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18266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6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鸦片战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一、 【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以及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2、了解林则徐虎

2、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揭露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2、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3、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使学生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鸦片作为毒品对吸食者的伤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以上

3、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其意义。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源。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难点: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 【教学方法】1.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材,分层施教,科学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教学法,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2.学法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

4、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阅读、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三、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于本课是中国近代史起始课,所以讲课之前应向学生交代清楚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是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利用多媒体播放虎门销烟 、 林则徐视频片段,设问引入新课。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展示,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能积极营造情境氛围,

5、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寻踪觅影,又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史实一步一步展开探究,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本课。 )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首先精心设计一系列导读提纲,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并课件演示。导读提纲: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3、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4、这场战争的经过、结局如何?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造成了哪些危害?6、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的原则,既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知识

6、体系。其次,对以下几个问题重点释疑:(课件演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源?利用课件演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形势对比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比较战前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和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情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使学生认识到商品-鸦片-炮舰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三部曲,认识到导致中国失败的根源是中国落后的制度,最后归纳的出:落后就要挨打。这样设计,脉络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2、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师生围绕难点问题共同探讨,互相启发。最后教师明确“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

7、手段的继续” ,从而指出 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开辟海外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早已把矛头对准积贫积弱的中国,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依然会侵略中国,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当然,虎门销烟严重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促发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样设计,锤炼学生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欲望。3、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首先组织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四个要点,再与学生交流

8、、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4、板书设计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述和讨论同步操作的方法,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件呈现)5、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梯度性较强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又重视能力拓展。(课件呈现)6、概括总结、构建知识网络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本课知识网络,突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课件呈现)烽

9、烟再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本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烽烟再起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的探索史。在这期间西方列强曾向我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入侵。而本课所讲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这五次入侵中的一部分。因此,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西方列强在中国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统治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进行民族自救运动的重要依据。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以及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2)过程

10、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源和借口,是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2、在教师德引导下,通过历史情境在现、课堂讨论、自制历史地图等形式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3)情感教育目标:1.通过史料得出“落后就要挨打” 、 “弱国无外交”等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和为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图强的学习精神。2.通过观看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片段对学生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列强的侵略行径可以说是“洗劫空前” 、 “割地最多” ,侵略罪行另人发指,所以列强在华

11、罪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1、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2、近代社会的中国由于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时代赋予这一时期的农民斗争新的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帝,这是以往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是本课的难点。二、 【教学方法】1.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材,分层施教,科学运用多媒体,采用历史情境在现、课堂讨论、自制历史地图等教学法,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2.学法

12、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阅读、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并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三、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学生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学习,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得出是“侵略” ,即西方列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不断的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这样可以很自然的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在南京条约中取得的利益,想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

13、场,他们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之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这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样的,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通过问题法来导入本课,即可以突出重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内容,使课文上下文的内容得以衔接,又为下面侵略者的侵华罪行埋下伏笔。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列强的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对待其中的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被焚以前的圆明园边听我讲解圆明园的内部结构以及圆明园内富丽堂皇的摆设,让这精湛的艺术宝库在学生的脑海中占据先入为主的位置。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我直接靠口授来解说圆明园要形象、直观的多,

14、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要好的多。 接着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象,让学生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觉,即雨果的一段对英法这次罪行的谴责来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政府软弱无力统治的不满。看完之后,让学生讨论“看完火烧圆明园的感想?”学生在看、听的基础上在进行动脑,这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再设问“如果你是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者,面队西方侵略者的大敌压境,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保卫国家的财产?”在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接下来

15、对“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教学我是利用幻灯展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示意图 ,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表格分别在图中找出被占领的土地,说出这些领土是通过什么条约在什么时候被占领的、面积有多大,从而达到“以表代图” 、 “以图代表”的目的,进行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渗透。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另外,引导学生阅读瑷珲条约的签定背景,要学生得出“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了让我们今天的国家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而努力奋斗。根据英法和沙俄的罪行,让学生分析英法在中国“洗劫空前” 、沙俄能“割地最多”的主观原因?通过分

16、析得出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这一切,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出人民的愤怒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再设问太平天国抗击的首指目标是什么?通过解答这个问题,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不废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了“法兰西” 、 “英吉利” ,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接踵而至。接下来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观看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录象,通过天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英勇作战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即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4、板书设计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述和讨论同步操作的方法,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

