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81184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环境科学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摘要: 本文对大气污染因子和中国城市大气质量的描述, 阐述了中国大气污染总体趋势、中国大气能见度、中国酸雨情况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并探讨了影响大气的因素,分析了污染源、地形及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关键词: 大气污染;大气质量;影响因素 1前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随时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等八次轰动全球的公害事件中,有五次就是 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因此大气污染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近几年大气污染问题成了

2、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研究。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消耗大量的能源,废物排放量急剧上升,属于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为了在经济上追赶上世界水平,大量的工业生产,严重影响了环境问题。 2 大气中污染因子的分类 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 一些 物质进入大气中, 达到了足够的浓度及时间 ,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由于人类活 动,大气污染物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可吸入颗粒物( PM10)、氮氧化物( NOX)、 SO2

3、和 CO2 等。 可吸入颗粒物指通过呼吸系统可吸入人体的颗粒,我国曾称为飘尘,通常是指 PM10。 PM10 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严重伤害人体健康。同时还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体和环境之间失去了对比度;( 2)大气细颗粒和气体污染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工业生产中直接排放的细小颗粒物,或由大气中二次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和气溶胶 等。如人类活动造成的沙尘、扬尘,沙尘暴等都将带动细小颗粒进入大气。 造成大气污染的 NOX 主要是 NO 和 NO2,它们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消耗臭氧的重要因子。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

4、睛,伤害植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大气中的 NOX 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比如化石燃料(汽车、飞机、内燃机和工业炉)的燃烧,而自然产生的 NOX 极少。 SO2 是目前大气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大气污染物,同时也是造成全球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气中 SO2 与水结合后便生成硫酸雾,可长期停留于空气中,毒 性比 SO2 大得多,又或与飘尘共存,联合危害或协同作用都比 SO2 单独危害大。大气中绝大多数的 SO2 主要是来自以煤和重油为燃料的工业企业。 CO2 是无色、无臭、具有酸味的气体,是一种温室气体,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的结果,还有石灰石生产、石油化工、化学纤维等也可排放出大量的

5、 CO2,此外还有人和动物的呼吸等产生的。 CO2 作为一种温室气体,直接影响了全球气候,导致海平面上升,气温不断升高,病虫害增加。 3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3.1 大气污染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地区大气污染物随着 GDP 的增长而增长,直至这几年, 大气污染状况开始有所改善,但形势仍然很严峻。中国西部的河谷型城市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群之一,其中西南城市的 SO2 普遍高于西北城市 1。再者,我国海岸线长,有大面积沉淀区及三角洲,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庞大 2、3,各种工业迅速滋长,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比如长江三角洲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且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导致该地区不仅气溶

6、胶污染严重 4、 5,而且 SO2、 NOX 污染也相当严重,长江以南成为了全球重要酸雨区。 我国大气污染既是“煤烟型”污染,又是“存量型”污染 ,原来遗留下来的污染物对现在甚至 将来都有影响 6。比如北方地区常年累月的取暖燃煤,使北方地区 SO2 浓度偏高,加上北方内陆降水少,天气干燥,沙尘天气多等原因,使北方城市污染远远重于南方城市 7,8,冬季的污染重于夏季 9。 3.2 大气能见度 我国首要大气污染物是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污染直接表现为大气能见度下降。大气能见度小于 110km,则已形成大雾;能见度小于 10km,且相对湿度大于 90%时,则可以记录为一个灰霾日。 2009 年在枣庄

7、出现了持续两天的大雾天气,从大雾形成到轻雾,再到大雾、轻雾,之后消散的整个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大气能见 度最高都低于 30m10,严重影响了公路交通的运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对民航、海洋航行都是相当危险的天气。 大气能见度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在我国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可近似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初期,这个时期能见度低,主要是因为战争刚结束,前期的战火和后期清理工作增加了大气颗粒物浓度,造成气溶胶污染。第二阶段是 1954 年到 70 年代末,由于战火后期处理基本完成,人们处于调整状态,此时发展速度缓慢,一切都比较稳定,所以大气颗粒物减少了,能见度有所提高,也在

