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青少年研究资料库建置的初步构想.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878745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澳门青少年研究资料库建置的初步构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澳门青少年研究资料库建置的初步构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澳门青少年研究资料库建置的初步构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澳门青少年研究资料库建置的初步构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澳门青少年研究资料库建置的初步构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澳門青少年研究資料庫建置的初步構想金樹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建成(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黃素君(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施達明(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摘要澳門地區的發展,有其獨特的政治與歷史淵源;一方面深受華夏文化的薰陶,另方面又經歷了近三世紀的殖民統治。而自回歸以來,本澳博彩業與娛樂業的開放,更帶動了經濟與社會前所未有的快速成長。在這樣的時空脈絡裡,本澳青少年的生活世界,難免發生盤根錯節的變化,影響其生涯發展和公民參與的可能空間,值得關心。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長期追蹤調查本澳青少年的心理及社會生活世界,並將調查結果建置為資料庫。本研究所指的青少年心理生活世界,範圍包括自我觀念(學

2、習動機、自尊、價值、博彩認知與態度等)、心理健康(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機因素和保護因素等)、生涯發展(生涯成熟、未來信心、生涯困境、工作價值、生涯信念等)。至於青少年的社會生活世界,則包括家庭生活(親子關係、社交網絡、家庭觀、婚姻觀、性別觀)、學校生活(師生關係、課程評價、文憑意象、公民素養)、同儕生活(友伴團體、地位體系、休閒生活、流行文化)、經濟生活(金錢觀、消費觀、就業觀)等。本研究的主要對象,係澳門12至18歲的學生,也就是澳門中等教育階段之初一至高三等六個年級的學生,並以在學生為主。研究期程預計十年,其中2009年01月至2012年12月為十年架構下的第一期四年計畫,之後接續兩個三

3、年計畫,以長期追蹤調查他們的生活世界。第一期四年計畫之研究進度如下:第一年(2009):探討相關文獻第二年(2010):確立理論模式及調查架構、確定統計分析模型、籌置資料庫第三年(2011):設計研究工具、實施調查、檢核並登錄資料第四年(2012):資料分析、發表成果本計畫所建立之長期追蹤資料庫,其主要變項將與世界知名之資料庫(例如台灣教育長期資料庫:TEPS;美國國家健康調查資料庫:NHIS)等進行泛文化之比較。1關鍵字:青少年心理、青少年文化、生涯發展、公民素養、澳門教育壹、研究背景本研究之形成背景,可分政策依據及學理依據兩方面作一說明。一、政策依據西元 2000 年 3 月 29 日,澳

4、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何厚鏵在澳門回歸中國之後的第一份全面性政府政策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2000 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 固本培元,穩健發展是特區政府施政的基本目標,期望透過經濟、治安、法制等方面的完善化,實現下列遠景:經濟復甦,百業再現活力;吸引外資成效漸顯,區域合作有所加強;犯罪行為遭受嚴懲,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廉潔成為共識,貪污受到制裁;公僕素質完善,服務觀念增強;行政效率提高,資源恰當利用;法律法規逐漸完善,法治基礎不斷鞏固;公民權利受到尊重,族群和諧社會安定;教育醫療穩步發展,文化領域生機勃勃;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得到貫徹實施。不到十年時間,澳門的面貌的確出

5、現如上的變化,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的提升和改善。在這個快速進步的社會過程中,教育不僅在鞏固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平的功能上,備受各界期望,甚至在回應或促進更上層樓的社會進步、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平上,同樣備受各界關切。對此,澳門特區政府深有體認,是以在歷年的施政報告中,對於各級各類教育,尤其是對攸關未來人才根苗、建設根基的青少年教育,不斷提出檢討與展望。縱觀 2000 至 2009 年各個財政年度之施政報告可知,自 1999 年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從平穩過渡、穩健發展,到提昇競爭能力、加固人文進步,再到建設和諧社會、培育公民社會,其間雖有轉折,卻一直相當注意青少年人才的養成。為了促進

