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探析[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1298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探析[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探析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会计071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年1月19日一、前言部分(一)写作目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金融自由化的扩展、石油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爆发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急剧增加。为了规避、转移和分散风险,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它不断突破管理制度的禁锢,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能以较少的初始投资而获得高额的收益的特点被广大投资者所喜爱,又以多变的形式和灵活的投资组合迅速占领市场,发展至今。但高额的收益是在

2、担负极高风险的条件取得,所以衍生金融工具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渐与世界统一市场趋同并融入其中,开放程度加大,这就给我国金额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增长,但与实务的迅速发展相比,相关的会计制度的建立却相对滞后,而且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速发展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存在的确认和计量模式的漏洞愈发明显,已无法保证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能完整正确地反映真实的风险和金融机构真实的交易,对潜在的风险因素无法正确预期。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方式和投资组合更加多样,而市场上

3、缺乏统一、规范、科学、严谨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准则和法规,导致衍生金融市场发展逐渐脱轨,利用当前衍生金融工具准则漏洞的操作不断增加,同时也阻碍了金融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以,从国内外会计准则中存在的衍生金融工具理论缺陷出发,联系衍生金融工具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求不断补充完善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内容,规范金融市场中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行为,减少金融犯罪,较强我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二)有关概念1、相关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虚拟资本是指与现实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相区别的想象资本,其典型形态可定义为能为所有者带来收入的信用凭证,是“现实资本

4、的纸制复本”,它本身没有价值,当把它作为商品买卖时,可以按其价格得到资本的补偿。FBAS在第133号准则公告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确立了一下几个特征(1)衍生工具具有一项或多项标的价格或价值;一项或多项名义数额或支付条款,或者两者兼而有之。(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很少的初始净投资。(3)双方可以通过现金进行净额结算,或者通过交付易变现的资产或另一衍生工具进行结算。与FBAS的准则定义相比,IASB在IAS39号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

5、他变量(有时被称为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的初始净投资小于预计对市场因素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要求的初始净投资;(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INTERNATIONALSWAPSANDDERIVATIVESASSOCIATION,ISDA)将衍生金融工具描述为“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三)综述范围本文参考了2006年2010年间发表于财会通讯、财会研究、会计之友、现代商业、现代商贸工业、商业经济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部分硕士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献,对

6、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总体把握。(四)研究主题本课题通过对当前财务框架中存在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展开讨论。着重分析在当前的国内外会计准则中存在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定的缺陷和不足,并联系金融危机中衍生金融工具不当操作和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财务舞弊、造假等实际案例,研究问题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账务处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我国会计计量体系。二、主体部分(一)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1、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研究美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和创新处在世界前

7、列,同时美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和规范的制定和研究也同样走在世界前列。新兴的金融工具交易,外汇远期合同、商品期货最初出现在美国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为全美财务研究领域权威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迅速在1981年、1984年先后发布了外币折算(FAS52)、期货合约(FAS80)的会计处理规范,这两份规范从外币折算标准、外汇远期合约的处理及商品期货交易相关会计处理等方面来指导和规正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操作,成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基础。随着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交易程度的深入,交易手段的增加,证券市场的价格、利率波动逐渐活跃起来,导致隐藏在繁荣表象后的风险也逐渐呈现,为

8、了规避这种风险,各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被不断创造出来投入市场,而且由于其灵活性和高收益性也使交易量不断增加,至此,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也迫在眉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针对会计确认处理、计量属性和计量规则等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准则规范。1990年,FASB发布了具有表外风险和信用风险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其规定了金融工具的定义、风险类别、金融工具所包括的范围等,是对金融工具的初步规范。1993年,FASB特别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发布了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明确指出当贷款发生减值时,应按现值或者抵押物的公允价值来进行会计计量处理;同年还颁布了对债务证券和权益证券投资的

9、会计处理,首先规范了证券分类,对各种投资证券进行了更加明确和清晰地区分,而且还进步地提出按照不同的持有目的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很快在1991年,FASB又发布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规定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计量金融工具及公允价值界定的依据、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金融领域理论和实务研究成果的不断产生,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得金融工具准则也更加完备。在1998年明确规定以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并于资产负债表内进行列报的FAS133号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准则颁布。但金融业务的发展迅速,各种新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也迫使相应准则的修订工作量大增,

10、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出台了大量的准则、公告、解释等性质的文件,例如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颁布的对FAS133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和套期活动准则的修订、具有负债和权益双重性质的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从而在实务发展中逐步完善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而在美国金融工具准则制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准则制定愈发趋向精细化,针对性也越来越强,这是适应当前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舞弊手段而产生。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作出了三次修改一是2008年9月30日,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告,提出对于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二是2008

