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年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分类汇编 实验探究题海淀33 (8 分)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单杠、吊环项目时常用“镁粉”搓手,以起到防滑效果。某种“镁粉”中可能含有 Mg、2014 年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分类汇编 实验探究题 MgO、Mg(OH)2、MgCO 3中的一种或两种固体,实验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已知:MgO+2HCl = MgCl 2+H2OMgCO3+2HCl = MgCl2+H2O+CO2(1)探究“镁粉”中是否含有 Mg 和 MgCO3取少量样品,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 a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b 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_。则证明“镁粉”中一定含有 MgCO3。为证明“镁粉”中是否含有
2、Mg,小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图中 b 试管口上方,木条熄灭。但同学们指出,该实验不能达成实验目的,需要将图中的澄清石灰水替换成_。小明按照修改后的实验方案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 b 试管口无明显现象,证明“镁粉”中_。(2)探究“镁粉”中是否还含有 MgO 及 Mg(OH)2【实验过程】。用 MgO、Mg(OH) 2和 MgCO3三种固体分别做性质实验。分别取 0.5 g 三种固体粉末,每次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逐滴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在下表中记录消耗的同浓度稀盐酸的体积(以下体积均在同一条件下测定,且保留到小数点后 1 位)MgO Mg(OH)2 MgCO3消耗稀盐酸的体
3、积 /mL 10.4 7.2 5.0Mg(OH)2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取“镁粉”样品 0.5 g,加入上述稀盐酸至粉末恰好溶解。此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约为 5.3 mL。【实验分析及结论】“镁粉”不只含有 MgCO3。理由是_【实验反思】为确定“镁粉”的具体成分,同学们认为还需要补充如下实验 :分别取 0.5 g“镁粉”和 0.5 g_,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分别为 119 mL 和 140 mL。由此可知“镁粉”中含有 MgCO3的质量分数为_, “镁粉”中除 MgCO3外的另一种物质为_。33. (8 分)(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钠浓溶液 不含 Mg(2)
4、【实验过程】 Mg(OH) 2 + 2HCl = MgCl2 + 2H2O【实验分析及结论】 0.5 g “镁粉”消耗的盐酸体积与 0.5 g MgCO3消耗的盐酸体积不相等【实验反思】 MgCO 3 85% Mg(OH)2西城33 (7 分)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 实验实验 I、II 中均观察到:白色固体逐渐减少,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Na2CO3和 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NaHCO 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实验过程中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 Na2CO3的试管变热,盛 NaHCO3的试管变冷。【提出问题】两个实验过程中,温度变
5、化的原因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Na 2CO3和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而 NaHCO3和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的猜想有不足之处。【设计实验】乙同学欲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向盛有 0.5 g Na2CO3固体、0.5 g NaHCO 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 10 mL 水(20),搅拌,测量温度 t1 静置,测量温度 t2 分别加入 10 mL 密度约为 1.1 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 t3【实验记录】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t1/ t2/ t3/Na2CO3 23.3 20.0 23.7NaHCO3 18.5 20.0 20.8【分析与结
6、论】(1)甲同学猜想的不足之处是 。通过步骤得到的结论是 。(2)通过步骤和得到的结论是:Na 2CO3和 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反思与评价】老师指出乙的设计仍存在不足,并补充做如下实验:向 盛 有 10 mL水 ( 20 ) 的烧杯中加入 10 mL 密度约为 1.1 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为 22.2。(1)此实验的目的是 。 (2)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A盐酸的稀释过程是放热过程 BNaHCO 3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实验和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溶解和稀释有关东城33 (7 分)已知某合金样品中可能含有铝
7、、铁、铜中的两种或三种。某小组同学对该合金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查阅资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反应,而铁、铜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已知 2Al + 2NaOH + 2X= 2NaAlO2 + H2,则 X 的化学式是 。【探究实验】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取一定量的合金样品,加过量的 ,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备用。 取步骤所得滤渣,加 。样品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合金中一定含有 。合金中一定含有铁和铜。【拓展探究】某同学进一步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将 Al、Cu 分别加入到 FeSO4溶液中B. 将
