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产业集聚对浙江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一、选题的背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FDI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从现象上表现为FDI在城市或城市带上的集中,同一行业的FDI在空间上的集中,同一国家的FDI在区位上的集中等现象。这种趋势是自觉有序的,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的特征。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区位聚集化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生产扩张中追求新的动态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产业聚集和由此形成的聚集经济已经成为影响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外商投资的区位因素己经不再局限于市场、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禀赋等传统因素,产业集聚己作为新的区位因子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对外商直接投资
2、区位选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研究产业聚集对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创造有利于外资聚集的区位条件,进而创造区位竞争优势对我国外资的引进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产业集聚理论马歇尔是最早提出产业集聚现象的,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DISTRICT。波特教授最早用“CLUSTER”来描述产业集聚现象,他指出“集聚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对从产业地区性集聚现象进行解释,并从二个要素6角度分析了该现象的原因。这也是
3、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起源。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对产业集聚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ECONOMIES概念。但是,产业集聚理论的根本性改变却是从20世界90年代初才开始的。从迈克尔波特PORTER,1990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和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1991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两篇文章起,主流经济学者开始对产业集聚现象给与高度关注,并将该现象与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等行为结合起来分析。波特集聚是指在某一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波特,2000。王缉慈(2002),认为产业集聚是一组在
4、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综上所述,产业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区、某一产业集中,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于一些企业在价值链上具有上下游的关系;企业问的横向联系十分密切;企业与其它机构,如高校、研究所的联系;政府在集聚中的作用发挥等。(二)FDI区位选择理论FDI区位选择理论是研究FDI地理分布规律的,该理论起源于工业区位理论。在工业区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DUNNING在折衷理论中提出区位优势决
5、FDI区位流向,对区位优势因素进行了总结。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强调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S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所以又称为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TY优势理论。以往的国际投资理论主要从跨国投资的资本供应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投资的潜在动机和成因,寻找国际资本移动的驱动力。近几年的研究,转而注重对“为什么投资母国选择这一国或地区而不是其它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即从东道国的区位角度来分析投资的现实性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可行性。该理论仅能有效
6、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而且是静态分析。针对这一缺陷,DUNNING和NARULA将其动态化,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提出了发展水平理论,认为各国对FDI吸引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均GDP,一个国家人均GDP越高,那么该国吸引FDI就越多,反之亦然人均GDP不断提高,人均FDI也不断增加,处于第一阶段的落后国家和第二阶段的欠发达国家因全球化而形势更加严竣,同时投资者的不同的投资动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相联系。CHEN(1996),研究了中国内地各地影响FDI的区位决定因素,包括潜在市场份额、劳动力成本差别、资源配置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及研究开发能力。鲁明泓(1999),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筛选对FDI区位
7、分布有较大影响的决定因素,研究的决定因素包括GDP、人均GDP、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以及进口和出口等,而优惠政策与FDI呈正相关。(三)关于产业集聚与FDI区位选择关系的研究综述1一个地区已有FDI的集聚水平对后续FDI区位选择的影响BELDERBOSANDCARREE2002,基于1990年1995年问我国29个省级地区数据,对日本电子产业厂商在我国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引入厂商异质性假设之后,他们比较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以及出口导向与国内市场导向的厂商在位置选择上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当地的电子制造业集聚水平对厂商定位有正面的影响,尤
8、其是当地有来自于日本的电子制造业厂商集聚时,其影响效果增强。此外,中小规模厂商比规模较大厂商更倾向千靠近日本工厂集聚地。并在距离日本较近的地区投资生产,而对当地的投资激励措施不共敏感。出口导向的厂商比国内市场导向的厂商对同属一个财团的产业集聚和靠近海港等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地理因素更加敏感,而对当地需求不敏感。许罗丹和谭卫红2003,用前一年FDI存量水平的对数来表示一个地区FDI的集聚水平,结合区位优势理论中的几个传统变量,对FDI在我国区位分布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一个地区的前期FDI存量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推动效应”引起在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并且前期投资会引起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的
9、再投资,也会带来FDI增加,这使得产业集聚效应对FDI区位选择的作用仅次于基础设施变量,居于第二位。毛新雅和王桂新(2005),采用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对数线性模型和逐步回归方法并结合怀特异方差检验,认为21世纪初以来,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工业企业销售产值、FDI自我积累的因果效应机制等表征产业集聚状况的因素已成为影响FDI在这一地区进行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曹慧(2005),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在华的产业集群的事实,重点讨论了该现象对我国整体吸引外资的区位影响,结果发现改革开放20多年的今天,曾经在引进外资中起重要作用的优惠政策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外商现在更为看重投资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关联
10、以及地区的开放程度。王凯和王永乐(2007),通过对FDI集中化趋势的机理进行阐述,认为产业集聚的经济外部性机理、知识共享机理、交易成本节约机理和资源共享分协作机理等给跨国公司和集聚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认为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需要界定好政府角色,突出产业集聚的特征,加强地方政府与跨国公司的耦合效应等。张望2008,通过量化指标考察了福建省FDI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19942004年福建省整体和8个地级市的FDI区位选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全省层面,还是地区层面,集聚因素对FDI区位选择都有重大意义。李江蓓(2009),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研究得出,FD