17、件呈现)5、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梯度性较强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又重视能力拓展。 (课件呈现)目标检测:老师最后讲解“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让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个任务的布置是想要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农民运动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农民阶级不足以担当解救中国社会和中国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历史众任,那么究竟谁能来拯救中国的劳苦大众呢?为下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和无产阶级进行的近代历史的探索打下伏笔。6、概括总结、构建知识网络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

18、建本课知识网络,突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课件呈现)八上第 3 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

19、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旅顺战役;1、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插图、自由阅读卡莱概述邓世昌、丁汝昌邓爱国将领抗战殉国事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比较南京条

20、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加深对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三)情感教育目标:(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人人有责。(3)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从而激发学生发愤图强、勇挑历史重担的使命感。3.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二、 【教学方法】1.教法设计: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

21、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所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大量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学法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阅读、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并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

22、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上,我采用快乐教育法,就是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学习卡片了解邓世昌的有关事迹,然后播放多媒体甲午风云 ,让学生感受甲午海战场景,在学生对甲午海战有国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设问:“你们这道这场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吗?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吗?”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新课学习:第 1 板块 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探究活动甲午战争发生原因这一学习任务我将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老师先对日本大陆

23、政策的概述 将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活动:19 世纪末期,日本为何要挑起清华战争?(讲课前提供日本 19 世纪中期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源和战争性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代表的观点。老师进行补充说明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危机,日本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西方列强对日侵华采取默许和纵容态度,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提供有利条件。明确这场战争是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而蓄意发动的,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上场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1894 年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挑起战争。 设计目的:让学生加深对战争发生的原因的了解,要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中得出,有讨论才能激发

24、学生的积极性。 第 2 板块 战争经过和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快速阅读战争经过,之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简图: 1 让学生在图上填出四大战役名称 2.播放视频甲午风云 ,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舰桩基敌舰的片段,同时将邓世昌遗像放出,在悲壮的音乐声中逐字发出其挽联,力图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与冲击。 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学习他们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誓死保卫祖国领海安全的精神;不怕牺牲,英勇现身精神;与舰同沉,以身殉国的爱国壮举。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是由一定的历史背景造就的。 ) 第 3 板块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通过制作历史事件小卡片

25、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归纳的能力。(4)1 要求学生阅读马关条约谈判细节,从伊藤博文的蛮横嚣张和李鸿章的屈辱软弱中感受:弱国无外交! 2 要求学生归纳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之后与天津条约比较,说明开放的口岸已由沿海伸入到内地。 (汉口、重庆)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师在解释这一问题时,不能叫学生仅将课本上几句话划划了事,应对学生设疑,引导学生对条款逐条分析: 从割地看,是否只是从割占面积比香港岛大的多说明危害严重? (不仅如此,它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是否仅从赔款数量上比南京条约赔款数目大的多说明危害严重

26、? (不仅如此,由于数目巨大,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是否只是通商口岸比过去增加四个说明危害严重? (不仅如此,列强的侵略势力还深入到重庆) 过去列强也在华办厂,为什么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危害性就更加严重了呢? 其中割让台湾这一条款与导入呼应 。(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让学生制作历史事件小卡片,并 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加深对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第 4 板块 战后余波还辽

27、事件和瓜分中国狂潮 老师讲解与学生思考 1 三国干涉还辽,对于该问题只对学生讲清楚两个要点: 一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 二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2.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设问: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四)巩固总结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五)练习反馈,课外延伸 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写小论文, 评价

28、李鸿章和两次中日战争比较 ,可将所学到的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板书设计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原因日本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二经过1.爆发的标志-丰岛海战2.黄海海战- 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3.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旅顺大屠杀4.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 1.时间1.中国战败 2.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双方代表3.内容4. 危害及影响八上第 4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自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 【教

29、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 (第一部分说教材。首先谈谈本节课的地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 ,因此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为了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知开始积极的搜寻就过之路,这正是我们即将学习的下一章,因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基本目标) (1) 知识目标 A、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C、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

30、容;分析 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能力目标 A、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B、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1900 年的国耻与国难。 B、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学习本课感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教学重点 (

31、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2) 、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

