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853847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摘 要 安倍经济学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再通胀主义学说首次被纳入通缩治理视野的政策实践。再通胀主义认为要彻底摆脱通缩应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央行责任,设定通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实行无限量的货币宽松,其实现路径可充分借助通胀预期的扭转、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的发挥、金融加速器的调节。再通胀主义引发了日本空前的政策论争,这种论争主要集中于央行责任的确定、通缩目标的设定、政策优先次序的安排等方面。不过其政策在操作层面带有极大的风险性,包括央行与政府利益出现错位、政策退出难度重重等。 关键词 再通胀主义 安倍经济学 日银理论 市场预期 通胀目标 安倍经济学(Abenomi

2、cs)是 2012 年底安倍晋三再次出任首相后,日本媒体和学界对安倍政府通缩治理的一揽子经济政策的统称。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日本陷入持续通缩,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安倍政府成立后,采纳日本再通胀主义的政策主张,推出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政策,以求摆脱通货紧缩提振日本经济。安倍经济学的实施,是用再通胀政策治理通缩的尝试,它意味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再通胀主义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前台,而在日本盛行多年的“日银理论”丧失了主导地位。从理论上对再通胀主义学理逻辑下的通缩治理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评价安倍经济学和日本长期通缩之谜

3、,同时也有助于认识预期调整、通胀目标设定等细化政策的实际效果,为通缩治理提供借鉴。 一、 日本再通胀主义的形成和纳入政策视野 围绕着日本持续性通缩的成因,日本国内一直争议不断。例如田中秀臣、安达诚司、伊藤元重的通缩缺口论认为少子老龄化等原因造成总需求长期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导致有效需求出现结构性的萎缩;根岸隆、岩田规久男的通缩预期论认为泡沫经济破灭后形成的相对谨慎的心理预期固化了相对保守的投资和消费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田中秀臣、高桥洋一的政策失误论将通缩固化的成因归咎于日本央行的政策,即认为央行未能主动调控基础货币,同时政策执行不彻底;野口旭、野口悠纪雄的结构优先论则认为持续性通缩是由日本各领

4、域的规制等结构性原因造成的,并非简单的货币现象,需要推行结构改革提高供给能力。由于日本长期以来通缩治理成效不显著,部分学者在吸纳这些争议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再通胀政策应对持续性萧条的主张。 再通胀是政府从维护经济支付体系流动性出发,利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需求,以达到预期的提高物价、反制通缩压力的效果。日本再通胀政策治理萧条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高桥财政。高桥财政是日本在 1931 年 12 月至 1936 年 2 月由前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当政期间推出的以再通胀为主要特征的财政金融政策,该政策使日本率先摆脱 1929 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

5、。高桥财政是典型的管理通货制度下的再通胀政策,是日本财政史上的创举。日本再通胀主义是在充分吸收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 、彼得?特明(Peter Temin)等人理性预期学说的同时,结合岩田规久男、安达诚司、冈田靖等针对高桥财政通缩治理经验和启示,形成应对持续性通缩的新思路。形式意义上的再通胀派并非传统的经济学派,只是作为方法论、政策手段层面的联合体,尽管彼此主张存有差异,但围绕通缩治理均主张以再通胀的手法,引起市场先期反应。 再通胀主义体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再通胀主义并非单纯复制货币数量论,而是基于货币需求函数论,主张短期内货币量的增加可能引起价格总水平和收

6、入的双重变动,但是在长期内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将只影响价格水平。这意味着摆脱通缩的货币政策目标,不能局限于1 年的短期效果,而应着眼于 5-10 年的中长期效果。 岩田?久男, ?U?g 学 ,日本:?| 洋?U?g 新?笊纾?2001 年,?104、113。基于此判断,应设定中长期的通胀目标。 田中秀臣、野口旭、若田部昌澄?, ? ,日本:太田出版社,2003 年,?164。其次,再通胀主义充分借鉴高桥财政的时间轴效应。1929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于 1931 年 11 月宣布脱离金本位制度,禁止黄金出口,由于政策预期,当月预期通胀率提高了 20%,在 12 月之后方才呈现缓慢下降的

