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论文-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071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全球化论文-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题 目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姓 名 张恒 学 号 21428029 授课教师 俞剑平 专 业 化学工程与技术 编 号 104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2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摘 要 正如邓小平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言,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 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对技术资源在全球内进行有效地配置,实现地球村每位成员持续、高效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重硬轻软”、“买的来技术,买不来技术能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我国为例,从资源配置的发

2、展现状、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字 : 技术资源 全球化配置 技术引进 问题 对策 目 录 第 1 章 概述 . - 1 - 第 2 章 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 . - 2 - 第 3 章 技术引进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 - 5 - 第 4 章 技术资源配置带来的启示 . - 7 - 参考文献 . - 9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1 - 第 1 章 概述 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其具有无形性,系统性,商品特性。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技术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中去,以实现对技术资源的最佳利用。技 术引进是

3、指一个国家、企业或者科研单位引入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称之为“软件”),以及所必需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称之为“硬件”),用以发展本国经济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做法。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经济动机:第一,通过技术转让,跨国公司可以维持和扩大其竞争优势;第二,通过收取技术转让费用可尽快回收技术投资;第三,通过技术转让,跨国公司可以拓展新的市场;第四,代替或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输出;第五,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或按优惠条件转让技术(通过技术援助和技术交流的形式实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出口规模的扩大 。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对技术输入国的经济效应:第一,减少重复科研,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 ,节省费用,

4、加快技术发展的速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利改善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创建、加深国际分工;第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利输入国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第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能够使输入国填补科技空白,增强国力;第五,技术引进在微观上,有利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改变企业的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对技术输出国的经济效应:第一,赚取外汇 收入,弥补其财力不足或尽快收回科研投资;第二,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并扩大技术效用;第三,以技术出口带动商品出口;第四,利技术输出入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具体达到我国而言,虽然我国高新技术

5、进出口稳步增长,质量水平有所改善,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重大困境,都是缘自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处于技术的“瓶颈”制约阶段。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 参考俞剑平老师国际 经济合作第三讲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研究 参考俞剑平老师国际经济合作第三讲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研究 参考俞剑平老师国际经济合作第三讲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研究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2 - 第 2 章 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 一 . 技术引进的结构亟待调整 1. 技术引进的软硬比例严重不平 衡,一直存在“重硬轻软”的弊病。针对1990-2006

6、 年我国重大引进项目的抽样调查表明,软硬件的比例不足 0.35: 12。以硬件引进为主,不仅仅增加了成本,但是对国外设备的依赖性大,而且我国难以掌握其核心技术,不利于国内技术的发展。“重硬轻软”的弊病形成有以下原因:第一,引进企业的引进目的短视化,缺乏长远眼光。机械设备的直接引进能够迅速提高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 ,,能够占据市场份额, 取得竞争优势。并且受到企业规模和技术吸收配套能力的限制,企业往往对软件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不强;第二,缺乏对企业技术引进的监管 、导向和支持,使得这一弊病加重。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家在本国工业基础增强后,技术引进就由以购买成套设备为主迅速转入以许可证贸易为主。 2

7、. 技术引进的产业结构不平衡。我国引进技术偏重于技术层次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中小项目,投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少。涉及到具体行业,我国技术引进多集中于机械电子仪表、电机电器等方面,而农业医药以及和基础产业有关的技术引进不多,表现出分布的不平衡。 二 . 盲目、重复引进现象严重,技术消化能力不足,二次创新能力欠缺 由于缺乏技术引进的总体规划、监督和导向,加之很多企业 由于缺乏引进方面的经验,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引进的可行性研究,直接导致了盲目、重复引进技术的现象, 在市场需求量急剧扩大或产品利润高的行业中尤为严重,诸如钢铁 、机床 、 电缆 、 汽车 、 仪表 、 化肥 、 电子电器等

