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877423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安徽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依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财政厅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建设目标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安徽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显著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办学实力、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

2、增强,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煤炭行业和安徽省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煤炭行业科技进步、高教强省和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到 2020 年实现如下预期目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造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建 设师德高尚、结构优 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和引进 3-6 名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3-5 个高水平创新 团队,中青年学 术骨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1-2 个创新 团

3、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构建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管医文经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 个学科进入 ESI 前 1%或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 1/3,1-2 个学科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3 个本科专业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与贡献的科研标志性- 2 -成果,牵头或承担“973 计划” 等国家重大科技 计划项目 3-5 项,获省部级一等奖 6-8 项、国家科技奖励 2-3 项,获准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 3-5 个;建成环境优美,集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为一体的校园;建立适应我

4、国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二、建设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 强校、特色兴校” ,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为动力,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地矿、安全学科群为支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狠抓落实,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紧紧瞄准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任务,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在关键工作、关键问题上明确目标任务,抓紧、抓好、抓实,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要以敢为

5、天下先的精神,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创新的胆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及时解决新问题,实现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坚决破除影响制约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民主、符合学校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使学校各项工作具有更清晰的制度依据,为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活力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三、重点任务围绕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学校将着力推进以下五项重点任务:- 3 -(一)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深化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

6、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加强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的研究与实践。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为牵引,构建和完善包括身心素质提升系 统、品德素质提升系统、能力强化系统、知识优化系统和创新支撑平台的“四系统一平台”的卓越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 “矿业 工程”、 “机械与电气”和“ 化工与材料 ”三个本科教学改革 实验班 为载体,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多样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强化学生的科研和生产实践环节,积极探索产业参与、合作培养的产学合作培养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构思、设计 、实现、运作模

7、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推进复合式考试方式的改革,逐步从考核“ 学习成绩” 为主向评价“学习成效 ”转变,引 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 学习过程”转变,增 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推进专业、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初步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2.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以高水平学科为依托,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行以科研绩效为依据配置生源,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强 化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学科交叉类、通识类、人文类、演讲写作类课程内容,积极推进形式灵活的课堂教学

8、模式,积极引入一流大学优秀的研究生教学资源,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培养,鼓励研究生进行开放性、自主性的实验,启迪创新思维和创新智慧;深化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深入- 4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支持有重大创新价值的论文选题,实现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量显著增加。构建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统筹国家拨款、学校投入、导师资助和社会赞助等经费资源,加大奖助力度

9、。3.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坚持“育人 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的理念,切实推进全面素 质教育,进一步加强“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氛围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模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的改革探索,进一步丰富教育的载体。打通学生第一、第二课堂体系,统筹体育、文化类课程和学生课外活动,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化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扩大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程度和力度,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搭建学生社会 实践锻炼的平台,完善社会 调查、科技实践、志愿服务等

10、相衔接的社会实践体系。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真心真情关心和解决学生在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推动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二)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1.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大力推动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依托国家“ 千人 计划” ,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安徽省 “百人 计划”、 “皖江学者计划 ”和“高校博士后工程”等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学科总体布局和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的需要,有重点地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研究制定和完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实施办法、国内

11、外学者学术休假合作计划实施办法、兼职教授聘任办法等,积极探索形式灵活多样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与学科建设发展相衔接,使高层次人才在学校事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重点抓好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实施“ 中青年学术 骨干培养工程实施 办法” 等政策措施,重点- 5 -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制定实施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加大创新团队培育的力度,重点加强特色优势学科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 3-6 名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育 3-5 个创新团队。2.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坚 持数量和质量并重

12、,并逐步提高质量标准,探索符合教师工作和学术研究规律的学术评价方式。创新评价的模式和方法,逐步加大校内外同行评议的力度,建立对各学院(部)及学科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机制,深入探索和加强团队绩效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团队。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分类绩效评价办法和动态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规划学术方向、各展所长和多渠道发展,形成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机制。3.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通过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

13、引路人。注重学风和学术规范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诚信严谨的学术氛围。(三)强化地矿、安全特色优势学科群以煤矿深部开采动力响应及灾害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山机电装备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煤矿综合利用安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为抓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重点建设地矿学科群、安全学科群,其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2 个学科进入 ESI 前 1%或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 1/3,矿业工程领域煤 矿深部开采理论 与技术、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

14、平,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等本科专业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形成 3-5 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矿业工程创新团- 6 -队、安全工程与科学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重视理学基础地位,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促进理学与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为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提供支撑和基础。机电类、化工类、管理类等相关学科要主动融入特色优势学科,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通过交叉、创新、深化,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与协调发展,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人才培养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医学学科发展。加强医学与

