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规划(20132020 年)二一四年九月 2 目 录前 言 .5第一章 规划背景 .6一、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6二、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10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一、指导思想 .20二、基本原则 .20第三章 发展目标 .22一、发展思路及定位 .22二、总体目标 .22第四章 重点任务 .25一、培育产业领军企业 .25二、加快产业园区集聚 .26三、突出市场品牌引领 .27四、强化原料基地建设 .28五、提升食品安全保障 .30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31七、推动关联产业互动 .32第五章 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 .33
2、 3 一、茶产业 .33二、肉类产业 .37三、蔬菜产业 .41四、粮油产业 .44五、豆制品产业 .48六、竹食品产业 .50七、水果产业 .52八、物流交易产业 .54第六章 保障措施 .57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57二、搭建融资平台,保障产业投入 .58三、创新体制机制,注入发展动力 .59四、加强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60名词解释 .62附表 1 .652008-2012 年宜宾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食品原料产量 .65附表 2 .66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目标 .66附表 3 .67规划建议组建的机构、平台与出台的政策 .67附表 4 .68 4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
3、加工基地重点项目 .68附图 1.74附图 2.75 5 前 言食物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物质基础。绿色食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永恒的朝阳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等特征,在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区域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保障营养健康与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2020 年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宜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实现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2365 战略”
4、,充分依托我市在 农业资源和生态环 境上的优势,抓住和用好未来八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步伐,进一步突出绿色食品加工业在构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新宜宾的突出作用,特编制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规划(2013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以加强对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注:本规划标题中的绿色是指产业发展的方式,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绿色食品的概念。 6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一、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现状(一)主要成就。1原料保障能力稳中有升。2012 年我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 305.6 亿元,较上年增长 17.46%。粮食生
5、产连年丰收,绿色食品原料产量稳步增加。2012 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 232.89 万吨,较上年增长 1.04%;油料产量达到 9.11 万吨,较上年增长 11.10%;蔬菜产量达到 222.76 万吨,较上年增长 8.01%;茶叶产量达到 3.80 万吨,较上年增长13.78%;水果 产量达到 45.32 万吨,较上年增长 9.44%;肉类产量达到 60.58 万吨,较上年增长 2.42%;生猪出栏 597.78 万头,较上年增长 2.32%;家禽出栏 6399.95 万只,较上年增长 3.03%;牛、羊分别出栏 18.33 和 76.02 万头,基本与上年持平;兔出栏 1245.53 万只
6、,较上年增长 4.06%。2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我市注重提高绿色食品原料的质量安全水平。到 2012 年底,南溪县和兴文县获得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全市已有经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151 个,面积达 384 万亩(含复种面积);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 77 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 22 个,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 16 家,涉及到茶叶、果酒、水果、粮油、蔬菜等行业,连续几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在有机茶认证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叙府茶业、醒世茶业、林湖茶业、早白尖茶业等茶叶企业连续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全市已建立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 7 437.9 万亩,优质畜禽养殖基地 391 个。3
7、行业骨干企业迅速壮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到 2012 年底,全市已有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29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21 家、市级 106 家,年销售收入 10 亿以上的 2家,年销售收入 1 亿元以上的 47 家,年销售收入 1000 万元以上的 80 家。在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58 家(不含酒类制造),年总产值 136.90 亿元,利税总额 8.49 亿元。4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我市长期重视绿色食品工业品牌战略。到 2012 年底,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获得
8、中国驰名商标 2 件、国家证明商标 2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4 个、四川省著名商标 13 件、四川省名牌产品 10 个、宜宾市知名商标 39 件。宜宾芽菜、宜宾早茶、屏山炒青、竹海长裙竹荪、南溪豆腐干、兴文山地乌骨鸡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南溪区被授予中国豆腐干产业县称号。叙府茶业和庶人食品等龙头企业同时拥有国家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全市已通过 QS 认证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 498家。5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加强。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 等组织形式,有力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推进了产业延伸,促进了
9、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在繁荣地方经济、 8 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据统计,全市各级龙头企业解决就业 4.9 万人,其中吸纳农民工就业达 2.9 万人。全市各级重点龙头企业普遍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租赁、参股和自建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户 100 万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带动农户年均增加收入 900 元/户以上。(二)主要问题。1食品安全不容乐观,保障力较差。一是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设备陈旧,管理水平较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强。部分食品企业不能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不能严格实施生产
10、过程质量管理和成品出厂检验制度,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二是食品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弱。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仪器设备配置不足,部分检验设备严重老化,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检测能力亟需加强。三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自律意识不强,诚信缺失。四是食品原料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土壤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农资购销及使用监管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影响食品原料安全的主要因素。同时食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布局分散,发展不平衡,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2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集中度较低。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我市 2012 年规模以上绿
11、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总值(不含白酒)仅为 136.90 亿元,仅占同期四川省的(3431.87 亿元)4%。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到 2012 年底,全市共有 9 食品加工企业 498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58 家,只占约 12%,其余均为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中年产值超 10亿者仅 2 家。全市仅叙府茶业一家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产业分散,布局不集中。我市食品加工企业高度分散,没有形成特色加工园区,这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成本和重复建设。四是产业合力不足。诸如南溪豆腐干、长宁竹食品等子产业,已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影响力,但企业经营基本各自为政,同质化程度高,捆绑抱
12、团发展意识差。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较粗放。一是农产品加工比例低。2012 年,我市主要农产品加工比率为 62%(含白酒酿造用粮),精加工比例为 49%,相当数量以原料形式直接销售。二是农产品精加工产品少。我市大部分食品加工为初级加工,加工精深度不足,加工链条短,导致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我市作为养猪大市,除进行定点屠宰和分割肉生产之外,一直只作为鲜销或原料销售,熟肉制品或低温肉制品加工基本处于空白;全市大多数粮油加工企业产品依然以“米、面、油”为主。同样,我市作为农业部划定的水果生产优势区域,水果加工业基本处于空白。三是
13、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食品加工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弱。同时我市在食品加工科技创新硬件条件和人才条件上明显欠缺。四是名牌产品少。全市食品加工行业中国驰名商标、国家证明商标、原产地保护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只有 31 件(个),与省内同类地区有明显差距。五是资源利用率偏低。受技术和装备水 10 平的制约,我市食品加工业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4产业链条不够完善,辐射力较差。一是产业生产环节衔接不够。食品工业与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食品产业链内部有效衔接不足,原料保障、食品加工、产品营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绝大
14、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乏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原料生产与加工需求不适应,价格和质量不稳定。二是产业支撑链条建设不足。针对食品加工业的中介服务专业组织还很少,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息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支持乏力。三是产业外延关联性不够紧密。食品生产、仓储物流、营销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以冷链物流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化服务网络不完善,产业专业化交易信息共享平台仍未建立,市场预测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对市场发展预期存在盲目性。同时,对诸如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的关注度不够。四是产业纽带作用发挥不足。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是串联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纽带,具有很强的延伸与拉动效应。但我市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与反哺作用以及对服务行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三产联动的效益尚不明显。二、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环境分析(一)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趋势。1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标准化是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次,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