8、Al、Fe 分别加入到 CuSO4溶液中C. 将 Al 分别加入到 FeSO4、CuSO 4溶液中D. 将 Fe 分别加入到 Al2(SO4)3、CuSO 4溶液中昌平33 (7 分)嫩肉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 3) ,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使肉质松软,达到鲜嫩爽滑的目的。小明发现将拌了嫩肉粉的肉类放到锅中加入食醋调味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她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I 小明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猜测:气体中除了醋酸气体和水蒸气之外,还可能含有气体 A,A 是 。II 小明对气体 A 的来源做了两种猜测:猜测 1: ;猜测 2:气体 A 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受热分
9、解产生的。针对以上猜测,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实验 1实验 2 取碳酸氢钠样品少许加入试管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试管口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猜想都正确。III实验 2 中,小明发现充分反应后,试管中仍留有一些白色粉末,他猜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请用物理、化学方法各一种进行鉴别。(1)物理方法: 。(2)化学方法: 。顺义33.(7 分)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查得资料】(1)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2)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吸收二氧化碳。【设计实验
10、】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 测定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依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2)C 中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有 。【解释与结论】实验测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样品质量(g)所用盐酸质量(g)所得沉淀质量(g)第一次 8.00 50 1.95第二次 8.00 50 1.98第三次 8.00 50 1.96欲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应选择的数据是 。NaOH溶 液 空 气 牙 膏 样 品 盐 酸 足 量 Ba(OH)2 溶 液 碱 石 灰 A B C D 【反思与评价】(1)有
11、人认为不必测定 C 中沉淀的质量,只要测定装置 C 在吸收 CO2前后的质量差,一样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证明按此方法测定的结果明显偏高,原因是_。(2)反思实验过程,小刚同学提出应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测定准确度。他提出的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_(填字母序号) 。a. 在加入盐酸之前,排净装置内的 CO2气体b. 放慢滴加盐酸的速度c. 在 A-B 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d. 在 B-C 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密云33.(7 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稀盐酸和 NaOH 溶液混合没有明
12、显现象,小丽同学按图 1 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 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探究活动 2】:能否通过证明有水生成来证明其反应的发生?【设计实验】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 2 所示的三个实验。【小资料】a 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B 醋酸是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1)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 ;(3)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 象是 。【探究活动 3】:能否通过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的 pH、温度变化证明其反应的发生?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匀速滴加NaOH 溶液,用电子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 pH、温
13、度曲线如图 3。由图 3 分析,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酸和碱的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 。房山33.(8 分)牙膏是生活必需品,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品牌市售牙膏展开如下探究,请回答问题。【已知资料】SiO 2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K 12、甘油、香精等均易溶于水【实验探究】:取一小段牙膏,加入蒸馏水,充分搅拌后静置,测得上层清液的 pH 为 8.3,则此牙膏显 性。: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 3 次实验。通过测量 SiO2质量,从而确定此牙膏中 SiO2的质量分数。实验过程如下:准确称取 2.0g 牙膏膏体,加足量水充分溶解并过滤。将滤渣转移至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至看到 为止。 _、洗涤、干燥并称量得到剩余固体质量。 (如右表)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此牙膏中SiO2的质量分数为 %。反思实验过程。A.步骤中加足量水的目的是 。B.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多次测量实验数据的目的是 。D.若验证步骤中盐酸过量,可以选择的试剂是 (至少写出类别不同的两种物质) 。实验编号 1 2 3实验前(g)2.00 2.00 2.00实验后(g)0.43 0.44 0.45摩擦剂:SiO 2(约 20%)CaCO3(少量)清洁剂:NaHCO 3(约 15%)发泡剂:K 12(极少量)保湿剂:甘油等(约 60%)其 他:香精、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