8、行业集中体现了我国技术引进中的重复性弊病。 上世纪年代中后期,我国彩电电冰箱生产线大量重复引进就是个例子 。重复、盲目的技术引进是一种低级的引进形式,继而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造成了资源人力的浪费,妨碍技术水平的提高,造成长期对国外的依赖。 平 消化吸收不力、技术创新障碍重重。 此外,我国技术引进之后仍 然面临以下问题:消化吸收速度迟缓、消化吸收 龚晓锋 . 中国彩电产业发展研究 D.西南财经大学 ,2001.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3 - 的质量和水平低下,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更是障碍重重、步履艰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如表 1 所示 , 虽然消化吸收

9、经费支出占引进技术经费的比重由 2002 年的 6.9%上升到 2010 年 36%,与发达国家的消化吸收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上升速度仍是比较缓慢的。由于没有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放在主导地位,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消化吸收资金都几乎处于毫无计划的状态,因此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国外的技术引进中,通常是引 进 1 美元的技术要花 2-5 美元的投资来搞消化吸收据日本工业技术院的调查,在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机械行业研究费的16.9%用于引进, 6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电工行业研究费的 24.4%用于引进,4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改进 2。而在我

10、国的情况则是“大钱搞引进,小钱搞改革,没钱搞消化” 3。 三 . 技术引进缺乏资金,且不能合理利用 引进技术需要资金,对技术的消化,改进以及二次创新更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持。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引进经费远远不足,甚至一些有名的大企业也很难筹措。国家对企业技术引进的支持不够,整体融资环 境不乐观。同时,企业不能有效利用政策导向所带来的资金。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日常生产中获取软件技术的能力,成了引进高新技术的障碍。 四 .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蕴含知识的产品贸易和对外服务的迅速增加 ,,知识 此表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统计年鉴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4 - 产权保护受到西方

11、发达国家的特别重视 4。而我国在过去的技术引进中,或者缺乏对引进技术的产权保护,造成进一步引进技术的困难;或者缺乏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丧失进一步吸收创新的权利,无法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创新。有资料表明,在企业里专门从事专利代理的人员较少,有些企业根本从未设置相关部门统筹处理 专利事务 5。 五 . 人才问题在技术引进中被严重忽略 知识与技术的载体是人才,人才对于技术的消化和二次创新具有主导作用。发达国家已经开展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争夺优秀人才。据统计 ,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有 32 万多中国大学生离开中国 , 回来的人只有1/ 3,在美国学习的大约 50 万留学生

12、中,有 1/ 5 的人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即使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仍未制定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人才引进、留用的政策。 六 . 技术引进的市场开放不够,技术来源有待于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 主要来自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国家,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对发达国家过分依赖,不利于技术的兼收并蓄。与此同时,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愿意长期将大量的高技术出口到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在高技术引进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6。 七 . 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相关政策不匹配 政府缺乏技术引进的统一战略和规划,使企业在技术引进时处于无计划状态。而且,政府分工不明确,使

13、国家政策出现许多不协调,甚至“本末倒置”或“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客观上鼓励了重复引进和大量进口,打击了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进步的 积极性 。 八 . 产学研体制不完备,研发资金投向错位 科研院所实行“出成果、出人才”,“先研究技术,后找市场” 的科研方针,与企业所需要的“出产品、出效益”,“先研究市场,后研究技术”的科研方针相背。科研机构的研究与企业生产脱节。在科研机构中,不少科研工作者对论文的关心程度远远高于研究成果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国家对企业科研的投入不足,存在研发资金投向错位的问题 7。 德国商报 9 月 13 日报道 :中国试图促使留学生回国 参考俞剑平老师国际经济合作

14、第三讲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研究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5 - 第 3 章 技术引进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改善政府行为,加强府的宏观调控和导向职能 1. 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全国统一的技术引进组织机构,加强 对技术引进的宏观导向和重大引进项目的审批, 打破地方分割或条块分割,努力克服 8。 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的现象,提高技术引进效益。 2. 通过法律手段监督、引导技术引进行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运用法律手段改善技术引进的环境。 3. .要在消化吸收工作中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对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二、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及时优化调

