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消化系统合理用药1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合理应用PPI 是胃酸细胞 H+-K+ATP酶的抑制剂,由于它作用于胃壁细 置谘嗡岬淖詈笠坏阑方? ,因此它比其他抑酸剂具有更强的抑酸作用。临床应用 20 余年以来,深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 ,同时给胃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 PPI 的临床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给药方案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疾病而异。例如: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要求达到每日(24 h)胃内 pH6 以上的时间为 20 h 以上,根除 Hp 要求 pH5 的时间 为 18 h 以上,反流食管炎 pH4 的时间为 18 h 以上,溃疡病 pH3 的时间为 18 h 以上,功能性消化
2、 不 良 pH3 的时间为 12 h 以上。根据以上要求,临床用药则需作调整。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一般静 脉给予大剂量PPI, 1 日 2 次。治疗胃食管反流重症者需口服 PPI,1 日 2 次;轻者则可口服 PPI ,1 日 1 次,或用 H2受体阻滞剂。功能性消化不良者仅需用半量 PPI 或 H2受体阻滞剂,1 日 1 次 。而对反流性食管炎,由于其内镜下存在黏膜病变,故认为治疗一开始即用强有力的 PPI 连 续治疗 3 mo6 mo 后再减量或用 H2受体阻滞剂维持( 此法称为递减法) ,此种方案已被广泛 认同。 虽然人们对 PPI 的期望值很高,但目前仍有部分患者应用其疗效不佳。现认为导致
3、疗效不佳 的原因可能与这些患者肝内代谢酶P4502C19(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有关。在强 代 谢人群中,PPI 的有效血浓度低,因此,其疗效也较差。对此类人群,我们应该加大用药剂 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 PPI 和华法令、安定、苯妥英 、茶碱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降低该类药物的清除率,增加其血药浓度,故应尽量避免,如 必须合用时,应选择药物间相互作用小的药物,如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 PPI 类药物在 20 余年的临床应用中未发现在人体造成胃癌、类癌、胃黏膜萎缩等不良事件。 因此,其长期应用是安全的。 21 世纪新的 PPI
4、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被研发上市,由于其体内代谢途径与原有 PPI 不同,其 抑酸作用更强、更快,且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景。2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问题幽门螺杆菌(Hp) 与上消化道疾病 胃炎、溃疡病、胃癌及胃 MALT 淋巴瘤关系密切,故 Hp 感 染的治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对 Hp 研究的深入,发现治疗中存在几个主要问题:(1) 哪些是 Hp感染治疗的适应症;(2)如何选择 Hp 治疗方案;(3)如何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尽管在适应症和治疗方案上存在许多分歧,但各个国家以及国际上都有基本共识。目前,强 烈推荐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术后以及 MALT
5、 淋巴瘤必须作 Hp 根除,对有活动性的慢性胃炎、 计划或正在使用 NSAID 患者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则支持治疗。 关于治疗方案,目前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为 PPI(或 H2受体阻滞剂/铋制剂/雷尼替丁枸橼酸 铋)加两种抗生素。常用抗生素为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及痢特灵等。当一 线方案治疗失败后则改用二线治疗(即补救治疗四联疗法) ,其组成为 PPI 三联疗法加胶 体铋剂,疗程以 7 d 为好。 目前治疗中的主要问题是耐药 Hp 菌株逐年增加,造成 Hp 根除治疗的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治 疗不规范,没有遵照正规的治疗方案和疗程,由于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或其他一些不良 反应。为了避免
6、耐药菌株产生,必须遵循目前国内、外关于 Hp 处理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严 格掌握 Hp 根除适应症,达到治疗规范化。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在治疗之前先做药敏试验,选 择Hp 敏感的抗生素。避免单用一种抗生素治疗 Hp 感染,特别是硝基咪唑类药物,因为这样更 容易产生耐药性。3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是胃内食物向食管反流。 其发病机制虽与胃酸分泌、膈脚异常和食管裂孔疝有关,但最重要的病因是下食管扩约肌的 短暂松弛(TLESR)时间过长。 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与会专家的意见一致,即用药一定要个体化,疗程要用足全程,并注 意控制疾病的复发。大多
