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提高我校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教育质量的研究报告宋鑫 何山 卢晓东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现今社会迫切需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措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如,为学生开设通选课、倡导学生跨院系选修、实行主辅修制、开设双学位专业等。这些改革举措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以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世界一些一流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为了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以增强他们的
2、适应能力,都允许(或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Major)之外,在第二个领域学习,学生在获得主修专业学位的同时,获得辅修(Minor)专业或双学位专业(Double Major)证书。这些学校开设了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辅修或双学位专业,并强调:辅修或双学位专业不应被当成负担,相反,在导师的帮助下,它应当被当作学生毕业所要求的一部分。学生选择另一门专业学习,虽然取决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术兴趣,但需要得到导师和院系主任的同意,而且学生可以就如何顺利完成辅修专业从原系和提供辅修专业的院系那里获得帮助与有效的指导。现状:北京大学在 1989 年开始进行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探索,但由于学生主修课程负担较重(1
3、80 学分左右) ,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小,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在思想上学校也将辅修、双学位教育作为对个别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方式。1996 年在主修压力减轻之后,许多学生开始攻读辅修和双学位。目前,我校开设的辅修专业主要有哲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心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经济学专业、艺术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科技信息(情报学)专业、德语专业、法语专业、日语专业和西班牙语专业。双学位专业有哲学、经济学、艺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都有不同数量的学生修读,其中,修读计算机软件、经济学和语言专业的偏多。据统计,2000 年本科 2172 名毕业生中,有 453 人获得 2 个专业的证书,
4、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21,2001 年该比例达到了 27%。目前,北京大学正在逐步推行新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元培计划,这种模式给了学生基于学术兴趣而选择专业的自由。有人质疑,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是否仍有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必要。因为辅修和双学位制度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被看作是解决部分学生对主修专业不感兴趣的主要途径,而元培计划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结合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对待这种质疑,可以从开设辅修、双学位的意义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最主要的开设目的是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能起到避免学生过早专业化、2增
5、强学生社会适应力。第二,就学生个体来说,现代大学生具有可塑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这使得辅修和双学位有一定的市场。有的学生对两个领域都有浓厚的兴趣,无法取舍;有的学生出于就业的考虑,不愿放弃热门专业,但自己的兴趣点在别的领域;有的学生为了有更多的择业机会,以便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有的学生还无法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适合发展的领域,他需要有进一步寻找的过程(例如,我校英语系今年接受了两名来自物理系和经济学院的保送研究生) 。辅修专业的开设为学生不断地扩展或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应付各种异想不到的挑战提供了保障。这种种因素都预示着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辅修和双学位专业。为了与
6、我校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学校即将进行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本次修订要求主修专业毕业学分数控制在 130140 学分之间,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参与第二个领域的学习。为进一步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学校原则上要求主修专业都要提供相应的辅修(或双学位)专业,具体要求如下:辅修教学计划:2030 学分,最低要求是 20 学分,58 门课程。双学位教学计划:在辅修教学计划基础上,增加 36 门课程,3040 学分,最低要求是 30 学分。问题:主辅修制、双学位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修读两个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具有两个领域的知识素养,更有利于在交叉学科领域作出成就,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7、。主辅修制在我校已经实践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中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认识有所偏差有些院系、教师对主辅修制度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开设目标也不是很明确,认为辅修专业是自己额外的教学任务,有的老师甚至让研究生代上辅修课程;有的院系过分注重辅修、双学位专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2、数量很少在对我校四年级毕业班学生的一次调查(2000 年)中,发现:因入学时的专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非自愿性,有 40.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产生过换专业的念头,但只有 7.9%的学生付诸行动。其原因是:一方面从制度上来说,学校和各院系每年对转系、
