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国家计划生育下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分析及感悟.docx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95597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论文-国家计划生育下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分析及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学论文-国家计划生育下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分析及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学论文-国家计划生育下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分析及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学论文-国家计划生育下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分析及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学论文-国家计划生育下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分析及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计划生育下人们行为原因的心理分析及感悟摘要:计划生育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面推行,1982 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 年就成为国家的法律中华人名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要求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者只能生一胎。2016 年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许多人改变计划。本文根据国家政策的改变导致人们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心理分析。关键词: 计划生育政策 行为变化 分析一、 背景简介我国由于人口飞速膨胀,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者只能生一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发展迅速,由于计划生育一胎政策的实施,专家通过研究表示我国现行人口年龄及性别结构失衡

2、,劳动力人口在未来将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因此在 2016 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二、 人类行为分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物具有繁殖基因 ESR、LH、 LHR、 PRLR,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繁殖基因相较去其他动物的更多并且更复杂,我们大胆的猜测人类本身具有繁殖的基因,生物基因的本质就是想方设法复制自己。即繁衍后代。在自然界里,动物为了时自己的基因能够得到复制不惜与同类展开诸死搏斗。由此得出结论人类繁殖是一种生物性,是一种本能。图 1 不同物种基因的序列来源1(一)20 世纪 70 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一胎政策,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研究发现,人得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

3、,心理支配着行为,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政府出来计划生育政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违反,则将失去其工作,这一政策刺激到了人的心理,从而产生行动上的改变。并且,人的大脑中会进行椎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协同活动完成的大脑皮质的随意运动。人类大脑中的大脑额叶会使人们产生意志行动,并且大脑的网状结构在行为的意志调节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意志行动时大脑许多复杂的神经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从生理构造来看人会产生意志,并且意志通过对行动的激励和克制来实现其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实现了人类违背自己的生物性基因本能,不进行繁衍。这从生理结构方面解释了政策出台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二)2016 年开放

4、二胎政策,许多家庭开始着手准备孕育第二个孩子。原因分析如下。1.人类的生物性。由上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繁殖基因,在此不再复述。2.减轻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人类的交往动机与认知加工理论。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家长决定生第二胎的原因是说想给孩子作个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生来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份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和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这是一种交往需要的表现。与社交需要理论相比

5、,认知加工理论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3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自己身为独生子女,已经体会到了作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对于自己现状不满意,不希望未来自己的小孩也和自己一样。因此这种感受会加剧想孕育二胎的欲望。调查显示,大部分独生子女的伙伴关系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自述“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也达到了约 20%,其中,感到非常孤独的为 6%。Evangelia Galanaki 以二到四年级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学龄儿童尽管时常把孤单与

6、感到孤独相联,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觉知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将近一半的被试能觉知到把情愿孤单与非情愿孤单区分开来的动机因素。极少数的小学二年级儿童能认识到孤单的益处即独处,并且这种能力在青少年前期急剧增长。三分之二的被试体验过孤独,但是这种体验与他们对孤单的理解似乎不相关。Goossens 等人测量了五到六年级儿童对孤单的好恶态度和孤独感体验,结果表明,对待孤单的态度和孤独感体验负荷在两个不同的因素上4这都说明,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分出孤单和孤独,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并认识到独处对其成长带来的益处。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这对于儿童的心理及在未来为人处事人际交往中产生消

7、极的影响。无论是交往动机还是认知加工理论无一不证明独生子女在某一方面来说更加容易导致孤独感的产生,然而孤独感是忧郁的前提,这明显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后,会想孕育第二个孩子让其共同成长与进步。3.传统重男轻女及多子多福观念,社会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的方面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社会环境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包括时代背景、社会阶层、教育水平、社会规范等,都会在有形无形之中影响人们的心理。几千年来,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我国传统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家庭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逐渐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生育观,传统的家庭观

8、念崇尚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满足于“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巴金老家成都老宅就有“长宜子孙”的扁额,说的也是代代相传问题。在传统的大家庭里,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并维系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尊老敬老、 “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宗族观念。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是家族兴旺的象征。尤其在老一辈心中这种思想更加明显常见,新闻中也会看到特别多长辈旁敲侧击希望小辈们孕育第二胎。上述思想起源于古代,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达成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在社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下这种思想得到传承。在当今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重男轻女多子多福这种思想在经济发达的