7、数专家主张治疗初始采用递减法应用 PPI,如洛赛克 1 日40 mg ,其治疗4 wk 后的有效率为 65,8 wk 为 85。初始治疗可进行 3 mo6 mo;维持治疗可 20 mg/d, 重症可增至 40 mg/d,或每 2 d3 d 给予 20 mg,维持时间可持续 6 mo12 mo。维持治疗中 不宜使用H2受体拮抗剂。 关于合并用药,对由胃肠动力所致的反流,可加用胃动力药,如吗丁啉,效果可能会更佳; 国外的临床研究证实,西沙比利可减轻患者的反流症状并能产生疗效,其效果优于安慰剂; 由于西沙比利可引起心脏并发症,故应谨慎使用。 合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对缓解症状、促进愈合很有帮
8、助;对反流症状严重者可 能合并碱反流,可加用铝碳酸镁嚼服以中和胆盐。4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治疗有关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与会专家讨论热烈,围绕着对甲磺酸加贝酯和生长抑素的应用各抒 己见。 专家认为:加贝酯为一种非肽类的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纤维蛋白 溶酶、凝血酶等蛋白酶的活性,以制止上述酶所致的病生理改变。但加贝酯一定要在急性( 水肿型) 胰腺炎的早期应用,即于发作的 24 h48 h 内应用,晚期应用疗效不佳。 22 例急性胰腺炎者应用加贝酯 100 mg 加入 5葡萄糖液 250 ml 中静滴。结果全部患者血淀粉 酶 下降,21 例尿淀粉酶下降;连续用药后血淀粉酶由(1 140
9、535)IU 降至(175120)IU,尿淀 粉酶由(2 1421 205)IU 降至(583308)IU。另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及腹部压痛症状好 转或消失。说明加贝酯对单纯水肿型,特别对老年性胰腺炎有明显效果,对重症胰腺炎亦有 效。 加贝酯应用后会出现有不良反应,少数病例滴注后可能出现血管局部疼痛,皮肤发红等刺激 症状及轻度浅表静脉炎,偶见有皮疹、颜面潮红及过敏症状,极个别病例可能发生胸闷、呼 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对多种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妊娠妇女和儿童禁用。 由于生长抑素抑制胰、胆、胃和小肠的分泌;减少内脏血流而不影响体内循环血量和血压的 改变;对胰、肝和胃的细胞有保护作用,因
10、此生长抑素适用于急性胰腺炎、严重的急性食道 静脉曲张出血、急性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胰胆和胃肠瘘的治疗以及胰腺手术后并发症的 预防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辅助治疗。 专家主张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静注效果最好,特别对白细胞大于 15109/L、或中性粒细 胞比例大于 80、上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者,腹腔内有渗液者,B 超、CT 提示有坏死 可能者更应积极应用,待上述指标恢复正常时可停用。 另外,注意在连续给药过程中,应连续不间断地滴入,换药间隔不能超过 1 min。如间断的 时 间长,需重新给予冲击量,否则影响疗效;然后再继续维持静点,有可能时,通过输液泵给 予本品,以确保顺利而稳定的输入。由于生
11、长抑素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能会 出现短暂的低血糖,对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应每隔 3 h4 h 监测 1 次血糖的变化。 5腹泻的用药选择腹泻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引起腹泻的疾病很多,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也可由功能性 疾病引起。腹泻的治疗原则应包括:(1)确定病因并及早祛除病因; (2)预防、纠正水、电解 质紊乱;(3) 合理的胃肠营养;(4)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针对病因治疗是治愈或缓解腹泻症状的主要措施。对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须针对不同的 病原体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对炎症性肠病(IBD)引起的腹泻可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皮 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对肿瘤(类癌、胃泌素瘤等