8、转专业的学生比例有较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自己通过辅修喜欢的专业或读双学位课程解决了问题。这种方式既不需要打破原有的教育体制,也能缓解学生对主修专业不感兴趣的矛盾,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自由。在目前制度制约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解决的办法。但调查同时表明:仍有 30.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辅修专业种类不够丰富,数量也不是很多,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学生对实施效果也不太满意。3、管理失控,质量不高目前辅修、双学位是由开设院系全面负责学生的录取和课程的组织、开设及考核,教务部只参加最后的毕业审核和发放证书。各院系的管理办法不尽相同,各辅修、双学位专业的要求也没有统一标准。可以说
9、,一段时期以来,学校对辅修、双学位的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近两年,随着计算机管理系统的3发展,已经有大部分院系的辅修、双学位管理进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但内容还不完善,教务部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监控。造成管理失控的最主要原因是各院系的管理模式不同,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建立一个全校统一的管理办法已迫在眉睫。4、缺乏有效的指导辅修和双学位制度给了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但也意味着更繁重的学习任务,意味着学生要对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的冲突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目标有清醒的估计与认识,否则,四年下来,学生不仅达不到辅修、双学位专业的要求,也会影响到主修专业的学习
10、。还有些学生没有把握好两个专业的学习进度,等到毕业时,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已达到,但辅修专业没完成,在目前学制不延长的情况下,学生只好把辅修课程算入主修专业的选修课程。这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据某些院系反映,坚持学完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生较少,原因有二:一是与专业课程有冲突;二是学习负担重。学校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性使学生的自由被限制在一定规范内。这对矛盾的存在使得教师在学生申请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尤其必要,而这恰恰是我校较忽视的。另外,因辅修学生的学籍管理在原院系,提供辅修专业的院系除了承担教学责任外,并不承担其它职责。因而,他们对辅修学生的管理并不严。
11、对于学生所在院系而言,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提供辅修专业的院系进行,它们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必要的监控。在学生没有强自控力的条件下,加上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导致有些学生的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质量不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我校确实存在。建议:为进一步规范、促进我校辅修、双学位教学的开展,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将在教学计划修订的基础上,改进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修改相应的管理办法,指导原则是:统一辅修和双学位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全面监控;加强与院系的沟通。同时,学校还将明确相关院系的职责,具体如下:辅修、双学位开设院系的职责主要有: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给学生提供咨询和建议;负责学生的录取(包括先
12、修课程的审查、已有学习成绩的审查等) ;指导学生选课和制定学习计划;评定学生的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情况;与学生所在院系就学生两个专业的学习状况进行沟通;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所在院系;对辅修、双学位所有课程的 GPA 提出要求;进行成绩和毕业证书资格审查等。学生所在院系的职责主要有:给学生提供咨询和建议;查询学生辅修成绩;与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就学生两个专业的学习状况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指导和监督;对应终止辅修的学生发出学术警告;将终止辅修的学生成绩转入学生主修成绩单等。教务部的职责主要有:负责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审定与批准;提出指导性建议或要求;规范辅修和
13、双学位的管理;对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对辅修、双学位的学生情况、成绩情况进行分析;协助监督各院系工作;对学生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并发放证书。4对我校的辅修和双学位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申请条件及审批程序:凡在校本科生完成一年学习,其成绩优良,可申请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经批准后,从二年级开始修读。要求修读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生,本人要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经所在院系主任审批后,送辅修院系审批,两院系审批后报教务部审批、备案,完成注册,并通知学生所在系转告学生本人。学习年限:对于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被准予攻读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完成两个专业学习的计划年限原则上为四年(主修专
