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中教研第一百三十一期.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914540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莞中教研第一百三十一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莞中教研第一百三十一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莞中教研第一百三十一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莞中教研第一百三十一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莞中教研第一百三十一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56 页 莞 中 教 研 第一百三十一期编者按:如果说对今年公开课的感觉,最大的不同,可能是量级问题。仔细研究近几年的公开课,没有一年能和今年一样,有这么多的重量级的大家这么集中地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所以,阅读他们的教学反思,好像对这些课的理解又更深刻了一个层次。 与未来有约教学反思政治科组 陈晓森本学期校内公开课活动中,我上的主题是生涯启蒙与未来有约 ,上课过程大致如下:一、生涯涂鸦:人生各有各的精彩通过视频人生马拉松 ,及观看体验分享,老师最后总结:路的方向和目的地比赶路本身更重要,从而导入主题。二、生涯幻游:你期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在老师的导引下,通过冥想,时光穿越来

2、到 20 年后,想象 20 年后的自己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状态是怎样的:从事着什么工作,工作环境是怎样,家庭关系,住所环境,朋友情况,爱好及其他。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投入,个别学生因为对冥想陌生,在冥想前的放松阶段有发出笑声的表现,但干扰不大,活动过程比较顺利。冥想之后,学生把自己的冥想结果梳理之后填在学习单上。然后,学生仍然扮演 30 多岁的自己,给 16 岁的自己写一个建议,来联系 20 年前(也就是现实生活)的自己。最后,与周围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大部分的同学都很好地梳理出了自己的冥想结果,有的还很具体地看到了自己的样子,看到了自己的收入,他们对于那时候的自己的状态

3、很满意。分享环节很激烈,大家都很好奇其他同学的未莞中教研莞中教研第一百三十一期 教导处主编二一八年五月二十五日第 2 页 共 56 页 来是怎样的。三、时间胶囊:与未来有约面对 20 年后的自己给自己的建议,想一想,给 20 年后的自己写一些话,老师把学生写的话收集在“时间胶囊” (信封)里,全班相约 20 年后举行班级聚会,再诉说故事。课堂活动到此结束。在结束的时候,学生自发地说谢谢老师。课后,同事们针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多意见,他们都觉得本课进行得很有意义。结合同事们的意见,我对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进行了反思,内心产生了新的感触,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一、心理健康课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以本课为例,

4、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可能自我”有所感知,同时促进学生思考“可能自我”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在“生涯幻游”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 20 年后自己的理想状态进行冥想,然后分享。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积极心理学的取向,把学生内在的积极资源调动起来,对于学生应对生活的挑战很有帮助。对于这一点,听课老师都比较赞赏,有老师说这对于我校学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由初中的优秀蜕变成高中的平庸,心理的落差始终影响着他们的积极表现,通过这些活动,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内心对优秀自我的继续追求。二、心理健康课要以互动和体验为主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心理健康课没有考试压力,简单地教授知识很难

5、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如果没有体验,这样的课是带不走的,对学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上课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内在资源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形成内在体验,也才能深化成个人的经验总结。三、心理健康课也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由于心理健康课以体验为主,而体验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比较多的时间,这样一来,课堂内容就不能太多,多了完成不了,会破坏课堂效果的整体性。这就要求每次课都需要精简,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你叩响了命运的门吗?公开课“以叩响命运的门为例谈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反思语文科组 洪 勇2018 年 1 月 16 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

6、7 年版) 发布,进一步强调了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语文应是功能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显然在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充分体现了高中的学段性和语文的学科性。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多元性质,其实质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也第 3 页 共 56 页 即是说,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就在于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人类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通过高雅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语文学

7、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高中语文学科规律来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个价值,一是实现课程转型,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二是聚焦学科育人,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孩子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素养;三是引导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组成一个有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也成为了高中语文的必修课程。这里的“书” ,指的是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 四世同堂 ,或者

8、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 。如此说来, “整本书”其实是针对“节选” “片段”讲的,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当然,像论语 老子这样的“言论集” ,虽然看似一堆碎片,但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也算一部完整的书。现行教材大都是三两千字的文章,涉及经典名著的,也多是节选,是片段。比如边城 ,有的教材选了第三章至第六章;阿 Q 正传 ,有的教材选了“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 。当然,教材有教材的难处,限于篇幅,难以承载更多的内容,但带来的后果却很严重。不能不承认,教材在学生的学习中依然居于主要的地位,所谓阅读,很多人其实就是阅读教材。因此,若教材将“整本书阅读”拒之门外,等于让很多

