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程群、基地化、套餐式:基于农文化的主题综合性活动的开发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一、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研究背景(1)基于学校传统活动的创新。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根本就是农业文化。尤其是我们江南地区历来为“鱼米之乡”,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农业传统文化,对农村学生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和农业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意见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2、教育的决定,都强调了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这些纲领性文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都市农村的形成,也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小学的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圩塘中心小学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北部,北临长江,创办于 1913 年,是一所历经百年的老校。学校所在区域是典型的江南农村,鱼米之乡。近年来,随着常州沿江的开放开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村一户式的农舍与农耕器具正在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农民搬进了住宅小区,农村生活、农业文化正渐渐淡出新一代农村孩子的视线。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绝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村家庭
3、,怎样让农村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怎样把我国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发扬光大,怎样把每个农村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2007 年以来,我们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巧用资源,因地制宜,贴近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构建学校“农文化”环境,推进学校“农文化”教育。学校创建成为“常州市德育特色学校” “常州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江苏省绿色学校”等。(2)基于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试行) 在提2出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要求和原则。近年来,我校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
4、、历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文与环境教育的课堂,丰富了活动内容。如神奇的无患子果的研究身边长江现状的调查分别获常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一、二等奖, 合欢树落叶之谜获创新大赛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学校主题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实践中的开发与研究,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到成功喜悦。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研究型教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
5、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难以形成统一的范式。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题为基本内容,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所以地方性主题综合性活动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总结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的状况,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系列化开发。(3)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
6、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们进行农文化主题课程群的开发,实现了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基于社区的理念。2.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作机制,将农村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依托基地化,开发出校本特色的课程群和选择自主、内容丰富、活动多元的“套餐式”主题综合性活动、创新实施“快乐活动日”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有综合素质能力,善于研究的综合性活动导师队伍,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3(二)借鉴与创新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情况:国外
7、教育界以农业和农村作为教育载体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尝试,常用的有教育农庄模式,例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在日本,政府资助农户利用闲置农田创办“学童农园” ,青少年通过插秧、种菜、栽花、除草、收获等各种劳作,体会珍惜粮食的道理,增强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全国绝大多数课程改革实验区都有综合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优秀典型。上海普陀区利用学农基地,开发了区本教材漫游农耕园。以江苏省为例,东洲小学在长江边建设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地球村”。租用海门长江水厂土地 15 亩、池塘 15 亩,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厂和它附近的千亩水产品养殖基地、大棚
8、蔬菜进行实验研究。南通市西效小学在学校综合楼楼顶的平台上培育了“蔬菜大棚”基地,引进国外的蔬菜种子,进行培育。常熟吴市中心小学建设了面积为 1300 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里面种上了各种经济水果作物,辟成了“桃园”、“梨园”、“枇杷园”、“葡萄园”、“石榴园”等,为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培养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沙家浜中心小学则根据当地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的特点,组织参与实验的师生走出校门,亲自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利用家乡芦苇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些研究都侧重于实践层面,对如何基于农村和农业开展主题综合性活动的理论和研究经验介绍不多。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学者在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提出开
