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护士与美第一节普通美学基础人都有爱美的天性,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要表现出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总是希望自己能以最完美的外在表现展示在世人面前。人在一生中总是在追求着美,创造着美,因而也就诞生了美学来研究美的有关概念和理论。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科学,它的产生离不开美,离不开人们审美实践的积累,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一些美学只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自己成为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变化的护理人才。一、美的起源与构成美是一种非自然现象,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权。鲁迅曾说:美为人而存在。也就是说,美总是与人类、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要探究美的产生,也
2、只能从它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即审美者。二者构成审美活动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一)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客体1.劳动实践创造了具有形式美的工具 人类主要的社会实践是劳动,劳动工具的使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标志。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只是一些天然的石块和树棍。随着劳动活动的深入,人们产生了改进工具的愿望,而每一次改进工具的活动,客观上都在进行着工具美的创造。在“北京人”时期,人们使用的石器还十分原始,往往只是将砾石稍加敲击修制,使其呈现薄刃或呈尖状器。因此,这时的劳动工具并为定型,也无具体用法的分工。而到了“河套人”
3、和“周口店”时代,部分石器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刮削器,并开始有健康的分类和比较固定的形状。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应用,时期就更趋复杂化、多样化,也更整齐、规则和定型了。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了异常规整均匀、晶莹、可爱的玉铲,那已经是象征权力的“权杖”了。事实证明,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而带来的劳动效益的提高,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普遍的概念:凡是形状规则、结构匀称、外表光华锋利的工具,不仅使用起来顺手,看起来也顺延,预示原始的物质产品劳动工具的美就逐渐形成了。2.劳动实践使生产动作、过程艺术化 劳动实践使整个生产过程、劳动动作由过去单纯的功利目的演变为同时具有审美目的。如爱
4、斯基摩人为了捕捉海报,就假装海豹的样子,模仿海豹的动作,昂起头悄悄地向海豹爬去,待接近时再发起攻击,这样的狩猎方式捕获率较高。狩猎者模拟的这些动作,再现狩猎过程,创作了一种原始舞蹈。通过学习、操练、回忆、模拟物质生产活动,误导即能向其他成员传授狩猎技术,又可娱乐部落成员,协调、组织、集中原始人类的群体生活。北美洲的原始人甚至认为,一场野牛舞,哪怕只是在帐篷里进行的,也同样可以强迫野牛跑到猎人的狩猎圈中。这些原始艺术在当时本身就是作为劳动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的。3.劳动实践使劳动产品审美化 原始居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各类产品,如房屋、陶器等,最初纯粹是为了实用。人们为了挡风避雨,最早是栖身洞穴
5、,后来用石块、树皮、木头、茅草搭盖窝棚,逐步发展成了如鸟翼般的飞檐式宫殿,审美的程度得到加强。各类陶器本是为盛放各种物品2而制作的,后来在上面竟增添了不少出于美观考虑的图案花纹,精美的彩陶就出现了。在河南仰韶文化和西安的半坡文化遗址中,陶器的造型、纹饰、图案异常丰富,有动植物花纹、几何图形,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美的魅力。正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促成了劳动产品由单纯的实用性到适用于审美相结合的转变。(二)人类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主体1.劳动实践改造了人自身的自然素质 在争取生存的漫长实践中,人的手越来越灵活自由,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以制造石器、骨器的工具。与此同时,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用
6、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工具语言,也因劳动需要而产生了。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的大脑就变成了人的大脑。据有关资料记载:类人猿的脑容量为 350650 毫升,正在形成中的人(如我国的北京猿人)的脑容量平均为 1075 毫升,而完全形成的人(包括现代人)脑容量已经达到 1400 毫升。人脑与猿脑不仅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不同:猿脑没有思维推理能力,而人脑是思维的器官,能产生意识,具有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功能。2.劳动实践养成了人的美感能力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仅培养了原始人在头脑中预先构成某种图形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基本的形式感。如原始人在对石器的加工钻孔中,发展了对圆的感觉;在磨制石器中发展
7、了对光滑、匀称的感觉;彩陶的制作,发展了对色彩的感觉;石器与铁器的使用、制作,发展了原址人的质地感、整体感、节奏感。各种基本的形式感正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代代相传、文化积淀,形式感已经内化为人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结构与功能。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人类正是凭借着这种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才开始步入什么殿堂的。综上所述,无论是审美客体,还是审美主体,都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二、美的本质与特征对美的本质与特性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因此,弄清美的本质与特性,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
8、步美化。(一)美的本质德国美学家歌德曾说:美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从风景名胜到衣着打扮,从鸟语花香到乐于助人,生活中处处可见美的踪影。在各种美的事物背后,有没有一种决定其美与不美的内在特质?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探究的课题,是美学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也是解决其它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探讨美的本质却有着许多的困难,首先从美的客体上看,美的现象的多样性掩盖了其本质的共同性。美的现象是无限丰富、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日月星辰、高山流水、花草树木、走兽飞禽、诗文戏曲、琴棋书画,乃至人的行为、表情、语言、动作美无处不在,而其形态、用途和发展规律又千差万别,要概括出所有美
