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五疑”教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浙江省南海实验学校 王海平 初中科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而,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是初中科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初中学生身体处于发育时期,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缺乏稳定性,学习兴趣缺乏持久性。在一堂课中,如何长久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状态,需要不断有新的信息或疑问加以刺激。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逐渐形成,需要通过教师积极地引导与培养。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带着疑问去学习,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学习才会有兴趣;具备了一定的提问能力,学生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能分析问题;学会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
2、在日常生活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能够自觉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创造。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激疑、引疑、立疑、析疑、存疑” (简称“五疑”教法)五个环节,螺旋式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在激疑、引疑、立疑环节中,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发现问题;在析疑、存疑环节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来分析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1、激疑-是探究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原有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最大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故事激疑、情景激疑、
3、悬念激疑、实验激疑等来激发学习疑点。例如,讲述密度概念时,先引入电影或电视的片段“房屋倒塌、砖头砸死砸伤人”等特技镜头,集中每个学生学习注意力。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疑问:房屋与砖头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那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通过激疑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因此,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是探究的起步。2、引疑-是探究的钥匙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所想到或提出的问题往往很乱,甚至离本节课的主题相差甚远。教师应该循序渐进,有目的地加以培养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而这一环节是学生渴望教师指导却常被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部分,往往在传统教学中会被忽视。如讲述大气压强时
4、,教师会引入喷泉实验来激疑,但是喷泉实验仪器多,干扰学生思考,产生疑问也多。教师可以在再引入一个实验,取一空啤酒瓶,抽出一些空气,将啤酒瓶倒放入水,水会进入少许。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大气压强概念的学习。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可以采取小组(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实验探索、个别回答、教师点拨的方式。3、立疑-是探究的入门一个课题有许多疑问,然而一堂课容量有限,只能解决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这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本节课的主要疑问,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惯性现象,课本中的有一个演示实验:一辆小车上面有一木块,小车匀速前进忽然遇到障碍,木块向前
5、倒。这里有两个疑问,一是木块有惯性;二是木块受到摩擦。由于该节课主要学习惯性。因此,我们确立本节课的主要疑问应该是前一问题。另外,还要确立探究的方法,因为解决疑问的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方案。经常训练立疑,使学生平时在课外能够自觉学习,学会寻找重难点,不断发现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4、析疑-是探究的精髓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解决疑问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以及动手做实验。初中自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同时,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分析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
6、,归纳出准确的结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猜测、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使学生能准确地运用概念,合理地进行推理,正确地作出判断,选择合适的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疑难。逐步具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解决疑难的能力。5、存疑- 是探究的源泉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创新。虽然解决了课文中的问题,但是解决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发生变化。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教师继续引发疑问,让学生不断探索,使学生学习兴趣保留下来,并且转移到下阶段,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螺旋形地发展,能够经常去预习、去寻找资料。具体可以采用教师引导
7、,学生讨论思考,在作业本上提出问题或发表新的建议等方法。如学习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1/5,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实验的验证方案;学习了摩擦现象,让学生寻找资料,撰写小论文“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摩擦” ,激励学生继续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具体以浙教版第五册金属的锈蚀与防锈为例试作分析。教学流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激疑 1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片段。观看、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和疑问。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集中注意力。引疑 1 (教师点拨)将军被擒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讨论(小组讨论、个别回答) 引发疑问。立疑 1 分给每个学生一块生锈的铁片及没有锈的铁片。确立课题 1 钢铁的锈
8、蚀通过用眼看、用纸擦、用手摸,观察锈与铁的颜色与状态。找到课题(钢铁的锈蚀)得出锈的物理性质:锈是棕黄色、粉状,容易剥离;而铁是银白色的固体。提出(铁为何会锈蚀?)析疑 1 演示实验:应用培养皿结合投影比较铁与锈分别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运用比较进行验证实验。铁与酸反应、锈与酸反应现象不同,得出铁与锈不同的化学性质。书写锈的分子式(Fe 2O3H2O)1.(分析)锈蚀概念:着重分析化学反应与损耗两个名词。2.(分析)锈蚀危害。3.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法关系来组织讨论分析。锈蚀原因:(1)外因(与空气、水有关)然后请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引导讨论得出 A实验中,铁既与水接触又与空气接触(教师
9、演示) 。结果没有明显现象。分析说明 A 实验应该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为它是缓慢氧化的过程。教师展示一星期前准备的实验,结合投影分析。(2)内因:假设 A 实验,铁改为纯铁。书写铁的分子式(Fe)记录、思考。通过锈与铁分子式的不同来解释化学反应概念。通过锈容易剥离实验得出锈蚀的损耗和危害。领会内外因的辨证法关系,进行科学猜测,讨论思考,学会从铁到锈增加了什么元素来考虑。B 实验中,铁只与水接触;C 实验中,铁只与空气接触(BC实验让两个学生来操作) 。明白锈蚀缓慢氧化的概念。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发现A 实验中铁锈蚀;BC 实验中铁不锈蚀。观察、记录、思考、比较。为下面学习铁锈蚀是化学变化
10、设下伏笔。使学生学会用原有知识来比较、分析新的概念。同时,学习能够用实验来验证概念的学习方法。引入内外因的辨证法关系。培养学生猜测、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的能力。A B C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分析说明。发现纯铁不锈蚀。存疑 1激疑 2明白了钢铁要生锈的原因和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讨论、思考、观看钢铁生锈的照片或录象片。引导学生思考。引疑 2 平时,自行车会被雨水淋湿,怎么办?讨论、回答。 引出疑问。立疑 2 采用什么措施防护?确立课题 2 钢铁的防护记录、思考。 解决问题。析疑 2 从内外因两方面说明1、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最理想的方法)2、钢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膜(主要方法)学习从锈蚀的内外因来解决问题。记录板书回答:可以先用干布擦干,再用带油的布擦。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进一步运用内外因的辨证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前后重复引疑 2 的思考题 呼应。存疑 2 引导: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钢铁的防护,但仍有大量钢铁在锈蚀,如何去防护?鼓励学生去研究开发。可以作为作业。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