6、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僅積極推動各項相關制度的改革,大力促進生涯教育、品德教育、公民教育、乃至於全人教育的終極落實,同時更愷切呼籲深入研究影響青少年生活與學習的諸般元素,務期排除負面因素的干擾,積極開發他們的正面潛質。澳門大學作為澳門特區的首善學府,在科研課題本地化的學術使命下,自應對此作出貢獻。因此,將繼澳門教育史 、 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之探討後,針對澳門之青少年教育建立長期追蹤資料庫,逐年彙整研究所得,提供政策參酌。是項課題,擬從澳門青少年2的心理生活世界與生涯發展 (金樹人教授負責) 、 澳門青少年的社會生活世界與公民教育 (張建成教授負責)兩個角度切入,彼此可分可合,相輔相成,最終以形成

7、一個統整的資料庫為目標。二、學理依據青少年一詞,定義繁多,在工業化或後工業化的社會之中,一般泛指進入青春期之後,到完成本科高等教育之前的個體或群體。不過,由於澳門大學已另行規劃建置澳門高等教育資料庫 ,本計畫所探討的青少年,指的是年紀在12 至 18 歲之間的中學生及輟學生。其次,青少年這個概念,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探討中,重點固然不同,英文對應字也有異(心理學家常用 adolescence,社會學家常用 youth) ,但是兩邊的學者大概都同意:青少年不僅僅是一種生物現象而已(如第二性徵出現、生理日漸成熟具備繁殖能力) ,更是一種心理現象、社會現象、乃至於文化現象。現階段下,學者專家對於青少年

8、的看法,大致有四種共識(Cohen, 1997: 182):(一)靑少年這個年齡階段,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徵與社會需要;(二)靑少年階段形成的態度與價值,日後可能轉化為相當固定的意識形態;(三)靑少年這個介於兒童依賴到成人自主之間的過渡階段,往往在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下,帶有叛逆的特質;(四)現代社會裡的青少年,想要成功過渡不是那麼容易,需要借助專業的協助、建議與支援。(一)青少年的心理生活世界請樹人兄補資料。(二)青少年的社會生活世界就青少年的社會學研究來看,1960 年代注意的是中學生的反智文化及其導正問題(如 Coleman, 1961) ,1970 年代主要討論的是青少年的社會化與代溝、

9、次文化與反文化、性革命、政治抗議、藥物濫用等問題(Silverstein, 1973) 。從用詞遣字來看,彼時的研究,似乎比較是從偏差的觀點來看青少年的社會生活世界。其後有些研究,則轉從主體抗拒、文化生產或符號創造的觀點,討論青少年的生活型式與流行時尚(例如 Willis, 1990;Miles, 2000) 。近來的研究,所持理論和方法論或有不同,但都比較務實地從社會變遷的觀點,處理或解釋青少年的生活、文化、教育與發展。例如,有人分析經濟結構和就業機會由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的轉變,對於青少年的教育觀、工作價值、性別認同的影響3(Willis, 2003;Dolby et al., 2004)

10、 ;有人綜合文化、比較、自傳的方法,觀察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及日常作為(Kehily, 2007) ;有人則對比全球化與個別化的時代趨勢,強調夾在這兩股力量衝擊下的青少年,有賴公民教育的實施作一調節(Lauder et al., 2006)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局之2005 世界青少年報告 ,同樣站在宏觀的角度,關切當前青少年面臨的三大問題(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2005):(一)青少年在全球經濟體系下的教育、就業、貧窮與飢餓問題;(二)全球媒體與青少年休閒文化、青少年參與公民社會的問題;(三)全球靑少年的危機問題:包括健康、

11、性病、藥物濫用、犯罪、武裝衝突等。據此以觀,在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的社會生活與其必備的公民素養之間,實在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關於這點,可由世界知名的公民教育研究獲得佐證。茲舉二例說明如下: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 Cogan(1998)主導的跨國研究 公民教育政策研究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Policy Study project, CEPS)指出,站在世紀之交,地球上的人類面對快速變遷的全球社區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經濟全球化、全球環境品質惡化、快速變遷的科技及其使用、社群感及共善信念的喪失、遺傳工程帶來的倫理問題、境內及境外的大規模移民、犯罪增加等等,

