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20420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9 页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主要知识点: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2、、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 76 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 ,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有

3、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 ;第 2 页 共 39 页(3)有液态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1He能量。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

4、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 ,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P10 图 1.10)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才显得暗一些)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 11 年。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2)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3)两极地区出现极光;(4)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5、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主要知识点: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见右图)2、地球自转周期: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为 23 时 56 分 4 秒;第 3 页 共 39 页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为 24 小时。3、地球自转速度 ( P14 图 1.16)(1)角速度约为 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零,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零。4、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6、( P14 图 1.17)5、地球公转周期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为 365 日 6 时 9 分10 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回归年,为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6、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太阳运动到近日点的时间是 1 月初,运动到远日点的时间是 7 月初。7、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8、赤道平面指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 2326。 ( P15 图 1.18,注意图中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位置以及黄赤交角的度数)9、二分二

7、至产生的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间不变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二分二至黄赤交角的大小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第 4 页 共 39 页(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夏秋冬。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产生地方时;(3)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1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1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

8、、也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的自转运动。14、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 ( P16 图 1.19)15、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为 24 小时。16、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相差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17、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 小时。180经线为“

9、国际日界线” 。 ( P17 图1.20)18、区时的计算(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 8 点,东九区为 9 点,东二区为 2 点。(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 20 点,西五区为 7 点。19、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 120的地方时。2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反映日照时间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太阳辐射强弱)时间上:产生四季空间上:产生五带第 5 页 共 39 页21

10、、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P19 图 1.23c)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平分;(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2、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P19 图 1.23a)夏至日:(1)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3、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P19 图 1.23b)冬至日:(1)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4、天文上的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

11、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25、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 月;夏季:6、7、8 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 月。26、五带的划分 ( P20 图 1.2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试说明要求: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主要知识点: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有纵波(P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体传播)和横波(S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之分。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 P21 图 1.25,

12、 P22 图 1.26)(注意横、纵波速度变化特点,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 、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2、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4、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其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5、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 P22 图 1.27)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13、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第 6 页 共 39 页圈的上部。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知识点: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

14、热源。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9、热力环流实例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即风)第 7 页 共 39 页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风。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11、 (1)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理想风

15、” ( P31 图 2.5)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2)二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高空风 ( P31 图 2.6)此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右,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左) 。(3)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地面风 ( P32 图 2.7)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12、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 ( P32 图 2.8)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理解

16、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知识点:1、大气环流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单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 地球不自转;b 阳光直射赤道;c 地表均匀):(见右图)3、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 阳光直射赤道;b 地表均匀。 ): ( P34 图 2.10。 注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以及风向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P35 图 2.11)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北太平洋

17、形成夏威夷高压。 ( P37 图 2.13、图 2.14)6、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 P38 图 2.15)成因 风向 性质第 8 页 共 39 页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西北夏季:东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冬季:东北夏季:西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7、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全年高温,雨季集中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18、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8、气候类型的判断 ( P40 图 2.17)根据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在半球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6、7、8 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最热月均12、1、2 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以温定带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 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极地气候根据年降水

19、量及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以水定型雨型 特征 可能气候类型年雨型 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 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冬雨型 降水集中在冬季 地中海气候夏雨型 降水集中在夏季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例: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第 9 页 共 39 页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0、。主要知识点: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与反气旋。2、锋的形成 ( P41 图 2.18. 注意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线)3、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我国冬半年最常见。 ( P41 图 2.19)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后。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 P42 图 2.20)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天气。暖锋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6

21、、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持续性阴雨的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7、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8、 ( P44 图 2.22)低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就是气旋。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气旋为顺时针辐合。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阴雨天气。代表天气台风。第 10 页 共 39 页9、 ( P44 图 2.23)高压是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高压就是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为顺时针辐散,

22、南半球反气旋为逆时针辐散。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晴朗天气。代表天气伏旱、秋高气爽。10、灾害天气台风 ( P44 图 2.24, P45 图 2.25)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产生于印度洋、大西洋的叫飓风。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11、灾害天气寒潮 ( P45 图 2.27)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考试说明要求: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主要知识点: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波动升高。

23、2、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增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 、砍伐森林等活动均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引起) 沿海低地将被淹没;(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知识点: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 P55 图 3.3,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