9、的事物的共同本质,就十分困难了。其次,从审美主体上看,对美的主观感受的差异性,掩盖着美的本质的共同性。对于科学认识来说,主观条件不起什么作用,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物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固有属性。美感认识则不同,它在反映外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不同文化修养的3人,由于各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客观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这种差异使得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成为理论难题。1.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是什么?”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提出来了。关于美的本质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对美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了明显的弱点和缺陷。柏拉
10、图认为具体事物的美,如美的姑娘、美的竖琴、美的汤罐、美的母马等,应与“美”本身区分开来。他在逐一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一系列说法如“美在恰当” 、 “美是有用” 、 “美是有益” 、 “美是视觉的快感”等之后,感到要给“美”下一个定义实属不易,而不得不叹息:“美是难的。 ”古代的美学观点主要有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休谟和康德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等。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客观美论、主观美论、主客观统一论。(1)客观美论:主张美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现象。客观美论认为美在于事物本身,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是事物的一种什么样的
11、属性呢?有人认为是形式的“比例和谐” ;有人认为是形体的感性特征:“小” 、 “光滑” 、 “色彩” 、 “鲜明” 。我国美学界的代表人物蔡仪就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 ”客观论坚持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美在自然和社会本身,有其合理之处。但他们在解释客观对象何以成为美的问题上,却遇到了难题。因为“比例和谐”不都是美的,如苍蝇、蚊子并不能带给人美感。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是离开了审美主体的社会实践来谈美,孤立地去考察审美客体自身的某种审美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偏见,很难科学地解决美的本质问题。(2)主观美论:主张美不在物,
12、在心、在精神。主观美论认为美是审美者将自己的爱憎加到审美客体上去的结果。在我国主张主观美论的人不多,代表人物吕荧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在西方,却有很多美学家持这种观点。英国哲学家休谟明确地说过:“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19 世纪末意大利美学家克罗奇干脆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这种理论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人的感情、区委在审美中的作用,这是客观美论的不足之处。 “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例。但主观美论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的,它割裂主观与客观的内在联系,否认美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用美感
13、代替美,用审美意识代替美的事物及其属性。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离开对象的性质来作出美丑的判断。(3)主客观统一论:主张美在主客观的关系。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心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法国 18 世纪美学家狄德罗为美在主客观同一论提供了理论线索。他认为美产生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德国美学家歌德与席勒都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不但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的主观评价与感受。美产生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我国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先生曾举了一首苏东坡的小诗来说明,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
14、君指上听?”琴声的美既不在主观(人的手指) ,也不在客观(琴) ,而是人作用于琴的结果。这一学说为探讨美的本质,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角度。它对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及其关系的探讨形成了许多4有价值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正是在对这派理论的批判上形成的,也吸取了其中许多有益的成分。但美在主客观统一说虽然表面上不偏不倚,实质上仍终归与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最终滑向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 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写成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探讨美的本质开辟了最有希望的途径。在手稿中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观点。(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于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也离不开人的本质,是人的本
15、质决定了美的本质。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现实” ,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它自身的对象化。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这是人的自然基础。如人有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能表达的语言器官,就有了生产劳动、社会交际的基础。精神的本质力量。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他能不断地超越自然、动物乃至于超越自己,从自然的动物生活上升到人的社会生活,即而上升到理想自由生活。这是因为人有心灵和意识,具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这些精神力量既
16、是自觉的,能让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以及在干什么,有是有目的的,使人能按照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能使人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东西。人的知识修养、文化素质、人格力量,以及爱好、趣味和审美能力都属于精神的本质力量。我们这样来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比较容易:人都有爱美的本能,要选择和确定爱的对象,并把自己爱的感情倾注到 对象中去, 这就产生了爱情。同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得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就叫“对象化 ”。这些对象就像一面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出我们
