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变法 45 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财政危机的困扰 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阶级矛盾的突出A. B. C. D.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 A军事 B理财 C改革科举 D限制贵族地主利益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 B. C. D.4北宋时期一首
2、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A对错 B错对 C都对 D都错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
3、不当C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 D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7“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8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9.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4、展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0. 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态度的动摇B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11.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A.可以使广大民众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均输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13、 (14 分)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
5、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4 分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寇盗横炽:农民起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结合材料一,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 分缓解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2 分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8 分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
6、、保马法;商:均输法、市易法14、 (18 分)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 分)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4 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2 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2 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2 分)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7、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2 分)材料三: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天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2,4,6. 根据材料三、四,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
8、哪些不同之处?6 分相似之处:科举制未能真正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不同之处:王安石的主张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4)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4 分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15、 (20 分)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材料一 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9、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材料三、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王安石政略序(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与墨子在理财观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根源。(8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 (4 分)(3)材料三中
10、“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的原因。试简析其理财措施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8 分)1) 同:主张节俭,异:孔子重义轻利、墨子将义利的关系对立统一起来。 根源:代表的阶级不同,立场不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维护西周的王权宗法制社会;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利益,平民百姓的愿望。 (8 分) (2) 目的:改变北宋贫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特点:以理财为中心。 (3)原因: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而王安石富国强兵思想自然被国人与主张通过变法改良以图中国强大的思想联系起来。相吻合:青苗法相当于现在社会的银行贷款;募役法既个人所得税;市易法即政府干预经济;均输法既政府采购等课后
11、练习题1、阅读下列图片:图二 魏晋砖画 烤肉图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 分)(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 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 分)(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10 分)(1)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4 分)(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4 分)(3)盖世英雄。(1 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 分)相同点
12、: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4 分)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6 分)2、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王荆公(安石) 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请回答:(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评价?(3
13、 分)(2)材料二中邵伯温所说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这两处并说明你的理由。(4 分)(3)自 19 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2 分)答案:(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3 分)(2) “尽变更祖宗法度” (1 分):王安石变法只是在理财、强兵、选拔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没有在政治方面(吏治)进行改革。 (1 分) “以至今日之祸” (1 分):靖康之变并非祸自王安石变法,而是北宋统治集团反对变法、腐败无能的结果。 (1 分)(3)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三不畏”的变革精神。 (2 分,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