9、学生失去了“整本书阅读”的机会。读片段,当然不失为一种走近经典名作的捷径。但经典的价值,离不开作品的全息性和生命整体性。读片段,或许就破坏了这种完整性。因此,阅读经典首先要避免先入为主。现行语文教材因为篇幅所限,也受限于既定的编写思想,大都以“主题”为核心组团选文,四五篇一个单元,作为“工具”和“例子”来表现和证明这些“主题” ,如“母爱” “传统美德”等。教材很薄,入选文章短小,稍长一点的都要被删减,甚至被改写。如阿 Q 正传 ,如果只读两章,只知道两个片段,就此作罢,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读刘姥姥进大观园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恐怕就只能得出“封建社会很黑暗”或者“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劳苦大众”这样

10、片面的结论,真正的红楼梦倒被丢弃了。其他如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都是这个道理。读片段,如果不加以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很难给孩子们以完整的生命感。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同我们的人生,要学会完整地来看。这节课打算通过对学生阅读叩响命运的门一书的总结,明确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实现阅读水平的递进或者跳跃式前进,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体验过程。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叩响命运的门一书,原是马小平老师编纂的“人文素养读本” ,马老师编著这本书是为了给老师、给中学生,开启通向现代社会的大门与窗户,让老师和中学生们,从眼前的课本习题中抬起头来,望一望远方,看

11、一看社会,观照一下自我。老师和中学生不是课本、考试、作业、习题的奴隶和工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自我的人,大写的人,第 4 页 共 56 页 高贵的人,直立的巨人。他把这本书作为一个索引,一个桥梁,一个通道,希望能把老师和中学生导引到广阔的社会当中来,去认识和理解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思考,我们何以为人?人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人的思想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是公民?公民有什么权利?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战争、暴力,我们要不要记忆历史,该如何面对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我们如何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如何诗意地生活,让心灵自由成长,拥有一个自信的人生?这本书十七章,根本落点,就在于

12、“人” 。开篇四章,着眼于“人”本身。即:何为人,人的价值是什么。教育对于成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的社会属性、公民的身份与社会性,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人文素养,要先弄明白,人的根本属性、价值。这四章,是定鼎之篇。下面的五章到十三章,主要是围绕人的社会与公民权利与责任来展开。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之才,才是我们定义的人,而不是生物意义的人。社会是人的生活与生存的环境。在社会认识人,才能够真正地看清人的价值与意义。第五章, 民主自由法治 ,八篇文章。总体上概述了民主、自由、法治。这三个概念是现代社会的根本,不可能展开。所以,马小平老师着眼于总体和普及,略微介绍了这三组概念。梁治平是国内著名的法治文化

13、普及者,选了他的一文法 。林达是美籍华人丁鸿富、李晓琳夫妇的共用笔名,他们介绍和普及了美国的历史、政治、法律等文化。第六章, 绝对的权利 ,介绍的是人的普通的权利。重点选了世界人权宣言 、罗斯福的论四大自由 ,还有全球伦理普世宣言等六篇文章。罗斯福的论四大自由是战后联合国制定的公民权利公约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的奠基思想。第七章,讲述的是平等的基本认识。社会的不平等如何认识与理解,一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第八章讲的是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第九章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社会之根本,在于人心。人心之根本,在于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一直是近百年来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三章,引起的讨论也最多,也

14、最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很高兴马小平老师能够站在全球的视野,选择文章,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讨论。第十章,讲述的是环境保护问题。第十一章,讲述的是历史记忆问题。第十二章讲述的是暴力与抵抗暴力。第十三章,是科学与社会发展。都是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每一个主题,都可以讨论几天、几十天。但,都不可能有现在怕答案。中间的九章,是本书的“硬通货” 。介绍的都是现代社会人必须认识与跨越的重大问题。民主、自由、法治、平等、文化、全球化、环保、历史、战争等。这是本书的骨干。最后的四章,马小平老师又回到了人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是一曲交响曲,在疾风暴雨的行板之后,再回到田园的柔板。第十四章,语言词汇。第十五章,诗意与生

