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087449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风景名胜区一、 “十一五”风景名胜区工作回顾 我省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至 2010 年底,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6 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35 处,总面积 2300 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1.9%,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泰宁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清源山、海坛、太姥山、冠豸山列入国家遗产名录。这些风景名胜区,集中了八闽山水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是福建的名片,海西的优势,旅游的重要载体。我省风景名胜区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立风景名胜区体系。根据风

2、景名胜区的地质地貌、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我省已建立了以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海 蚀 地貌 、岩 溶 地 貌 、火 山 熔 岩 地 貌 、海岛风光、湖光山色、峡谷瀑布、石臼景观、宗教民俗文化等为特征的十大类型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十一五” 期间 ,我省新增世界自然 遗产 1 处、新增国家遗产 4 处、新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处、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 3 处。2、重视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保护。随着风景名胜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认真贯彻“科学 规划、统一管理、严 格保护、永续利用” 的原则,切实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各风景名胜区努力开展景区内居民外迁

3、、开山采石整治、加强水体和文物古迹保护、查处违章建设和实施景区绿化等工作,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为 了 做 好 世 界 文 化 和 自 然 遗 产 的 保 护 ,武夷山先 后外 迁 景 区 内 的 旅 馆 、茶 厂 、商 店 等 单 位 以 及 核 心 景 区 内 的 居 民 ,外 迁人 口 5300 多 人 ,并 对 拆 迁 旧 址 实 施 全 面 绿 化 ,有 效 地 改 善 了 景 区 自- 2 -然 环 境 面 貌 。3、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加 快 风 景 名 胜 区 总 体 规 划 编 制 进 度 ,全 省 51 处 国 家 级 、省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4、中 有 40 处 编 制 了 总 体 规 划 ,其 中有 13 处 国 家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总 体 规 划 经 国 务 院 同 意 ,由 住 房 和 城 乡 建设 部 批 准 实 施 。在 实 施 规 划 过 程 中 ,各 景 区 严 格 遵 循 总 体 规 划 ,根 据风 景 名 胜 区 建 设 管 理 规 定 ,认 真 履 行 建 设 项 目 选 址 审 批 程 序 ,维 护 了规 划 的 严 肃 性 和 权 威 性 ,确 保 了 风 景 名 胜 区 内 建 设 项 目 按 规 划 实 施 ,有 效 地 遏 制 了 景 区 内 违 规 违 章 建 设 的 发 生 。为 挖 掘 、整

5、 合 和 提 升 风 景名 胜 资 源 ,指 导 全 省 风 景 名 胜 区 有 序 发 展 ,组 织 编 制 了 福 建 省 风 景名 胜 区 体 系 规 划 ,并 于 2007 年 批 准 实 施 。4、大力改善风景名胜区游览条件。各 地 政 府 多 渠 道 筹 集 建 设资 金 ,重 点 建 设 了 风 景 名 胜 区 资 源 保 护 设 施 和 旅 游 配 套 设 施 ,有 效 地改 善 了 风 景 名 胜 区 的 游 览 条 件 。全 省 有 13 处 国 家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建 立了 监 管 信 息 系 统 ,武 夷 山 、清 源 山 、鼓 浪 屿 、太 姥 山 、鸳 鸯

6、溪 等 建 成 游客 中 心 ,鼓浪屿-万石山等 46 处风景名 胜区完成标志标牌设置。武夷 山 实 施 畅 通 工 程 ,提 升 了 景 区 旅 游 品 质 ,实 现 了 从 景 点 游 到 景 区 游转 变 ,改 善 了 景 区 内 的 交 通 秩 序 和 生 态 环 境 ,启 动 了 数 字 化 景 区 建 设 ,并 通 过 全 国 首 批 数 字 化 景 区 试 点 评 审 验 收 。泰 宁 按 照 世 界 自 然 遗 产要 求 ,加 大 景 区 展 示 、监 测 、监 控 中 心 和 污 水 、垃 圾 处 理 设 施 建 设 ,有效 地 提 升 了 景 区 环 境 整 体 水 平 。

7、5、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立法,依法保护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 中国丹霞” 自然遗产 保护办法。各景区积极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武夷山、鼓浪屿被中央文明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 风景旅游区” 称号,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 称号,清源山、鼓浪 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被授予“ 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单位” 称号。二、存在的问题- 3 -1、发展不平衡。从地域分布上看,福州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 处,南平、三明、宁德有 3 处,厦门、泉州、龙岩各 1 处,漳州、莆田还是空白;从游览条件上看,武夷

8、山、鼓浪屿等风景名胜区开发时间早,旅游配套设施较完善,而大多数景区游览条件还有待改善;从旅游线路组织上看,除武夷山鼓浪屿等少数旅游热线外,其他景区间的旅游网络尚未形成,总体上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2、规划尚待加强。目前全省还有 11 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尚未编制。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在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着“城市化 ”、“公园化”的倾 向,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原生景观和自然生态。3、建设资金匮乏。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景区的资金不足,一些景区无力进行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至今仍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当前省级安排的风景名胜区资金极其有限,难以根据全省风景名胜区发