14、业毕业规定的时间) 。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按主修专业毕业规定的时间),未能修完辅修、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若已取得规定的学分数的 70%以上者,可在毕业离校后一年内修完所缺课程(也可通过自修方式修读),经考试获得全部学分(双学位还有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 ,补发证书。学生回校参加考试,交通、食宿自理。教学要求:本科各主修专业均应制定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要修读的课程和学分数,并对辅修和双学位课程的 GPA 作出最低要求(即获得证书的最低标准) ,报教务部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开设辅修、双学位专业的院系负责在网上或书面向学生公布教学计划、课程介绍、学生修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5、以及招生人数,以便学生报名选修。院系还可根据学科性质、特点限制招生(或修读)对象或提出先修课程的要求。如果申请的学生数量超过所能接受学生数量,由开设辅修专业的院系负责筛选。开设辅修、双学位专业的目的是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一般情况下,辅修、双学位专业在专业性质上应当与主修专业不同。原则上,把本系(在有两个或以上主修专业组成的学系里)的另外一个专业作为辅修或双学位专业,是不允许的。如确有需要,必须经过院系主任和教务部严格的审核和批准。学生一旦选定辅修、双学位专业,中途不得更换;若继续学习有困难,可提出书面申请、经开设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院系主任批准,退出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学习,已修读经考试合格的辅修
16、课程可作为主修专业的选修课载入学籍。课程设置:各院系可根据学科性质、特点确定是否需要先修课程。如需要,要在教学计划中详细列出。各院系在制定辅修、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时,要注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学5分双重计算。教学方式:各院系可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自行决定教学方式,如果注册人数较少可以采用随班上课,人数较多可单独编班上课;或者必修课单独开班,选修课随班上。为保证学生选课的可行性,双学位和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应安排在中午、晚上、周六及周日。学分计算:双学位、辅修专业的课程不能与主修专业课程重复,若遇重复可免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但
17、该课程学分不计入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已得学分数。当辅修专业的课程与主修专业的课程有重复时,需由辅修专业系主任确定学生应修读的其他课程,以修满必要的学分。成绩管理和毕业审查:辅修和双学位课程必须给出书面成绩,并统计出辅修和双学位所有课程的GPA。学生辅修专业课程不及格者,按学分交费重修。选修课可以不重修,另选其他课程,但不及格的课程分数将记入成绩单。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一学期选读辅修专业课程的考试成绩,有二分之一门数不及格,由辅修专业院系主任批准,取消其修读辅修专业的资格。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因选读辅修专业课程对主修专业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如一学期出现两门不及格)者,主修专业系主任有权取消其继续
18、修读辅修专业的资格。并以书面通知辅修专业接受院系注销其辅修资格。学生修完辅修、双学位专业并达到规定的学分和成绩要求后,提供辅修、双学位专业的院系要通知学生所在院系,并在学生的学籍档案中注明。经教务部审核合格,发相应的证书。修满辅修专业学分的学生,在取得主修专业的学士学位资格后,才可取得辅修专业的毕业证书。修满双学位专业学分的学生,在取得主修专业的学士学位资格后,才可取得双学位专业的双学位证书。收费制度和标准:辅修、双学位实行按学分收费的办法。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外语学院、法学院、艺术学系所开设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课程的收费标准是 80 元/学分,其它专业的辅修和双学位收费标准是
19、50 元/ 学分。今后是否统一或随着学费的增加而增加,需要研究。获准修读的学生按学年交纳学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有效、适当的指导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辅修制度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主修专业和兴趣,确定有无6辅修的必要以及辅修怎样的专业才能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来选择辅修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辅修专业的院系应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应与学生所在院系时刻保持联系,了解学生主修专业的学习情况,随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加以调整,以便学生顺利完成主、辅修专业的学习。附件:1、 目前辅修、
20、双学位专业学生 GPA 情况的统计2、 国外一些一流大学辅修与双学位专业名称7附件 1:目前辅修、双学位专业学生 GPA 情况的统计。1、按 30%不毕业,绩点要求分别是2.7 经济中心2.3 计算机2.5 外院3.2 艺术2、按 2.7 来算,不毕业比例分别是0.3 经济中心0.4 计算机0.34 外院0.1 艺术学8附件 2:国外一些一流大学辅修专业名称美籍黑人研究 人类学艺术史 艺术实践亚洲研究 天体物理学凯尔特人研究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语言、文学及历史创造性写作 舞蹈人口统计学 戏剧艺术荷兰人研究 英语伦理学 法语地质学 地理学德语 意大利人研究数学 音乐近东研究 和平与冲突哲学 物理学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 公共政策宗教研究 修辞学斯拉夫语言和文学 南亚和东南亚研究东南亚考古学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妇女研究 天文学古典文学 古代文明考古学 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 工程学心理学 视觉艺术建筑学 建筑史建筑表现和视觉 建筑技术艺术 房屋学通讯设计 戏剧艺术史 工业设计爵士舞表演 照片、电影和数字图象犹太人研究 语言和文化拉丁美洲研究 语言学中世纪研究 音乐欣赏近东研究 苏联问题研究保险数学 美国公共政策研究认知科学 美术法律学及历史 营养学组织学和环境管理 城市不动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