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外文题目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INDUSTRIALIZATIONINASEANCOUNTRIES出处REVIEWOFWORLDECONOMICS作者ULRICHHIEMENZ译文外商直接投资和东盟国家的工业化二、通过母国模式的外国直接投资一个关于在东盟国家开展跨国公司投资业务的的动机可以从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表1中看到。使用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提供的库存数据,即1983年外国直接投资各部门之间的分布情况表明,东盟是在发展中世界的一个特殊情况。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两个地区的外国投资者日本和美国跨国公司,集中了他们在采矿业的投资(包含安泰石油)的主要份
2、额,而制造业的接受境外投资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一组群。同样,迄今一直在东盟国家收获较少的德国跨国公司(1982年外国直接投资056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制造业,他们以与他们在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份额的三分之二相比,一个相当小的略高于三分之一比例的程度投资于东盟国家。19761983年期间的增长率显示了美国和德国跨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偏好持续集中在非制造业活动上。仅日本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一直在增长略快于日本在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有趣的是,日本对东盟的制造业投资增长超过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即使是日本在此期间到北美和欧洲做了重要的投资调整。希尔和约翰根据样本
3、观测作出了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构,在当时仍然不同于东道国提供的实际流量数据这样的偏离的趋势。除新加坡以外,其他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股票价值远低于在其他亚洲国家的或拉丁美洲的国家中的。1982年,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些股份都低于20,只有在菲律宾的IT行业达到百25。在这一点上明确制造也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否能使得东道国获得最终利益。在利用外资支持国内现有的原料产生的资源,特别是外国的交易所,可以提高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但这种优势可能转变成为转让定价或不利的汇率影响。更具体说跨国公司对产业化的贡献,来自不同的分散的部门的本国制造业和外国直接投资数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4、983年,相比其在美国和德国的跨国公司分别为146元及020亿美元,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东盟制造业的总额为423亿美元。在母国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对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详细分析,由于允许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家的比较,严重阻碍了充分的数据分类,并出于保密的原因在公布的统计数字往往出现较大的差距。数据显示,不同的母国在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和部门组成的都有差异。日本在东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集中于印尼,但在制造业方面的部门组成,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是日本的首要目标,而菲律宾是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的首选地点。对于德国的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马来西亚的制造业。针对具体国家的特点
5、,日本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部门的重点投资产业是在化工产品及与金属。而自1977年以来在纺织品和服装以及其他制造(包括如塑料制品、精密仪器、玩具,运动用品)的平均增长趋势有下降趋势。造成这些重点投资产业改变的部分原因是日本公司早期开发的目标是确保通过出口为导向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自然资源和部分的具体地点的优势(廉价劳动力)。相比之下,美国和德国的跨国公司,旨在保证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东盟国家国内市场份额,并有选择性的参与国际分工。美国和德国的两个重点投资产业是化学制品和电动机械。在19771983年期间,这些由国家投资模式的变化对应着东盟进口来源国组成。日本供应商在20世纪70
6、年代和80年代越来越占进口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日本投资的发展,一方面,响美国和德国进口;另一方面影响专业化模式,因为美国和德国的出口商进行的竞争或多或少影响着的行业内部的专业化。三、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上述观测结果似乎证实了最初的观点,即东盟国家的出口扩张和工业化是在日本和日本以外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不同方式刺激下发展的。随后的分析,旨在建立何种方式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能有助于开发该地区具有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这个问题是比较优势追求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在表3中可以看出东盟的各种行业的特点。如上所述,这种受到外国直接投资数据影响较高的产业别无选择,只能采用诸如股票指数之类描述性统计工具,来研究来自不同