9、发时要注意立足学校、源于生活、面向社区、体现特色(刘桂荣 2004) 。要关注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要贴近农村实际,以培养适合农村地方性人才为导向(崔明 2002) 。四川师范大学的陶青 2006 年就进行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 QRDC 模式”的研究,侧重于主题开发的流程。东北师范大学的许伟光对农村小学综合活动的实施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五点建议。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充分表明利用农村资源进行主题综合性活动课程的研究、设计与实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在利用农村资源或基地资源的过程中,学生活
10、动内容单一、活动方式单一;活动中,往往与其他学科课程割裂、与学生生活割裂;4活动主题由老师或基地安排,学生无自主选择性;基地与学校主题内容融合度不够等。主要观点:我们江南地区历来为“鱼米之乡”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传统文化,对农村学生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国家纲领性文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都市农村的形成,也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小学的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将农村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有赖于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因此,校本特色的课程群、活动基地化、 “套餐式”主题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活动日的实施,将更有利于实施农文
11、化教育。可能的创新之处:本课题主要的创新之处是从学科整合、课程整合、师资整合等多角度、全方位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整体推进学校课程的设计。在农文化教育中,形成课程群、网状的基地结构、活动内容的整体架构,并通过“快乐活动日”的研究,创新实施。(三)核心概念界定1.农文化:农村文化就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课题中的“农文化”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土地、作物、农具、种植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科技、农村习俗文化等。2.课程群: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 ,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教授。本课题中的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相对应的
12、课程建设模式,指以农文化为主题,将有逻辑关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密切承接性、渗透性、互补性,能够有效地提高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基地化:挖掘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不同功能的综合性活动资源,校内外多元的学生活动基地,并以基地为载体,开展基于农文化的主题综合性活动。基地化凸显基地共建、基地的有效利用,同时也发展基地。4.套餐式:以基于农文化的活动主题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师生共同开发多项活动内容、运用多种活动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体现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方式的多元化、选择的自主权。5.主题综合性活动:主题综合性活动是活动课程中的一种类型
13、。这种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它与其他5活动课不同的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主题综合性活动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活动的主题来组织综合活动,以“综合型课程”方式来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参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访问、观察、资料搜集等,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
14、象、问题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究的基本素养。本课题中的主题综合性活动将利用“快乐活动日” ,把学校的学科课程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德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实施,将跨学科的、由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组合起来,让学生独立地或者合作地开展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进行超越学科的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四)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1通过探索基于农村的小学主题综合性活动的开发,积累成功案例,建立资源库,形成学校特色课程。2在“课程群” 、 “基地化” 、 “套餐式”主题综合性活动中,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传承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3引领教师积
15、极主动地参与开发适于主题综合性活动的农村课程资源,增强教师课程意识,逐步形成学校科研文化。研究内容:1.基于农文化的课程群开发:从认识实践、感悟发展、传承文化三个维度开发课程群。62.基于农文化的主题综合性活动基地化建设(1)基地建设一园二廊各班多道的校内基地一园天趣园:实践基地,建于 2006 年底,占地面积大约 3000 平方米。分为高杆区、灌木区、蔬菜区。园内种植了上百种植物,为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二廊怡心长廊:图文并茂呈现生态文化;农文化展廊:展室的 4 面墙壁上,有农业发展史,古今农具的发展史图文介绍,展室中央呈现农家常用的农具,橱柜里陈列微型农具。各班各教室:基于农文化的班队文化
16、建设。多道校内楼道:基于农文化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进行了农业发展史、科技与农业、农学家介绍、学农谚知农事、与农业有关的音乐知识、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布置。(2)基地建设CA 式校外基地C 式常态化合作基地:e 农庄生态园网络控制种植;菜根香蔬菜基地生态种植;边检中队有机蔬菜基地有机种植;万亩良田规模化种植;春江非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江楠木厅地方文化遗产。A 式按需合作基地:散点分布的草莓园、葡萄村、大棚蔬菜等;圩塘、魏村等老街古镇;江滩文化。(3)基地的使用课程群中的专题活动走进现代农业科技园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拜农业科技专家为师、描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蓝图,让学生走向农村,走向社会,耳闻目
17、睹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状况,了解我国现代农业高科技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套餐式”主题活动中,根据学生活动内容所需,开发基地、开发资源。3.基于农文化的“套餐式”主题活动的开发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四个年段实施(3 年级至6 年级) ,每一年级基于农文化预设大主题,师生共同开发“主题餐厅”中的丰富“套餐” 。三年级:主题目标运用观察、查阅、调查了解认识瓜果蔬菜,认养校园花草树木,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主题餐厅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四年级:主题目标通过研究粮食作物、鱼虾禽畜,加深对农作物的认识,培养劳动意识。主题餐厅五谷杂粮、
