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2、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诞生和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分异密切相关。,人种形成也深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在第四纪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节奏性演变,冰期和间冰期、海侵和海退、地壳上升和下降等等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交替发生。自然界这种节奏变化曾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进化。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一方面又不断地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自然因素加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人类便产生了体质特征
2、不同的各种人种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人类的三大种族人类的种族,即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不同的人种主要是根据其体质的性状(如肤色、睛色、发色、发型、面部特征、头型、身材等等)而区分。根据上述特征,一般把人类划分为三个基本的种族,即三大人种,它们是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或波发,鼻梁宽扁,口宽度大,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中等。欧罗巴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发或直发,发色浅,睛色碧蓝或灰褐,鼻狭而高,唇薄,胡须和体毛很发达。蒙古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深或浅的黄色,
3、发直而黑,睛色深,两眼角有特别的内眦褶(图9.2),面部扁平,颧骨突出,鼻宽度和高度中等,唇厚中等,胡须和体毛不发达。,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人类的起源是统一的,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然而,人类的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人的身上便留下了各自居住环境的烙印。在第四纪,非洲、欧洲和亚洲是全球范围内的三大人类活动中心。对于人类活动来说,这三个地理区域由于存在严重的天然屏障而彼此相对孤立起来。例如,广阔的干旱荒漠带把非洲和欧洲分隔开来,高峻的大高原、大山脉以及遥远的距离使亚洲与欧洲及非洲分开。人类的三个基本种族正是在这样一种分化的地理环境中
4、形成的。,说明:各人种类型名称由其原始居住地名而定;两条波纹线之间表示过渡类型;带*者为混合种。的。,人种类型的划分(据H.H.契博克萨罗夫整理),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辐射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粘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睛色都较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粘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体质形态特征。典型的蒙古
5、人种具有内毗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人类的群体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往复迁徙,又经过人种的混杂过程。混杂产生的种族类型,以后又可能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受到新的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新的类型,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因而要说明某一种族特征的形成原因,必须追溯它的发展历史。自然条件在人种分化的早期阶段起着某种选择作用;但人类形成了社会,有生产劳动和创造文化的能力。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渐渐地人类通过劳动使环境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自己的器官来适应环境。因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6、展而减弱,人类的种族特征愈来愈失去其适应生活的意义,只是在现代人类中还以其残余形式繁衍着。,由此可见,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而且其形成年代也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各人种尽管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但都走着大体相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对人类的文明均有自己的贡献。无论从生理的或社会的特点来看,各个种族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本质的和大量的,而差异则是次要的和少量的。因此,种族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都可以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文化进步与落后,决定于经济、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发展先决条件。在生产发展达到同样水平的人们,其文化发展上也处于相同的阶段。个别部落和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落后,决不是
7、他们生物属性低劣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主要指健康)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是人类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当然更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A.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B.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如巴西的米纳斯州,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洲和阿拉斯加州,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以及南非的德兰士瓦省等地区的淘金热都曾吸引大量的移民。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毕竟只是一
8、个方面,而人口的空间分布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来实现的。因此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具体说主要指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布局特点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目前地球陆地面积尚有3540%基本无人居住,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集中在七分之一的土地上。据1981年资料,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6人(土地面积已扣除极地永久冰盖和冰川),其中以亚洲、欧洲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以上,人口密度也最大。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南亚、东南亚和东亚,次为西欧、中欧和南欧,再为北美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洲和亚洲的近北极圈和高寒地
9、带,以及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荒漠地带。此外,热带的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因开发难度较大,人口密度也很小。,我国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均匀。从古代起,我国人口就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尤其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平原。后来人口不断从这里向边远地区扩散,特别是解放30多年来,国家有计划地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但尽管如此,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依然非常明显,从山东到新疆方向,可以明显地看出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我国人口密度(人/公里)的东西差异(199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故然,环境对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科学技
10、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也会进而影响到人口素质。一方面人类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环境中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造成对健康的影响而形成疾病;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导致社会事业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起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一般说来,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因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而有所不同。在社会发展的早
11、期阶段,当人类生产力还是十分原始的时候,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得特别强烈。人类早期的社会大分工,便是以自然为基础的。,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自然界的联系便日益加深,而同时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也日益加强。人类已在相当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和改造自然,抵御那些危及自己生存的自然压力,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完全脱离自然的制约 。人作为社会的人,有控制和驾驭自然的一定力量;而人作为生物学的人,还有服从自然规律的自然本质。,2、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1 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发展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进行思维活动,制造工具和从事生
