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妃宫小学 六下第七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积累运用。 ( 62) 1.汉字有它独特的美,请读准字音,把字写规范、美观。 10 分 jin lu k fi jio jin xing yng hu rn b jun ( ) ( ) ( ) ( ) ( ) yo he w gng tng ru lo yn shn sh jio hu ( ) ( ) ( ) ( ) ( ) 2.火眼金睛。 6 分 翘( qio qio)首 膝( x q)盖 眷( jun qun)恋 教诲( hu hu) 依偎( wi wi) 炽( zh ch)热 3.把下面的成语和名言补充完整,再解释成语中填入的字和名言
2、中带点的字。( 7 分) 不 偏 不( ) 有教无( ) 学而不( ) ( ) 流不息 逝者如 ( ) ( ) 物言志 学而不思则 罔 , 。 罔 : 4.既能理解又能活用的语言才是积极的语言,请按要求写出相应的成语。 (5 分 ) 漫步在熟悉的校园,回想着六年的学习生活,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六年,一晃而过,时光易逝啊,真是_、 _。六年中,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们 _ 、_。如今,当年的雏鹰已成长为展翅欲飞的小鸟,个个初步崭露头角,有的能说会道,说起话来 _、 _;有的练得一手好字,可说是 _、 _;有的擅长写作 ,写起作文来 _、 _。 5.用“心”组词填空。 (所填词语
3、不能重复)( 3 分 ) 莫泊桑( )拜福楼拜为师。一天,他带着自己写的文章( )请福楼拜指导,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 )指导。福楼拜强调指出:学写作光( )观察还不够,还要学会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莫泊桑( )地听,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以后,他仔细观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并对此进行( )筛选,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6.判断。( 4 分) ( 1)“追求真理、掀起高潮、聆听教诲”这几组词语搭配完全正确。( ) ( 2)“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语意未尽,引人思索。( ) (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道家学
4、派创始人。他曾经编写过论语等。( ) ( 4)通常,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叫过渡句。( ) 7.根据 课文内容填空。 ( 27 分 ) ( 1) _国作家 莫泊桑 被誉 为“ _ ”,它的 _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 2)“大自然 _!广袤的大地是她 _ ,茂密的森林是她_ ,温暖的太阳是她 _,和煦的轻风是她 _ ”写得真美! 这里的“她”指的是 _。请你再接着写两句: , 。 (3)“三人行, _。”“ _,不悱不发。 _,则不复也 。”“温故而知新, _。” “发愤忘食, _, _。”都是孔子说 过的话,对我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他用“ _”告诉我们学习了知识并经常进行复习,是一件很快
5、乐的事。 (4)“ 水 ,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 ,它好像 。水穿山岩,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 。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 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 照样子,论一论你 眼中的水:水 ,它好像 。 ( 3 分 ) 二、 阅读 理解。( 38 分 ) 1.根据图文信息判断。( 5 分) 失事船舶“东方之星”是一艘豪华游轮,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 ) 失事客轮长 76.5 米,型宽 11 米,型深 3.1 米,载客 534人。( ) 客轮的始发地是南京,终点是重庆。事发地点在湖北监利县大马洲水道。( ) 客轮在长江上游的航行途中遭遇龙
6、卷风而导 致翻船。( ) 示意图展示了“东方之星”翻沉事故的全部信息。( ) 2.请根据示意图和自己对此次事件的了解,写一则新闻报道,不超过 100 字。( 4 分) _ (二) 让逝者安息 给生者慰藉 6 月 7 日,是“东方之星”遇难者“头七”祭日。救援现场举行了哀悼活动,人们面向打捞出水的“东方之星”肃立,船笛齐鸣,向遇难者致哀。截至 7 日 18 时,“东方之星”遇难者人数升至 432 人,有 14 人生还,仍有 10 人下落 不明。 救援者中,有一群 80 后、 90 后战士,他们中的许多人,第一次直面生死,面对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尊严”。可以想象,这些父母眼里的“大孩子”,经历着怎样
7、的身体极限和心理压力的挑战。 在潜水员水下救人的录音中, 21 岁的官东不停地给几近绝望的幸存者鼓劲儿:“别紧张,撑住,兄弟!”他甚至将自己的救生设备给了被救者,自己面对死亡的风险。 21 岁的舟桥旅战士柴毛毛,在船舱里找到了年龄最小的遇难者的遗体。 3 岁的小女孩让他差点儿掉下泪来。他和战友轻轻地把小女孩抱起来,安放在船舱过道上,幻想着“小女孩只是睡着了”, “生怕 惊扰了她”。 搜寻和护送遇难者遗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部队给战士做了心理疏导,可柴毛毛起初“心里还是挺害怕”,吓得身体发抖。 “把遇难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的暗示,让恐惧一点点消退。 “只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就不怕了。”战
8、士们说。 倾覆的船舱内情况复杂,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逝者的尊严”,搜救者们小心翼翼,想办法费力清除周边的障碍物,“不敢用力拉拽,怕把身体损伤了”。为了把被床板等物体卡住的遇难者移出来,潜水员徐晓龙水下先后尝试 3 次,工作了两个小时,几乎耗尽体能。 还有那些遇难者的遗物,也都被仔细地收起 来,尽可能保持原样,因为它们是逝者留给亲友们的最后念想。 所有这一切,都为了给生命最后的尊严。逝者面前,说感谢有些轻薄,而所有救援者尽心尽力,为的并不是一句感谢,或者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作为,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为了面对灾难时的感同身受,为了心里的良善和悲悯,为了下一艘航船更加安全,为了其他的父母孩子能够平安。 如
9、此,逝者才能安息,生者才能慰藉。 1.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有什么作用,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3 分) 表示引用。 特殊含义。 特定称谓。 表示讽刺或否定。 A.救援现场举行了哀 悼活动,人们面向打捞出水的“东方之星”肃立,船笛齐鸣,向遇难者致哀。 ( ) B.可以想象,这些父母眼里的“大孩子”,经历着怎样的身体极限和心理压力的挑战。 ( ) C.他和战友轻轻地把小女孩抱起来,安放在船舱过道上,幻想着“小女孩只是睡着了”。 ( ) 2. 为了 给遇难者 最后的尊严 ,救援者是怎么做的?请例举三处细节。( 6 分 ) _ _ _ ( 三 ) ( 20 分)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
10、望重的牧师 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 先 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 追 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 听了 很不服气地 (争论 争辩 ) 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们都围过来 ( 惊讶 惊喜 ) 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
11、若不竭尽全力地跑,难道还有机会生存吗? ”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 经 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 全文无 疑 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浅尝辄止,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上一个 11 岁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面前,从头至尾按要求背了下来,竟然一字不 漏 ,没出一点差错, 而且 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
12、经文 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 年后,那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泰勒牧师讲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人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 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 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 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 400 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 90%的潜能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 出类拔萃
13、、 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 远远 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1.请给 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 分) 2.用“”标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1 分)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 分) 梦寐以求: 浅尝辄止: 4.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原意。( 2 分) 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 难道还有机会生存吗? 5.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 分) 6.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背诵难度很大是因为 ,所以泰勒牧师认为 ,但出乎预料的是 。( 3 分) 7.联系文章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及表达效果,并根据括号的提示回答。( 4 分) ( 1) 猎狗知道实 在追不上了,只好 悻悻地 回到猎人身边。 (“悻悻地”能否去掉?为什么?) ( 2)一个人如果开发了 50% 的潜能,就可以背诵 400 本 教科书,可以学完 十几所 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 二十来种 不同国家的语言。(作者引用这些数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8.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