9、大城市地区已经得到非常大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的思想产生了较大改变。这更加表明经济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4.看到大家都生,自己也生的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二胎政策一出来,引起大家广泛讨论。我们经常可以在妈妈们的圈子中听到类似这样的对话:“你打算生吗?” “还不知道呢”“我打算。 ”“我也是。 ”“你们都生啊,说的我也想生第二胎了。 ”类似这样的对话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三个同学商量着去哪吃饭,如果另外两个选择的是同一家,第三个人往往也会和她们一样选择那一家餐厅。那么,人为什么会从

10、众呢?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性社会影响做出的反应。人们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性社会影响做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人们越相信团体的信息,越重视团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团体保持一致,从众现象就越多。在这里,并不是对从众心理进行批判,现实是只有异常愚蠢的人才不去思考团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听从他人的劝告。我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从众行为,我们对社会影响的区分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从众是社会影响所致。这又一次的诠释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5.减轻子女将来的养老压力,为子女着想如果夫妻双

11、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他们年老时,这个孩子将面临照顾2 位低龄老人(第一代独生子女)及 4 位高龄老人(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根据自身的现状,充分了解到赡养压力,会将减轻日后子女负担作为孕育二胎的原因之一。父母无时无刻不为孩子着想,这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每个身心健康的人对情感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有着本能的需求。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需求的原始意志使人产生的对情感的主观需求欲望,成为人的情感欲望。因此我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不需要回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会产生一种亲

12、情,这种亲情会衍生出一种责任感使得这种亲情更加稳固。(三)开放二胎政策,并没有导致出生率的大幅度上涨东方早报报道,在近期的上海市政协委员现场咨询会上,上海市卫计委家庭发展处处长樊华说,在上海 2014 年初付诸实行的放宽的计划生育规定之下,该市 90%的育龄女性都符合生育二胎的条件;但截至目前,这些女性中仅 5%申请了生二胎的许可。据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升高。及时心理有此想法然而现实不允许。体现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但最近还有一个原因引发公众讨论。即第一个孩子对父母生二胎的抵触情绪。本报讯 44 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 13 岁的女儿

13、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 、 “离家出走” 、 “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 13 周零 5 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肖女士家住徐州新村,是一名家庭主妇。由于丈夫王先生开公司,家里经济情况较好,国家“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自己也是独生女的肖女士与丈夫备孕一年,终于成功怀孕。然而,面对家里将新增一个成员的事实,13 岁的女儿雯雯却非常生气。“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自从得知我怀孕,就常说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楼。 ”肖女士说, “一开始,我们以为她就说说而已,但是随着我怀孕时间越来越久,她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在家里乱扔东

14、西。 ”除了扔东西发泄不满,就读于武汉市某重点初中初三的雯雯还威胁父母,要逃学、要拒绝参加中考、要离家出走。最近一个月,雯雯常常吵着要自杀,经常折腾到半夜也不肯睡。1 周前,肖女士清理雯雯房间时发现刀片,她观察雯雯手臂,有几条清晰的刀痕。意识到情况严重后,夫妻俩与雯雯谈心,但女儿态度强硬,一直坚持,只要生二胎,她就自杀。经过反复考虑,3 天前,肖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市汉口医院妇产科做了终止妊娠的手术。上述案例虽属于极端案例,不是普遍,但第一个孩子对于父母想生二胎具有排他情绪的反应是常见并且也是正常现象。独生子女儿童一直享受着父母、长辈们唯一的爱,家庭溺爱教育形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

15、风格。父母有了二胎意味着他们要将已有的资源与另一个孩子分享,这样的落差自然导致了孩子的抵触情绪。此事件也引发公众对于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深思。维果茨基看来,儿童并不是单独活动,而是在由共同文化的人组成的社会中获取知识。儿童正是通过言语交流,才成长为一个思考着和学习者。2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他们的主要接触对象,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取决于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进行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培育孩子的责任心,让其参与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中来,这样的抵触情绪会更容易缓解。三、感悟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国家政策的出台后人的行为变化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原因,心理支配行为,

16、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同时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分析过程中也让我认识到心理学无处不在。参考文献:1 张宇、李祥龙、周荣燕、李兰会、王志刚.繁殖基因(ESR、LH、LHR、PRLR)编码区生物信息学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3(01)2 钟启泉.维果茨基学派儿童学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 2013(01)3 Beverley Terrell- Deutsch.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hildhood Loneliness. In Rotenberg K J, Hymel S (Eds.). Lonelin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1334 Goossens L, Beyers W. Comparing measures of childhood loneliness: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hild Study Journal, 2002, 31: 2522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