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范文两篇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范文:我的“住房史”一道红闪,掀开一块黑云;一个响雷,带来瓢泼大雨。空中的水往下倒,房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箭头似的雨道,砸着院内的积水,涌出万千水泡。水一时泄不尽,土房在水中,大队书记冒雨来到我家。他绕我家三间土房察看,发现后房山有两个裂缝,立刻写一纸条,对我说:“快,拿这纸条,到窑场拉三千砖,在房后裂缝处垒上两个垛。垒上砖垛,你这房就安全了。 ”砖窑场的师傅运来砖,又冒雨帮我垒上两个垛,后房山靠在这两个砖垛上,我的心稍微放下,长出一口气,到屋里休息。走进屋才知:又漏水了。妻把盆碗全用来接水,如筛的漏水放孩子的干松地方都没有。雨还在下,
2、我只好把两个孩子背到我妈家。这是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亲身经历的事儿。汛期,沟满河平一片汪洋。我家在北京市东南郊的麦庄。地势低洼,上游的水流向我村,更易形成洪涝灾害。土墙土房哪经的起水泡?深夜,墙倒屋塌的声音听得真切:和衣而睡,提心吊胆,不知何时大难临头。房怎样才能不漏水呢?老农告诉我:用炕坯土抹房。我就照办:春季和泥脱坯。半干立坯,坯干搭炕。脱坯搭炕是又脏又累的活儿。拆下来的炕坯放院中,水把炕坯阴成土,烧坯土和花秸泥。这炕坯土和泥抹房不漏了吧?没想到又遇牛毛细雨。村民叫它:“刨房雨。”接连十天半月不晴天,细雨不停,刨房不止。这炕坯土怎能挡住刨房不止?街仿见面,互相询问:“你家房漏了吗?” “
3、漏了。 ”“我家也漏了。 ”就是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嘀嗒。改革开放以后,我把土坯房翻盖成砖瓦房。打坯盖房已成历史;脱坯搭炕渐渐远去。坯模子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家家户户红砖白瓦房。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汛期又到了。我稳稳当当坐在客厅,看着窗外的大雨。不禁随口吟诗:红墙白瓦玻璃窗,倾盆大雨休猖狂。安居乐业享太平,昔日汛期还没忘:降雨数日水似洋,沟满河平鱼进房。土房土框房屋漏,夜静惊听摊倒墙。为了新房干净卫生,在天井盖个煤炉房。煤炉烧水通过管道把煤气送进屋内。有这土暖气,烟尘不进屋。但冬天深夜,从暖被窝中爬出到寒冷的室外添煤是我无奈又不得不干的活儿。没想到,2011 年这活儿没了!2011 年,麦庄村
4、搬迁到次渠。我住上了楼房!我站在客厅,观望这 100 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舒适;楼房内有暖气,温暖;楼房大玻璃窗,明亮。我不禁诌道:两居足够百平米,宽敞明亮盈瑞气。摆设新,家具齐。晚年住楼心中喜。绿叶红花的盆栽给新家带来勃勃生机。台灯电话洗澡间,彩电空调厨厕全。最新奇的是电梯:我和老伴才说两句话,电梯就把我俩稳稳当当的送到家门口。消除了我的腿脚不好爬楼梯的后顾之忧。搬迁到次渠,我们由农户转成居民:农民也领到了退休金!有退休金做保障,我们老俩口就舒心的到楼外遛弯儿。看到高耸楼房;看到新嫩的花草;看到宽阔的马路;看到公供设施配套齐全,周边商务流通丰沛,未来的次渠将建成国家高端商务城。我从内心赞叹我的
5、居住环境。不禁想起幼时的歌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白米白面,煎炒烹炸。 ”那时认为是遥不可及的美好幻想,而改革开放,把幻想变成了现实。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住房史”: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砖瓦房到高楼房。从提心吊胆怕房倒,到安居乐业住高楼;从无奈深夜去添煤,到楼房舒适有暖气;从搭炕抹房黑又脏,到遛弯赏景喜洋洋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真是巨大!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范文:消失的炊烟我是在北方乡村长大的,北方乡村的炊烟,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炊烟是北方乡村生活的写照,也是文人墨客描写故乡与乡愁的关键词。小时候,每天天蒙蒙亮时,家家户户房顶上的烟筒就升起了炊烟。村中的老赵家,炊烟总是第一个升起来