17、的本质”(马克思),见物如睹己。好比我们穿衣服,不仅为保暖遮身,同时还在表现自我的气质;我们布置房间,不仅是安排桌、椅、橱柜,而且也表现了自我的修养和情趣;我们赏花,不仅为色香姿韵,更为因花联想、借花寓意、用花明志、以花言情,当主体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能实行对象化的时候,美就产生了。美是对象的自然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条件的有机统一,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客观存在的美,如果没有人去欣赏与判断,它们本身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只有有了人类的鉴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美,将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有了美。一方面主体的主观目的、计划方案在对象中得以实现,另一
18、方面客体被改造,符合人的主观目的。(2)美的规律:列宁说:“规律是本质的现象” ,分析规律是对美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作了这样的阐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这里所说的“任何物种的尺度”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也就是事物的“真” ,这种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和掌握,不能任意摆布。这里的“内在的尺度”就是指人的主观目的性。人的生产劳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总是为了使对象产生对自身有利、有益的变化,这就是广泛意义的“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这种目的
19、性,并千方百计地把它体现在自己实践对象中,从5而使自己的“善”不断在劳动中得到实现,成为对象化了的“善” 。让庄稼茁壮成长,是为了获得丰收;让房屋平地而起,是为了安居乐业这种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基本内容”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如能把自己掌握真与实现善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而又光辉的形象在对象中显示出来,那就产生了美。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符合规律的活动,以对象的宜人的形式和特征而表现的状貌,外观。也就是说,美的规律的实质,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与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在实践中的统一。是把自己掌握的“真”与实现“善”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观对象,使其反映人的智慧、
20、才能和灵巧,并在情感上得到愉悦。总之,美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于自然属性的有机统一,同样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并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特征与状貌。(二)美的特征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是一个真与善相统一的,能够激起人们感情愉悦的感性形象。1.美的客观社会性 美的客观社会性是指审美对象具有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美的属性,包括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美的自然属性:美的自然是形式美的物质载体和形式因素,主要指美的事物的物理属性及外部特征,如线、形、体、色、光、声、质地等及其构成关系。美是客观物质性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总是独立
21、存在的。例如一幅画,一处风景。美不论存在于哪个领域,都不能脱离自然物质属性,如音乐的美离不开声调,绘画的美离不开色彩,文学的美离不开语言。在自然美的领域, 山水总是有声有色、有形有体的客观存在,雄秀西南的峨眉山和娇秀浙江的西湖,由于其自然够精的客观要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审美特征。在社会美的领域里,从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第一把石器的原始劳动到今天利用电脑网络进行的现代劳动,其中形态各异的石器、弓箭、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瓷器,以及现代的各种精密器具,他们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都在以感性的光辉展示着美。在艺术美的领域里,艺术家的各种创造都确定在一定物质材料的形式之中,如清明上河图, 红楼梦等,已经创造
22、就已经舞台化到画纸、铅字等材料上。一件事物的美,它的客观物质属性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离不开可观的物质性。(2)美的社会属性:主要之美的事物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它体现了美的事物与人们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美作为客观物质存在,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每一个客观的物质在没有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就不能表现出它的美,所以又是社会存在,因而必然具有社会属性。从原始歌舞到今天的芭蕾、交响乐,从原始先民的插挂鸟羽兽骨到今天的佩戴金银首饰,美的变化无不依赖于人类社会,它所经历的变化,都深深打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印记。词章华美, 、气度雍容、风格典雅的大赋在汉代曾盛极一时,但到南北朝却走向了
23、衰微,律诗绝句起源于当代,即被年内成为文学 载体的主宰,而到了宋代却又被称作“ 长短句”的词所替代,接替宋 词成为我国文学高峰的十元代的散曲和杂剧,但到了明清却有让位于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白话小说。自然的美也有社会属性。自然美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实践赋予的,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人在远古,自然美与它的直接功利性质连在一起,原始人只对狩猎的动物和采集的植物感兴趣,原始6艺术多以此为题材,山花野草尚不是欣 赏对象。后来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自然除了物质功利之外,还可以作为休息、娱乐、游戏的对象,这是怡情山水才成了时尚,山水诗、山水画才开始 兴盛。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美也得到了丰富和发
24、展。美是人自由的、能动的创造活动的结果。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和普遍的社会性。美是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客观的自然存在。2.具体形象性 美是能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事物,没有了感性的形象,也就没有了审美。形象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不仅有形式,而且有内容,内容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美的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自然领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都表现为一定的具体形象。离开了形象,美也就无所依傍了。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管受到的,如泰山的美在于它的高峻雄伟,熊猫的美在于它的憨
25、态可掬。但是,单纯的形式,并不能把握美的基本特征,如红色,孤立起来看,无所谓美与不美,但是赋予其内容之后,就有了美的含义。如红色的国旗,红色的玫瑰花。人们欣赏美,总是首先被对象的线条、色彩、节奏、韵律等实施因素所打动,并体验到其中的情感意蕴,激起种种审美感受。雷锋的美在于他的助人品格。形象性是构成美的前提,所以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 , “它只能在形象中显出” 。但有了形象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只有那些赏心悦目的、引人向上的具体形象才是美的。3.感染愉悦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的事物所具有的吸引人、激励人、愉悦人的特性,是指美的事物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感情波动获思绪变迁的特性。美的感染