15、活。第十六章,心灵与成长。第十七章,自信的人生。通过这些标题,你就知道编纂者在焦虑什么,想表达什么,想教育学生什么?教育的目的是扩大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历史和文学对于拓展我们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书中还有太多震撼心灵的文章和观点,它又是那么深邃而真理,但愿,我们的学生都会读到它,并渗透到自己的血液和灵魂深处。阅读的目的,不在于阅读,而在于从阅读走向社会,走向我们直面的一个个问题,不要逃避,试着去认识、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去寻找社会的诸多问题的原因,探索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读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在教学中是按照如下五个步骤指导学生进

16、行整本书的阅读的。第一步,自读:设疑激趣、制定计划。第 5 页 共 56 页 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在阅读中学习” ,从而成长为自觉、独立、热诚、快乐的终身阅读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是整本书阅读始终遵从的原则。 “自读”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如何让学生的“自读”行为变得更主动?实践证明, “激趣导入” ,规划设计全班的“共读时段”是较为合理的策略。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巧拟谜题;故设悬念;展示本书的影响力;借助与本书相关的影视作品引起学生关注;引导学生读序阅跋,了解概貌;带领学生浏览目录,提取要点。第二步,初读:整体感知、分享初感。引导学生“透视一本书”并制定读书计划

17、后,与“自读”相匹配,我采用设计“阶段任务”的策略实现阅读过程的“督导” 。通过组织“初期班级读书会”来交流“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维持阅读热情。 “阶段任务”可根据书册章节特点灵活设计,拟小标题、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等都是可采用的形式,也可以采用 “交流阅读批注”的形式有效推进阅读。第三步,深读:思维碰撞、专题探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质疑,不同的发现。我通过设计不同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在初读基础上深读深思,读出每本书的精华。深读引领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推荐阅读名家解读文献,丰富学生认知,形成独特思考。学生在阅读书册时,将各名家解读文献有选择地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的

18、认知碰撞名家感悟,产生认知冲突。在这样的阅读中,原本浅显的认识会不断深化,不同人不同角度的理解激发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2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读出书籍的精华。初读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不少极富价值的疑问,将这些疑惑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读全书。学生初读阶段读不出的,恰恰是课堂教学的提升点。第四步,共议:合作探究、深度交流。要求学生用阅读笔记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并在课堂分阶段交流。 “共议” ,是就“深读”阶段研读的问题进行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这是阅读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借助“班级读书会”回顾、梳理、提升学生精读原作后的认识,借助师生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新的阅读体验,梳理新的阅读

19、经验。第五步,表达:落笔沉淀、成果共享。经过“后期读书交流会”的分享,学生对书籍的认知得到深化,为帮助梳理学生阅读成果,要求学生用规范的体式记录阅读成果撰写书评、文评、读后感、研究论文等。当然,一节课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我在这节课上主要是通过呈现学生部分阅读笔记,来展现学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学生更多的心得还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的。希望同学们能以这本书为起点,继续读更多的好书,收获更多的人生体验。定风波教学反思语文科组 黄航升第 6 页 共 56 页 一、教材课文分析定风波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 5 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对于认识和理解苏轼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

20、析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学过了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并且在上学期学过苏轼的一篇散文赤壁赋 ,在初中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记承天寺夜游 、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等。三、教学目标1. 学习读诗的方法:在读诗中挖掘问题,带着问题读诗、追究问题,在琢磨诗句中试着解答问题。2. 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流露的情感;3. 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 ,加深学生对苏轼达观人生态度的理解。四、课堂流程课堂导入 小序解读 读诗,理解大意 读词尝试读懂词人的思想情感。 对比阅读作业五、教学反思1.引入希沃教学

21、助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算是本节课的一个创新。使用希沃教学助手的心得是,不能因为年纪增长而拒绝学习新技术,传统课堂有传统课堂的优点,但现今开发的一些应用或辅助软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比如希沃教学助手,如何有效地应用于语文教学,需要实验和实践。我觉得在练习课、检验课、试题讲解课上它可以推广,能够提高教学效率。2.目标基本完成,但从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于词人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其实这也在预料之中,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目标确实太高。一方面,对于一首词的解读需要掌握一定的作者背景,但学生显然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读诗词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是凭感觉,所以

22、他们能够大概感知,但大多数却做到深入分析。3.课堂讨论层次感应该更强。作为同课异构,在课堂设计上还可以更为精细,三个问题(1.“竹杖芒鞋”为什么会“轻胜马”?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怎么理解?它有何深意?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结合本词其它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想要达成的目标可能采取不同形式来处理更好,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上的单一,使课堂更有层次感,从而让学生保持课堂的兴奋度。附:教学流程1小课堂导入以苏轼晚年写下这样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导入。(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第 7 页 共 56 页 2小序解

