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三章 家庭、時間配置與消費行為3.0 概述家庭、時間配置影響消費行為3.1 家計生產函數與消費行為1 家計生產函數2 完全價格、完全收入與時間機會成本3 市場工資率、時間價值與消費行為4 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3.2 家庭結構、時間配置與集體勞動供給抉擇1 引言2 單身階段的勞動決策模型3 夫妻兩人的勞動決策模型4 學齡前幼兒與兩人家計生產模型之時間配置3.3 消費行為分析1 需求模式建立2 需求函數3 需求彈性4 價格彈性及收益法則5 影響價格彈性因素6 運用多重迴歸分析的問題與陷阱7 消費行為理論3-2第三章 家庭、時間配置與消費行為3.0 概述家庭、時間配置影響消費行為1:傳統的經濟
2、學在討論家庭與消費行為時,假設家庭的成員只有一人,而實際生活上家庭是由一人到數人組合而成的,故家庭內任何一人或數人的消費行為會受其他人的影響,也同時會影響別人,這就涉及家庭內部資源的配置(intra-family resource allocation)的問題,例如夫的收入,由何人支配?應花在何人身上?或購買家庭中的公共財。如夫妻二人均有收入,又要怎樣支配等,其與血緣關係,姻親關係及成員多寡均有密切的關連。所以要先瞭解家庭的結構,才能分析家庭消費支出型態的變化(the changing pattern of expenditure and changing pattern of family)
3、,從數代同堂到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度的變化均影響消費支出型態的改變。討論家庭消費時,必需先分析家計單位成員的時間分配。首先將時間配置納入理論探討的是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ary. S. Becker。他認為時間與市場上買來的財貨都是家計生產單位為了生產商品(commodity)必須投入的生產因素。而商品才能提供消費者效用,這些商品無法從市場上直接購買,必須家計單位的成員投入時間及財貨加以處理才能得到。時間也就有了成本價值,其在家庭內部資源配置中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例如:市場上買回來的牛肉不能立即享用,必須再經由家人花時間及加入其他佐料、燃料烹煮後才能成為可享用的商品(commodity
4、)。2:家計單位是分配所得的單位,所得包含了兩類,一是參與勞動力市場賺取的工資,另一是非勞動所得,即為財產所得。在貨幣所得限制式中,I=wt w+V,I 指完全所得,w是工資,t w是參與勞工市場的時間,V 是財產所得。要如何分配時間?當工作時間的邊際產量等於家庭時間的邊際產量時,時間的分配才達最佳程度,而花在家庭時間的價值無法以工資來計算,只能用影子價格(shadow price)來計算。影子價格就等於家庭時間的邊際生產力。同樣的,在家庭資源的分配時,先假設所得以貨幣的形式持有,且貨幣的邊際效用固定,則當貨幣與市場的財貨交換時,可利用等邊際效用原則來分配所得。例如有1000元的所得,以 60
5、0元來購買單價 3元的 A財貨 200單位,以 400元來購買單價 5元的 B財貨 80單位。其等邊際效用就是當 A財貨從 200單位降至 199單位時消費者的滿意度等於 B財貨從 80單位降至 79單位時的滿意度。3-33:在消費者需求理論中,從價格與需求的變化量,無法衡量需求的強度,必須利用彈性理論才能瞭解需求的強度。需求彈性大小取決四個要素:有無替代品,替代的可能性,時間因素,與空間因素。價格彈性大時,表示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敏感性高,當價格小量的變動時需求量會大幅度變動,通常其價格變化與總收益成反比。如彈性小於 1時,稱無價格彈性,即價格的變動不太會影響到需求量,其價格的變化與總收益成正
6、比。如果兩個不同財貨的交叉彈性是”+” 號,表示兩者之間有替代關係,如果是 ”-“號,表示兩者之間有互補關係。3.1 家計生產函數與消費行為1:家計生產函數蓋瑞貝克假設時間與財貨可直接提供效用,但是一個更直接有用的假設為,時間與財貨皆是生產商品 (commodity)的生產要素,而商品才能直接提供效用,這個理論說明減少偏好差異的依靠及增加價格,收入重要差異的因素。價格與收入兩變數在架構中可以處理,另外也描述如何將時間價值有系統的融入價格結構及將收入完全納入有限的預算中。假設偏好是一連串各種所消費商品(Z1,Z2,Zm)有秩序的函數,不同商品(Zi)之間的無異曲線呈凸圓型。家計單位投入不同的市場
