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才动人.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09394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才动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才动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才动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才动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才动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才动人以“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苏州市立达中学校 张学志摘要:历史课堂应以“人”为本,创造历史的“人”在历史课堂上不应缺席,学习历史的“人”也应成为课堂上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与重构,通过情景创设,帮助课堂中的 “人”与历史中的 “人”建立起有机连接,带领他们 “回到”过去的时空,观察人们活动,感受时代氛围,体会历史意义,从而彰显历史的真谛。本文以“美国经济发展”一课为例,试图通过对课堂内外“人”的关注与找寻,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能效课堂。关键词:“人” ;历史课堂;历史情境;美国经济发展一、找回历史中的“人”历史课堂怎样呈现才有趣?历史课堂如何讲述

2、才动人?答案或许千人千面,莫衷一是。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期待,特别是初中阶段,大部分是想听历史故事,进而通过故事了解背后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但遗憾的是,受教材论述与叙事体系的局囿,课堂上,宏观叙事与历史概念比比皆是,对事件“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程式化分析成为常态,原本有趣的人和故事被搁置角落,甚至隐而不见,历史课成了逻辑严谨、论证缜密的“科学课”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因为课堂内容理性强过感性,结论多于思辨,所学又与他们已有的认知体验相距甚远,而逐渐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无怪乎有学生言, “我喜欢历史,但我不喜欢历史课” 。历史本是人类活动的故事,史学本是人类故事的

3、解释, 1“史学关心的是人,研究是人,探讨的是过去时空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意义。 ”2“人”的缺位与缺失无疑是历史的最大败笔。在历史教学中,发现创造历史的人,有两大要义:一是发现历史人物活动的目的。二是发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 3初中生的认知思维尚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在情感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更易于引发学生的亲近感,在接受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或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因此,把“人”请回课堂,让学生与之面对面, “见人、闻声、查言、观行” ,可以使学生生发一些具体的历史想象,增添一些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历史课堂会因“人”出现而鲜活,也会因“人”存在而生

4、动。1 李惠军:找回缺失的“人” , 历史教学 ,2016 年第 5 期。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49 页。3 张汉林: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 , 教育学报2016 年第 2 期。人教版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是初中历史教材和教学的“冷僻点” , 1内容涉及战后美国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教材在编写处理上采取了宏观叙事的方式,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分为“战后繁荣” 、 “危机与调整” 、 “新经济时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逐一介绍特点并点出原由。这种处理,条理虽然清晰,但内容却显枯燥,缺乏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认知的学生很难理解、把握。

5、如何将教材重难点讲授清晰到位,又不失历史课堂趣味,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课堂智慧是一种考验。基于此,笔者在本课的处理上,决定“以人物为线索,历史故事为载体,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具体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时代的理解与认知,生发其历史理解及价值判断”为设计思路,把人物命运与战后美国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认知课标中关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舒卷开来一幅宏大的历史画面,学生可以站在社会史观的角度从社会演进、典型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中切实感受到时代变迁,从而感悟个人成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设计思路厘清后,随之在“人”的选择上,同样面临着问

6、题:一、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大时代里,是否存在一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这段历史高度契合?二、如果不存在,能否选择采用虚拟历史人物来加以替代?权衡之下,笔者认为虚拟历史人物尽管取之方便,但在历史课堂上权威性及可信度必将大打折扣,能否在课堂生成环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把控,而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具有天然说服力,在课堂上可以产生无言胜万言的效果。经过不断地查阅、比对,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位与这段历史高度契合的“人物”最终被选中,并被请回到了课堂中央,他就是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通过对教材重新整合,笔者以“乔布斯与美国梦”为主线,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乔布斯的

7、人生经历及创业故事一一对应起来,并重新归纳为“梦想与荣光(20 世纪 5060年代) ”、 “梦想遇彷徨(20 世纪 7080年代) ”、 “梦想育希望(20 世纪 90年代) ”三个主题,既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美国战后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又巧妙地点出了史蒂夫乔布斯这一历史人物在时代中的种种境遇。在课堂讲授环节,笔者以“史蒂夫与美国梦”的故事 2为引子,依据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三阶段,随着情节及讲授内容的推进,先后创设了三个历史情境:情境一:第一阶段 “梦想与荣光(20 世纪 5060年代) ”1 本课为 2016 年苏州历史中考新加入内容。2 为了增加故事和课堂的戏剧性,在故事的开始,我