12、 (兒童及青少年之)公民素養教育顯得格外重要。他的研究團隊,由九個國家的學者組成,共同檢討 21 世紀公民素養特徵的變化,及其對參與研究國家(連同其他國家)教育政策的意義。研究的結果顯示,21 世紀第一個 25 年間的成功公民特質有八(Kubow et al., p.116):(一)以全球社會成員的身分,觀察並探討問題的能力;(二)與人合作共事,並承擔自身社會角色責任的能力;(三)了解、接受、欣賞、容忍文化差異的能力;(四)從事批判及系統思考的能力;(五)以非暴力方式解決衝突的意願;(六)改變自己的生活型式及消費習慣,以保護環境的意願;(七)敏覺並保衛人權(如婦女權、弱勢族群權等)的能力;(八

13、)參與地方、全國及國際政治的意願與能力。國際教育成就評比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1999 年推動的IEA 公民教育研究 (IEA Civic Education Study, CIVED) ,以各國 14 歲的青少年學生為對象,主要調查內容如下(Schulz and Sibberns, 2004 ):學生背景問卷:出生年月日、性別、國籍、出生地、移民經驗、語言別、父母是否同住、家庭同住人數、家裡有無訂報、家庭藏書量、期望教育年數、父母教育程度、參與校內外組織的

14、類別與頻率、放學後與友伴相處天數、晚間與朋友外出天數、每天看電視時間等。公民知識測驗:包括對民主政治、多元社會、國際關係、能源供需的認識。認知、態度與行動量表:民主、好公民、政府、制度信賴度、國家忠誠度、機4會均等、移民問題、政治系統、學校、課程、政治行動、教室互動等。是項研究於 2007 年更名為國際公民教育研究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 ,將原先 CIVED 關切的民主公民權、國家認同國際關係、社會統合多元差異,進一步以內容、情意行為、認知區分為三個範疇(IEA, 2007) ,並交叉構成下表所示

15、的概念架構:表 2:國際公民教育研究之概念架構內容範疇 1:公民社會與系統(含公民角色、國家制度、市民制度)內容範疇 2:公民原則(含公平、自由、社會統合)內容範疇 3:公民參與(含決策、影響、社區參與)內容範疇 4:公民身分認同(含公民自我形象、公民紐帶關係)認知範疇認識 I II III IV分析與推理 V VI VII VIII情意行為範疇價值信念 A B C D態度 E F G H行為意向 I實際行為 J資料來源:IEA(2007: 25)說明:標有羅馬數字及英文字母之細格,表示研究範圍所及之處。綜上所述,可知青少年社會生活世界與公民素養教育之關聯,確為 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經濟、科技

16、、環境、倫理、文化等巨大變遷力量衝擊,而欲重建秩序、公平、進步的新典範時,咸表關切的重大課題。此時從事相關的研究,不但符合本澳教育發展的施政需求,亦能呼應國際教育學術的時代潮流,而若能再以長期追蹤資料庫的方式累積、呈現、檢索、比較、提煉研究數據及成果,則是項研究計畫除可忠實反映社會變遷的趨勢與影響,更足以穿越時空,增進本地與全球青少年教育研究社群的對話與交流。貳、研究目的以下各部份,請樹人兄做文字修正。一、針對澳門特區快速變遷與繁榮之社會經濟環境,深入探索並長期追蹤中學階段青少年之社會適應情形,以及與此相映之公民教育需求。二、提供具有客觀研究證據的具體資訊,增進職前及在職教師、家長及社會大眾、

17、決策及行政人員瞭解青少年之社會暨公民生活世界,從而落實各項相關的教育改革。5三、透過數據資料庫之建置,及其與兩岸四地以及歐美等地平行資料庫之連結、比對與分析,形塑具有本澳特色的青少年國際學術研究網絡。參、兩岸四地的相關研究有關青少年教育與輔導之研究數據資料庫,在華人學術圈中,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及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已累積相當可供參酌之經驗與成果。以臺灣的中央研究院為例,該院社會學研究所行之有年的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臺灣青少年研究計畫(Taiwan Youth Project, TYP) 、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s, TEP