7、財貨、時間、及其他資源來生產這些商品,其生產函數表示如下:Zi=fi(X1,X2,Xi;t1,t2,t p ; R) (3.1-1)fi:生產 Zi的生產函數X1,X2,Xi:市場上購買的各種財貨t1,t2,tp:各種投入各種不同的時間R :其他生產資源例如:準備一餐飯,需要投入米飯,酒,肉類,購買時間,料理時間,椅子,食譜等等。這個理論揚棄將生產與消費分離的傳統做法,而是將家計生產者與消費合而為一。消費者選 P iXi=I (3.1-2)mi=13-4擇受制於各種不同的機會空間,其中之一就是生產函數。市場上財貨的總消費受限於可支配的收入。Xi:投入生產 Zi的各種財貨Pi:財貨的價格I :假
8、設無儲蓄狀態下的實質收入在任何期間,t 為一定期間內可用的總時間,等於用在生產不同商品的時間 ti加上用在有酬勞的工作時間 tw公式(3.1-3)意味著,不是將時間用在市場上賺取所得,便是將時間用在生產商品上。尤其在一些富有的國家,時間的預算非常有限,時間也許是限制的一個主要因素。收入不但等於用在各種財貨的總費用,也是所有付款的總合,以下列公式表示:W:平均工資率V:非工作所得將公式(3.1-3)代入公式(3.1-4)S為完全或潛在所得(或是等於全部時間皆用於市場工作時的貨幣所得)。如果 w是常數的話,S 不是實際收入,而是量度出來的收入。但是完全收入意味全部時間均t i+tw=t (3.1-
9、3)mi=1Wtw+V=I= PiXi (3.1-4)tw = t t imI=1w (t ti)+V = I=P iXiP iXi+w iti =wtw+V=S (3.1-5)mi=1mi=1mi=13-5投入市場上工作。S 不會受到解雇、生病、加班、退休的影響。因此以 S來衡量收入可以自動的消除實際收入與永久收入之間的主要差異因素。方程式(3.1-5)左邊項目表示,全部所得一部份會直接用於購買市場財貨,另一部份則間接地使用時間,這些時間是用來生產商品而非賺取所得,其中第一項是價格的財貨組合,第二項是時間的組合。結果生產一單位 Zi需要一定量的 Xi與 ti,則一般生產函數 fi可簡化之。X
10、i = aiZi ; t i = biZi (3.1-6)ai , b i 是一定量的投入產出係數公式 (3.1-6) 代入公式(3.1-5) 可的到i 是每一單位 Zi所使用的財貨與時間成本。其中 biw即是時間的影子或機會成本。時間成本被分析整合成與財貨成本相互對稱。有時候在美國的時間機會成本比財貨成本更為重要。新理論分析主要特色是在消費對工資率的影響。如果工資率上升則所有 Zi的成本也增加,但相對的這些 Zi所含時間的組合會更形重要。如果 Zi價格單純的下跌,則其消費量會增加。由於商品無法從市場上直接買來享用,必須由家庭自己生產與消費,家庭必需投入從市場上購買來的生產要素、自己的時間與其
11、他環境要素來生產這些商品,包括:小孩、名譽、尊重、健康、羨慕以及感官的快樂。有時候這些生產商品的數量比所投入消費的財貨數目少。效用函數可寫成:U=U(Z1,Z2,Z m) (3.1-9)假如效用函數在總所得限制下達到極大,其均衡條件是將不同的邊際效用比例等於影子價格的比例:U/Zi MUi i 對所有的 i和 k= = (3.1-10)U/Zk MUk k a iPiZi + b iwZi = iZi = S (3.1-7)i = aiPi + biw (3.1-8)mi=1mi=1mi=13-6Zk的相對價格上升會降低對 Zk的需求,也降低了用來生產此商品的財貨與時間需求。將投入生產商品的財
12、貨與勞務時間加以區分,是可以做得到而且在解釋消費行為時也特別有其價值。例如可說明魚和肉是生產健康與美味的兩種生產要素,我們透過家庭生產函數的分析,可以探討生產同一商品所投入要素之間的特殊關係。技術性而言,公式(3.1-9)的效用函數裡,生產同一種商品的財貨與時間是可以分開的:這種可分開的特性隱含著,如工資上升必然降低每一種商品之時間相對於財貨的比例。同時,相對於財貨密集商品(good-intensive commodities) ,時間密集商品(time-intensive commodities)之產量也會降低。2:完全價格、完全收入與時間機會成本消費者在享用財貨或服務時必需使用時間與金錢,