8、这个阶段能见度达到解 放后最好的状态。第三个阶段是 80 年代初到 2000 年左右,能见度开始降低,大量企业不断涌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第四阶段是 2000 年至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不断扩大,机动车辆急剧增加及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了大气中污染物增加,大气能见度再一次降低。 浙江省的 11 个城市能见度各不相同,目前浙北地区污染严重,大气能见度低,灰霾天数不断增加 11,危害了人们健康,控制大气气溶胶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3.3 酸雨情况 自 1872 年英国化学家 Smithra 提出酸雨概念到现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从人们对酸雨的不够 重视,到现在全球高度重视,可见酸雨已经成

9、为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了。 我国酸雨区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重灾区之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我国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发现酸雨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酸雨区已经遍布各个地区,除了西南、华南,还向北迁移,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酸雨危害。在三大酸雨区中,我国强酸雨区面积最大,长江以南属于全球酸雨中心 12。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压力,我国从 1982 年开始建立酸雨检测网站,研究酸雨情况。多年的调研中发现我国酸雨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息息相关,酸雨的形成与工 业化进程成正相关。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我国酸雨急剧发展,而改革开放到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大力开

10、展工业革命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到 21 世纪初,虽然各地区降水 PH 有增有减,酸雨情况开始进入稳定期,但仍然不容乐观 13。 我国酸雨由开始的硫酸型到硫酸与硝酸混合型发展 1,14,增大了控制措施的难度,而且不同区域还受到各种影响,比如沿海还受到工业发展排放大量的致酸物质和海洋天然排放的 (CH3)2S 影响。近年来酸性占据主导位置,大气中的碱性颗粒物浓度开始逐年下降,使酸雨进一步恶化。面对如此严峻的形 式,我国应采取 SO2 和 NOX 多物种协同控制,在调整工业布局的基础上,加快酸雨预测,即使防护。 3.4 二氧化碳排放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球化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是 CO21

11、5-17。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大气中的 CO2 含量大幅度增加,气候异常变化。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我国海南岛先后经历了升温降温又到升温的过程 18。 专家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平均温度可能升高 1.5 4.5;大量的冰川融化,估计 90 年后,海平面可上升0.15 0.95 米;同时全球变暖加速水体蒸发,使湖泊水位下降,地表开始有下沉的迹象 19。 2006 年, 中国在经历了严冬之后,又立即进入了最暖年,随着季节的变化,它又经历了持续干旱及洪涝等灾害。夏季四川省、秋季中国东部由于遭遇了持续干旱天气,几百万公顷的农作物化为乌有。同时在中国登录了热带气旋,这是近10 余年台风灾害最

12、严重的一年,经济损失高达 100 亿美元 15。 CO2 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它的影响更具有全球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 CO2排放国,甚至荷兰环境评价机构评估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 CO2 排放国,如此严峻的局面,使得世界人民都在关注我们。作为能源大国,中国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20。 5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空气质量状况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污染源的位置,风向,风速的大小,特殊的地形条件等。 5.1 污染源方面 大气污染物来源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占主导位置,主要来自燃料燃烧,车辆、船舶、飞机尾气、工业等的排放,风沙扬尘等。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大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

13、利用率低,排放出的烟尘、 SO2 量巨大。工业区是大气污染最主要的生产口,根据工业性质、规模不同,排放的污染物及其量也不同。中国中小企业多,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地区民营企业多,大多数这种企业规模小,对污染 控制及环境管理不够,使污染物排放量总大于治理量 21。 再者近几十年机动车辆明显增加,不仅造成交通拥堵,排放的尾气更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为了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必须要对机动车辆进行控制,同时改变能源结构。 5.2 气象因素 5.2.1 风向 由于风对污染物具有运输作用,在水平方向,高值污染浓度往往出现在污染源的下风向,而上风向污染物浓度相对低很多。如上海市,根据监测站测量结果显示,在东南风

14、作用下,位于工业区边缘的四平站的 SO2 浓度高于位于工业园区内的杨浦站,杨浦工业区的高值浓度中心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 9,22。 5.2.2 风速 风速的大小和大气稀释扩散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风速越大,污染物浓度越小,但有时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在日本四日市发现,地面风速小于 3m/s时,浓度在 0.1ppm以下,当风速大于 5m/s 时,浓度达到 2ppm22,由此可见,风速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复杂。 风速小,虽然对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弱,会造成局部污染严重,但可以抬升热烟云,经过一段时间可以使地面浓度减少;风速大,虽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但强风抑制了污染物上升,地面浓度就增加。 5.

