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 1 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包括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2 财政政策 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3 智能城市 是把基于 感应器的物联网 (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和 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 ,通过 快速计算 分析处理 ,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商业、安
2、全、医疗等 公共行业进行的实时管理和控制 的城市发展类型。 4 自由贸易区 ( Free Trade Zone) FGDG : 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 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内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 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出口加工区。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5 产业结构 是各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 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从 “质 ”的角度动态地揭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规
3、律以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 “量 ”的角度静态地分析与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以及联系方式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 6 人口老龄化 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7 分税制 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 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 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8 城市 : 城 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
4、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9 逆城市化 :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得郊区发展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持续“衰退。 ” 10 经济区 : 经济区是在劳动 地域分工 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 地域生产综合体 。 11 住宅市场 : 广义上说,“住宅市场”是指以住宅存量和住宅服务流量以及与住宅相关的生产要素为流通对象,在住宅需求 者与供给者之间提供沟通机会和便利条件,以促成住宅
5、商品完成交易的场所或机制。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住宅市场是指进行住宅买卖和租赁行为的经济组织。 12 城市基础设施 :是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提供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与基本条件 。 二简答题 1 城市与城市的特征 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 : 人的密集: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物质与资本的密集:基础设施、物质消耗、 GDP 文化的密集 :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 2.高效性 高效率:市政设施、通信手段、交通、服务、管理 高效益:人力、资金、技术 3.中 心性 吸引力:集聚效应 -使得城市周围一定半径内的人口和非农活动不断向其集中 辐射力:辐射效应 -城市将过度密集的人口、生产要素和经
6、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和外围地区疏解扩散,也把先进的技术、文化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输送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周围的乡镇。 4.多元性 多功能 多类型 5.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复合、宏观的大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建设 ; 城市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大系统:与周围的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物资、文化、人员、技术、资金、信息的交流 2 城镇化的驱动力 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三大力量的作用:农业的 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步伐。经济增长将带来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得到提高。
7、收入的增加将促使人们增强对工业产品(家用电器、时装、汽车等)和服务业产品(旅游、保健、美容等)的需求; 收入提升将推动需求结构、投入产出结构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化步伐加快; 城市化过程也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口、资本由分散无序状态变为高度集中的有序状态,使生产 要素得以合理组织、先进技术得以大规模采用、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由此创造和积累的财富远远超过农村。 经济类型 工业的轻、重比例与城市化。一般来说,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低;重工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如 :韩国轻工业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 经济的内、
8、外向度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 “进口替代 ”和 “出口导向 ”,其中“进口替代”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货,以此逐步实现城市化; “出口导向 ”是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将其产品投入国际 市场,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品的出口 ; 进口替代内向度高,城市的开放性小,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滞缓,城镇的动力机制弱,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低,因此,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比进口替代型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 城市化的实质,是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表现在生产方式上,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 产业结构的变动直
9、接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所占比重每上升 1%,城市化水 平将提高 1%。 科技进步 科技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增长,同时深刻改变产业结构、劳动组织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化进程; 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至今,人们在土地上获得的大部分回报,主要是技术革新创造,使劳动投入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便捷的运输技术推动了大城市、城市密集带和郊区化的发展。以家庭小汽车、高速公路网和大运量城市公共运输系统(地铁、轻轨)为代表的运输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概念和日常
10、生活,推动了城市郊区化和城市密集带的出现; 3 城镇化 问题 &对策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 : 伪城市化问题 问题二 : 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耕地资源大量流失等问题 问题三 : “城市病 ”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城镇化对策 1、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2、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 1) 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
11、方式,降低对投资、出口的过重依赖,拉动内需增长; ( 2)走民富路线,降低中小企业经营压力; ( 3)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3、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 2)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 市。 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
12、,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2013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发改委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下一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长江中游、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天山北坡等区域性城市群,在这 10 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 4、推动城 乡发展一体化 ( 3)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
13、均衡配置。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 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经济学家顾海波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5、建立适应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 4) 一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都应尽快在公共服务等领域明确建设标
14、准、降低准入门槛, 让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二是通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提高收租分红比例,把 收租分红收益投入社会公益领域 ,也可为人口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允许有还贷能力的 县发行城投债 ,也就是平台债,并考虑适时推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私募 债。 4 经济一体化的构成 基础设施一体化、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投资效率,有必要实行包括交通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一体化。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促进本地工业的集聚 。同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能会促使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促进地区间
15、劳动力流动、地区间贸易和工业集聚; 市场一体化 建立区域内一体化的 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及人才市场 ,以消除各种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非市场干预,为区域一体化营造合理的经济基础。通 过建立共同的 生产要素市场 ,消除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的过高差异,减少行政障碍, 使劳动力、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 产业结构一体化 以企业为主,追求经营规模化、竞争规范化的产业整合模式,可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可能会导致多种经济发展趋向,如“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 ”, “产业高集聚、地区高专业化 ” 等,应寻找最优的产业结构。有必要向欠发达地
16、区提供技术支持,通过 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实现产业结构一体化。通过促进地区分工,增强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壮大地方优 势产业 ; 政府职能一体化 通过地方权力一定程度的让渡,服从联合体的共同利益决策,实行统一规划,共同管理 ,确保成员之间有效协调的经济政策环境。基于地方政府在对抗竞争和合作竞争中的不同决策和不同收益, 探求地方政府的 “合作博弈 ”, 实现福利的不断改进。 投资、环保等方面一体化 5 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 ”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 “丝绸之路 ”的历史符号, 高举