8、有意只交代了主人公的名,而没有点出主人公的姓。“上课的开始,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图片中怀抱的孩子叫史蒂夫,生于二战结束不久的 1955 年,不幸的是,在他刚刚出生的时候,他就被父母遗弃了。幸运的是,一对好心人领养了他。怀抱他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养父保罗。这一家人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附近(问学生是否知道硅谷?) ,由于和这些高科技公司毗邻而居,史蒂夫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脑。于是,他幼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关于计算机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也成了小史蒂夫毕生追求的事业。而在美国,象小史蒂夫一样,怀揣着梦想的人并不在少数,他的梦想只不过是二战结束后千千万万个美国梦中的

9、一个缩影而已。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有一个想依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而实现的“美国梦” 。”设计意图:引入人物,构建情境,埋设伏笔,导入新课,自然过渡以对接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教学内容。情境二:第二阶段 “梦想遇彷徨(20 世纪 7080年代) ”“,美国这种荣光会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呢,还是让我们继续来关注一下史蒂夫一家的生活。好景不长,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因为经济不景气,作为一名熟练的机械师,史蒂夫的养父保罗失业了,19岁的史蒂夫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也只念了一个学期而被迫休学,成为一家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因为生活拮据,年轻的史蒂夫只能借住朋友家的车库,尽管艰苦,但他仍然坚持研究计

10、算机。为了继续他的计算机梦,他不得不卖掉了养父保罗送给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筹集了 1000 美元,并和小伙伴们创办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小公司。史蒂夫个人的家庭境遇,也是当时美国整个国家的写照,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也陷入到了某种困境与彷徨当中。”设计意图:营造氛围,铺垫主题,展现人物的个人际遇,激发学生对美国经济发展第二阶段的探究兴趣。情境三:第三阶段 “梦想育希望(20 世纪 90年代)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史蒂夫这个经历了战后美国经济从高峰到低谷的梦想者,创办的公司也日渐走上正轨,借助着新经济时代契机,史蒂夫所创办的公司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曾经一名不文的小公司,发

11、展成了今天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苹果公司,而史蒂夫也成为了新一代美国梦的代表人物。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的成功是在美国经济重新走上正轨的背景下实现的,他的成功又让人们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可能。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经济终于摆脱了滞涨与危机,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新一代的美国梦又重燃希望。”设计意图:揭示人物身份,引发学生思考,体会个人成败与时代发展的内在关联。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历史情境的创设, “历史人物”的找回,使得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效果极佳。特别是在第三阶段故事的铺陈中,谜底最终的揭示这个“普通”的美国小男孩,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蒂夫乔布斯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具有典型性的,能反映时代特点的人

12、物史蒂夫乔布斯的带入,使学生在课堂上跳脱出了教材乏味表达所带来的枯燥及厌倦感,注意力和兴趣被笔者的设计所深深吸引,完全摆脱了学生不愿学、老师无力教的尴尬境地。而精心设定的情节与伏笔,则把学生完全带入历史情境,通过再现历史人物人生境遇的转承起伏,使学生内心产生心灵感动,思维碰撞,明白了“我运即国运”:国家、族群、个人三者之间的命运休戚相关。同时,这种处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认知是由“史实”到“结论”的过程,从而避免从教材结论到历史事实的谬误。二、关注课堂中的“人”这里的“人” ,当然指的就是我们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一堂历史课,如果仅仅是满足于迎合学生的朴素趣味,引入历史人物,讲述历史故事,那