15、2.3 温度层结 大气温度层结稳定度 对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相当重要,一般而言,逆温现象出现时,污染物浓度会随着逆温强度增加而增加,随着逆温层厚度增加而增加,但从日变化看,大气温度层结稳定时,污染物浓度不一定最高 22。 5.2.4 降水 降水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一般而言,降水强度越大,使大气中能被溶解的污染物就越多,对污染物净化作用就越强。但现在绝大多数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 SO2,中国乃至全球很多地区降酸雨 12,14,对环境造成了另一种危害。 5.3 特殊地形 中国地大物博,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岭、丘陵以及盆地。如北 京这种内陆城市,降水少,气候干燥,植被干枯,容易引

16、发沙尘暴,因此二面环山的地形使得污染物在城市上空徘徊,不易扩散出去。再如重庆,它位于四川盆地内,海拔低,四周高山环绕,气流无法得到充分循环,并且存在大气汇聚带,形成了大范围污染区,大气污染物无法输送出去 7,8。 6结语 大气质量的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普遍重视,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元素,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日益恶化的大气问题,给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政治等问题,全球上下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污染问题,保 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做到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 杨永春 ,刘治国 .近 30 年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变化趋势与机制

17、J.兰州大学学报 ,2007,43(04):18-22. 2 沈明杰 , 谢志仁 ,朱诚 .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波动特征探讨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17(06):886-893. 3 华丽娟 ,张柱国 ,曾昭美 .中国东部地区大城市和小城镇极端温度及日较差变化对比分析 J.大气科学 ,2006,30(01):80-92. 4 王桂新 ,魏星 ,刘建波等 .中国长江三角 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特征 J.中国人口科学 ,2005,(02):42-50. 5 贺千山 ,耿福海 ,杨何群 .中国东部陆地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 C.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集 ,2010:253-258. 6

18、 刘志强 ,陈继玲 .中国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 J.电力环境保护 ,2007,23(01):23-27. 7 向敏 ,韩永翔 ,邓祖琴 .2007 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21(03):33-36. 8 张琪敏 ,赵景波 .2004 年中国典型城市大气污 染现状及污染差异分析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25(02):33-36. 9 刘新玲 ,王晓明 ,李小明 .2000-2004 年山东中西部五城市大气污染变化特征 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08(12):3390-3395. 10 王艳平 .关于一次大雾过程的大气环境分析 C.

19、 第 27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 ,2010. 11 顾骏强 ,浦静姣 ,李文娟等 . 浙江城市区域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 J. 热带气象学报 ,2010,26(06):807-811. 12 张新民 ,柴发合 ,王淑兰等 .中国酸雨现状 J.环境科学研究 ,2010,23(05):527-530. 13 高秀娟 , 王兰芸 . 基于 白城市 酸雨 状态 下的大 气环 境分 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30):14778-14780. 14 田贺忠 ,陆永琪 ,郝吉明等 .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历程及进展 J.中国电力 ,2001,34(03):51

20、-56. 15 曲秋菊 ,张婉佩 ,沈永平 .2006 年全球气候异常,多项记录被打破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03(01):50-53. 16 黄幸卫 ,周 从直 ,刘楠 .浅议当前的大气环境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34(03):188-190. 17 庄林 .减缓温室效应不妨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 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7,(13):52-55. 18 王祈宇 .温室效应问题浅析 J.网络财富 ,2009,(05):191-192. 19 刘宏文 , 夏秀丽 . 浅析 温室效 应及 控制 对策 J. 中国环境 管理 干部 学院学报 .2008,18(03):49-51. 20 冯相昭 ,邹骥 .中国 CO2 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 ,2008,18(03):43-47. 21 许东 方 . 略论 哈 尔滨 市 大气 环 境污 染 的综 合 治理 途 径 J. 黑 龙 江科 技 信息 ,2009(24):213,234. 22 邬恒东 .浅谈影响城市大气污染质量的气象因素 J.环境致富向导 ,2010(02):94-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