23、读(4 分钟)这段序文中让你比较好奇或最引起你关注的点是什么?令人好奇的是:路中遇雨,没带雨具,如果说雨很小,一般人也不会觉得狼狈吧?如果遇到的是大雨或是其它不同寻常的雨,那么觉得狼狈似乎是人之常情吧?既然同行之人都感到狼狈,这应该不是一场寻常的小雨吧?所以我好奇的是苏东坡的“独不觉”,他不狼狈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他会不觉得狼狈呢?3.读诗,理解大意(5 分钟)(1)一读,读准字音,整体感知;(2)二读,注意节奏,感受本词的韵律感。词尽管在押韵、平仄上没有格律诗要求那么高,但是它也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这首词,声、行、生、迎、晴是押韵的。(3)三读,读懂大意。思考分析序文时留下的其中几个疑问:

24、这是一场寻常的小雨吗?当同行朋友感到狼狈不堪的时候,“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你们怎么看待苏东坡这样的表现?遇到这样的雨,感到狼狈应该是人之常情,为什么苏东坡却能这样浑然不觉呢? 4.四读,尝试读懂词人的思想情感。(使用希沃,拍照上传,同步到电脑)说说还有哪些诗句是让你感到费解的,你的困惑在哪?(1) “竹杖芒鞋”为什么会“轻胜马”? (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怎么理解?它有何深意?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结合本词其它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5.定风波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同是黄州时期苏轼的作品,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你觉得二者哪

25、个才是苏轼真实的精神世界? 6.作业:阅读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苏轼复杂的精神世界。阅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公开课如何读懂古诗词内涵教学反思语文科组 周伟一、为什么以“读懂古诗词内涵”作为公开课选题随着广东高考试题向全国卷的回归,语文试题的难度加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个难度到底加强在哪儿呢?一言以蔽之,曰“写作”与“阅读”。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对“阅读”教学,主要是“古诗文的阅读”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浅薄思考。第 8 页 共 56 页 较现代文阅读而言,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中相对“少慢差费”的版块。考试大纲中对之的能力层级要求为“鉴赏评价(D)”,并具体表述为:鉴赏文学

26、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个有点费解的比较书面语的表述,其实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考点,即“情感”、“形象”、“表达”和“语言”。也因为如此,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以此四个板块为模块来训练学生,并给予相应的答题模式来训练答题思路和技巧。有没有用呢?也不能说完全没用,毕竟有一些知识积累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是有一些作用的。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学生有了答题词汇却不会用,乱用、“套作”答题现象十分普遍。以这次公开课选题为例,起因来源于第一次阶段考,学生“诗歌鉴赏”答题很不理想。比如题目明明要求“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学生不分析诗文本身就想当然回答“思乡”,

27、并由此“套作”出“对未来不安与难料的焦躁不安”等等。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还有结构性的短板,那就是学生读懂诗文的能力不强。那么,该如何避免此类短板的出现呢?本人以为,应该回归文本本身的阅读教学,从“读懂古诗词的内涵”着手,解决学生怎样“读得懂”的问题。二、阅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到阅读教学,似乎是一个很大很深奥的问题。但仔细思考,现阶段高考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层级要求为“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和探究(F)”,而这些要求如果对应到阅读素养的培养上,恐怕主要体现在“对阅读信息的筛选、概括和推断”上。其中,又尤其以“概括”为阅读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有

28、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呢?笔者以为,可以以“语境分析法”为导手,让学生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所谓“语境分析法”,简单的理解,就是在阅读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具体到古诗词的阅读,通过“分析结构,找准诗情”、 “分析意象,读懂诗情”、“分析语境,读懂诗意”,解决“读懂”诗词内涵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解决问题?先看“分析结构,找准诗情”。我们知道,古代格律诗在写作时有较为严格的限制,除了平仄押韵等音律要求以外,在内容上还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制式。而这种结构特点,导致格律诗在抒情时,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固定段落,即“合”的部分(律诗为尾联,绝句为末句)。宋词流行以后,结构上没

29、有这样固定,但仍然会在下阙的结尾处抒情。有些宋词也会在上阙结尾处表情达意,然后在下阙结尾处进一步加深情感。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基本结构特点,我们是可以“找准”诗情的;而“找准”诗情,真是“读懂”诗情的基础。再看“分析意象,读懂诗情”。我们知道,古人的抒情方式,不外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好理解,不外乎直抒胸臆。但古人写文章多以含蓄为美,所以更为常见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常见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含托物言志)及用典抒情。这样,要想读懂诗情,必须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清代文学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个人觉得,就是对这种“分析意象,读懂诗