7、区域外国直接投资的差异。另一个涉及美国问题的数据有许多空白。为了提高数据的可比性,我们选择集分布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比较,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些行业分布和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比较。因此,表3列出的统计数字代表之间日本和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模式的差异下限。第一个要研究的问题的是否在东盟国家的生产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模式之间具有相似性。到1977年为止,所有的东盟国家都作了重大的努力来建立一个广泛替代进口,至少有部分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活动(除印尼在后一种情况)。作为第一个假设,人们认为,一个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方法的广泛流入制造业方面实现其产业化,制造产业,促进了不是一个技术行业全球际竞争力。
8、必须得承认的是,几乎所有东道国采用了“挑选赢家”的方法,因此工业化战略选择为通过投资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于特定的制造行业。此外,在优先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出现问题的观点上,从福利的角度来看如果相对价格赞成这些优先领域那么外国直接投资将有助于进口的替代或扩大出口。考虑到这些条件,在表3介绍了的各自的指数仍然显示两个显着趋势。首先,在1977年,外国直接投资和生产结构之间的相似程度,往往是为在每个东道国优先吸引的投资者,即日本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菲律宾的的投资最多。但是,虽然1983年投资者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排名一直保持不变,在优先其他投资者的相似性指数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
9、是持平的。其次,1983年日本和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相似性收敛指数测量数据依然倾向于这些国家1977年的数据的水平。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间的集中度也增加了领先的投资者的投资意向的改变,即美国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日本(1981年以后)在马来西亚,而其他投资者则较倾向以扩阔他们的行业间的多样化。尽管行业间的外国直接投资不同,日本和美国跨国公司的集中度仍然显示为已讨论过的上述不同的部门有限产业。从不同的东道国对这三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股份的产出增长、贸易表现以及进口保护领导部门的政策行为可以看出这个性质在多样化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是比较突出的。表3显示,在对所有国家进行的数据的审查中,该年所有
10、美国和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比日本跨国公司更趋向于面向快速增长的制造业的一组产业。这种统一的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和德国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这区别于几乎不在这类外国直接投资的部门表现突出的日本。电气机械生产的发展迅速通常都受到高度保护的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国内市场和机会零部件出口和低工资成本生产的影响。在这一方面了,“显示性比较优势”(RCA)的计算值表明,本部门,特别是在印尼,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迅速增长几乎同时享有所有东盟国家的高效保护,这是理所当然高效保护因此它的在美国和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中比重很高是不足为奇的。当然,这除了在1983年日本在所有国家投资中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11、这些行业所占的份额。在马来西亚,日本投资者似乎在高度保护的行业的集中投资远远超过美国和德国的投资者。这些估计是明显的误导,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日本的纺织品和服装产业的投资活动。这个部门在国内享有市场的有效保护率很高,但大部分的日本人在这个行业投资侧重在在自由贸易的地区进行,其目的是满足世界市场。这个例子说明,上述调查结果必须非常谨慎的进行解释,因为他们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数据由现有支配的行业分类的影响。这一分类略有变化,特别是各行业更详细的分类,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群对一些类似特征的股票的影响极大。为了获得更多外国直接投资对东盟地区的工业化和贸易扩张的贡献额外的,往往采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和
12、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格局的模式。表3给出了外国直接投资股票的产业集群性(出口导向型产业)和高负优势的值(进口竞争行业),在印尼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母国是负优势的所有价值观念的制造活动。至于其他三个工业化国家则有三个产业群在与多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明确了其优势。这些资源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以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的制造行业。从比较优势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产业这方面来看,不同的来源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东盟国家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很大。美国和德国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出口导向型产业与之相比日本跨国公司多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以上所有三个投资者结合在一起看,外国直接投资在出口导向型产业的份额一直在泰国是