6、,村里人都说,瞧瞧老赵家,最勤快了。老赵家的炊烟升起来没多久,老李家、老王家、老高家袅袅的炊烟相继升起来,小村的天空,被一片片烟雾笼罩着炊烟,一个时代苦辣酸甜的记忆。要烧柴火才能做饭的北方乡村,最苦的是厨房忙碌的家庭主妇。别的季节还好,北方漫长的冬季,天寒地冻的,茅草屋在生硬的北风中呜呜地响,做饭成了最艰苦的事情。风大担心失火,风小灶堂往外撩生烟,做一顿饭,就像经历了一场浩劫,家庭主妇也像在鬼门关走了一回。一夜间,厨房的锅碗瓢盆、水缸、菜刀、烧火棍能被冻住的,几乎都被冻住了;不能冻住的,也都冰凉。一通叮当山响,家庭主妇要经历一番敲打,才能把做饭的家把什儿收拾得能用。还没有生火,家庭主妇已被冻得
7、满脸通红、早已皲裂的双手又渗出了血丝,在破烂的围巾上“刺啦”撕下一块布条,缠上,继续在厨房里忙活大铁锅上冒出的热蒸汽,夹杂着灶口撩出来的青烟,一会儿就挤满了小小的厨房,又从厨房的门缝,挤进里屋,里屋赖在炕上睡懒觉的孩子,最先被烟雾呛醒,打了个喷嚏,就开始干咳起来听见孩子的咳嗽声,主妇赶紧打开外屋的房门,房门一打开,外面的冷空气吹进来,冷热空气对流,滴水成冰。厨房的烟雾被冷风吹干净了,家庭主妇也被冻得直流清鼻涕,赶忙关上房门,房门一关,蒸汽掺杂着青烟,不一会儿又挤满厨房。没办法,家庭主妇再次打开房门数不清房门反复开关多少次,才能把一顿饭做好。那时候的家庭主妇,大都有“风流眼”的眼疾,见风流泪,大
8、都是做饭被烟雾呛出的毛病。那时北方乡村主要粮食,就是大子。几乎每天三顿大 粥,吃的人一口的大黄牙。大 粥要用大锅煮,100 印、80 印的大锅煮上一锅,够全家吃上一天的。煮大 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费时间还费柴火。1984 年,老婆考上了民办教师,在村里教小学。我在家做饭煮大 粥。从柴禾垛上抱回两大捆玉米秸秆,然后淘米烧饭,没半个小时,是烧不开锅的。煮大 粥的锅好不容易烧开了,等一段时间还要烧二开,不烧二开是煮不烂(熟)的。有时灶膛里多填了几根柴火,“嘭”地一声,烟火会从灶堂内反喷出来(村里人管这种现象叫“打枪” ) ,躲闪不及,就会火燎眉毛,把脸弄成黑包公吃大 粥不禁饿。那年夏季的一个傍晚
9、,妻子在学校忙了一天下班后,一定是饿坏了,老远就看见屋顶上的烟筒还冒着浓烟,就知道家里还没煮好大 粥。还没走进院子,眼泪就落了下来。她走进屋子,我还以为她在外面受了欺负。就拉开架势,要找欺负她的人算账。她流着泪说,谁也没欺负我,我是想着这样烟熏火燎的生活啥时候能到头啊,顿顿大 粥,还要吃得这么辛苦,这日子真没意思啊我喜欢看书,为了不让做饭的蒸汽和烧柴火的烟尘熏染了书籍,我把装被褥的炕厨改造成了书橱,把书籍放在里面,可是几年后,那些书还是渐渐被熏染了,书页书脊发黄发黑,书籍固有的书香消失了,剩下的是一股浓烈的油烟味儿。其实,我又何尝不想结束这种“人间烟火”的日子啊。1990 年的初春,一天妻子下
10、班兴奋地对我说,边境城市黑河开放了!黑河和俄罗斯只隔着一条江,听说和俄罗斯人做生意就像捡钱一样容易。妻子说,你去黑河看看吧,万一能赚到钱,咱先买个电饭锅吧。我知道妻子一直对电饭锅耿耿于怀。去年,后院的娄大姑娘家买回一个电饭锅,妻子看见回来就说,咱啥时候也能买个电饭锅啊,电饭锅煮饭真省事,不用烧柴火,还不冒烟。买电饭锅也不能煮大 粥。我说。过年的时候用呗。妻子说。就为了过年那几斤大米?妻子不再说话。每年过年,我们都要买上 5 到 10 斤大米,初一捞上一顿大米干饭外,剩下的都煮稀粥。大米是那时的奢侈品啊。1992 年,我们去黑河做生意的第二年,我们买了电饭锅、还买了电炒勺。至今,我还记得电饭锅的
11、牌子,以及电饭锅上蓝色的君子兰图案。前几年我们再回乡村,乡村巨变,变得我们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走出去的小村。家家户户几乎都盖上了砖房,大片大片的田野被改造成了稻田烧柴火的土灶、火炕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改革开放后,北方乡村也脱胎换骨,煤气灶、电磁炉已经不算厨房的新鲜玩意儿。大 粥成了记忆里咀嚼的粮食,炊烟从乡村的风景中渐渐消失。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乡村明亮的天空,广袤的黑土地,碧波似的稻浪,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多年不写诗歌的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在手机的便笺上写下:没有炊烟的村庄/让我呼吸也轻 /寂静的小河里悠闲着朵朵白云/ 没有炊烟的乡村 /让灵魂经历了洗禮一尘不染/没有炊烟的村庄/ 我却闻到了飘散在小巷里的饭香/听见了远方牛羊诗意的合唱/ 闻到了母亲哺育婴儿时乳汁的芬芳。我家原来两间茅草房的位置上,矗立起了三间砖瓦房。妻子站在路边,长时间地凝望着,眼圈忽然泛红。我以为她想起了什么伤心往事。后来她悄悄地对我说,你知道吗?那些年,我一直感到生活在崩溃的边缘,没想到烟熏火燎的日子这么快就结束了我明白妻子内心的激动与波澜,回忆总想哭。如今一切都变了,变得我们不敢相信,没有炊烟的乡村还是不是乡村?但有一点我们坚信,没有炊烟的乡村,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