30、情”的充分肯定。第 9 页 共 56 页 接下来,谈谈“分析语境,读懂诗意”。为什么要分析语境?因为如果只是孤立地抓几个意象,学生可能读不懂这些意象蕴含的情感,或者只能孤立地从字面上理解,偏离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语境中去揣摩意象的“修饰语”,去体会作者如此措辞想表达的情感内涵,从意象营造的氛围中感知意境,从意境分析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的诗情与诗意。最后,想归纳一下。分析“意象”,实际上是分析“词”;分析“语境”,实际上是分析“段”;分析“结构”,实际上是分析“篇”。而贯穿整个分析的“着力点”,是“情感”。于是,培养阅读素养的基本思路,又回到开头的“词不离

31、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分析法”上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培养阅读素养的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只不过因阅读文本的不同而表现略有差异罢了。三、反思与感悟唐代诗人王维曾在终南别业中,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他的人生感受。从字面意义理解,“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这个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云起时”。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何必绝望? 很喜欢这两句富有禅机的诗,也很有感于这两句诗带来的人生体会。人生有很多看似山穷水尽的境况,比如阅读教学,随着高考难度的加深,阅读文本的纷繁,我们容易“钻进”问题而“走不出”困境。但越是困境越不能失望,

32、因为那可能是希望的开始;正如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而打通“水穷处”和“云起时”的屏障,有赖于我们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赖于我们不忘初心的坚守执著。于是,这篇短文的题目,我起名为阅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学反思数学科组 乔磊一教学内容解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以下简称“两个计数原理” )是人教 A 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选修 2-3“第一章计数原理”第 1.1 节的内容,教学需要安排 4 个课时,本节课为第 1 课时两个计数原理是人类在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的基本规律,是解决计数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33、它们不仅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的依据,而且其基本思想方法也贯穿在解决本章应用问题的始终,在本章中是奠基性的知识由于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定理的研究都是作为两个计数原理的典型应用而设置的,因此,理解和掌握两个计数原理,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从认知基础的角度看,两个计数原理实际上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第 10 页 共 56 页 拓展应用,是体现加法与乘法运算相互转化的典型例证对学生而言, “计数”是其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简单的计数问题,其解决方法就是“数”数,但复杂的问题呢?因此,要使学生意识到,只会机械地“数”是不够的,必须从简单的、已能解决的计数问题中,抽象出能够解

34、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并明确界定适用该方法的问题的“类” 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解决问题是将一个复杂的计数问题分解为若干“类别” ,再分类解决;运用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问题则是将一个复杂的计数问题分解为若干“步骤” ,先对每个步骤分类处理,再分步完成综合运用两个计数原理就是将综合问题分解为多个单一问题,再对每个单一问题各个击破也就是说,两个计数原理的灵魂是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和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的具体化身 从数学本质的角度看,以退为进,以简驭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理解和掌握两个计数原理的关键,运用两个计数原理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二学生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

35、计数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在不同的学段都有相应的接触,特别是在高中数学必修 2中学习“古典概型”时,学生又学会了用树状图、列举法解决最简单的计数问题;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不自觉地会使用“分类”和“分步”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2.能力基础:高二理科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3.可能障碍:一是应用原理的意识淡薄,二是不能根据问题的特征,正确地选择原理解决问题。两个计数原理虽简单朴素,易学好懂,但如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抽象概括出两个计数原理,并领悟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认知的飞跃,则是本课必须要突破的难点所在为此,抓住以下两个要点尤为重要:一是要通过典型丰富

36、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完成归纳提炼的过程,加强学生应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是有效提升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契机;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两个计数原理的核心要素,即弄清“完成一件事”的含义和区分“分步”与“分类”的特征这是如何选择两个计数原理的关键三教学策略分析(一)教法分析对于两个计数原理,不仅仅在于规律本身,更在于学生从已有的方法中发现原理、归纳原理,进一步深刻认识原理,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提升思维的品质拟定采取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采用“情景引入问题诱导实例探究抽象概括原理应用归纳总结拓展铺垫”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紧紧围绕如何抽象、怎样概括、如何归纳和怎么应用等问题展开,通过典型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计数原理,并能学会初步应用,加深对原理的区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二)学法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