15、安全、化工和环境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开展职业健康方面研究,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并取得实质性突破。催生一批新兴学科。围绕煤炭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通过资金的集中投入和人才的定向引进,在智能矿山、智能装备、煤化工、物联网、水资源、土资源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四)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1.培育重大、重点项目。聚焦国家和安徽省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做好重大重点项目前期培育工作,提升解决关键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牵头或承担“973 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3-5 项。2.培育高层次成果。加强科学研究、抓好协同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在保持科技论文总量逐年提

16、升的前提下,加大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科技论文整体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国家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获省部级一等奖 6-8 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 2-3 项。3.加强科技平台和基地建设。结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共建、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 兴计划”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结合学校- 7 -整体学科发展布局的战略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煤矿深部开采动力响应及灾害防控实验室。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平台和新机制

17、。获批立项建设煤矿深部开采动力响应及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五)实施国际化战略1.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构筑定位清晰、互赢共利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以学院为主体,教师为主角,聚焦学术前沿,瞄准国际一流,每年与 1-2 所国际 知名大学、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扩大校际合作平台。瞄准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学者合作平台。每年举办 1-2 次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策划申报国际组织、国家间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特别是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 加强智力引 进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积极引进高层次国

18、际智力资源,每年聘请著名学者 10 名以上和外籍专家 20 名以上到校讲学、工作,完成国家外专引智项目 1-2 项。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采用多种模式招聘有建树的国外学者。通过校际交流、政府间合作项目及设立学校专项资金等渠道,每年选派 30 名左右硕士毕业生作为师资培养,送到国外(境)进修、攻读博士学位。3.加大国际教育合作力度。创建国际学院,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接受国际教育的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完成 23 个研究生层次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 23 个本科层次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8 -四、保障措施(一)深

19、化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1.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依法制定安徽理工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学校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事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类学术组织和专门委员会等决策咨询机制;积极探索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加强教代会建设,健全完善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战略规划制定和执行的良好机制;落实好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各类人员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深入探索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途径和机制。2.推进管理运行模式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以学院(部

20、)为办学主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资源调整配置等权限下移,激发学院(部)的活力;完善学院(部)内部治理结构,合理设计行政管理、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体系,形成学院(部)党政联席会决策、学术导引、师生参与监督的学院(部)管理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服务部门的效率和水平,优化办事流程,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以师生需求为核心的协同和更加灵活的组织服务模式;推进后勤服务体系的改革,不断满足师生对后勤服务的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需求,探索后勤经营服务模式的改革,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激发活力。(二)创新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的任务目标,面向重点

21、领域人才需求、重大科技战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调整完善我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系,探索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的机制,制定完善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激发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科技对接服务安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机制。- 9 -(三)优化资源配置1.拓展办学经费的渠道。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创新思路和办法,积 极争取增加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拨款,提高科研经费、教育事业等收入的增长幅度,促进收支规模协调增长,收入与事业发展协调增长,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建立并拓展多元化的社会筹资渠道,积极扩

22、大社会募集资金的渠道和规模,加大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提升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水平,促进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2.规范各类资源的管理。增强资源成本意识,提高资金和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保持发展规划与财务的协调,加强学校各类发展规划的可行性论证,健全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使其更加符合学校发展战略要求,完善宏观统筹学校各类资源的配置管理机构,实行人财物资源使用和配置机制改革。3.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大型仪器的管理,完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强化学校运行经费的成本效益管理,提升院(部)级单位在财务运作上的相对自主权,提高资金和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

23、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科研经费和“提升计划 ”、“振兴计划”等专项经费的成本效益管理。(四)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围绕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和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以及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着力推进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建设。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规划建造一批高质量的特色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把无形的文化理念寓于有形的校园环境之中。加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校园宣传媒体、学生社团、网络文化等在内的各种文化阵地建设,统筹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构建对教职工具

24、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的校- 10 -园文化环境,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品位高雅的科技文体活动,打造一批思想深刻、内涵厚重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和研究成果,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文化品位。(五)全力做好新校区建设按照高起点、前瞻性、独具特色和文化传承的要求,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把山南新校区建成功能先进、布局协调、环境优美、充分体现安徽理工大学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校区。着力建设绿色校园,制订绿色校园建设规划,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运用,建设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着力建设平安校园,健全各项安

25、全工作制度,完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应急机制。健全校园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校园道路交通管理,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保障。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加强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加大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促进学校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研究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系统,大力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对学校管理流程的梳理和再造,进一步推动网上联合办公等模式,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协同与合作,通过信息化为大力提升学校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提供支撑和保障;建立和完善学校多层次的科研信息平台;建立面向校友的终身学习和服务的网络信息平台,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建设沟通学校发展和校友成长信息平台,通过校园网的校友专栏、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为校友提供终身学习和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加强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加强对图书、档案等文献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丰富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图书档案等文献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支持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