26、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它不单纯表现在内容上,也不单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体现出来。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能激发人的感情,有一种能感染人、愉悦人、令人喜爱的特征。美既然是具体的形象的,它就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在情感上产生某种激动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作用于人的理智。美的感染性的基本表现为主体情感与美的事物的合二为一,具体表现形态有三种:移情: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受、情思、心虚、意志等融会到美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之中,是审美对象也仿佛染上了主观色彩。如杭州玉泉山鱼乐园的楹联:“鱼乐人亦乐,泉清人共清。 ”共鸣: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形成了协调关系,审美主体因为有和生活艺
27、术人物或作者类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在审美中情感体验达到高涨状态,达到了感情相通、心心相印的程度。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听到戏文里的杜丽娘抒发心声,由于同为封建闺阁之女,遭际类似、心境抑郁而不禁慨叹泪注。升华:是指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借助联想将自己对审美对象感知的表象进行扩充和增补,形成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从而使感官上的快感升华为精神上的愉悦。在抗日战争时,一首的岳飞的“满江红”感动了无数有良知的中国人,他们从词中铿锵的音韵、奔放有力的诗句中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召唤,为此,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慷慨赴死,为国捐躯。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移情、共鸣、升华三种方式并非截然分明,而是相辅相成。美的感染
28、性正是三种方式的结合中表现出来,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有各有侧重。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用爱情来比喻过美的感染性和美的愉悦性。他说:“美的事物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7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我们喜爱的人一样。由此可见,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 ”4.美的社会功利性 美的社会功利性是指美的事物具有某种对人类有益的实用价值的特征,是愚昧的社会内容相联系的内在属性,从表面上看,美是超功利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一个美的事物,往往不做自觉地功利考虑,蔡元培先生说:“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干所画之马,
29、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狮虎,人之所畏也,而卢沟桥之石狮、神虎桥之石虎,决无对之而生搏噬之恐者。 ”实际上,美的功利性是隐藏于美的形象之后,为审美者所难以直接察觉的。美的社会功利性包括:物质功利:即实用功利。美最初就产生于实用功利。如先民们磨制薄而光滑的石器就是因为锋利实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里的原始壁画,如受伤的野牛、奔驰的野猪,原始人认为画了以后,就是对动物施巫术,以后就能有相应的收获。精神功利: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美逐渐摆脱了实用观念的束缚,更多的是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如人们欣赏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并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也不是为了学当纤夫
30、;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更不是为了学骑马。著名美学史家普列汉诺夫说:“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但是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的眼中一旦获得了某种价值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去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这些东西的价值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 ”就如糖溶于水,虽看不见糖,但水之所以甜,正是由于里面融化了糖。墨西哥人有一种奇特的习俗,以骷髅为美,艺术作品和小孩玩具中有许多骷髅形象。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从骷髅中得到美的感受,事实上这种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墨西哥特定的社会历史。1521 年以来,当地人民深受殖民主义、封建军阀、教会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战乱频繁,苦难深重,人民对正义、公道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只有死神才能
31、公正地对待一切人,所以骷髅就负载着墨西哥人对光明公正的向往着一深刻的功利内容,而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三、美的基本形态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美具有千差万别的形态。从美的存在领域出发,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一)自然美1.定义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的美。或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如日月星辰、云雾雷电、山川田野、江河湖海、花鸟虫鱼等都构成了审美对象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的美不能脱离人、或人类社会、或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孤立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最初的人受自然的支配,仰仗自然的恩赐,到逐步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某些规律,自觉地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实
32、现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使自然人化、社会化。客观自然界变成了“为我”的对象,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自然物才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即审美对象,自然物才有了形象、色彩、声音的美。2.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是自然物所显示出来的美。在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中,美的事物层出不穷、千姿百态,构成了大自然特有的审美现象,它与美的其他形式相比,具有自身的独具的审美特征。8(1)自然美的自然性:自然物、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生发展变化的,它是不依赖任何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在之物。自然美直接依赖自然,自然物自身的特征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形状、线条、色彩、光泽、质料等,都是构成自然美的物质基础。因