13、最大的,而因为上述行业的分类问题,例如外国直接投资的真实程度,马来西亚的数据有可能被低估。日本和美国在泰国对这样的外向型食品加工,服装和纺织品投资活动业绩突出。关于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美国和日本投资者在不同的时间有差异,但在80年代,美国和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这些行业的市场份额一般比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日本的大。造成这种结果的主导因素是美国投资的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后者也正在成为德国投资者选择的优先部门。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知道了制造业分部门可能从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获益的途径是,通过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训练方法来提高国内企业效仿的可用性。在这方面,上面介绍的证据远未定论。使
14、用的贸易表现广泛的衡量标准,即RCA的价值观,日本和美国跨国公司的部门的投资模式是不容易归类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任何向内或向外的方向的。更详细的数据还进一步提出了其他建议的投资,该模式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改变了贸易保护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已经有所降低,而此时大多数东盟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相比,对一般的工业化政策的审查,更支持建立出口加工区出口为导向的活动。到1983年,美国和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已经转移到制造业与扩大出口方面,并在这方面变得更加类似于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格局。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先领域虽然不一样,但是仍然很明显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偏好(见表2)。尽管日本的外国
15、直接投资在金属、纺织品和服装以及其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为集中,而美国和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那些现代劳动密集的电气机械类行业,但在石油价格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印尼和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一种主要以资源为基础来源。这导致了近几年在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两个主要国家带来了高出口,比如类似的方式有利于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些已经具有好的发展潜力的产业的结论。这个结论确实很有说服力,但是却没有回答的问题是否从不同的东道国的技术转移也同样有利于东盟制造或是否“日式”外国直接投资更好地条件,这也作为了小岛的东道国要素禀赋的最新的争辩。关于这一问题的证据是微薄的,大多是道听途说,转让技术的这种差
16、异可能是一个历史现象,它可能已经在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水平中消失。小岛的该假说,在我们看来只是在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外国直接投资体现在亚洲地区的劳动强度比较。这项措施而提供了该活动在东道国技术类型的说明。该因子的强度显示,外国直接投资是否有助于实现的相对丰富和廉价基础上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表4中给出了日本劳动强度和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是已被计算在就业和资本存量的数据,由1977年美国基准调查提供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估测中日本和美国的资本存量数据的可比性无疑不能取得成立的资格。结果在任何情况下不符合期望的模式在1977年,美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和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相比一般是资本密
17、集型制造业,但在亚洲地区没有存在日本和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因素的强度显着性差异。在诸如食品加工、电动机械、部分生产和运输设备产业,甚至出现美国的投资已超过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日本1983年的数字显示,日本在亚洲的分支机构在六年内较短时间内发生相当大程度的升级和结构变化。1983年,日本制造业劳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几乎减少了一半,而它所减少的部分在纺织品和服装更多。这清楚地说明,他们在80年代几乎没有美国和日本向东盟国家转移技术存在的概念。四、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战略取向除了技术以外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的重点是外国子公司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东盟国家的制成品出口的扩大作出了直接贡