9、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也难以保障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4、特色不够鲜明。虽然我省风景名胜资源丰富,但高品质、有特色的大型综合性风景名胜区还不多,全省风景名胜区整体特色不够鲜明、群体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目前,仅有武夷山、鼓浪屿等少数风景名胜区在全国具备实质影响力,其余多数风景名胜区无论其开发成熟程度,还是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风景名胜区发展形势分析(一)优势1.区位优势我省地处我国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东南沿海,比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海陆兼备,是连接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及台湾地区的纽带。- 4 -2.资源优势我省有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宁自

10、然遗产、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等 3 处世界遗产,使我省成为全国仅两省具备三大遗产体系的省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6 处,省级 35 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居全国第三位;有清源山等 4 处国家遗产;在风景名胜区七大主导类型中,我省拥有山岳峡谷型、人文胜迹型、江河湖瀑泉型、滨海景观型、岩溶洞穴型等五大类型,风景名胜资源优质而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生态优势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为全国第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而且整体环境质量位于全国前列。福建省兼有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气候特点,为风景名胜区内各种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海洋性气候特点,使福建适合开展夏日海滨避暑度假,冬无严寒的气候

11、特点又使福建适宜开展冬季避寒旅游。4.交通优势近年来,我省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基本上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民航为快速通道的综合交通系统,不仅拥有了连接内地的高速通道,而且大大改善了各景区间的交通状况,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及横向协作,从而促进风景名胜区的共同、联动发展。5.台侨优势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80%的台胞、80 多万港澳同胞以及1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祖籍在福建,他们热爱家乡,热心公益,构成福建省风景名胜区主要且稳定的境外客源,也是福建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潜在投资来源。(二)发展机遇1、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战略定位中明确提出“充分 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12、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 5 -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马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2、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峡西岸城镇群被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2005-2020列为我国今后大力发展的八个城镇群之一。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围绕“海峡旅游” 品牌,整合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4、福建与台湾的“两 门” (金门厦

13、门)、 “两马”(马祖马尾)旅游线路全面开通, “两山 ”(武夷山阿里山)、 “两湖”(大金湖日月潭)等签署旅游对接协议,闽台风景旅游合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四、“十二五”指导思想及对策措施(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 规划、统 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的原则,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世界遗产、国家遗产、风景名胜资源优势,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资源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二)目标任务到 2015 年,世界遗产达 2 处以上、国家遗产达 4 处以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达 18 处以上、省级风景名胜区达 36 处以上,形成“两 带 、三圈、五区、五线、七心” 风景名

14、胜区空间格局,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三)对策措施1、严格资源保护风景名胜区集科研、美学、文化、生态、观赏等方面的价值,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必须加强风景名胜区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各风景名胜区的- 6 -深刻内涵和科学价值。要结合资源保护,有计划外迁核心景区内的有关单位和居民,逐步实现“山上游,山下住” ,“区内游,区外住”的目标。按照“科学规 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确保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和永续利用。2、整合提升品

15、牌要持续推进风景名胜区品牌整合提升,使其成为“海西旅游”品牌的支撑体系。要通过分析风景名胜资源的品质,综合考虑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及发展条件,统筹、挖掘和整合风景名胜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使之成为福建省品牌景区。要充分发挥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宁世界自然遗产的优势,带动周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要推进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海坛要突出海蚀地貌特色,着力加强品牌建设。佛子山等要积极申报国家遗产。灵通山、风动石塔屿、湄洲岛等风景名胜区要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加强规划监管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发展的蓝图,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乌君山

16、、三平、瑞云山、七仙洞陶金山和姬岩等省级风景名胜区要加快总体规划编制。要通过科学编制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合理调控风景名胜区内各类建设项目,规范各类建设项目有序地进行。对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的项目,要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建立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4、改善游览条件为了适应旅游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加快通往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公路和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连接线的建设和改造,以创造便捷通畅、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要加大风景名胜区主入口、游客- 7 -中心、供水排水、电力电讯、道路交通、停车场站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游人提供良好的游览环境和服务条件

17、。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要大力推行封闭式管理,并推广使用环保型车船,积极推进数字景区建设。要完善景区安全设施以及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保障游览活动安全有序。在符合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建设风景名胜区内交通、服务等经营性项目,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5、强化依法管理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 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福建省风景名胜区条例立法步伐,切实把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设立副处级以上管理机构,省级风景名胜区设立副科级以上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风景名胜区门票