13、消費行為理論中可摻入更多客觀的因素,就像蓋瑞貝克(Gary Becker)在他發表的文章中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論模式,已在經濟學領域中獨具創新與受重視,他將勞動力參與的程度,空中運輸與時間價值等因素加入經濟學中,其理論的三個基本假設:1、時間就像金錢一樣是有限的資源,消費者會做最有效的配置。2、財貨本身含有” 時間價值 ”與金錢價值,意即消費者心中的 ”生產”(produce)是結合了市場的商品與家計時間這些最基本的活動。3、透過個別勞動力的參與,時間可以換成金錢。貝克模式中最簡單的,也最經得起試煉的假說,認為時間的機會成本可用個別市場工資率(W)來描述。這個假說引導出完成收入(Full inco
14、me)的觀念。完全收入的定義:非勞動所得(I)加上潛在性勞動所得(WT)F = I + WT (3.1-12)T指的是可分配用來賺取工資的時間。每一個消費行為活動(Z)一定要花某固定數量的商品(b)與時間(t) ,完U/Xi (U/Zi)(Zi/Xi) Zi/Xi MPxi= = = (3.1-11)U/t1 (U/Zi)(Zi/ti) Zi/ti MPti3-7全收入就是這些消費活動的總和。假設整個消費行為活動只有二個,則完全收入表示如下:I = WT = (b1p1+wt1)Z1 + (b2p2+wt2)Z2 = 1Z1+ 2Z2 (3.1-13) = bp+wt p:表商品價格, w:表
15、工資率括號中 bipi+wti代表消費行為活動的完全價格,例如去看一場電影的消費行為而言,必需買一張 200元的票與花三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此人的市場工資是每小時 300元,則看這場電影的完全價格是 1100元(200 元 x 1 + 300元 x 3) ,在單一的消費行為活動中也許還有其他的商品需要計算,像去看電影,還要加上交通費等。3:市場工資率、時間價值與消費行為:雖然貝克假設在邊際考量上各人時間價值等於他的市場工資率,較有利於對嗜好問題在理論與實際上不同處的推論,在理論方面,時間價值絕非只是一個客觀的變數,而是具高度的主觀性,其不但受工資率的影響而且還受收入、物價、一般外在環境因素與嗜好
16、的影響,事實上簡單的數學方式可以證明時間價值不是決定於個人的決擇,而是金錢邊際效用上的”影子價格” 。 (shadow price)在實際方面,時間價值是經濟學家一向有趣的標準議題。許多公共支出計畫,像是眾所矚目的高速公路興建計畫,商用航機公共補貼的爭論以及一些需要依賴時間價值來衡量的計畫,貝克的模式在此無法提供有用的參考,因為那只假設時間價值等於工資率。從實際經驗可以得到時間價值約在三分之一與二分之一間的市場工資率,除此之外它們之間沒有更強的相互關係存在。任何以經濟衡量的時間價值都值得懷疑的,因為自然存在的實際都是可以量測,時間價值的量測與效用的量測不會差異太大。我們想知道一位旅客在一定行程
17、中願意付多少錢在某一段旅程中(X units of time) 。依照貝克的模式,可以從有效剩餘的時間(t)係數得到還有多少價值,那就是時間價值。節省的時間價值可從需求函數求出,但是所提供的公式是否可信就有爭議了,因為以經驗方式量測個人的和外在環境的變數一定會有偏差,如測量舒適性,便利性,壓力和急燥性等主要變數沒有一定標準。儘管本質上有困難,經濟學家仍能發展一種衡量時間經濟價值的標準。必須於對欲量測的對象在理論上有深切的了解才能訂出某種測量標準。4: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3-8假設我們只有一項消費活動,則完全所得等於完全價格=bp+wt ,當價 P降至 P時我可以得到下列結果:茲說明如下:(1)當
18、商品 b的價格由 p降至 p時,完全所得線的上端 t1不變,下端由 b1移至 b2,均衡點由 U點移至 v點,b 的需求量增加 b1b2。(2)找出一條完全所得線與 U1切於 r點,且原完全所得線 t1b2平行,因 d與 r均在總效用曲線 U1上,故其總效用相同。(3) b的價格下降,間接使消費者的完全所得增加,均衡點由 r移至 v是因為所得增加之故,亦即在 b需求量的增量 b3b4中,b 5b4部份是所得增加的效果。(4) 由 d點移至 r點,總效用沒有變化,但 b與 t兩種需求組合不同,b 需求的增加b3b5,其目的在取代 t需求的減少,因此 b3b5即是 b對 t的替代效果。(5)綜合上