18、鱼虾禽畜。五年级:主题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接触和了解农村历史文化与社会,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保护家乡,增强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刻苦学习的自信心。主题餐厅传统农业、传统农具、农工艺品。六年级:主题目标通过对农村社会历史与文化、科学技术问题的考察、调查、访问等活动主题,达到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主题餐厅高新农业、风俗文化。在各年级大主题下,师生共同开发小课题,形成“套餐” ,供学生自主选择。4.“快乐活动日”主题综合性活动实施研究我们在实施主题综合性活动中,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快乐活动日” ,把设计和实施“快乐活动日”作为提升课程执行力的重要抓手,
19、通过实施“快乐活动日” ,提高学校课程统整规划、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创新课程实施模式等能力。时间安排:每周安排星期三下午半天时间(按 3 课时计) ,为“快乐活动日”师资配备:成立由校内老师、基地人员、家长等组成的主题综合性活动“导师团” 。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校本课程的整合研究;研究型、实践型、体验型、参观型等各类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研究。(五)思路与方法8研究思路:本课题的总体思路及框架由如下部分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农文化的活动资源调查与分析农文化课程群的开发 农文化基地化建设“套餐式”主题综合性活动的开发研究“快乐活动日”实施研究 过程性评价研究
20、校正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学习国内外主题综合性活动的开发经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调查法。在确定学校主题综合性活动课程内容前,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掘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 3行动研究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学习综合活动理论、各地的实践经验,增强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引导教师编写出高水平的校本教材。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主题库、课程群。(六)过程与计划1.准备阶段(2015 年 1 月2015 年 6 月)将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人员培训、子课题确立、开题论证、制订管理制度等相关事项
21、落实到位。通过文献法归纳国内外主题综合性活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研究的现状与成果;通过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课程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2.实施阶段(2015 年 9 月2016 年 9 月)这个阶段是课题全面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有:开发基于农文化的校本课程群;探索基于农文化的主题综合性活动基地化;构建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9“套餐式”的主题综合性活动;建立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校本化活动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探寻农文化背景下主题综合性活动实施的新途径与新策略。本阶段拟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形
22、成课程群、基地网、 “套餐式”主题库。3.总结阶段(2016 年 9 月2017 年 12 月)(1)组织课题研究结题工作。(2)编辑主题活动案例集 ,形成相关课程群。(3)撰写课题研究实验报告,申报结题。二、前段工作自 2015 年 11 月作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立项以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做了一定的工作,为本课题顺利展开作了充分的准备。1建立研究组织,学习文献资料。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主要成员组成的核心课题组,具体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工定点,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认真落实。我们在广泛收集和精心选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并商量了本课
23、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2初步实践探索,内化农文化精神发动师生,征求方案。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吉祥物”、校园连廊、楼道文化布置方案,组织 “学校农文化实践基地”命名设计,把参与权、建设权交给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内化“农文化”的精神内涵。整体规划,凸显个性。以“农文化”教育为核心理念,首先做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充分考虑校园的景观性、标志性、人文性,体现农文化精神的校园环境。专家引领,提升品质。在征求师生建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办学特色及学校的地域文化,请相关领导、教育专家和专业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来帮助我们提炼办学理念以及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文化的内涵品质,使得校园
24、环境合情、合理,达到“农”的和谐统一。主动参与,美化班级。各班根据农文化教育这个主题,设计最适合、最有益大家自身成长发展的班级名称。如“小春笋中队”、“ 梅花中队”等充满个性、积极向上的中队名称,把他们设计成色彩绚丽、形状各异的班徽,展示在教室。运用农业文化中的追求和希望,团结大家、激励大家、让团队时刻拥10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各个班级从多方面入手,确定班级目标,形成班级口号,吟唱班歌,开展班队活动努力培育班级精神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使班级精神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步升级,资源开放。对原有封闭性展室进行升级,建设成开放型展廊。三、下步计划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目前进展情况,从现在起将着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紧扣重点,深入探索。基地化:在校内基地建设的同时,与校外基地形成良好共建关系。同时建立农文化的信息化平台,链接各级农业博物馆三维立体展览图景,开发课程互动软件,让学生在看中学,学中做。套餐式:师生从认识实践、感悟发展、传承文化三个维度开发套餐式主题活动课程群:教师对主题活动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成熟的微课程,将有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成“群” 。2.加强研究反思,适时总结成果。加强进行专题培训,建立新的课程理念。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依托本课题的专题网页,通过网站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合作。2016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