12、)所致者应行肿瘤切除;乳糖不耐受者应 控制饮食中的乳糖量;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功能性肠病引起的腹泻,应采用心理行为治 疗、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药物包括胃肠平滑肌运动调节剂(胃肠平滑肌选择性钙离子通道 阻滞剂、离子通道阻滞剂)、止泻剂等。对病因明确或病因不明者,均应注意营养支持、维 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急性腹泻、IBD 及感染后 IBS 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可应 用微生态疗法调整肠道菌群。 目前,一方面由于腹泻患者或医师用药的不规范,滥用抗生素,另一方面是一些非感染性腹 泻患者,随意自购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所以针对这个问题病因诊断显 得尤为重要。6便秘的用药指
13、导 便秘主要是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以流行病学为基础,其患病 率达总人口的 10%。根据其发病机理可分为:慢传输型(慢通过型) 、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慢性 便秘需要综合治疗,恢复排便生理。在选用通便药物方面,注意药效的安全性以及药物依赖 作用。 便秘的药物治疗原则:(1)改善生活方式,使其符合胃肠道通过和排便运动生理。增加膳食 纤维摄取及饮水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运动。(2)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建立正常 排便反射。(3) 治疗原发病和伴随病,有利于治疗便秘。(4)尽可能避免药物因素,减少
14、药物 可能引起的便秘。(5) 针对导致便秘的病理生理选用药物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选用肠动 力药,合理选用容积性泻剂、润滑性泻剂和刺激性泻剂。应避免滥用泻剂。(6)生物反馈治 疗,纠正不当、无效的排便动作。(7)中医药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泻剂主要有刺激性泻剂、润滑性泻剂、容积性泻剂、渗透性缓泻剂、促动力 药等。刺激性泻剂作用强,且迅速,多用于大便嵌顿和需迅速通便者,不宜长期应用。因其 刺激肠黏膜和肠壁神经丛,提高黏膜通透性,影响了肠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的吸收,还可 致大肠肌无力,形成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容积性泻剂可增加大便容量,但不能有效地增加 结肠张力,肠道运动迟缓者应用受限。润滑性泻剂口
15、感差,作用弱,长期应用可引起脂溶性 维生素吸收障碍、肛周油脂渗漏等不良反应。渗透性缓泻剂如乳果糖,不在小肠内吸收,它 们通过细菌分解并释放有机酸而在结肠内起作用,并产生发酵的气体而致腹胀、排气增多,患者服后多有不适感。而肠动力药物常常需联合其他药物使用。 近年推出治疗便秘的新药膨松剂聚乙二醇 4000(福松) 和 5-HT4受体激动剂。聚乙二醇 4000 是一种纯物理性作用的药物。由于其高分子量,不被肠道吸收,也不会在肠道内分解而产生 有机酸,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符合结肠的生理特点,可以长期使用。 替加色罗(Tegaserod )是第一个 5-HT4受体激动剂,它对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
16、征有一定疗 效,特别是对进食纤维素饮食及渗透性通便药无效的女性来说有效。针对此类便秘,目前尚 有胆囊收缩素拮抗剂、新的内脏止痛剂等药物在研究中。 便秘治疗的新观点:(1)药物治疗是基础。(2)外科治疗主要用于某些顽固复发性病例。(3) 选择性促结肠动力剂对于慢传输病例更为适合,但该项治疗尚未用于临床。(4)生物反馈疗 法对于排便功能协同失调的患者有效,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二、抗感染药合理应用1有关抗生素的进展20 世纪是抗感染药业绩辉煌的 100 年。从 1928 年英国青年微生物学者弗莱明在实验中偶然发 现青霉素,1935 年德国推出的百浪多息(Prontosil) ,到 1941 年青霉
17、素(Penicillin) 的上世 ,成为当时抗梅毒治疗的主药,即开拓了现代抗微生物化学治疗的新纪元;此后,氨基糖苷 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相继上市,使当时的人们希望 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成为可能,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 ,第 3 代4 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 -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 展迅速,新药相继上市,为临床征服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1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人们对头孢菌素的认识始于 1955 年,当时科学家对头孢菌素 C 进行分离并确定其化学结构,1 961年提纯头孢菌 素的母核 6-ACA,为头孢菌素的开发奠
