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 行)中医药科室建设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社区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一、中医药科室设置(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规设立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临床科室;在此基础上,有中医药特色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保健馆、治未病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 中药房面积不少于 20 平方米,中药饮片品种 300 种以上,中成药品种 80 种以上。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房
2、面积不少于 30 平方米,中药饮片品种 350 种以上,中成药品种 100 种以上。配备煎药机,能够为患者提供代煎中药服务。3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名老中医社区工作室。(二) 社区卫生服务站1设置 1 个中医诊室,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诊断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2设置中西药房和煎药室,中药饮片品种 200 种以上,中成药品种 50 种以上。配备煎药机,能够为患者提供代煎中药服务。(三)设置要求1中医临床科室要集中设置,能够相对独立的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2中医科、中医馆采取传统风格的建筑装修,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室面积不少于 15 平方
3、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 8 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训练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煎药室面积不少于 4 平方米,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煎药室面积不少于 8 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煎药室面积不少于 2 平方米,煎药室要有换气设施。6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药服务区设立中医名人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社区卫生服务站悬挂古代
4、中医名人画像、中医养生保健图、中医适宜技术图、中医健康知识宣传等。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创造条件逐步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 ”的信息化管理, 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二、设备配置(一)基本设备每个诊室的办公桌、办公椅讲究古色古香,体现中医文化氛围,并常规配备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二)中医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 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
5、、药物足疗盆、中药熏蒸设备等,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诊疗需求在上述设备基础上增加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置 6 项以上。(三)中药房设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等,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冷藏柜。(四)配置原则1. 基本设备按照诊室数量配置。2. 中医设备按照中医科室设置情况配置。3根据中医专科(专病)工作需要可增加设备配置。三、其它(一)设立卫生技术人员信息公示专栏,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将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分别公示,要在醒目位置公示名老中医社区工作的具体时间。(二)在候诊区醒目位置免费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
6、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手册等。(三)医务人员生活区与诊疗区分开。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一、从事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工作人员范围(一) 中医类别医师,包括聘任的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的。(二) 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三)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药剂人员。(四) 负责中医诊室和病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二、配置原则(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 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 1 名中医类别医师,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 50%以上。(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 1 名中级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示范性社区卫
7、生服务中心聘任至少 1 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三)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数量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没有中医诊室的,应有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四)从事社区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药剂人员应具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三、培训方式及要求(一) 按“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缺什么, 补什么” 的 继续教育;建立脱 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社区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积极参加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未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
8、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岗位培训,参考学时 500 学时(理论教学 300 学时,实践教学 200 学时),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每年选派业务技术人员到区级以上中医院进修学习不少于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15,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邀请名老中医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一年不少于三次。组织中医药业务骨干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高技能。(二)组织开展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学术会议等。(三)建立 1-3 个责任医师团队,在社区、家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 六位一体” 特色服 务。(四)按照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
9、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 6 项,社区卫生站不少于 4 项,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位中医师掌握适宜技术不少于 8 项。(五)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的,除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别是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六)积极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县(区)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四、其它(一) 开展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团队至少配置 1 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二)聘请省、市、县(区)名中医及拟申报名中医医师
10、和拟晋升副高级职务医师,到社区开展讲座、诊疗、查房等帮扶活动,每周至少半天时间,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进行培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三)建立按照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度,鼓励应用中医药服务。(四) 选聘中医骨干医师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老师,开展咨询、指导和规范社区中医药技术工作。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一、基本特点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二、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三、开展项目(一)针刺 1毫针刺法材料:以粗细 2830 号(0.320.38mm)和长短为 13 寸(2575mm )者最 为常用。
11、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之用,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穴位的深刺和某些穴位作横向透刺之用。适应症:外感病 、呃逆、胃脘痛、胃肠神经官能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头痛、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等。2皮肤针刺法材料:皮肤针适应症:头痛、胸痛、失眠、面瘫、痹症、痿症。3三棱针刺法材料:三棱针适应症:各种实症、热症、淤血和经络阻滞、疼痛等均可运用。(二)穴位注射材料:46 号普通针头,5ml 注射器 适应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失眠、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三)电针材料:各型号针灸针、电针仪适应症:
12、凡毫针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适用。其中以神经衰弱、神经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痿症、胃肠道疾病、痹症等效果好,也可用于针刺麻醉。(四)耳针材料:耳针适应症: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扭挫伤等外伤性痛症,以及急腹痛、癌肿疼痛等;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急慢性肠胃炎、阑尾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丹毒、末梢神经炎、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高血压病、心律不齐、遗尿、月经紊乱、癔病、面肌痉挛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等;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流行性感冒、菌痢等。 (五)小针刀材料: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
13、无菌洞巾、纱布、针刀适应症:人体躯干四肢顽固性的痛点、骨刺、滑囊炎、腱鞘炎、神经血管卡压性疾病、骨性关节强直等。(六)头针材料:普通毫针适应症:脑血栓形成及脑溢血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颅脑损伤、颅内炎症后遗症、神经性头痛等。(七)穴位埋线材料: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 12 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适应症:哮喘、胃痛、腹泻、遗尿、面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八)艾灸材料:艾条、艾绒、多功能艾灸仪适应症:外感表证、咳嗽痰喘、脾胃虚寒、气滞积聚、风寒湿痹。厥逆脱证、寒性脓肿、预防保健等。(九)铺灸材料:姜泥、酒精、艾绒。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冬病夏治贴敷疗法材料:中药饼、胶布 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十一)刮痧材料:刮痧板、刮痧油适应症:风寒感冒、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