: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单单靠报纸媒体已是不够,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媒体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暴露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上,以便 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及意义与优势 1、概念
2、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 了 解国家事务 ,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达到权为民用的特点 1。 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 “ 互联网 ” 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2、意义 民意得到了真实、充分的表达。正义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法律是一定形态的社会 物质生产和生活的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体,因而法律必须代表最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司法又必须在人民的监督下公开、公正进行。如果法律抛开广大人
3、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部分 “权威 ”强加给人民的信条;如果司法活动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失去公正,那 么 法律就将失去在民众中的权威。民不可欺 无论什么人,打着 “权威 ”旗号也罢、打出 “人权 ”招牌也罢、还是玩弄什么其他花样,他都不能逾越人民的意志。一方面在法律范畴给予人们很多启示, 比如“孙志刚事件”相关人员受到惩处到“华南虎假照片”当事人被调查,再到最近的“我爸是李刚”事件 .网上畅所欲言体现了民众对权威机构的一种评判,在网络上对司法机关的评判则从某一方面体现一种社会的声音。网络在极大地拓展人们交互空间的同时,又极大地便捷了人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它将成为今后人民自我教育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最
4、有效手段之一。那末,人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司法活动,可以把这个手段扩展到其他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安全 等等所有领域,都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都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网络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 。 3、优势 ( 1)主体和客观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截至 2009 年 12 月 31号,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 7950 万 2,职业分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设、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 (2)人民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的表达。一般传统说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往往一些真实的舆论、呼声得不
5、到表达,而互联网取消了这道“工序”。这种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无拘束的发言,真实的表达自己。 ( 3) 具有空前快捷的特点。互联网是个电子的虚拟世界,它传播信息的速度按秒计算,各个地区发生的事情,在几秒内可以通过互联网, 图文并茂的发布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不会发生传统媒介的昂贵费用。 ( 4)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了解观点、展开讨论。 由于互联网具有这些优势,利用先进的手段实现司法与行政活动的人民监督,就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的必然。给人民以发言的自由和人民掌握法律武器同等重要 3 ,民主、法制、平等、自由,这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改革目标。让网络舆论监督充分
6、发挥作用。 (二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网络监督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 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过于随意,虚假新闻频频出现,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影响了网络监督的效力。比如“杭州飙车案” 网民在各大贴吧、论坛发表言论。由于在案件中警方调查不认真,给民众“ 70” 码的解释让人难以接受,网民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群体思考现象。难免有各种扭曲真像的言论。 第二,网络媒体自身的局限性。一个是网络舆论中的网络语言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网络本身就是虚拟的,网民在网上的活动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信息服务提供商管理上的不足,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呈现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
7、此外,某种程度上而言,互联网还是谣言 的发源地 【 4】 另一个是网络舆论失实导致真实性危机。网络传播的虚拟性、无序性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假新闻、假信息泛滥 【 5】 第三,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找哦个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可能影响司法公正。有人以国内网民的表现为分析对象,发现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网民群体的确出现严重的极化倾向 【 6】 。 通过研究,桑斯坦认为网络 上的圈内传播确实容易造成群体意见
8、的极端化倾向。他认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7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在舆论“一边倒”压力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 第四,网络舆论监督与法制问题。有人提出,网络互动的侵权问题,在诽谤、侵犯个人隐私、侵害知识产权等几个方面变现的尤为突出。我国民法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但是,网络互动的特点使这一问题变的复杂化了。个人隐私问题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取得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形式不同的表现。而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形式,网络互动中任何一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都
9、是对网络秩序的破坏,也会给当事人造成不可预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伤害 【 8】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与出路 网络舆论监督以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和时代特征,对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基于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完善和突破: 1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政 府的正确引导,如果政府各个部门能够加强与普通大众的沟通,建立相关网站,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及时向群众通报。 李正华说,网站版主应及时疏导网络媒体论坛中的情绪型言论,充分发挥“意见领
10、袖”的作用,及时跟帖,主动导帖,善言规劝,与网友共同创建宽松自由文明和谐的讨论环境。监督者应正确运用网络舆论的工具行使监督的权利,被监督者应以更宽广的心态和胸怀对待善意的批评和监督,而网站也应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 9 2加强新闻媒体立法,为网络舆论监督保驾护航。 网络监督不是风闻言事,不是捕风捉影,更不是建 立在不良动机下的诽谤和宣泄。网络监督同样必须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中得以延伸和遵守 【 10】 。 在复杂的网络化的舆论环境中,政府部门应该坚持公开公正原则,营造宽松、有序、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从排斥、惧怕网络逐渐变为接近、利用网络。立法机关也应加快立
11、法的步伐,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民的权利 【 11】 3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的互动。 网络的确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但大量事实表明,在强化网络监督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或轻视传统媒体在监督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网络媒体专 业报道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相比之下,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充分发挥,依然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声援和跟进,在对共同关注的事件的监督过程中,为了促使监督效果的最大化,二者也应当在监督过程中相互配合、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才能使我国的舆论监督事
12、业得到长足发展。 健康的舆论环境有利于规范与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孙晓东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就必须把舆论监督同其他类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形成一种具有权威性、组织性、规模性的合力,以形成社会大范围内的强有力的监督氛围 12。范凌子认为,应该构建主流舆论、营造和谐健康舆论环境。网络媒体要重视中央方针政策的传播、重视时代精神的弘扬、重视先进文化的渲染、重视社会进步的推动,突出主流舆论、突出主流民意 【 13】 。 (四)总结 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网络媒体是交流传播各种知识和社会信息之现代化工具, 它 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天下
13、大事的主要渠道。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 与中学习、在参与中互补,在参与中提高素养。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公德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这是主流;恰恰是这种自愿参与的活动,更有效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真实反馈了人们道德的水准,让主流媒体的导向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姜岭君 .对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理性探讨 J.青年记者报, 2008,( 23) . 2 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s.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4 袁世杰 .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 J.记者摇篮, 2007,( 8) . 5 叶战备 .权
14、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 R.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05. 6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 “极化 ”倾向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6) . 7 美 凯斯 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 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M.黄维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7. 8 孟威 .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11. 9 李正华 .网络舆论监督的临界问题及相关法律责任舆论监督 J.信息网络安全, 2006,( 4) . 10傅丁根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 N人民日报, 2009一 0203 11雷柯 .应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N.光明日报, 2009-03-02:( 6) . 12孙晓东 .网络传播与舆论监督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 . 13范凌子 .在和谐舆论环境中构建主流舆论 浅议我国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 J.新闻爱好者, 2008,(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