18、定了扎实的基础,1962 年第 1 个头孢类药物头孢噻吩上 市;1970 年第 1 代2 代头孢菌素开始在临床上应用,1980 年第 3 代头孢菌素相继生产;20世 纪 90 年代上市了口服头孢菌素和第 4 代头孢。迄今为止,头孢菌素类已发展为一类庞大的抗 菌药物群。 第 1 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球菌;第 2 代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相当于 或略逊于第 1代,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则强于后者,对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 ,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 -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其中以头孢呋辛的稳定性最强,另外肾 毒性也较低。第 3 代以对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的作用突出为其特点之一,对溶血性链球 菌
19、、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奈瑟菌属则高度敏感,李斯特菌属一般耐药。在体内分布广泛且 对组织的穿透力强,在脑脊液中可得到较高浓度,对肾脏的毒性也相对前 2 代略低。第 4 代 头孢菌素杀菌力更强,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的活性较之第 3 代更强,尤其对前 3 代耐药的革兰 阴性杆菌感染时可作为替代治疗。已上市的新药有头孢噻利、头孢匹罗、头孢克定、头孢吡 肟。1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其问世于 20 世纪 80 年代,第 1 个碳青霉烯抗生素硫霉素的结构有别于青霉素的青霉烷环 ,一是噻唑环中 C2 和 C3 间有不饱和双链,另在 1 位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但由于稳定性差, 对其结构进行修饰,使亚胺甲基化而得到稳定
20、的衍生 物亚胺培南, 但单独应用在体 内易受 肾脱氢肽酶(DHP-1)的降解,尚需与 DHP-1 抑制剂西司他丁联合应用;1993 年,第 2 个碳青霉 烯类抗生素帕尼培南在日本上世,其对革兰阳性、阴性的需氧菌与厌氧菌均有活性,对 - 内酰 胺酶稳定,加入倍他米隆可抑制帕尼培南向肾小管分泌,减弱肾毒性;紧随 1 年美罗培南又 投入市场,其 1 位上带有甲基,对 DHP-1 稳定,并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此后,美国开发的 艾他培南对阴性菌的活性强,是头孢菌素类的 8 倍16 倍,也优于亚胺培南。碳青霉烯抗生 素 抗菌谱极广,杀菌活性超过头孢菌素,尤以对抗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的活性 最
21、为显著;其次,碳青霉烯抗生素对细菌的靶体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有良好的选择性毒性 。有鉴于此,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已首选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所致院内感染,构筑了抗 -内酰 胺酶的最后一道屏障。13单环 -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环类对革兰阳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活性微弱,但对革兰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属有强 大的抗菌作用;此外,可耐受 -内酰胺酶 (TEM-2),展现了良好的抗感染治疗前景。其中已 上市的品种有氨曲南(君刻单) 、卡鲁莫南( 卡芦莫南) 和替吉莫南。 14-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 (Beta-Lactamase)是一种可使具 -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开环而失去抗菌 活性的酶,是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一个重
22、要因素。 -内酰胺酶抑制剂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前者又分为可逆和不可逆两种。可逆 的竞争性 -内酰胺酶抑制剂系指与底物竞争 -内酰胺酶的活性部位,无化学反应发生。当 抑制剂清除后,酶仍可作用于底物。不可逆的竞争性 -内酰胺酶抑制剂系指和酶发生不可 逆的反应后使酶失活,抑制剂清除后也不能使酶的活性恢复,后一种酶抑制剂在作用于酶的 过程中本身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因此又被称为“自杀性抑制剂”。由于酶抑制剂的作用随 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所以也称为“进行性抑制剂” ,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皆属此类。非竞争性-内酰胺酶抑制剂不与底物竞争酶的催化部位,而通过与酶的某些点结合,将酶改变, 使之失活。 -内酰胺酶
23、抑制剂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如虎添翼,扩大了抗菌谱和 增强抗菌活性。体外抗菌活性试验及体内抗菌疗效均表明,联合制剂在体外的抗菌活性是单 用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几倍到几十倍,体内抗菌疗效亦显著优于单用抗生素,且安全、不 良反应少而轻。在这些制剂的临床使用期间,尚未发现有耐药菌株增加。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的有 2085-P 和 YP-14,前者是匹氨西林和 6-溴代青霉烷砜按 14 组成的口服复合制剂,后 者是他唑巴坦和哌拉西林按 14 的合剂。另一种以 6-APA 为原料通过一种新颖中间体对 -甲氧 基苄-6-溴青霉烯得到的 BRL-42715,对革兰阳性菌有更大的抑菌和抑酶活性,对
