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 熟 理 工 学 院 学 士 学 位 授 权 单 位 评 审 材 料自 评 报 告2007 051目 录第一部分 学校办学与发展情况一、学校定位 1二、指导思想 3三、办学特色 5四、综合管理 7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一、专业建设规划 8二、措施与成效 10三、培养方案 11第三部分 师资队伍一、生师比 12二、整体结构 13三、岗位资格 14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成效 15第四部分 教学条件 一、生均四项经费 17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7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8四、生均图书资料 18五、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19六、校园网 建设 20第五部分 教学过程一、教学计划与执行 20二、教学改
2、革与建设(含课程建设) 21三、教材建设 23四、实践教学 24五、教学质量监控 26第六部分 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队伍 27二、教学管理制度 28三、教学管理研究 28第七部分 人才培养 一、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29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31三、综合素质 32四、教风 33五、学风 34常熟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自评报告1第 一 部 分 学 校 办 学 与 发 展 情 况常熟理工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 1958 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 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常熟职业大学合并组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1995 年起,学校挂靠苏州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招收本科学生。截至 2006 年,共
3、培养4235 名本科学生,历年学士学位平均授予率为 72%,平均就业率在 95%以上,社会评价良好。2003 年,教育部批准筹建常熟理工学院,我校开始自主招收本科学生,独立实施公共事业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 5 个专业的本科教育。2004 年,教育部批准建立常熟理工学院,学校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秉承 50 年严谨办学的传统,依据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 合学校实际,明确了学校定位。基于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制定了学校改革发展“ 十一五 ”规划以及相应的学科 专业建设规划等分规划,并有效组织实施,各 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一、学校定
4、位学校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把“四个符合”作为明确学校定位的基本原 则,即 办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发展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江苏省的大众化教育程度更高;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江苏省内高校众多,步人后尘显然不能凸现学校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我校属于后起的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同速度的常规发展将使我校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在 2003 年多次举行学校定位的专题研讨,提出初
5、步的思考。2003 年底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升本评估时,对学校的定位思考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005 年学校举办校庆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对我校的定位思考予以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广泛征集意见,学校把定位纳入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使之成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学校定位是: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专业,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构建以理工为主,理工、人文社科、经管、教育并存的学常熟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自评报告2科专业格局;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较高、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类型:教学型
6、、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区域: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办学层次:本科教育。学科专业格局:以理工为主,理工、人文社科、经管、教育并存。办学目标:特色鲜明、质量较高、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良性互动发展。基于定位,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制定了常熟理工学院改革发展“十一五” 规划,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具体筹划。提出了“ 十一五”期间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各系发展目标,形成了科学的规划体系。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念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二,学校借助各种会议和校内外新闻媒体宣传学校的定位,使全校师生了解其内容,充分认识其重要
7、性,强化定位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召开了学生工作、师资工作、科技工作、 实验教学工作等会议,研讨各条块工作,积极推动学校定位的贯彻与落实。第三,把定位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向器。几年来,学校坚持错位发展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发展应用技术类专业,形成自身的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走和谐发展之路、走互动发展之路、走人才强校之路、走质量立校之路。第四,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本着市场导向、 错位发展、讲究效益的原则,围绕“ 做精文科,做强理科,做大工科”的思路,按照由教师教育为主向应用技术教育为主转型的思路,积极调整现有专业,拓展新专业。二、指导思想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和定位,学
8、校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调整为主线,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基于以上办学指导思想,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学校每年都组织暑期常熟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自评报告3中层干部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研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观念;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干部学习高等教育理论,提升其理论素养,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多次举办沙龙,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以及如何实现转型等热点问题。全校教师、管理人员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
9、。如“办学以教 师为本,教学以学生 为本”、 “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等等。教育教学观 念的更新对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第二,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 党政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制度保证教学、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优化管理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所有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展开。学校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将教学工作列为重要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明确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完善领导干部听课、教学工作例会等制度,保证党政领导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分析研究反馈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
10、整改措施。学校开展为期三年的“ 教学质量年” 活动。2006、2007、2008 年的活 动主题分别为:教学基础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围绕每年的主题,学校、系(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学校在期中、期末组织检查,总结开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组建了校、系二级教学督导组, 对 全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第三,学校坚持“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 务 育人”的“三育人” 传统,管理、服务工作紧紧围绕教学展开。各部门制定了服务教学的具体措施,管理、服务人员深入教学一线,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11、,改进工作方法,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水平不断提高。三、办学特色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这些特色在升本以后得到了强化和提升,成为学校的个性标志。贴近地方、服务社会: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科技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与常熟经济开发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常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化学与材料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等系科参与省内外众多企业的科技创常熟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自评报告4新,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几年里,学校共承担横向课题 30 多项。其中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的技术研发项目被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采用,技术服务经费
12、 40多万元,累计实现产值 1.2 亿元;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完成的技术开发项目被常熟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采用,技术服务经费 50 多万元,实现产值 1.8 亿元;2006 年,省发改委批准我校与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随着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社会 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度也不断加大。学校把与地方的互动合作作为基本方针之一。学校在地方上建立各类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单位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建立起合作关系,其中既包括合作研讨实习基地建设、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培训等,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包括教育研究项目合作、师资 培训合作等