7、趋势;1932 年 3 月日本宣布将从当年 11 月开始由日本银行认购发行国债,次月该国债预期通胀率就比上月提高了 10-15%。 岩田?久男? , 昭和恐慌研究 ,日本: ?|洋?U?g 新?笊纾?2004 年,?281。岩田规久男等认识到政策预期在 30年代的通缩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即预期通胀率的变化早于政策的真正实施。故而,再通胀主义主张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中时间轴效果,由中央银行承诺在一个较长的期限内维持宽松政策,让公众形成未来低利率的预期,以此降低长期利率,达到刺激投资的目的。其三,再通胀主义主张科学认识企业资金需求和金融宽松政策效果之间的关系。针对部分观点认为持续宽松政策不能使资金

8、流入实体经济的质疑,部分主张再通胀的学者认为刺激政策实施下,作为通缩状态下资金盈余主体的企业资产负债表调整积累的资金,充当了扩大设备投资和消费支出的资金来源。 ?揖泳 t 一, 原?k ?m 日本成 ?L ,日本:社,2011 年,?184。长期通缩导致企业内部留置资金不断膨胀,2013 年企业内部留置资金达457 万亿日元。随着企业内部盈余资金的逐渐消耗,企业将逐步寻求利用外部资金。因此,再通胀政策促进银行贷款增加进而拉动企业扩大生产之间至少存在着 2-3 年的政策效果滞后性。 岩田?久男? , 昭和恐慌研究 ,日本: ?|洋?U?g 新?笊纾?2004 年,?177、178。基于上述论断,

9、再通胀主义认为:要彻底摆脱通缩,应继续推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日本银行应积极设定通胀目标,在实现通胀目标前无限量地购入长期国债,反对在未明确摆脱通缩的状态下进行政策退出。岩田规久男等就将再通胀政策概括成通胀目标加无限量的长期国债购入的政策组合。 岩田?久男?, 昭和恐慌研究 ,日本:?|洋?U?g 新? 笊纾?2004 年,?300。 日本再通胀主义的形成从一开始就与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尖锐对立。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先后采取零利率、量化宽松、全面宽松等相对稳健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是由于通缩治理成效不显著,尤其是 2006 年量化宽松和零利率的提前退出,导致日本银行操作 10 多年的货币政策成为学

10、界诟病的焦点。部分主张再通胀政策的学者将持续性通缩原因归结为日本银行态度消极、政策力度不足。如高桥洋一认为一国货币政策实现物价 1-3%的增长是理所当然的。换言之,央行是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填补 GDP 缺口。 高?蜓笠唬 ?日本 ?U?g 一人? ?F山政?丐先浙 y ? ?韦皮丹护怼梗?d ?F 代2010 年 1 月 8 日。基于日银责任,有观点指出“日本陷入 15 年的通货紧缩,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运营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 片?士, ? 团 d?日?y 直接引受?L 期金利上?N ? ,SYNODOS JOURNAL,2011 年 4 月 20日。由于日本银行未能实现期待的物价水平, “其

11、本身是有责任的” ,因此“日本银行有义务对不能实现政策目标的理由进行说明” 。 池尾和人,日?y “政治的判断”押付,?, 2010 年 10 月 5 日,http:/diamond.jp/articles/-/9613 ,访问时间: 2015 年 5 月15 日。这一倾向导致逐渐接受再通胀主义政策主张的安倍晋三开始集中于对日本银行政策的批判。2012 年 12 月,自民党在新一轮的众议院选举中夺取了政权。重新执政的安倍政府认为主导日本多年的“日银理论”不能有效地解决日本通货紧缩,因此决定利用再通胀政策这一猛药,推行新一轮的宽松政策。这也意味着在日本近十多年始终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再通胀主义学说首

12、次被纳入到日本国家政策视野。基于再通胀主义的学理逻辑,2013 年安倍政府推出质和量的货币宽松政策,包括设定 2%的通胀目标,将货币政策操纵目标从利率转向基础货币,大举购入长期国债,延长购入国债的期限,并确保在实现 2%通胀目标之前实行无限量的货币宽松政策,摒弃控制国债规模的银行券准则。二、 日本再通胀主义的政策实现路径 从政策实现路径来看,再通胀派主义主张以企业扶持为突破口,利用扩张性刺激政策,提高市场流动性,形成通胀预期,进而通过引导经营业绩改善的企业扩大投资、提高工资、增加雇佣,帮助日本摆脱通缩。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经济主体预期的转变,将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改善、政府财源的充实等方式,促进经济

