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命题与中学历史教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宏图1、教材与高考命题n 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经过了将近 30年的发展,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重要工业部门大多数集中在几十垄断组织手里。这些大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并不排斥竞争,相反使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它们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它表明垄断组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生产力的进步而对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还预示在垄断组织的形式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会有更惊人的发展。在工业生产集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也达到很高程度。它促成了银行
2、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当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时,资本主义即进入了垄断阶段 帝国主义阶段,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时期。n 高一 历史 学本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2002年第 12次印刷,第 173页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5分)n ( 1) “将近 30年的发展 ”指什么?( 2分)n (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什么?除文本的解释外,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 2分)n ( 3)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中的 “现代 ”是什么含义?( 1分)( 2007上海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n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
3、丁,丁银毕输于官。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n 材料二: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 51900 5丁 ; 1826年保宁府赋税 15232 6894664丁。问题: (7分 )n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 (1分 )n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 (3分 )n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 “丁 ”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 “丁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分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 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 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
4、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n 问题: (13分 )n (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 8分)n (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 5分)答: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 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 几何原本 ,所著 农政全书 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类,编写 四洲志 ,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答:郑和:展示民朝的强大和富有,换取奇珍异宝;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 “西洋 ”各国来朝。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了解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认识到中
5、国科科技的落后,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 “长技 ”,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2、历史学的特性与命题n 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 “同文馆 ”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n 材料一: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 )n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 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
6、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 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 1862年入学的仅 10人,后增为 30人,最多时也只有 125人, 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 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 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 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同文馆 ,载 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1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
7、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5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n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 “仁 ”发展为 “仁政 ”,特别强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