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环境科学 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多糖对大黄鱼的免疫学活性研究 1课题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又名黄鱼、大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原为我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一,在我国及太平洋海洋渔业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人为因素酷鱼滥捕,使其资源几近枯竭。 20 世纪 80 年代后,全国大黄鱼渔场均不能形成渔汛。目前,人们已经将重点由捕捞转为养殖,大 黄鱼的网箱养殖已成为继鲈鱼、石斑鱼、鲷科鱼类之后的又一新养殖品种。然而随着养
2、殖业的发展 ,病害日趋严重,病害问题已成为该养殖业持续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防治病害是刻不容缓的,而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药物,但频繁地使用药物可能使病原体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治失败;且药物在水体中积累过多,极易污染水体,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 免疫学方法,既可以解决病害问题又能避免药物带来的各种弊端。目前研究的免疫防治措施主要是特异性的疫苗和免疫增强剂。 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为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中的一个种。它是淡水鱼白云病和烂鳃病的重要病原菌,并可以引起鱼类的死亡。在大黄鱼中,该菌感染可引起“内脏白点病”,造成严重的
3、死亡。微生物生物膜多糖是其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粘性多糖,具有无毒副作用和免疫调节能力。它还是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并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具有良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本研究提取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多糖来免疫大黄鱼,通过测定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中溶菌酶活性、特异性抗体效价以及免疫保护率来探讨生物膜多糖抗原对大黄鱼免疫机能的影响 ,旨在掌握生物膜多糖的免疫学特性,为恶臭假单胞菌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预期目标和研究方案 2.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使用恶臭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多糖抗原来免疫健康的大黄鱼,并在其免疫 3 周后对其进行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
4、酶活性、特异性抗体效价以及免疫保护率的测定。 2.2 预期目标和研究方案 ( 1)恶臭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多糖抗原的提取: 参照文献 10中的方法,制备口服的生物膜菌体抗原和注射的生物膜多糖抗原。 ( 2)免疫试验鱼: 选取体重相近的同一批大黄鱼种,随机分为 4 个实验组。 1、 2 试 验组 分别每尾 口灌 全菌疫苗和生物膜菌体,第 3 组每尾注射生物膜多糖,第 4 组为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 。 ( 3)免疫指标的测定: 测定各组试验鱼的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特异性抗体效价。 ( 4)攻毒试验: 对免疫组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恶臭假单胞菌活菌液,观察 14d,纪录死亡状况
5、,检查免疫保护率并进行解剖和病原的再分离以确定是否死于攻毒活菌引起的感染,为恶臭假单胞菌疫苗的研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3 课题进度计划 2011 年 6 月 -7 月 查找相关资料 2011 年 6 月 -12 月 提取恶臭 假单胞菌生物膜多糖、对大黄鱼进行免疫试验并测定其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特异性抗体效价以及免疫保护率。 2012 年 1 月 -4 月 完成论文 2012 年 4 月 26 日 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 1胡慧子 ,任淑华 ,高健 .我国大黄鱼网箱养殖污染与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J.上海农业学报 ,2011,27(3):98-102. 2陈成进 .人工养殖大黄鱼主要生长
6、特征观察 J.现代渔业信息 ,2011,26(3):24-29. 3胡荣炊 .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 J.福建水产 ,2011,33(2):62-64. 4赵红霞 ,詹勇 ,许梓荣 .鱼类免疫机制与疾病防治 J.辽宁畜软菩医 ,2002,(1):38-39. 5杨润德 ,王琳 ,范欢 ,等 .丹顶鹤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J.中国兽医杂志 ,2005,41(4):55-56. 6邱杨玉 ,郑磊 ,毛芝娟 ,等 .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离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J.微生物学通报 ,2012,39(3):361-370. 7胡承钰 ,王三英 .
7、细菌胞外多糖复合应用的免疫增强作用 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40(5):1129-1132. 8黄晓波 ,赵良启 . 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和应用 J.山西化工 ,2006,26(1):10-13. 9谢荔朋 .微生物胞外多糖对养殖动物的免疫增强作用 J.福建畜牧兽医 ,2006,28(1):53-54. 10Kives J., Orgaz B., SanJose C.Polysaccharide differences between planktonic and biofilm-assosciated EPS from Pseudomonas fluoresens B52”,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6, 52, 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