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 民族文化的载体端午名称探源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 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端 ”是 “正 ”的意思。一年十二月中阴阳二气不断循环 , 周易 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卦来表现阴阳二气的循环 :复卦(上坤下震) 一阳息阴 代表冬月 建子临卦(上坤下兑) 二阳息阴 代表腊月 建丑泰卦(上坤下乾) 三阳息阴 代表正月 建寅大壮(上震下乾) 四阳息阴 代表二月 建卯夬卦(上兑下乾) 五阳息阴 代表三月 建辰乾卦(上乾下乾) 六阳息阴 代表四月 建
2、巳姤卦(上乾下巽) 一阴消阳 代表五月 建午遁卦(上乾下艮) 二阴消阳 代表六月 建未否卦(上乾下坤) 三阴消阳 代表七月 建申观卦(上巽下坤) 四阴消阳 代表八月 建酉剥卦(上兑下坤) 五阴消阳 代表九月 建戌坤卦(上坤下坤) 六阴消阳 代表十月 建亥夏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 “午 ”。 “巳 ”、 “午 ”、 “未 ”三个月是夏季,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巳 ” 火的出生状态,“午 ” 火的极盛状态,“未 ” 火的衰墓状态。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阴阳变化的开始。 端午、初午、端阳、端五: “五 ”与 “午 ”谐音, “五 ”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天地之气相交合,与 “五 ”相对应的五行中的 “土 ”又
3、代表着转化与过渡;“端 ”“正 ”,五月 阳气极盛、阴气开始(初)“ 端五 ”亦称 “初五 ”。“五 ”“午 ”,五月 “午 ”月,阳气极盛而同时转衰, 端五也叫 “端阳 ”。 重五(重午):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天中节:端午是天地之气阴阳转化的过渡点,此前是一年中阳气由初生到极盛,此后是阴气从初生到极盛。从阴阳二气循环之说来看 , 端午 “ 阴阳争,生死分,血气散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 ,端午 气温逐渐升高,蛇虫蚂蚁都出来了,病毒也滋长起来。所以,民间一直认为五月是凶月,人们要采取某种活动以顺应阴气将升、万物肃杀的自然规律。 史记 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
4、由 “五月生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东汉 风俗通义 :“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 “镇恶 ”。宋徽宗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风俗通 记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长命 ”、 “续命 ” 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的鬼魅及兵灾。端午起源之一 逐疫辟邪 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历五月是 “阴阳争,生死分,血气散 ”的危机关头,人们要采取某
5、些活动以顺应阴气将升、万物肃杀的自然规律。“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 ” 风土记 逐疫辟邪,成为端午节的主要目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 陈示靓(宋) 岁时广记 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