24、-内酰胺 酶如 TEM-1、TEM-2、TEM-3、TEM-4、TEM-5 均有抑制活性,与 -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展现了良好的抑菌作用。 随着产酶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广谱或超广谱 -内酰胺酶会不断出现。同时,随着 -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应用,细菌还会变换各种方式使酶抑制剂失去作用,如近年来已发现有些 细菌可产生大量的 TEM 和 SHV 酶,酶量之大,使酶抑制剂的作用不能有效地体现。因此,深入 探索新型和广谱的 -内酰胺酶抑制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是一类具有 12 碳22 碳内酯环的抗生素类群。自 1952 年红霉素上市 以 来,迄今
25、已逾百种。大环内酯类除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外,特别对耐青霉素的 金葡球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胎儿弯曲杆菌、螺旋体和 立克次体均有活性,不良反应比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多肽类少,又无青霉素类的严重过 敏反应,因此极受临床的重视。 回顾 30 多年临床历程,第 1 代的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和柱晶白霉素等已 完成使命。20 世纪 90 年代后,陆续上市了第 2 代红霉素,与第 1 代相比,增强了对流感嗜血杆 菌 、黏膜炎莫拉菌等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其中以阿奇霉素最强,克拉霉素其次,并加强了对厌 氧菌、空肠弯曲杆菌、军团菌、衣原体、分支杆菌和弓浆虫等
26、病原体的作用。罗他霉素、美 欧卡霉素对诱导产生的耐红霉素菌株亦有抗菌作用,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革兰阴性菌亦具有抗菌后效应。其中泰利霉素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球菌(MSSA)的 MIC9 00125g/ml,优于红霉素的 8g/ml;阿奇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也具一 定的抗菌活性,当药物浓度低于 05g/ml时,抑菌率为34。泰利霉素对阳性杆菌中李斯 特菌、大部分棒杆菌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MIC90分别为 003g/ml及 012g/ml ,明显优于红霉素、林可霉素。对大多数耐红霉素棒杆菌也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另对革兰 阴性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黏膜炎
27、莫拉菌均有活性,对黏膜炎莫拉菌、脑膜炎球 菌和淋球菌、百日咳博德特菌、军团菌的 MIC90为 0125g/ml、05g/ml 、003 g/ml和 0125g/ml;对肺炎衣原体 MIC90和 MBC90均为 025g/ml。 另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为大环内酯类增添了新亮点。日本藤泽公司的藤霉素 比临床上常用的环孢素 A 毒性低,另一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Rapamycin)不仅本身具有强免疫 抑制作用,且与环孢素 A 有协同作用。16喹诺酮类与前 3 代相比,第 4 代喹诺酮类药(包括加替沙星、格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曲 伐沙星等)在结构上进行修饰,在抗菌活性、抗菌范围、药动学性
28、质和血浆半衰期上都明显 改变,表现在下述 3个方面。 (1)抗菌谱广:第 4 代喹诺酮类药既保留了前 3 代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又明显增强了抗革兰 阳性菌的活性,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对厌氧菌引起的严重 感染,前 3 代药对厌氧菌几无抗菌活性或仅其中少数有较低的活性,第 4 代重要特征是提高了 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在对抗厌氧菌感染上显示良好的疗效。 (2)药动学性质更趋良好:第 4 代与前 3 代类药相比药动学特点是吸收快、分布广、血浆半衰 期长,可 1 日 1 次给药。 (3)临床适用范围广:抗菌作用强,既用于需氧菌、也可用于厌氧菌感染,还可用于混合感 染。2有关临床上