18、献。基希巴赫已经表明,对东盟市场来说,营销战略是自德国、日本、美国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差异。这一点会在他们的业务行为特别是在进口和通过企业内部贸易的产品的出口中显着的反映出。有趣的是,可以观察到这些联系是否会响应任何当地的工业化和政策的变化而将重点放在促进出口。由于缺乏数据,这几乎是迄今已知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国子公司的进口行为研究。关于企业内部出口,希尔和约翰的结论是,这种类型的贸易起到了使美国跨国公司比日本在亚洲地区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希巴赫指出,跨国公司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一个营销策略,因为很可能会增加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比较,所以直接销售或通过代理房屋销售的影响会更好。强化贸易关系
19、可能是由于资本货物的进口都由设立在外国的子公司向当地加工过程中使用的中间产品的进口。经贸关系存在可能,但是这削弱了作为东道国多元化工业基地的时间和中间以及资本货物在当地的销售。日本的母公司和在东盟国家进口的外国子公司的企业内部,似乎证实了这些基本概念,而且还提供了一些额外的信息。表5显示1在总进口企业内部股份模式是很难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相一致的,而是反映了相关的投入分别在工业化阶段的当地的可用性。1974年,公司内部进口的股票在传统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如食品加工、纺织品和服装业和新的面向出口的活动,如电气机械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的如非有色金属和运输设备2日本的母公司和外国子公司
20、垂直整合削弱随着工业化在东道国的进展。这就是从企业内部的贸易总额在1981年制造的进口份额明显下降的原因,更因此,从这种贸易使得大多数行业的边际进口高度依赖于企业内部输入,如在1974年的食品加工、纺织品和服装业。然而,在新兴的出口产业关联公司展示了一份关于在1981年其母公司提供下的强烈依赖进口的“精确文书的”3如果有的话,1977年从美国国外子公司的基准调查所得数据表明,美国母公司和外国的子公司之间的关联和日本跨国公司相比有更密切的贸易关系。这一点可用部门细分确实,但是这里没有提供任何线索。关于对出口导向的行为,日本与美国的外国子公司起飞于70年代初时明确对各行业的投资不同。数据显示美国的
21、外国子公司的销售方向在表6中给出了确认,1974年日本外国直接投资在对比美国出口的外国直接投资在生产面向处于大致相同的时期。此外,日本的外国子公司有出口的对外债务占它们在这些中50至70,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的亚洲国家需具备比较优势(食品、纺织品和服装、木材加工等行业;电气机械、精密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日本的外国子公司在同行业继续显示出强劲的出口方向。人们可以得出结论,日本的跨国公司不仅促进工业化,而且还扩大在东盟国家通过设置早期资本在制成品出口两个方面提高产品的出口和吸引市场。不过,由于已经观察得知,70年代末美国的外国子公司和日本的早期日本制造业所有分支机构之间
22、的分歧趋于不那么明显1974年至1979年大幅出口导向明显下降,并追回只有轻微落后。相对的衰落源于化工产品、电气机械及运输设备当地的销售大幅攀升。由于美国数据的空白,这些变化不能作直接比较美国的外国子公司的行为,但表6的一部分显示的每美元销售额为外国直接投资表示,1983年日本当地市场外国子公司平均产量已达到美国的外国子公司在1977年达到的水平。诚然摇摇欲坠的证据表明然而两件事情美国跨国公司原先集中在确保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的投资活动,但后来发现,作为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潜力更有利于迎合世界市场。而日本的跨国公司已经发现了生产工序迁往亚洲,特别是东盟国家远远早于他们的美国同行的成本优势,也越
23、来越多地转向供应本地市场提供了机会当作国内需求作为新的销售。工业化的进展和高收入增长的结果有助于说明哪些跨国公司在促进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更好的观点。从进口替代活动福利不一定逊色于出口产业的角度看,克劳斯以及其他人指出双方都有扩大出口和加强工业化的作用。为了评估扩大出口而制造的外国子公司的贡献,它们的出口结构需要更详细的分析。表6显示,日本子公司已经至少在最初阶段,指导他们更多的比美国子公司向的东盟市场的国外销售。这种模式已经改变了日本企业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使得第三国市场成为了它们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不幸的是,美国的数据没有提供有关这一问题的信息。在关键的作用企业的内部贸易可能为更多的出口为
24、导向的东盟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起到铺路的作用。表7是评估在亚洲地区运营日本的跨国公司的这种作用。它显示了本地区的出口对世界和日本分别不同的模式,并给出了在这些贸易流动中的日本外国子公司的股份。在研究了公司内部贸易的作用后,重要的是要注意的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到日本的模式有别于从他们各自的向其他所有国家出口模式,并在出口总额具有较缓慢的步伐。在整个观察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日本贸易总额相比比重小得多的,而如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为基础的出口一直相对较高。唯一的例外是食物,它保持了对日本的出口目中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但在总出口中具有重要性。至于相比该地区对日本子公司出口出口总额,一般的结论似乎是,这些出口对制成品出口的扩张并没有任何重大的影响。在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仅是日本的子公司的67,甚至在1974年以后逐年下降。,类似的趋势是可以观察到的,其中日本企业自产机电产品出口是最有可能反映在出口加工区位的所有工业部门。这些研究发现并不适用于整个亚洲地区,而且目前尚不清楚他们是否与在东盟国家同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