12、产劳动,并通过劳动不断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和有意识地协调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直接利用人力、畜力以及风、太阳、水等自然能源,饲养动物、培养良种,使用铁制工具牛耕马种,利用水利灌溉农田,施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建立了人工控制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农业发展也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引起局部环境退化。,到了工业时代,人类以矿物能源代替人力畜力,用各种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由于煤、石油、天燃气等矿物能源远比自然能源效能高,社会生产突飞猛进,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减少了对自然的直接依赖,而运用科学技术展开了大规模的和专业化的自然改造。这个时期,地球表层形成了一
13、个充满人类智慧的技术圈。技术圈是人类用以改造环境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是人类出于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技术环境。技术圈的形成故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陷入了空前脆弱的境地,给人类造成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忧患和危机。,可见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施加的种种作用及其影响,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由于人类对大范围、长时间的自然过程还缺乏预测能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就难免陷入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即使是出于积极的目的,采用建设性的手段,且在短期内似乎取得了成功的改造工程,但在日后仍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人类的作用不能单凭主观意志出发,还应遵循自然规律的法则
14、;应与自然界相适应,在改造自然中顺应自然规律,以保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否则,虽然可能取得某些暂时的效益,最终却必遭大自然的惩罚。,2.2 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 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如下5类: 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时至今天人类已开拓陆地表面的56%左右,其中强烈开拓区占全球的15%。人类的这些活动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表状态,并造成系列的人为景观。例如城市的建造、水库的修筑、矿山的开采、森林的砍伐等等。地表状态改变及其改变过程,也引起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的改变。, 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用储水排灌的方法来改变一个流域内
15、的水平衡,采取大型调水工程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大的水文网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为汇集,引起水分蒸发加强和降水量增加,从而改变了局部的水分循环。此外,人类活动不断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也是改变物质循环的一种形式。, 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状态,也就相应地改变了地表面的反射率,从而改变了区域的热量平衡。如城市的热岛效应的形成,森林、水库、湖泊等小气候与小环境的形成。此外,人类大规模生产活动又会向周围大气发散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CO2气体的不断增加,可造成显著的“温室效应”。有人作过计算,大气中CO2含量到达今天的两倍,那么地表气温将平均上升3,其幅度在l.54之间。倘若
16、如此,气候的变化便相当惊人,将因极地的融冰而导致全球性自然界的改观。, 对生态平衡的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而处于变化状态。一方面,人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建立的新的人工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数量、质量及品种可以远比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为上,例如,人们在广大平原区按照生物圈的组织原理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新加坡的城市生态系统等。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并不都是成功的,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却是广泛存在着。如在山区大规模毁林开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森林草原地带大规模毁草开荒和在半草原半荒漠地区过度放牧,引起土地沙化或沙漠化,等等。, 对自然地理过程速
17、率的改变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由于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迫使自然地理过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促使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发生变化。如由于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损失掉的土壤为150085 000立方米,是天然侵蚀(背景值121500立方米)的125170倍;另据美国的材料,在13个州约5万个测点上所得到的数据说明,原具有草木覆盖的土壤每年每公倾损失0.85吨,一旦被人开垦后,土壤损失的数字一下子上升为83.55吨,提高了98.3倍。以上两个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测算数字,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人类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变某些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
1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人类无论从哪一方面触动自然,都可能引起环境的整体变化。2.3 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人口急剧增长给予自然地理环境极大的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挤迫;使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急增;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人口剧增,使人类对粮食、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的需求增大。随着人口增加,建设活动的加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日益减少;加上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土地沙化、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在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人们广泛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诸如土壤的板结、物化性能变劣、有机质减少、肥力减退等严重后果 ;土
19、壤及农作物中积蓄起来的有害化学元素越来越多,造成了环境的污染。,19501979年世界人均耕地减少情况,淡水资源紧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用水需求增加,如农业用水大量增加;人口的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工业用水量增加;同时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破坏水源和造成水质污染而使供水量减少。由于建材、燃料、工业原料以及其他林副产品生产需求的增加,森林面积也在大量减少。加重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减退,耕地沙化,物种减少,大气污染,气候反常等等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也与人口增长和物质生产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生活
20、方式的改变、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军备竞赛和此起彼伏的总体或局部战争的消耗,能源的开发和消费日益增加,有限的矿产资源也在飞速消耗之中 。 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地遭受着破坏和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要求,也会加剧资源危机和环境压力。因此人类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采取合理措施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3、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1 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位置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叫做“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或“人类-环
21、境系统”。它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占有一定的空间,包括人口、社会经济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其规模有大有小,有繁有简,小到一个城市,一个居民点,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于全世界。如果把整个地理环境也看作一个系统,则各级人类社会生态系统都属于它的子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休戚相关,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它能动地利用和改造着自然界,同时又受着自然界的制约,这种制约包括着自然界的反馈作用。由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适应性,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最后总是趋于稳定。当其达到稳定之后,只要人类的影响或自然的影响不超过