11、I对半数以上产业,特别是对高科技产业的集聚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在中低技术产业中FDI对行业集聚状况的影响有限。这意味着FDI对一些我国本身具备基础和比较优势产业集聚的形成起到了较强的催化作用。王春霞和何奕2010,通过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FDI对珠三角九市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一般FDI的进入会通过增加资本形成、扩大出口等途径,促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市场规模因素对广州、深圳、惠州、江门的产业集聚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对肇庆的产业集聚有微弱阻碍作用,对其他地方不明显。路径依赖因素对中山和肇庆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一个地
12、区的经济活动聚集水平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HEAD等人1999通过建立模型验证了集聚经济对FDI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文章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影响日本厂商在美国各个州投资的区位因素,得出结论集聚经济是影响日本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贺灿弋和魏后凯2001认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行为面临诸多信息不对称和外部不确定性,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是对信息成木和产业集聚效应的理性反映。他们用外商投资水平、行政管理等级、地理区位和外商优惠政策表示与信息成本有关的变量,用IT业企业数、商业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人口密度表示与产业集聚效应有关的变量,利用我国19951996年间20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成本和产业
13、集聚效应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刘文秀和刘丽琴(2006),从关联效应、成本联系、技术外溢与集体效应等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产业集聚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分布的机理。进而利用回归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的引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对中国各地区的外资流入都有重要作用,单的产业集聚对各地区的影响力大小存在差异。刘荣茂和张羽翼2007,以江苏省为例对FDI和产业集聚的关系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滕飞和蒋毅一(2007),通过对江苏FDI流入数量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产业集聚对增强区位吸引FDI能力的重要影
14、响作用。王晶(2007),基于环渤海地区外商投资19972005间的数据分析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在环渤海地区的分布、来源。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的估计方式,分析结果表明,除经济发展因素外,产业集聚也是促使外商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张廷凯(2009),认为区位选择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决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跨国公司FDI的区位选择呈现出空间集聚的新趋向,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古诺博弈分析表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集群企业进行产量竞争的优势在于其较低的边际成本和缺乏需求弹性的东道国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同时东道国产业集群开放度也是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集群开放度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集
15、聚到产业集群的竞争中来。四述评综上可以看出目前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FDI区位选择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体上包括两条研究主线第一,分析一个地区已有FDI的集聚水平对后续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聚集水平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传统区位因索的影响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在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的研究上还存在着对象、方法和数据上的不一致性。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研究内容1、浙江地区产业集聚状况;2、结合浙江的具体情况,通过案例分析考察由产业聚集而形成的聚集效应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3、最后从有利于产业聚集,提升区
16、域竞争优势,进而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二)研究方法1、定性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为深入全面研究该课题作准备。浙江省产业集聚状况和FDI利用状况有个总体了解,通过具体案例得出他们的关系。(三)研究难点有关于产业集聚具体个案的资料难以收集,论文成果有限。(四)预期达到的目标从有利于产业聚集,提升区域竞争优势,进而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年10月确定选题,检索文献;2010年11月下达任务书;2010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2011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2011年4月论文修
17、改和完善;2011年5月上、中旬论文定稿、评审;2011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2白亮我国FDI与产业集聚J山东纺织经济,2003,59123崔新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14鲁明汉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7)56665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产业集聚效应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中国工业经济J,2001,(35)38456许罗丹,谭卫红外商直接投资聚集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738447李江蓓产业集聚与FDI关系的实证检验,市场透视J2009,9
18、12138王春霞,何奕FDI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0,936389波特簇群和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213110曹慧产业集聚与外国直接投资在华的区位决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2011刘荣茂,张羽翼江苏省和产业集聚关系实证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475112王晶环渤海地区外商投资与产业集聚关系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1413滕飞,蒋毅一江苏省产业集聚对FDI流入影响的研究J产业经济,2006,128228314王凯,王永乐FDI区位选择与产业集聚及其启示J金融论坛,2007,8
19、171815张望FDI区位选择与产业集聚J兰州大学学报,2008,5859216刘文秀,刘丽琴产业集聚与中国FDI分布的地区差异研究J产业论坛,2006,817717917毛新雅,王桂新FDI分布区位决策中的产业集聚因素基于长江三角洲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5,510511118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2003,9333719张廷凯跨国公司FDI的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基于东道国产业集群竞争的博弈分析J财经研究,2009,4333720DUNNINGJTHEDETERMINTS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JOXFORDECONOMICPAPERS,197
20、3,1128933621DUNNINGJTHETHEORY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MLONDONROUTLEDGE,199322CHEN,CHREGIONALDETERMINANT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MAINLANDCHINAJJOURNALOFECONOMICSTUDIES,1996,23182023LEONARDKCHENG,ANDYUMKKWANWHATARETHEDETERMINANTSOFTHELOCATIONOFFOREIGNDIRECTINVESTTMENTTHECHINESEEXPERIE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ES,2000,5137940024PORTERMG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2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