13、这样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历史课堂,而变成了故事课堂、演义课堂。这不仅偏离了课标的要求与精神,无形当中也降低了历史教学的层次,使得历史教学走向了庸俗化。说得严重些,失掉了历史中的“人” ,课堂就失去了鲜活;而失去课堂中的“人” ,就失掉了课堂的灵魂,这绝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本意和初衷。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课堂的认识和评价,更多关注于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 “话题中心不是围绕目标的达成程度,就是课堂的活络程度,技术的配合力度,问题的驱动密度,等等。 ”1对 “教学设计”妥帖周全、滴水不漏的追求,远远超过对课堂中学生这个“人” 的关注,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有意无意地被弱化了。关注学习历史的“人” ,

14、就是要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教师作为课堂引领者,要避免“喧宾夺主” ,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着力创新教学方法及模式,将传统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的“满堂学” ,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和谐课堂上,创设的历史情境里,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而打造出真正的能效课堂。“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课标要求: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概况,归纳其发展特点,分析其中原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绘制图表数据、阅读文字材料等方式,提高根据史料剖析历史现象、探究历史原因的能力;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调控和科技在战后美国实现经济发展

15、中的作用,学习感悟如何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抓住机遇,发展自我。基于上述理念,结合课标要求,笔者力图展现课堂中的“人”的主体性,在课堂活动设计上,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自主学习【基础初探 1】时间 特点(表现) 原因20 世纪 50-6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基础初探 2】阅读教材,依据 51 页图表(如下图) ,绘制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折线图,通过观察图表,描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特点,完成“基础初探”内容。年 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2 1985 1994 1999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年 均 增 长 率

16、( %) 8.7 5.6 6.3 -0.8 -1.9 3.3 3.9 4设计意图及实施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自主学习”环节,体现了教学设计首先是面向1 李惠军:找回缺失的“人” , 历史教学 ,2016 年第 5 期。学生全体及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理念。在教学实施中,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导学案” ,通过阅读教材,勾划关键词,结合图标数据,绘制折线图等学习活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生生共议) ,展示成果,充分带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尽可能让每一位

17、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依据材料,小组协作探究 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 “美国也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取很大的经济利益既阻止了西欧国家因经济困难而缩减进口的趋势,为美国商品扩大了海外市场;又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取消了大部分贸易限额。 ”华夏时报 (2)总统 施政措施杜鲁门 制定充分就业法案艾森豪威尔 政府救济丧失劳动力的人肯尼迪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约翰逊 签署老年医疗照顾和援助法案(3)二战后,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美国加大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学发明出自美国,同时,美国增

18、加对高新工业的投入,宇航工业等新兴工业发展起来。 教材 49 页【合作探究 2】依据材料,请为 20世纪 70-80年代美国经济的问题找找病因?(1)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美国失业率由1969 年的 3.4%上升到 1980 年的 10.8%。(2)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工厂的开工率不足三分之二,生产下降或是停止; 1970 年至 1980 年,美国物价在十年之内翻了一番;在国际上,美元元贬值。【合作探究 3】依据材料,小组协作探究 20世纪 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谈“新经济”时我们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

19、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 设计意图及实施效果:“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环节,显示了教学设计中对课堂上的“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与关注。一方面,学生探究小组依据“导学案”提供的情境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通过生生共议,互助合作,形成学习成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组内和课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提问、质疑、辩论、纠偏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研究过程,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三)

20、师生共议【拓展延伸】请谈一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实现“中国梦”的借鉴和启示?设计意图及实施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师生共议”环节,展现了尊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却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教师就学生的“学习成果”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不能解决的,或不能圆满解决,或发现的新问题) ,通过引导性点评,或师生共议等途径,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升华认知。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领作用,才能构建起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和谐课堂。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人” ,我们授业的对象也是“人” 。历史课堂需要为学生提供情感与想象的情境空间,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更容易贴近学生,历史中“人”的引入,是为促进课堂中的“人”对历史的认知,激发其对历史的理解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历史课堂应以“人”为本,创造历史的“人”在历史课堂上不应缺席,学习历史的“人”也应成为课堂上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与重构,通过情景创设,帮助课堂中的 “人”与历史中的 “人”建立起有机连接,带领他们 “回到”过去的时空,观察人们活动,感受时代氛围,体会历史意义,历史的真谛才能在过去与现实“人”的交汇中,得到彰显和揭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