15、整技术引进的结构 1. 改变“重硬轻软”的思想; 2. 加大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技术的引进; 3. 提高国际先 进技术的比重,前提是充分考虑经济性。 三、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建立完备的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和综合性服务机构 1. 构建使全国企业获得技术引进详细情况的信息系统。信息要系统、完备、全面和及时。为行业、企业及地方的技术引进科学决策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 9。 2. 建立第三方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引进提供综合性服务,如提供情报、市场调研、对外联络、谈判签约等工作,并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专门从事技术引进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研究。 四、企业技术引进前要有详细的可行性论证 为避免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

16、复性和随意性,有必要 把技术引进的前期论证(例如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可靠性、各国同类技术的扩散意愿程度和引进技术给企业、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待引进技术的生命周期, 企业吸收创新可能程度等内容)纳入到技术引进中 10。 五、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并建立有效的服务性配套系统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人才培训、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市场开拓、新技术推广、行业组织协调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服务性配套系统。 六、改善融资环境,完善资本市场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6 - 改革企业过去技术引进资金主要靠国家贷款的做法,而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的形式解决企 业引进中的资金困难, 包括利用外

17、资。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引进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完善资本市场, 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寻求长期利润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改变企业短期经营模式。建立对引进技术的补贴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投入 11。 七、明确企业在技术引进、研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面对激烈争夺的市场,企业比科研机构更熟知本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能够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科技存量和科技水平决定技术引进与否及其引进内容。因而,要明确企业在技术引进、研发过程中 的主导地位。 八、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科研人员进企业,工厂人员进高校。要确保企业拥有

18、大量优秀人才, 同时要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企业, 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流动机制。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关,分布在企业的仅占 27,而日本占 64 8,美国占 75 4,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别 。 数据来源:孟令熙 .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才流动研究 D.东华大学 ,2011.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7 - 第 4 章 技术资源配置带来的启示 通过课堂上老师对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讲解,以及通过自己对相关资料的查找,我深受感触,尤其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买技术却买不来技术能力”的困境。有数据表 明 ,我国技术创新 50%靠进口,而美日技术创新进口比例仅为 5%。技术引进后,我国的二次创新

19、能力严重缺乏。多数企业引进技术后,不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向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引进技术的目的仅仅是提高他们企业的生产能力或产品质量,占据市场主动地位,并不看重技术的二次创新。同时,企业的科研能力远远弱于高校等科研机构。个人认为,加大工程硕士的招生比例,鼓励企业人员进高校,高校科研人员进企业,不失为一个促进产学研体制完善的很好的措施。 作为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我了解到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 问题。对生产大宗化学品的化工企业而言,花巨资引进国外的生产线技术,单纯是为了赢得市场份额,企业不愿意承担资金和风险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和升级。此外,化工行业存在严重的盲目、重复引进

20、现象。比如我国某些炼油花巨资引进原油处理量远远大于企业原油供应能力,导致企业生产装置“吃不饱”的现象,生产线开工率低、资源极大浪费。 此外,科研结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严重与生产脱节。这种现象与整个国家科研风气不正脱不了干系。很多科研工作者单纯为了发文章而进行研究,根本不考虑其科研结果实际应用价值。长此以往那个,谈何技术创新,谈何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参考俞剑平老师国 际经济合作第三讲 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研究 论技术资源全球化配置 - 8 - 致谢 这个学期的国际经济合作就要结束了。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学生,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自己这一小小的领域,学习人文学科,了解国际经济合作,拓宽自己的视野是十分必要的。正如俞老师所言,上了这门课,走出教室的们整个人都有了变化。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在这门课上学到了多少经济学知识,而是这门课给我提供了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对自己以后的科研是有极大帮助的。 在此,特别感谢俞老师这一学期幽默风趣的授课,感谢第四小组的同学们积极合作。祝老师工作顺利,祝同学 们学习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