18、应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体现的是国家对重要资源的管理,不得将门票收费权出让或转让给企业,也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个人行使。要积极开展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努力提高风景名胜区管理水平。- 8 -第二部分 城市园林绿化一、 “十一五”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回顾2006 年以来,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四绿 ”工程的决策部署,将城市 绿化工作任务纳入“城市建设战 役” ,以加 强城市生态环境建 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

19、展为中心,大力开展创建“园林城市” 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据统计, “十一五” 期间,全省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 13030 公顷、绿化覆盖面积 15024 公顷、公园绿地面积 4418 公顷,到 2010 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 35270 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 39310 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 10280 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 35.9 %,绿化覆盖率达 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0.8 平方米。与 2005 年相比,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 1.63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 3.89 个百分点,建成

20、区绿地率增长 2.82 个百分点;全省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 2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 8.72 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增长 8.59 个百分点(详见表 1,表 2)。全面完成“十一五”提出的建城区绿地率 35%、绿化覆盖率 40%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 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城市园林绿化建 设 总 投 资 达 76 亿 元 ,占 城 市 建 设 固 定 资产 总 投 资 5.5 ,是“ 十一五” 完成投资 的 4.3 倍。表 1 福建省 “十一五 ”期间城市园林绿化三大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m 2) 9.17

21、 9.45 8.64 10.42 10.51 10.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6.11 36.58 37.00 38.86 39.71 40建成区绿地率 (% ) 33.08 33.36 33.53 35.21 35.87 35.9表 2 福建省 “十一五 ”期间县城园林绿化三大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9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m 2) 6.29 6.87 8.04 8.12 8.26 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6.28 28.98 33.34 33.12 32.75 35建成区绿地率 (% ) 21.41 22.61

22、25.79 28.30 28.25 30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日臻完善。为了指导城市绿化发展,各地积极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全省有福州、厦门、漳州、三明等 26 个市、县完成了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并经同级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导下,建立并实行城市绿化“ 绿线” 管制制度。城市 绿地建 设注重系统性、实用性和观赏性,逐步向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方向发展。特别是城市绿地同城市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不同风貌和地域特色。同时,根据部里的统一部署,指导全省开展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其中福州、厦门

23、、宁德、武夷山等市已完成规划编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加快。一是大力推进大中型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福州市新建动物园、儿童公园、东部新城绿地,实施环西湖左海公园游步道景观工程等;厦门市新建园博苑、忠仑公园、五缘湾湿地公园等中心绿地;泉州市新建释雅山、观音山公园,并启动面积达 2100 多亩的植物园前期工作;漳州市建成江滨公园,改造九龙公园、中山公园等;龙岩市续建了莲花山公园,莆田市改建了玉湖公园和凤凰山沿渠景观带,南平市改建了玉屏山公园,三明市续建沙溪两岸绿地,宁德市新建了东湖公园等。福州市罗星塔公园,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园博苑、中山公园、白鹭洲公园,泉州市东湖公园被列入“ 国家重点公园” 名录。大

24、力提倡城市公园免 费开放,全省城市 359 座公园中,有 345 座向社会免费开放,约占公园总数的 96,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城市道路绿化美化水平提高。城市道路绿化从单一的“行道 树” 向 “乔、灌、花、草”相结- 10 -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形式发展,进一步美化了城市市容市貌。三是居住小区、单位庭院环境得到改善。各地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小区、园林单位活动,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命名了 108 个省级园林小区和 213 个省级园林单位。创建园林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城市” 活 动,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上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增泉州、漳州、永安、惠安、沙县等5个

25、“ 国家园林城市(县城)” ,新增南平等15个“省 级园林城市(县城) ”。至2010年底,全省有福州、厦门、泉州、三明、漳州、永安、惠安和沙县8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 ,有 龙 岩等18个 “省级园林城市(县 城)”。城市园林绿化科研取得新进展。我省积极开展园林绿化标准制定和课题研究,已完成古树名木评估鉴定标准、 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技术标准、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标准、 城市垂直绿化技术规范、 城市行道树栽植技术规范和轻型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等课题。 福州市棕榈科古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三明市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试验研究分别获福建建设科学技术奖(源昌杯)二等奖、

26、三等奖, 几种多肉植物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棕榈科植物引种筛选和区划推广以及芒果壮铗普瘿蚊生物学及防控技术研究课题分别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泉州市中心市区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与研究课题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奖。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各地注重发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因地制宜,适树适种,在城市绿化中能尽可能使用本地的乡土植物,多种乔灌木,少铺草坪,推广垂直绿化等。如厦门市对市区人行天桥以及市区的护坡、断面、挡土墙、围墙等进行垂直绿化,达到了全新的视觉效果,同时,积极推广节约型园林技术应用,率先在公园、步游道上使用太阳能路灯,推广中水浇灌城市绿地。福州市推进城市主干道垂直绿化和拆墙透绿,并积极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广宿根花卉和自播能力较强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