13、方面。今年,学校启 动 “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到企业”工程,构建了学校服务社会,社会支撑学校的又一个平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3 年,面对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新问题,学校开展命题研究,就我校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最终课题组提交了常熟理工学院应用技术本科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报告。2005 年,朱林生教授主持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课题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学校在 2006 年确定了 6 个专项课题。这 6 个课题更多地偏向于操作层面,在把握各应用技术专业特点
14、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上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近年来,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艺术设计系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合作实行“22” 培养模式,软件工程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印度 NIIT 公司合作实行“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试行“ 单招班” 培养模式。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深远意义。构建确保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学校设 置了由校长直接分管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对学校的教学及教学管理质量进
15、行全方位的监控,形成了以管理质量监控为着力点,质量管理办公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系(部)教学单位三个监控视角的教育常熟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自评报告5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在教学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目前已实行了教学工作两条线管理模式,即:以教务处为核心的教学运行一条线,以 质量管理办公室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改变了以前教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理模式。同时构建了校、系二级教学督导机制,使教学质量形成于整个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学校提出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的管理理念。质量监控的触角由教与学延伸到教学管理,实时评价管理本身的质量和水平。四、
16、综合管理学校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党 委 办 公 室 、院 长 办 公 室 合 署办 公 (外 事 办 公 室 挂 牌 ),发 展 处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所 挂 牌 )、教 务 处 、人 事 处 、科 技处 、学 生 处 (学 生 工 作 部 、招 生 办 公 室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中 心 挂 牌 )、财 务 处 (招 标 办 公 室 挂牌 )。根 据 学 校 发 展 的 需 要 ,2006 年 下 半 年 成 立 信 息 化 办 公 室 、教 学 质 量 管 理 办公 室 。学校党委、行政分 别发文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我校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升本以后,学校新一届领导
17、更是强调制度先行。根据本科高校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正确处理承前与启后的关系,推进新一轮的规章制度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修订和制订了教学、科技、人事等系列共 140 多个文件,健全了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为了保证管理文件的质量,所有文件的出台都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学校本着严格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理念,围绕着培养目标和教学中心,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在综合管理过程中,横向注重各方协调,纵向落实分级负责,时间上逐年推进。制定 学校党委、行政议事规则、 系党政工作规程,实行党委系统办公会议和行政系统办公会议以及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升本以后,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对
18、系(部)实行目标管理制,对部门实行岗位责任制,细化每个部 门、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杜绝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的现象。学校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师生满意的学校这一主线,确定了“坚定信念,怀宗旨之心;奉公立诚,修正人之德; 爱岗敬业,尽育才之责;求是尚真,行务实之风;追求卓越,创优异之绩” 的共 产党员先进性要求。要求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常熟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自评报告6水平,强化育人功能。广泛开展“三深入、三服 务”的主题实践活动。即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 师生,服 务教学、服务群众、服 务发展。重视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学校把“抓
19、突出问题” 具体化为解决全校上下的精力集中问题,即集中精力抓好事业发展,集中精力抓好教研工作,集中精力抓好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抓好专业学习,树立优良的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例如:为正确导向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学校在多次讨论修改学校津贴分配方案时,明确新方案中要确保教学业绩分配的比例为 70%,并保证了具体实施中教学业绩点分 值的稳中有升,较好地发挥了学校分配政策的导向作用;为抓好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组织机关干部集中抽查学生的宿舍和晚自习情况,抽查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书育人情况。第 二 部 分 专 业 建 设一、专业建设与规划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20、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升本后学校加速调整本科专业布局,每年新增 3 至 4 个专业。目前,本科专业 已达到 29 个。其中:理工类专业 13 个,占专业总数的 45%,在校生人数为 2833 名,占本科生总人数的 41%;文管类专业 3 个,占专业总数的 10%,在校生人数为 501 名,占本科生总 人数的 7%;教师教育类专业 13个,占专业总 数的 45%,在校生人数为 3643 名,占本科生总人数的 52%。在汉语言文学等 6 个教师教育类专业中设置非师范方向,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以理工为主,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并存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
21、,明确了“贴近地方经济、 调整学科布局、扶持重点学科、培育新兴学科、注重特色学科”的学科建 设原则,以学科建设成果支撑专业建设。学校先后培育了基础数学、理论物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植物学 4 个重点建设学科以及材料化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 子学、 应用数学、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语言文学 8 个重点扶持学科。这些学科都形成了较强的教学梯队和科研团队,在科研与教学两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近年新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均以上述相常熟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自评报告7关学科为支撑,具有良好的学
22、科基础。学校设置新专业,一是考虑了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设置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特别是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二是考虑了地方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设置 食品质量与安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特色培育,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烹饪工艺与营养、应用化工技术等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已经初显本地或本校特色。如“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突出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及应用性,形成“ 以机为 主、电为机用、机电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围绕培养目标构建由计算机技术应用模块、控制技术模块、机电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和企业管理
23、模块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并建立以面向工程应用、强化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烹 饪工艺与营养” 专业则依据现代餐饮市场的快速变化,由模仿型教学向设计型教学转变,着力培养既具有系统知识结构,又具备一专多能的餐饮人才。2006 年“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与“烹饪工艺与营养”2 个专科专业通过验收分别成为省品牌专业和省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汉语言文学”(本科)、 “应用化工技术”(专科)(本科)3 个专业被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思路:从教师教育为主向应用技术教育为主转型,加快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着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学校在升本前后,就
24、专业设置和布局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分析、咨 询和论证,制定了 “2003-2007”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规 划。按照 “十一五”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到 2008 年,我校专业设置基本到位,届时有 35 个左右的本科专业,形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和管理工程等学科专业群。二、措施与成效学校坚持“群落状建设、选择性做强、结构性提高、交叉点生长” 的专业建设原则,主 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明确专业定位,加强专业建设。学校各项建设都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展开,积极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以 “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指针,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四年来,学校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达 4138 万元,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 23.88。实验室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