33、而,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物的自然性,就没有自然美。大自然以其神奇的雕塑艺术,使自然物呈现出了独有的美。正是由于自然物各自的与众不同的自然特性,才组成了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并展示出各自的美。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等。(2)侧重于形式:人们在观赏自然景物时,往往专注于评价它的外在形式的美与不美,色彩、形态、声响、气味等形式因素,是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如:自然的色彩: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彩霞红日、紫岩白石;自然的形状:参天的大树、入云的山峰、蜿蜒的河流、飞挂的瀑布、荡漾的碧波、飞溅的浪花;自然的声响:泉水叮咚、小溪淙淙、山风飒
34、飒、鸟鸣啾啾;自然的气味:“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相对而言,较少涉及它的内容。如蝴蝶的幼虫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危害,但它那翩翩起舞的姿态、五彩斑斓的翅翼,却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并且还作为美的象征入诗入画,甚至成为浪漫爱情的化身。而蟾蜍虽然是益虫,却因相貌丑陋而让人生厌,被冠以“癞蛤蟆”之称,当作丑的典型,没有人欣赏它。(3)多样性:首先表现在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美也是多方面的。自然美的形态本身具有多样性,高山的险峻是美,平原的辽阔是美;挺拔是美,缠绕也是美。夏季的树木葱茏、草丛茂密是美,秋日的硕果累累、层林尽染
35、也是美。另外,同一事物,由于人们欣赏的角度不同、季节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如牡丹为花中君子,却有人说牡丹花虽美却不如香气四溢的桂花,对老虎或认为威猛、雄健,或认为凶猛、残暴;对山的欣赏,也有诗句表明其不同的美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是一轮太阳,或骄阳似火,或艳阳高照,或温暖如春。同是一轮明月,或寄予思乡的离愁,或寄予爱慕的深情。桃花既可以象征美丽的姑娘:“人面桃花相映红” ,也可以象征轻浮和无情:“东风吹树无休日,自是桃花太轻薄” 。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自身修养的不同,对自然美的欣赏角度和深度不同,使得自然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荷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被中华民族作为洁身自爱、品格高贵的象征予以赞美,而日本民族却以荷花为忌。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的传统与风格、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不同的知识层次、修养水平、道德标准都会对自然美的欣赏产生影响,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4)寓意和象征性: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联想到人(或预示人格)的事物。自然界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如梅、兰、竹、菊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誉为“四君子” ,是人们对高尚道德和出众才华的赞美。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37、,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兰花,在中华文化中,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词。唐宋以来,吟颂兰花的诗、词、赋、曲、书、画等各种作品,不可胜数,成了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诗:“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 。 ”北宋9文学家黄庭坚“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戎马一生的朱德委员长,南征北战之余,爱兰、养兰数十年似一日,他赞美兰花道:“幽兰叶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从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道出了一位革命先辈一生无私奉献的商尚情操。竹子是“未见破土先有节” ,称赞其高贵有气节, “升到凌云总虚心”称赞其坦直忠诚、虚怀若
38、谷。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 ,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菊花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以原上之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人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以象征端庄洁净、不入俗流、洁身自好的气节;梅花的迎风傲雪,海燕的搏击长空等等。这些自然的属性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人生的某种经历、情感的某些体验有相似之处,能够契合
39、人的某些心境,引起灵魂的共鸣,使人从中体验、感受、领悟到某些生活意味,直观到某种情感、品格、理想、愿望,从而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103.自然美的作用 大自然最为审美客体对人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人在自然当中所获得的感受、教益、精神的愉快和美的享受,是任何别的地方所不能赋予的。(1)自然美可以激发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自然界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是人的直接生活资料,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人在实践中建立起与自然界的关系,将自然界打上人的精神和物质印记,将起变为“人化自然” 。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的热爱情结。自然美在人类追求文明的过程中可起到激发、培养和丰富人的作用,可以说,热爱自然与热爱生活,热爱祖
40、国紧密相关的。(2)自然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自然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性格,引导人对美的追求。马克斯曾说:“人的五官感觉,包括能欣赏音乐的耳朵,能够感受美的眼睛,都是人类长期实践的产物,是美的环境熏陶的结果。 ”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赞美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人的精神。如看到大海,会想到人宽阔的胸怀;看到青松、腊梅,会想到人坚贞不屈的性格;在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中,陶冶性情,净化灵魂,美化人格。人置身于大自然中,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则会在田径、舒畅、自由、和谐的自然环境之消除疲劳,缓解身心压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自然的美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南柔北刚。(3)自然美可以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它如同知识的白裤,向人们展示着无穷的魅力,激发着人类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都是人类走向自然、探索奥秘的成果。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画也代代辈出,描写自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