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1 年 5 月目 录一、 “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回顾 .1(一)主要成就 .11、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4、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35、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二)主要经验启示 .41、结合省情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明确农业综合开发主攻方向 .42、实行科学规划、规模经营、特色开发、综合治理,创造最佳效益 .43、规范管理、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5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运行 .5二、 “十二五”全省农业综合
2、开发面临的形势 .5(一)有利因素 .51、党和国家制定的 “三农 ”政策方针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52、国家制定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发展契机 .63、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 “十二五 ”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64、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7(二)制约因素 .7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9(三)总体建设目标 .10(四)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 .111、辽河平原区 .112、辽西北农牧结合区 .113、东部山地农业区 .124、西部低山丘陵农业区 .125、滨海农业
3、区 .12四、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 .14(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142、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程 .16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174、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构筑农业生态屏障 .18(二)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 农业生产效益 .191、建设重点 .192、建设目标 .193、建设内容 .19(三)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推 动现代农业建设 .20五、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 .20六、效益预测 .22(一)经济效益 .22(二)社会效益 .23(三)生态效益 .23七、保障措施 .24(一)积极争取资金,多渠道增加 农业综合开发投
4、入 .24(二)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大力推 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4(三)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要求,加 强资金和项目管理 .24(四)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农业综合开发生机与活力 .25(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开发 工作顺利进行 .25八、附表 .27表 1-1 辽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任务规划表 .27表 1-2 辽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任务规划表 .28表 1-3 辽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任务规划表 .29表 2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任务规划表 .30表 3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任务规划表 .31表 4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
5、发土地治理分年任务规划表 .32表 5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分县任务规划表 .33表 6 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划表(不含世行项目) .34表 7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分年度投资任务表(含世行项目) .35表 8 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预期效益表(不含世行和中灌项目) .36表 9 辽宁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基本情况表 .37九、附图: .38图 1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示意图 .38图 2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首批示范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图 .39图 3 辽宁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示意图 .401
6、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在过去的“十一五” 期 间,辽宁省农业综 合开发在省委、省政府和财政厅党组正确领导下,在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 方针政策,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改革创新,调整完善投入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中心,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二五 ”是全省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国正在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
7、发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跨越发展,完成好国家和省部署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在总结“十一五 ”工作经验基础上,特制定此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发展构想、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一、 “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回顾五年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 107.22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31.44 亿元,地方财政资金 18.51 亿元,自筹资金 46.80 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 544.83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 42.22 万亩,重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 495 个。为实现全省粮食持续增产、保障主要
8、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主要成就21、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完善投入政策和资金引导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 期间全省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 107.22 亿元,其中财政资金 49.95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31.44 亿元,地方财政资金18.51 亿元),自筹资金 46.80 亿元,银行贷款资金 10.29 亿元,其他资金 0.17 亿元。资金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 2010年财政资金投入达到 12.94 亿元,是 2006 年 8.09 亿元的 1.6倍。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
9、效显著“十一五” 期 间,全省 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 财政资金33.16 亿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改造中低产田 544.83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 42.22 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388.49 万亩,新增和改善治涝面积 183.33 万亩,基本解决了全省重点涝区严重渍涝问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59152.83 万公斤,为全省粮食实现持续增产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十 一 五 ”各 类 投 资 比 例43.70%9.60 %17.30%29.20%0.20% 中 央 财 政 资 金地 方 财 政 资 金自 筹其 他
10、 资 金银 行 贷 款3“十一五”期间主要工程措施修建拦河坝(座)修建排灌站(座)新打、修建机电井(眼)渠道衬砌(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座)改良土壤(万亩)修建机耕路(公里)造林(万亩)技术培训(万人次)全省合计 159 561 42527 3447 25669 210.48 6912.6 55.79 314.432010 年 35 59 11193 1237.1 7984 50.98 1283.1 8.21 48.7862009 年 37 87 10216 1136.4 6703 52.96 1674.7 9.9 56.282008 年 32 75 7352 569.71 3231 35.3