29、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讨论国内著名烧伤学科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永华教授率先发言: 科学、合理地使用抗感染药是个永恒的话题。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既有学术问题 ,又涵盖社会、经济、职业道德的问题。预防术后感染不能单靠抗生素,更要注意手术各 环节的规范性处理,包括备皮、切口、清创、止血、缝合等。在烧伤手术时宜合理地掌握抗 感染的适应证:(1) 有高危因素,如体弱、糖尿病、休克期过度不平稳和污染严重者;(2)手 术时间长,有感染的可能性;(3)置入人工材料;(4)使用的时机要恰当,能提供有效的血浆 和组织浓度;(5)有细菌学的支持;(6) 单纯发热不是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著名外科
30、专家、北京友谊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王天佑教授就预防手术期感染发表了 自己的观点:围手术期一定要加强无菌概念,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严 格控制适应证:(1)对预期感染率在 5以上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的病例择时应用;(2) 一类手术虽为无菌术,但创面大,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或有异物遗留的病例,如心脏 人工瓣膜、人工血管搭桥、人工关节置换术者;(3)二类大手术、空腔脏器术,如食道、肺 、支气管、气管、泌尿生殖道手术;(4) 三类手术如肠道手术、严重的组织损伤及污染 的创伤手术;(5)大面积烧伤;(6)器官移植术;(7) 特殊情况有引发感染可能性的病例,如 糖尿病、粒细胞减少、接受肾上
31、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治疗者。对抗生素的选 择宜考虑选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小、对感染菌株有针对性和有良好组织渗透力的药物。通常 在麻醉和切皮前静脉给予单剂量抗生素,如手术时间长,术中可追加剂量,以保持手术野组 织内一定的药物浓度。术后长期使用实无必要。(一般可以适宜的剂量连续应用 3 日5 日, 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著名传染病学专家、解放军 302 医院老院长姜素椿教授随即就联合用药发言。他强调: 恰当联合用药可挽救生命,但联合用药也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合理、规范地联合用药非 常重要。适 合联合用药的范围包括:(1)病情危重但疾病性质不清者,如脑脊液化验可诊断化脓性 脑 膜炎
32、,但细菌未找到,为了尽量照顾到可能存在的病原菌而联合用药;(2)病原菌明确,但 无药物敏感试 验结果,如金葡球菌感染;(3)疾病性质和病原菌明确,为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如肺炎、 败血症亦可联合用药;(4)为保证疗效,增强抗菌力和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如对结核、绿脓 杆菌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治疗;(5)为预防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如伤寒穿孔、败血症 、急 性胰腺炎、肺炎、心内膜炎可考虑针对菌谱而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联合用药的时间除心内 膜炎外不宜过长, 同时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过敏和二重感染;大剂量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发真菌的继发 感染和医院耐药菌株;对 EHFC O157H7感染可发生溶血尿毒综合
33、征 (HUS)重症,但多 不主张使用抗感染药,更不宜联合应用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张国安教授主张预防应用抗生素 应尽可能地注意 “安全、有效、低档、适量” ,避免追求广谱、大剂量、撒网式的用药,对 二类切口手术,应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术后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感染迅速取得细菌学证 据,尽快更换有效的抗生素。泌尿外科专家、中日友好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鲍镇美教授也重申:首先宜明确手术切口的类别 ,无菌切口可不用抗生素,对二类和有菌切口可作为对抗感染治疗的继续,术后应用一般 3 日 5 日即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主任强调:应强化医院感染科的作用,明确感染科的权 利和责任,有目的地进行调研,如耐药菌株产生与近期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抗生素预防感染 一类切口的效果、单剂量和长时用药的效果比较等课题。 药学界前辈、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鲁云兰主任指出:加强医、药结合,有靶向的进行调 研,展开对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效果、有效血浆浓度的监测、合理应用的评价、宣传与推广合 理应用的知识是临床药师今后工作的方向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