19、述,可知 b3b4是 b商品價格下降的效果,稱為價格效果(price effect);b 5b4是因為價格下降間接使所得增加的效果,稱為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b 3b5為均衡點沿 U1移動所產生的效果,稱為替代效果(subsititution effect)。由此得下列圖 3.1-1: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b1=I/p , b2=I/p0 b3 b5 b1 b4 b2bdrvU1U2t1t3-9關係:b3b4 = b5b4 + b3b5 (3.1-14)即價格效果 = 所得效果 + 替代效果貝克的模式主要隱含了活動的完全價格可以直接以工資率來表示。工資率(w)包括在絕對活動與相關
20、活動的完全價格中,而活動的時間強度會影響相對價格,將其定義為所使用的時間與完全價格的比(t/) 。如果某一活動所需的時間多於另一個活動,則完全價格會隨活動時間增加而增加,即完全價格相對較貴。這樣得到一個結論,有限的完全預算斜率會跟著改變,替代效果從時間密集的活動移向商品密集的活動。即替代效果在 p與 t之間發生變化。時間的替代效果可洞察更寬廣的經濟活動,以下數例僅供參考:1、如工資與收入增加時,選擇搭飛機與選擇其他交通工具之間有替代效果。2、高收入家庭對小孩數的需求少於低收入家庭。貝克指出高收入家庭實際上對小孩的支出較高,由於撫養小孩是非常花時間的,小孩也是一種相對”時間密集商品 ”,所以高收
21、入家庭在養育小孩是也付出較高的”完全價格”。3、收入與時間價值之間還沒有很好的相互關係,快樂的旅遊是一種消費支出與收入成正比增加趨勢的”奢侈性商品” 。然而對於固定收入水準而言,個別薪資占收入大部份的人而言有較高的時間機會成本,故較少花時間在旅遊上。3.2. 家庭結構、時間配置與集體勞動供給抉擇1:引言家計生產分析、家計行為是蓋瑞貝克(Gary, S, Becker)提出的理論,他認為從市場上購買來的財貨不能直接享用,還要加入消費者自己的時間將該財貨轉化成能提供效用的商品(commodity)才能享用。例如,在家裡煮飯,必需加入不同的材料及餐具才能準備它,再加上料理的時間與消費的時間。因此我們
22、可以想像在家的一餐飯這樣的商品是家庭或成員投入市場財貨與他們的時間所生產的,這樣的商品與餐廳裡的一餐飯有不同的特性與效用。它也具有不同的金錢與時間價值,3-10並與參與的成員數目,成員間的關係有關。像煮一餐飯給兩個人吃比給一個人吃較有效用;一個人吃飯與跟陌生人一起吃飯當然不同於與家人一起吃飯的那種效用。家計生產研究的普遍性,包括了個體經濟學中標準消費者模式的特殊情形。傳統個體經濟理論中從市場購得的商品沒有進一步的處理就被消費了,並沒有加入消費者自己的時間。另一種特殊情形是,收入-休閒模式(income-leisure model),其利用勞動力經濟與總體經濟來探討。休閒這種商品(goods)是
23、簡單使用時間的家計生產,沒有投入任何商品(commodities)。本節研究時間配置在家計生產分析中的影響效果。時間對現代人而言,是一項日趨寶貴的生產資源。自 Gary S. Becker將時間要素具體納入消費者選擇模型後,許多看似社會性的行為現象似乎也可由經濟理論得到令人滿意的解答。婦女是否參與市場性的勞動工作受其家庭因素影響甚深,勞動決策通常並非基於婦女個人效用極大化,而是基於整個家計單位之效用極大化。由 Alessandro Cigno 所提出”Home-Produc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Time”將婦女勞動決策的特質表達的十分貼切。為了完整描述婦女勞動力使用情形,本節將婦女劃分為單身階段、已婚階段、已婚及有學齡前小孩階段,並分述其勞動決策模型。2:單身階段的勞動決策模型首先我們假設一位婦女 j自己獨立居住,j 自市場買回商品,定義為 Ij,如果他花了 tj 的家計生產時間將這些商品處理成一項單一產品(single output) X j。我們可將此家計生產函數 f(),表示如下Xj = F (tj,I j) (3.2-1)上述函數有三個限制1、變數值不為負數2、家計時間必須可滿足需求tj T T:為總時間 (3.2-2)3、投入商品成本等於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