22、稳定态系统的允许范围,则稳定态得以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得以协调地发展;一旦这种影响超越该稳定态的许可边界,则系统就由稳定态变成不稳定态,这时,只有人类主动地调节自身的活动及自我适应,才能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重新进入一个稳定状态。,有的人过分强调人类的作用,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消极的、任人摆布的客体,而人则是它的主宰,无条件地强调“控制大自然”、“人定胜天”等等。这是一种“虚无论”。有的人认为生物圈运动过程极其复杂,人类作用在生物圈经过无数环节和回路产生的效应难以追踪和预测,因而人类不可能认识生物圈运动规律,更不能有效地制控生物圈过程,为了摆脱环境危机,拯救人类,只有放弃造成环境危机
23、的工业化,“倒转生产”,“退向自然”。这是一种“倒退论”。这都是错误的。人类唯一正确的态度是理智地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并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才可能协调地发展。,3.2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两者又各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 。从对立的方面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接着自然的规律不断发展的。人类的主观要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自然地理过程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从统一的方面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
24、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它的塑造者。,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引导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或迟或早总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产生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所以,在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中,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转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就决定了上述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转化。,要解决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对立的矛盾,促
25、进二者的统一,就要研究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方向和速率索取和归还自然的物质和能量,才能既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保护环境和建设高质量环境。若能达到这一发展目的,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是统一的。反之,则既不能或只能暂时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严重损害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影响甚至危及人类生存,这就是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立。要使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立矛盾,促进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以求在人类发展的同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3.3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
26、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 可持续发展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它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和限制,以求得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3)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4)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和高消耗、高增长无发展、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重新建立新的人地协调发展模式: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少排放等。,(5)自然地理
2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提高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自然地理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的质量,是指原生自然环境质量和次生自然环境质量,包括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两个方面:一是指全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二是主要包括土地、水、人类居住区环境等。自然地理环境质量的逐渐恶化,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和后代生存。可见,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以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程度,是区分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从环境与与发展的关系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保护运动着眼于地表的自然资源保护
28、;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时,讨论的重点是环境污染;至20世纪80年代,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成为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全球及局部环境问题,已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从而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目前开展国际性研究的全球环境问题有:1)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对全球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极大的影响。如导致经向温度梯度减小,大气环流强度减弱,热能向极输送减弱,从海洋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干燥带向高纬移动,从而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影响耕作制度的改变。对欧亚大陆中心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带来巨大的威胁。导致地面温度上升,使蒸发力增大,促使农田变得更为干旱,土地沙化、碱化、草原
29、化,水分条件及土地耕种面积也发生变化,农业经济需要重新布局。中国的华北、西北将变得更干旱以及草原退化危害加重。,导致台风侵袭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海平面上升,将淹没海岸附近的低地平原,加快海岸线和滩涂的侵蚀,对三角洲地区和平原海岸较发达的地区危害最大。对世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气候变暖还将影响农业病虫害增加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这些影响许多是全球性的,时间上是久远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因此,要分析其影响机制、影响程度和后果,拟定防御措施。,2) 臭氧层损耗平流层臭氧是一个自然过滤器,能吸收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
30、物。人类活动使大气中增加了某些化合物,如氟里昂,从而使臭氧的产生、消失过程失去平衡。这些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是氟氯烃、哈龙、四氯化碳和二氯乙烷,它们在低层大气中都不活泼而会转入平流层,在平流层中由于紫外线的作用会释放出氯原子和溴原子,而氯和溴在臭氧破坏过程中会起催化作用,从而可加速臭氧层损耗。,臭氧层耗损,将增加地球表面紫外线的辐射量,对生物造成危害,尤其可能导致许多浮游生物死亡。它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叶绿体的光合作用,降低农作物产量,植物种群组成因此可能发生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持续。臭氧层耗损,使人类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伴随平流层臭氧减少而来的是平流层变冷,这会对全球
31、的环流和气候变化产生尚不完全为人们所明嘹的影响。,3) 酸雨全球大气环境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又一大威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质排放形成的酸雨。酸雨污染的危害不易被人们直接感觉到,但它对森林、农作物、水体、土壤和整个生态环境甚至人群健康等方面造成长远的潜在危害。它腐蚀地表、生物、文物古迹及建筑物等;淋溶土壤,使营养元素流失,抑制微生物固氮和分解有机质活动,使土壤贫瘠,农业减产;它使水体酸化,鱼虾死亡,渔业减产。,4) 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大面积采伐森林、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无控制的旅游、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由于
32、生物栖息地受到毁坏,许多物种有灭绝的危险,使地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人类活动正在迅速减少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数目。,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种物种的丧失,将减少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使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新资源的勘探;提高利用的利用率,节约资源。,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改变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地貌;改变水文条件;改变下垫面状况;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等。协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创建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6)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振兴经济发展,改善增长模式;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