18、S) ,均與青少年教育與輔導具有密切的關係。以最直接有關的 TYP 為例,該計畫編有學生、家長、學校問卷,以學生之身分編碼串結所有問卷。學生問卷之內容,除了性別、出生年、雙親存歿、是否同住、父母教育與職業、家庭月收入等學生個人資料外,包括:一、朋友與父母:學生之交友網絡、生涯計畫、住房條件與居家環境、族籍、父母婚姻及家人同住情況、家人關係、父母管教與親子關係、手足人數與教育經驗、父母的教育期望與參與、自己的做人處事原則、性別觀、家庭觀、祖先觀等;二、學校生活:師生關係、喜愛的學科、各種學習表現(包括擔任班級幹部、參與比賽等) 、對學校的評價、學業壓力、藥物濫用、班級同儕關係、補習情況、師長及自

19、己的教育期望、行為及成就歸因、友誼團體及地位體系、社區參與及社會關懷等;三、個人經驗:無力感與失落感、身心健康狀況、第二性徵、工作與睡眠時間、以牙還牙、社會認可與獨立自主、負責與逃避、家務性別分工、職業性別判斷、自我滿意度、職涯志願、生活挫折等。北京師範大學魏曼華(2005)之專著當代社會問題與青少年成長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討論了靑少年視野中的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及其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同樣值得參考。該研究之重要論題包括:失業:青少年面對的新問題;靑少年視域中的貧困與貧富差距;反對與無奈之間:青少年對腐敗問題的多元心態;靑少年視野中的婚姻家庭問題;揮之不去的迷茫:青少年的多元信仰;意識的自覺與行

20、動的滯後:青少年與環境問題;靑少年與性問題;毒品氾濫:青少年成長的白色誘惑;娛樂、生財還是違法;青少年視眼中的賭博問題;社會問題的遮蔽與消隱:基於社會問題的學校德育思考。在香港方面, 香港青年協會自 1993 年以來,出版了一系列的青年研究報告系列 ,包括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since 1993) 、青少年意見調查系列(since 1993) 、青年比較研究系列(since 1994) 、青年研究學報(since 1998) 、香港青年趨勢分析(since 1999) ,調查研究項目極為廣泛,深具參考價值。以青年研究學報為例,迄已探討過特區政府下的青年發展、青少年犯罪與復6康支援、青年與政治、

21、經濟轉型中的新一代、跨世紀青年發展新趨勢、跨世紀青年領袖培訓及發展、新一代的健康危機、義工精神:第三部門的風采、香港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與家庭變遷、經濟全球化:青年就業困難與出路、凝聚力量:同創社會資本、走進珠三角:青年的選擇?從 SARS 疫潮到反思健康生活、如何培養年靑一代的創意文化、進一步開拓青年的文化空間、青少年濫藥消閑化?跨代貧窮:社會隱伏的危機、走向空洞的家庭關係?從玩樂中透視暴力文化等等。就本澳而言,上海社會科學院楊雄(1996)於 1990 年代中期澳門回歸中國之前的後過渡時期 ,調查澳門 504 個 15 至 25 歲的青少年,探討他們的生活評價與期望、消費與擇業、婚戀與性、家庭

22、與代際關係、社會經濟和政治理念、人生目標選擇。綜覽相關文獻之後,他指出當時的澳門社會有五項特徵:治權主權分離、 正式文化實際文化並存、高速增長的經濟相對滯後的教育、彈丸之地移民社會、多元的文化價值特殊的國民心態 。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1990 年代澳門青少年在他的調查之中出現下列十項特徵(楊雄,1996: 5-6):一、澳門社會接近年輕型的人口特徵,凸現了青年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隨著澳門政府推行本地化政策,一批技術素質好、思想開放的年輕華人進入公務員隊伍,為 1999 年平穩過渡、澳人治澳奠定了基礎。二、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九十年代本澳青少年的社會參與意識逐步增強。青少年的政治、經濟參