32、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我之所以把该知识点列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其影响的分析,既要史论结合又要较高的理论基础,因此难度比较大。二、说教法 (重难点已经确立,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学目标,我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法与学法。 ) 在教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设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辅之以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因为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对于百年前的那场战争并没有直观的印象,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掌握其大概。 三、

33、 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2 分钟) (在教学程序上,我首先利用 2 分钟的时间去导入新课。 ) A、图片:1999 年 12 月 31 日北京世纪坛前中国人民喜迎新千年。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中国人迎接新千年到来时的心情。 (兴奋、喜悦、激动,对新的世纪充满了希

34、望。希望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 但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是迎接新的世纪,即 20 世纪的到来时,当时的世界硝烟弥漫,当时的中国饱受战争的苦难。那他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B、出示康有为 1899 年写下的诗句: 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 分析诗句中作者的心情:悲伤、痛苦。 思考:康有为途径日本马关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定马关条约 ,使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 C、出示时局图及 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35、,步步扩大侵略权益。 过渡:新的世纪即将到来,而中国人还没有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一场新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讲授新课(30 分钟左右) (在讲授新课部分,我将利用 30 分钟的时间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和释疑解惑四个阶段讲述新课的。 )(1) 、自主学习 A、自学要求 阅读教材内容,先自己思考幻灯片上出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你自己不确定答案的问题,进行展示。大家通过阅读教材来组织答案的问题(分别对应了本课的重难点,在精讲点拨阶段将逐个突破) 1、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及其性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及经过(重点) 2、 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

36、及其内容?(重点) 3、 辛丑条约的危害/影响?(难点)(2) 、合作探究 A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总结过程中形成板书) (3) 、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点拨。 ) 义和团的斗争目标、口号、兴起地点、组织成员。总结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目的、组成、战争经过(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 。 (使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动态形势图展示战争的经过,能够生动的展现侵占经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这一知识点中,除了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还可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控诉八国联军侵华罪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重点对 1860 年和

37、1900 年西方列强在北京重演的“惊人相似的一幕”多媒体列表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这部分教学马可采用列表法,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熟悉条约内容,讨论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然后纵向联系对比三大条约,得出辛丑条约的影响)(4)进行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把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作一下对比,内容应包含条约签订的国家、时间、主要内容、影响等。 (通过表格的完成,让学生明白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学生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进过程的认识。 ) 大家已经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了,那下面该老师了,我有几个问题不知大家会不会呢

38、?抛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马关条约的总体影响,请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分别总结条约内容所产生的危害: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4、课堂反馈 在课堂反馈部分,我将选择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分别一一对应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来考验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师教学的情况。5、课后练习(1 分钟左右) 进入 21 世纪后,我们取得了一

39、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史为鉴,思索未来。 )6、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纲要式的板书,可以将所学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达到了重难点突出、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目的。 近百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不平凡的历史,夹杂着中国人民的屈辱与奋进。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学生更应该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去牢记那些国耻。从而珍惜眼前学习的大好时机,去振兴中华。以上内容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洋务运动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参赛的说课篇目是洋务运动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学情分

40、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七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开篇。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各个阶层在国家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中华民族出现空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的一段历史,而洋务运动无疑是这段历史的开端。它虽然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而做的一次失败的挣扎,但却为近代中国推开了面向世界舞台的大门,实实在在的走出了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为后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探索奠定了经济基础。所以,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

41、标 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上述要求,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失败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通过开展“我眼中的洋务运动”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评价

42、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树立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的科学历史观,树立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明以造福国家的世界观;通过让学生了解黄石地区洋务运动时期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 三、学情分析 孔子曾提出要“因材施教” ,所以,正确认识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的给学生定位,是上好一堂课、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 本课针对的是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初二学生在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后,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对于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如背景、时间、人物、地点、影响、作用等都能够予以识别,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事物的认知仍以感性为主。所以,识记层次的内容,完全可交由学生

43、自主完成。对于需要理解和应用的内容,则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来启发和引导,才能够达到相应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确定以下内容为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确定理由: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在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重要历史事件,学生必须掌握其基本史实。同时,全面了解其概况,也是分析其失败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前提。而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洋务运动的必要条件。 难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确定理由: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为缺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不

44、是很强,因此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评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为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分组交流法等多种教法,2 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渗透了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学法指导 有效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情,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导学案辅助法、自主体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来学习本课,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