13、形成内部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实现路径中,再通胀主义主要寄望于市场预期的扭转、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的发挥、金融加速器的调节三大手段,发挥政策突破和协调的作用。 (一) 以形成通胀预期为前提 持续性通缩状态下市场主体基于对未来的不良预期,都倾向采取相对谨慎的投资和消费方式,形成不良预期的恶性循环,因此再通胀主义认为应首先致力于解决通缩预期这一顽疾。再通胀主义主张通过持续的刺激政策释放市场信号,实现从通缩预期到通胀预期的彻底转变。这一主张融入了理性预期学说,构建了基于个体最优化行为的微观基础,提供了重新思考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新路径。事实上,日本在通缩认知问题上导入理性预期学说得到新凯恩斯学派保罗?

14、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等的积极支持。1998 年,克鲁格曼认为日本此前的低利率和零利率政策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日本已陷入流动性陷阱,名义利率接近零。要打破公众的陷阱预期,应设定通胀目标、采取持续性的货币扩张政策,使公众产生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他甚至认为摆脱流动性陷阱最好的方法是“不负责任地做出通货膨胀承诺” ,日本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日本长期国债, “维持日本 4%的通货膨胀率 15 年” 。 P. R. Krugman, K. M. Dominquez, K. Rogoff, “ It is Baaack: Japans Slump and the Return of

15、the Liquidity Trap, ”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2, 1998, pp.137-205. 再通胀主义在扭转通缩预期问题上主要致力于两个方面:(1)体现短期政策转轨。短期政策性转轨效果的关键在于政府预期引导、心理暗示和情景营造能否借由从众、说服、信念和传染等一系列社会心理学通道最终打破长期路径依赖形成的惯性,转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有鉴于此,安倍政府采取摒弃银行券准则、宣布日本银行直接认购国债、购买长期国债、任命支持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的日本银行新总裁、导入通胀目标等措施,分阶段进行政策转轨。这些措施在扭转市场预期中扮演

16、了重要角色。 田中秀臣、上念司, 震?目只牛? ??拷 U?g?o 策恐慌! ,日本:宝?u 社,2011 年,?216。 (2 )明确中长期政策承诺。再通胀主义认为暂时性的货币扩张对解决通缩是无效的,因此日本银行需做出可信赖的政策承诺,在实现通胀目标前实行无限量的货币扩张,如此才能使公众充分相信中央银行容忍通胀的发生,改变公众对通缩的预期,降低实际利率,刺激总需求。中长期政策承诺所体现的时间轴效果并不直接作用于日本的通货紧缩,但研究显示该承诺能实现中长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例如翁邦雄、白?V 重典围绕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对政策承诺市场预期形成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政策承诺中长期内能促使收益率曲

17、线扁平化,促进长期利率维持在低位水平。 翁邦雄、白?V 重典, 期待形成与?抗? : ?r?g?S?抗? ?g?的?视? ,?d金融研究2003年第 22?第 4 号。 (二) 发挥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银行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经济泡沫,但之后为应对通缩日本银行转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遭到了破坏,特别是零利率政策使利率的杠杆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货币政策此时已收效甚微。但是再通胀主义认为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引导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对持有的各种不完全替代金融资产进行投资组合调整,可影响不同金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和价格

18、。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的发挥从资产结构调整角度诠释了货币从资本市场转向实体经济进行投资的路径和实效,为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的传导、经济成果的渗漏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的发挥所体现的作用表现在:(1)寻求解决流动性陷阱下企业投资扩大的问题。再通胀主义认为尽管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但是基于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的发挥,日本仍然可以引导货币从资本市场流向实体经济。这是因为当投资者持有的货币高于预期时,会调整手中的资产组合,转而将过量的货币投资到其他金融资产,推动资产价格的上升,进而通过财富效应和托宾Q 效应增加社会总需求。基于公众自觉的资产结构调整,企业投资将进一步便利,投资渠道也将得到有效拓宽。 浜田宏一?内?w 官房参与核心?、 金融政策大?Q 目?摔热浙 y法改正日本?U?g 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