11、年12月30日,SEC根据金融救援法案的要求向国会提交了“钉住市场会计研究报告”,提出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八条建议,目的在于完善金融工具的计价模式;三是2009年1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准则体系更加真实完备科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文简称IASC,是在1973年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荷兰、英国等16个职业会计师团体在英国伦敦成立的国际组治。它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并列成为当今财务会计准则、规范领域的权威,对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具有重大影响,其颁布的各项准则对财务会计操作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国际会计准则

12、委员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准则研究晚于美国,其在1991年发布了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ED40),直到1994年才正式发布金融工具(ED48),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并要求会计主体根据持有目的来确定计量方法,该规范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以历史成本计量难以准确反映金融资产随市场价值波动的真正价值。在综合了来自各国职业会计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后,在1998年正式颁布了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该准则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并将其纳入表内核算,目的在于使金融工具价值能够真实反映在企业财务状况和成果中。该准则同1995年发布的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准则共同构成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13、对金融工具会计的规范基础。为了应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类型和新风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准则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修订,2000年有一次大修,2003年也进行了一次修订,准则完善程度不断提高。而当金融风暴呈现加剧之势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可以从2008年7月1日起追溯调整新会计准则。相比而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金融工具准则比较具体,它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一国的会计问题,实用性较强,IASC的规定相对系统,原则性比较强,具有指导意义。IASC吸收借鉴各国准则的研究战果,角度较高,重在协调,尽量使准则满足各国各种类型的经济体系的实务要求,众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借

14、鉴这两类准则的科学性并运用于本国准则的制定中。(二)国内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1、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发展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研究,在1993年3月1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金融工具会计制度,该规定只是就金融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财务报表的格式及编报说明进行了初步规定。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远远滞后于实际的业务发展,直到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对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作出了规定,但就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只在表外披露。几年后,财政部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金融工具确认

15、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在部分银行试行,但由于是试行,而且适用范围小,该规定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银行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也不能配合规范的实施,所以,总体而言该暂行规定的影响不大。直到2006年2月,财政部才正式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金融工具的减值处理及公允价值确认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问题给出了解答,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对套期保值定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套期会计的定义和具体地会计处理方法。最

16、后加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到此,我国的金融工具的准则才相对完整。2、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问题及成果李秀真(2010)在会计之友上发表的文章新准则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探讨中指出当前准则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的规定所存在的问题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不满足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不符合传统会计损益确认原则。张明霞和陈金昌(2010)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现行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存在的问题衍生金融工具与原生金融工具性质不同但却使用相同会计确认;两者的收益和成本的配比

17、时间不同;两者的确认时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用于套期保值确认存在一定不准确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的会计科目过于笼统。高海燕(2009)在会计之友中发表的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一文分析目前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确认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套期处理相关问题。提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仅以净交易额或公允价值进行列报即可,在终止确认时应以控制权法为标准,对套期保值进行处理时应采用现金流量套期法。封尊伟(2006)在其论文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模式研究中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在其初始计量时,不论是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都是可取的,而在衍生

18、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上,应采用分类基础上以公允价值为主体辅以历史成本的混合计量模式,在报告日,部分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列报,并加附注披露,其余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列报,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李长艳(2009)在会计之友上的文章浅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中作者认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时,分类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和衍生金融工具在计量上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付强(2009)在市场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共同基金如何使用衍生品中针对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和监管过程中投资风险和管理问题作出分析,作者认为存在以下风险投资者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为取得风险敞口的多头或空头头寸,但不

19、需要金额缴付所创建头寸相等的金额,形成杠杆风险;OTC衍生品投资组合中,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衍生工具交易的特点又会导致交易对手风险的产生。储俊(2010)在浙江金融中发表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及其管理探析一文中之处金融衍生工具运用中存在的五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各风险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会计信息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确保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需构建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准则体系。孙红梅和薛菲在现代商业中的文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初探中指出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20、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但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对其可靠性的评估是当前难题。李娟(2010)在现代商贸工业上发表的文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对损益确认所带来的影响使用公允价值将会引起更多的利得和损失确认问题;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报表结果的波动性增大。顾久炜(2006)在会计之友上发表的文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与完善的战略研究一文中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现行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有五个方面对会计要素定义产生质疑;对确认标准产生冲击;使计量模式复杂化;增加损益再确认的难度;导致会计对象分类上的不确定性。3、完

21、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建议邱静(2009)在其发表的当代虚拟资本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中针对金融创新问题提出,通过丰富和拓展虚拟资本内涵和外延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来实现金融创新,同时,我国还应遵循高效与适度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积极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完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规范,引导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壮大。张巍(2006)在其文章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中认为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创新的手段,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也是市场主体适应现代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方式变革的结果。作者通过对全球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现状分析发现利率