23、與意識明顯超過其生活理念,表現為向現代社會價值觀念的積極認同。三、大半青少年對目前生活狀況感到滿意或比較滿意,並對自己五年後的生活品質提高和澳門社會前途,持有信心。四、本澳青少年對現實與理想目標,具有較高的自我期待。事業取向與生活取向相比,當前青少年更注重對前者的追求。先完成大學學業和在本地成就一番事業,已成為近六成青少年首重的兩大選擇。五、本澳大學生無論是價值觀念還是行為選擇,都要比一般青少年表現得更為開放和超前。相形之下,本澳職業青年的思想與行為,顯得比較守成與傳統。六、與香港、上海青少年相比,本澳青少年的人生觀,呈現出追求現實的經濟成功和自我內心協調相統一的獨特風格。但在對刺激、快感的人

24、生普遍反應冷漠的同時,他們對科學、藝術、宗教等人生目標也缺乏熱情與動力。七、在性價值觀方面,本澳青少年的基本特徵是現代為表、傳統為本 。青少年性觀念的開放程度,要高於其實際行為。八、靑少年與成人社會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代差 ,但代際衝突並不顯著。大部分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與人際互動良好,但仍有三成多青少年在自我形象方面,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九、家庭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與青少年自身的價值取向,相關顯著。低收入家7庭之青少年,生活、消費的理想期望最強烈;高收入家庭之青少年,對生活與個人發展的自信心最充足;中等收入家庭之青少年,對生活現狀最為滿足。隨著家庭經濟地位的上升,青少年的擇業取向,也相應由生

25、存型向發展型和自我實現型依次遞升。調查還發現,本澳女性青少年的主體意識正在明顯增強,在經濟、政治和生活理念方面,甚至比男性青少年來得更加自由和開放。十、本澳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在總體上呈現出較明顯的趨中特徵。長期接受西方現代意識和傳統東方文化的雙重影響與薰陶,澳門青少年的價值觀及其行為取向,要比其他國家、地區的青少年顯得更加平實、純樸與中度,不具明確的反叛和偏激的情感特徵。回歸迄今,面對快速變遷、繁榮的社會環境,本澳青少年的社會生活世界及公民素養有無明顯的變化,相關而有系統的科學研究並不多見,大部分的討論似乎還都停留在街談巷議、民眾感受、輿情報導的層次。比較值得一提的研究,大致有二:其一是盧鐵榮

26、、區廖淑貞、黃成榮、鄭漢光(2005)接受特區政府社工局委託的澳門特別行政區青年問題與服務發展藍圖研究 。他們於 2002 年以問卷調查 11 至 19 歲的中學生 3,114 名、同年齡接受感化及街頭/輟學青少年 424名、以及 2,512 名中學生家長。調查的目的,比較偏重青少年偏差及違法(規)行為問題的預防、輔導及支援服務。調查的項目包括:個人基本資料:住屋類型、住屋情況、居住地區、與誰同住、與父母傾談時間、父母婚姻關係、父親在外地留宿情況、母親在外地留宿情況、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每月收入、家庭有否經濟困難、有否接受政府救助金、學生本人有否被警察拉及被法庭定罪 、學生性別 、 宗

27、教 、 出生日期 、 出生地點 、 居澳年限 、 就讀級別 。行為:一般行為、偏差行為、違法行為。心理狀態:自我效能、自重感、壓力來源。家庭:家長支援、父母管教模式、家庭衝突。朋輩:朋輩關係、受朋輩的負面影響、受朋輩的正面影響、有哪類型的朋友。學校:對學校的依附及投入程度。對青少年服務之期望。其二是特區政府教靑局自 2003 年起,依據有關部門既有統計資料以及經由社會調查搜集而來的資料,加以彙編的澳門青年指標 。就其 2008 年出版的澳門青年指標 2004-2006 趨勢分析來看,其實這比較是一份將 13 至 29歲的澳門青年視為一個整體 ,針對某些指標所作的集中量數分析或次數分配說明。由於