11、2 1397.4 10.94 59.5032007 年 18 108 7722 285.92 4108 34.19 1436.7 13.13 68.0752006 年 37 232 6044 217.97 3643 37.03 1120.7 13.61 81.783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全省五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围绕优质粮食、畜牧、渔业、蔬菜、水果五大优势产业和油料、花卉、中草药、食用菌、林产品五大特色农产品,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495 个,财政总投资 11.32 亿元。其中种养项目 174 个,加工项目 300
12、 个,流通项目 21 个。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建立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4、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十一五” 期 间,全省 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 2.49 亿元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共完成生态综合治理面积 56.26 万亩,新增农田防护林网面积 286.85 万亩,植树造林 30.18 万亩,有效保护和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加4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建设农村绿色家园、清洁家园,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省农业综合开发
13、科技推广投入不断加大,共投入财政资金 2.49 亿元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749 项,推广各种作物新品种 1174个,示范推广面积 2118.3 万亩,组织技术培训 136.15 万人次。项目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 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科技在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辽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主要经验启示1、结合省情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明确农业综合开发主攻方向“十一五” 期 间,全省 农业综合开发认真 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坚持与国家方针政策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农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保持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按照国家要
14、求,以发展县域经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加快国家重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了五大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实行科学规划、规模经营、特色开发、综合治理,创造最佳效益根据各地自然、农业资源状况不同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按照因地而异的原则和“贵在综合” 的开发模式,在实际开发中,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突出重点,5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现最佳综合效益。实施的 4 个“国家农业综 合开发 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和 21 个县 42 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
15、工程项目,探索出特色开发、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3、规范管理、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按照“精细 化、科学化、 规范化” 的管理原 则,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资金分配、项目管理、实施监督和检查验收机制,实现资金管理阳光操作。积极探索创新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财政、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开发机制,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运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层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全省建立和锻炼了一支业务精干、作风过硬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在工作运行中,加强协调配合,充
16、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了工作合力,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不断提高。二、 “十二五”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一)有利因素1、党和国家制定的“三农”政策方针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二五” 时 期,中央 继续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2010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6建议,将“推进农业现 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十二五” 时 期经济建 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明确提出“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为 “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 标”,要求“大规模建设
17、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加快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 “增加 农民生产经营收入”。2010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对做好“十二五 ”时期农业综合开 发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2、国家制定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发展契机辽宁省是全国 13 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制定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辽宁省在未来 10 年
18、中承担增加 45 亿斤粮食产能的任务,全省共有 36 个县被国家规划确定为产粮大县,并已分两批在 21 个粮食主产县(市)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二五” 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创造了有利条件。3、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 期 间,全省一批水 资源配置工程全面竣工,新增年供水能力 22.2 亿立方米,60 座大中型、174 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东港等 8 个大型灌区,5 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解决了农村400 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村村通 ”工程
19、,实现所有7行政村通油路;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35.6%,风沙区完成围栏和补播 200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20 万亩,使全省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夯实了基础。4、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十一五” 期 间,辽宁省 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在全省不同区域重点建设了一批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开展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建成了铁岭开西 5 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优质高产水稻、新民市大民屯高效温室、建平县黑水林草牧、凌源设施花卉和蔬菜、岫
20、岩五味子等示范基地,为今后全省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树立了样板。(二)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全省目前有耕地面积 6330万亩,其中中产田(亩产 400600 公斤)3209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50.7%,低产田(亩产 400 公斤以下)1024 万亩,占16.2%。建 设高标准农田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农田水利设施中,大中小型灌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配套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功能不全等问题。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西北缺水问题严重,缺少抗旱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二是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加剧。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约束进一步凸显。目前,全省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量为 2.9 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820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 1/3 左右。同时,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环境污染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不断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