22、金融衍生工具占绝对优势,趋势良好。陈代明(2010)在经济研究导刊中的文章金融危机对中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启示中提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建议;结合中国的经济、市场状况谨慎地推出公允价值准则使用范围;针对不同市场状况,适当引入公允价值;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透明度。夏晓东(2009)在商业经济上的文章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计量属性中提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其价值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代替历史成本是顺应现实经济发展趋势要求的。刘北华2010在财会通讯上发表的衍生金融工

23、具公允价值套期财务处理一文中认为在处理公允价值套期业务时应设置“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和“被套期损益”等科目,并建议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改为“待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性质由损益类改为所有者权益类,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单独反映。孙白原、李倩和王先鹿(2009)在财会通讯上联合发表的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关系一文中认为由于当代的经济环境是金融市场证券化、证券投资法人化、证券交易多样化以及资本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而会计要全面适应这种经济环境,必需加强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自身会计理论创新,加速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白晓洁(2010)在经济观察上的

24、文章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业务建议中提出相关建议制定统一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会计核算科目;明确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税务政策;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加强财政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孙振富和张林(2010)在商业经济上的文章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建议中提出制定统一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科目及核算办法;提高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动态准备金;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方式进行改进;规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表外披露。马广奇和钟有儿(2010)在合作经济与科技上发表的金融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思考一文中对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提出改进建议对衍生金融工具按其活跃

25、程度分别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分别统计,明确标明;适量增加衍生金融工具的明细表核算;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和市场监管制度。王京(2010)在北方经贸上发表的文章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浅析中认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无法一步到位,应在伴随着对其进行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的同时进行出事计量和后续计量,而且其初始和后续计量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三文献评价综合我国目前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准则和学术界的相关理论,可以概括发现现阶段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而且它也不符合传统意义上资产或负债的确认条件,因此该种金融工具产生的损益确认

26、也没有可靠的标准,增加了会计处理的难度。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主要集中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者之间,由于公允价值的估值比较困难,能够满足相关性要求,但无法满足可靠性要求;历史成本则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而无法实现资产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反映,能否将两者结合运用,提出合理的计量模式是当前争论的重点。三、总结部分综上所述,通过IAS第39号准则、FAS133、137、138等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国外准则研究成果与我国现行准则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相关规定的比较发现,国外的准则内容更加全面、完备和严谨,并且其准则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市场主体的需

27、要作出适时地修改,能够将会计理论的研究创新成果迅速地在准则修改公告中得以反映,理论滞后性问题得以缓解。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虽然当前的会计准则已经形成体系,基本上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现状,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问题,在细节方面的规定过于模糊或者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这些潜伏的体系漏洞增加了经济犯罪和企业投资风险,我国的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通过阅读、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发现当前我国会计界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难题主要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不符合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在衍生金融工具后续处理中所有权转移确认的不确定性;衍生金融工具

28、计量属性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缺陷等。上诉问题是我国金融工具准则建设中的重大障碍,必需努力解决。鉴于我国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对传统会计要素定义进行拓宽,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在确认时有明确清晰的参考标准,会计人员能够依据基本标准对不断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正确处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模式的创新,提高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使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市场动向;针对市场主体对相关准则的执行情况,我国政府可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等,及早建立富有中国金融市场特色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29、准则,以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秩序,将衍生金融工具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当前会计理论界首要任务。四、主要参考文献1李秀真新准则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探析J会计之友,2010(03)58592张明霞,陈金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11043高海燕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01)991004封尊伟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商学院,200612135李长艳浅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J会计之友,2009,(03)64666付强共同基金如何使用衍生品J资本市场,2010

30、,(04)66717储俊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及其管理探析J浙江金融,2010,(02)56578薛菲,孙红梅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初探J现代商业,2010,(06)2349李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21721810顾久炜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与完善的战略研究J会计之友,2006,(10)232411邱静当代虚拟资本与金融创新的发展J西南金融,2010,(03)171912张巍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2006,(08)323413陈代明金融危机对中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394114夏晓东公允价值衍生金融

31、工具唯一的计量属性J商业经济,2009,(07)646515刘北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套期的账务处理J财会通讯,2010,(02)707116王京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浅析J北方经贸,2010,(02)767717孙白原,李倩,王先鹿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关系J财会通讯,2009,(07)384018白晓洁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业务建议J经济观察,2010,(03)5719孙振富,张林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建议J商业经济,2010,(06)555620马广奇,钟有儿金融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2)90922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

32、00622NICCOLOCALDARAROPRIMITIVEANDMODERNECONOMICSDERIVATIVES,LIQUIDITY,VALUE,PANICANDCRISES,AUNIFORMITARIANVIEWJ,38,NO,1(2009)315123DIDIERSORNETTEANDRYANWOODARDFINANCIALBUBBLES,REALESTATEBUBBLES,DERIVATIVEBUBBLES,ANDTHEFINANCIALANDECONOMICCRISISJ201024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BROAD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39FINANCIALINSTRUMENTS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SHTTP/WWWDOCINCOM/P41566821HTML20100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