28、 13 至 29 歲之年齡範圍,涵蓋太廣,有的在學,有的就業,有的未婚,有的已為人父母,統括成為一個整體說其平均初婚年齡、勞動參與8率、或某種價值觀是如何又如何,有失精準,不但忽略了不同年齡年靑人的組間差異,也漏失了相同年齡年靑人的組內差異。其次,由於不少指標調查每年取樣的對象未盡一致,因此 2004 至 2006 年所出現的數字差異或趨勢,可能只是抽樣誤差及測量誤差共同造成的結果,說不上真有這樣的差異或趨勢。尤其可惜的是,蒐集了那麼多的數據,卻未進行人口變項之差異分析,或是指標與指標間的交叉關聯分析,以致無從明瞭像是 13 至 29 歲之青年最早抽菸、喝酒、用葯的是哪些人、什麼家庭背景、價值

29、觀如何之類的問題。不過,儘管這份青年指標的趨勢分析報告存有這些問題,甚至還有一些限於篇幅未及提到的問題,但是它大致也能指出澳門青年在下表所列十大領域共 57 項指標上的一般狀況,同時這十大領域及 57 項指標的名稱與內涵,亦可供本計畫將來在釐清研究變項上的參考。表 3:澳門青年指標之項目領 域 指 標1.人口、婚姻與家庭 1.1 青年人口比例1.2 青年人口構成1.3 平均初婚年齡1.4 單親家庭數1.5 按年齡劃分的新移民分布1.6 出生率與死亡率1.7 結婚與離婚率2.身心健康 2.1 平均睡眠時間2.2 吸煙酗酒情況2.3 疾病分類2.4 性徵出現年齡2.5 性知識2.6 人際關係2.7

30、 婚前性行為比例2.8 自殺率(數)3.教育與培訓 3.1 各級學生與教師數3.2 本地大學生所修專業分類3.3 離澳就學的地點和專業3.4 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情況3.5 人均公共教育開支(政府支出)3.6 青年教師佔教師總數比重3.7 各級學校升學率3.8 輟學率3.9 各類學校學生比率4.勞動力與就業 4.1 青年就業情況4.2 每週工作時數4.3 青年平均收入4.4 青年勞動力及技術構成4.5 教育程度與所得之關係5.文娛康體活動 5.1 人均個人擁有圖書數量5.2 每天平均閱讀時間95.3 閒暇活動內容和時間分配5.4 圖書館數量及使用人次5.5 文化活動參與率6.公民義務與社會參與

31、6.1 青年社團數目與種類6.2 社會參與情況(包括義工)6.3 選舉(政治)投票參與6.4 青年政策參與7.青年犯罪與行為偏差 7.1 犯罪人數及分類7.2 吸毒與藥物濫用7.3 偏差行為種類、比例7.4 少年感化院及監獄人數變化8.價值觀 8.1 教育觀念8.2 就業價值觀8.3 婚姻與性觀念8.4 人生價值觀8.5 家庭價值觀8.6 社會價值觀8.7 青年與父母觀念比較8.8 宗教信仰9.消費與生活質量 9.1 住房情況9.2(零用錢)收入及來源9.3 開支(數目)及比例分配9.4 家庭負擔10.社會環境與青年政策 10.1 社會環境發展趨勢10.2 青年政策變化10.3 社會對青年問題

32、重視度資料來源:澳門青年指標體系指標資料搜集編輯小組(2008) 。肆、研究設計一、研究期程本計畫預定以十年(自 2009 年 01 月至 2018 年 12 月)為框架,自 2009年 01 月至 2012 年 12 月推動第一期四年計畫,分年工作項目列如下表所示。表 4:第一期四年計畫分年工作項目 年 期 主 要 工 作 備 註第一年(2009) 探討相關文獻、釐清研究變項 計畫啟動第二年(2010) 設計研究工具、建置資料庫、確定統計分析模型、預試及前導研究第三年(2011) 取樣、實施調查、檢核並登錄資料 第一次調查第四年(2012) 資料分析、成果發表 計畫結案及評鑑說明 1:2011 年之第一次調查,涵蓋初一至高三各年級,一次建立可供立即比較的年齡組資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