17、和平发展的旗帜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 伴关系,形成的一个 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共同打造 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 合作内容 以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 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 本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
18、“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 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 ,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
19、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 ,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 丝路基金组建运营 。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 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 “一带一路 ”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 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
20、、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实现途径 高铁 1、高铁在成本、能耗、舒适性、安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很可能引发全球性交通运输体系革命;中国有通过高铁把亚欧大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远大志向。加快向西开放, 加快联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乃至欧洲的立体交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陆权战略与现有海 权战略互补的格局 ,助推未来中国实现由东部沿海开放单轮驱动向海陆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变,并推动亚欧大陆整合。 2、高铁丝绸之路共四条线路 : 第一条是泛亚铁路。由昆明南下,联系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第二条是中巴伊铁路,中国南部 -缅甸 -印度
21、 -巴基斯坦 -伊朗 -土耳其。第三条是中亚高铁,中国西北 -中亚 -伊朗 -土耳其 -德国。第四条是欧亚高铁,满洲里(内蒙古) -哈巴罗夫斯克 -哈萨克斯坦 -莫斯科 -基辅 -华沙 -柏林 -巴黎 -伦敦,纵观亚欧大陆 。 3、一旦中国在欧亚大陆高铁制式的创建中发挥作用,并通过上 合组织等协调机构,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标准和游戏规则,就将像英、美在海权时代建立的国际秩序一样,完成新一轮的全球经济重塑。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 ”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 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
22、放的一大创新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 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 “一带一路 ”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 ”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
23、推行 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 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 ,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 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 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 21 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 “一带一路 ”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
24、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 21 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比 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 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 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 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 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 ,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6.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1、 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严重制 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25、 “中国制造”处于价值链低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企业大多是加入购买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 如服装、鞋类、家具等行业; 二是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近年来,虽然中国对外贸易超高速增长,总体来说还是进口相对较高技术的产品,出口相对较低技术的产品;三是 出口产品的国内生产部分有低技术化倾向,自身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严重依靠国外的高技术投入,企业的命运由于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而被外资牢牢掌控,而企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上游技术研发和下游销售渠道。 2、 第二产业比 重过高,且过度依赖技术含量低的能源资源型重化工业; 中国工业结构呈现显著的重化工业化趋势 。但
26、 中国重化工业化的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造成重化工业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严重的负面影响被迅速放大。 高技术产业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一是由于产品内分工的不断深入 ,高技术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这些环节的技术含量往往并不高。二是就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的主体结构而言 ,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国有和民营的本土企业所占份额相对较少 ,大多数都是外资企业。 3、 产业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一是 外需行 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 。 二是 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 三是 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 。 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
27、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 。 新能源、新材料 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迹象,重复建设有所显露。 4、 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侧重于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发展 两头在外的制造业,这些 产业带动了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如设计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服务、品牌服务都是来自于国外,而国内主要是进行加工制造,这就导致我们的制造业乃至第二产业规模大大超前,与服务业发生脱节 。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口不能有效
28、进城集聚,导致人口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不能集聚,服务业需求总量就不足 。 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强化政府和社会体制改革,强化规划引导及信息的对称; 强化经济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富于民,强化内需对经济的拉动;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减税、信贷、其他政策等; 加大创新力度及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坚持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产业调整方向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的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 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
29、,提高附加值; 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 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国家直接投入。 7 自贸区改革 自贸区的四大背景: 1、全球贸易竞争。 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 PSA(诸(多)边服务业协议)形成 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 WTO。但是一直没有邀请中国加入,想通过国际规则把中国拒之门外,意在遏制中国
30、经济。对于新一轮的游戏规则,要 争夺国际金融服务、投资交易自由进行的高端贸易区主导权。 如果 整个国家要进去可能有困难,可以先让自贸区主动门户洞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自由投资和贸易,做一个对接的小窗口,并可以适当将其中的某些高商业标准映射到整个中国制造和服务业。一旦成功,就可以 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 。 2、中国自身的改革需求。 类似当年加入 WTO,也就是所谓的用 “开放促改革 ”。如果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改不动,那就不妨开放多些、大点。因此,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本届政府力图打造中国经济 “升级版 ”的重要举措。它并不仅仅是优惠政策的给予或者是有一些政策性的突破,而是 怎么更进一步地和
31、国际惯例接轨,谋求在更高 的层面上参与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通过开放倒逼改革 。 自贸区不是一个优惠政策集聚的特区,也不是一个税收洼地,主要是一种制度创新的试验。 3、人民币国际化。 从 2009 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貌似规模已经不小,香港现在官方口径 8000 亿,实际可能有 1 万亿,台湾也有 4000 亿,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中国确实是想这些人民币在海外多一点、飞久一点。但客观地说, 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的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货币的海外总量还是无法做大,而构建回流闭环就需要巨大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 市场(基础和衍生)来容纳和吞吐。 上海
32、最大的优势是有全国最全的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因此, 上海一定会成为人民币回流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地 。 4、 配合 “一带一路 ” 战略。 全球化 4.0 框架下中国将以人民币国际化替换一般贸易进出口 ,即 在巨额外汇储备的保驾护航下,向亚太和其他新兴市场地区输入工程、服务、商品、资本和货币,更有效地进行外汇投资和参与全球货币竞争 ,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即是在此背景下实施的战略。上海自贸区是对外开放的样板工程,新获批的三地自贸区 广东、天津和福建 是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 上海自贸 区的五大改革: 政府职能: 1、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加强对试验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全过程 的跟踪、管理和监督。 2、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 在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知识产权、工商、税务等管理领域,实现高效监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 投资领域: 1、六大领域服务业开放 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2、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