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学会比较,善于梳理 -为中考语文现代文 阅读 复习支招 九峰实验学校 计英 人们常说 “厚积而薄发” ,才能学好 语文 。距离 中考仅剩的四个多月 , 不少考生会对语文的复习一筹莫展。 如果仅靠题海战术代替复习,效果未必如愿。 如何提高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的效率,是 广大 考生 非常关注的话题。在临近中考之际,建议 考生能为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 梳梳辫子, 这样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 一、 梳理知识点 。 在 语文学科 教学 基本要求 与训练 中 ,编者已根据初中语文学科学习要点, 对知识点 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不少 考生在 复习时,会忽略基本要求 中的相关知识点,甚至还会觉得这些知识点
2、 对 现代文阅读 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 今年来的中考 ,尽管淡化 了 概念的考查 , 但是 与之相联的题目却屡见不鲜。 06 年 上海 中考 卷 第 13 题 是“第 段画线句水就像人的血液 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 考的 就 是 基本要求中 比喻的修辞及其作用。 07年上海中考卷第 17 题是“品读第段 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 ,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 而 解答这一题,关键要明确运用标点符号的不同效果,这 也 是 基本要求中涉及的知识点。只有以此为基础 , 再 结 合具体语境 ,才 可 将答案表述完整。 在复习 冲 刺阶段,考生应该 将基本要求中的知
3、识点和课内外的练习 一一对应起来,从中寻找解题的规律。 比如复习表达方式, 可列举课文 挥手之间中叙述、 描写、 抒情和议论 , 还可与 课文 蓬莱抒怀中的叙述、 描写、 抒情和议论相比较,寻找异同点。 当然,在梳理知识点的时候, 对自己 在理解上较为欠缺的部分 , 应 作重点梳理 。 二、梳理文章。 复习阶段,考生阅读的文章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文章 考生会走2 马观花,浅层阅读,相隔一段时日,考生再去做相同的题目,也未必全对。 所以,考生必须静下心来,对阅读过的文章,进 行反刍。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文章: 1、主旨相似 ,材料不同的文章 在复习阶段,如果考生是个有心人的话,就会发现, 在
4、考卷中 抒写亲情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比例, 而这类文章,几乎都表达了 一个 主题:人与人之间浓浓的关爱,有手足 情,有祖孙情,更多的则是父母 和孩子间血浓于水的感情。比如 07 中考 上海卷的老海棠树和 07 江苏常州卷的风吹一生,都 抒写了孙辈 和祖辈间 深厚的感情 主题相似,文章归在一起,在理解文章的时候,遇到类似 的文章能直奔主题,对文章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解题时,可以做到心中有底 。 2、 结构相似,内容不 同的文章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结构层次比较清晰,如果将几篇结构相似的议论文或说明文,归在一起, 进行比较,可以化繁就简。 作者 07 年 山西临汾的成功就是称为最好的你自己和 07 年
5、浙江衢州的谈天才,两篇文章的内容不同,在结构思路几乎完全相同, 都是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怎么样” 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作者行文的思维过程,对把握文意有 关键 作用 , 如果在 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梳理,就能大致掌握写作者 行文的基本规律,有利于 文章 的 整体把握 。 3、表现手法相同,内容主旨大相径庭 的文章 文章的表现手法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所在, 通过分析表现手法,有助于找到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明确文章 的内在结构。 如 03 年上海中考卷成全一棵树和 02 年 北京海淀区中考卷跟陌生人说话 , 两篇文章 都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 。3 前者 通过 “ 孩子成
6、全一棵树 ” 这条 明 线和 “ 母亲成全孩子 ” 这条 暗 线的交叉结合,更好地突出一位母亲在培养孩子时的良苦用心; 而后者则 通过“母亲和陌生人说话”明线和“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从不理解到理解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进一步赞美了母亲 热情 善良 真诚而率直 。解题时,如能掌 握 这两篇 文章 的 表现手法 以明暗两 条线索呈现 ,不仅能清晰的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而且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会更到位 “授己与鱼,不如授己 与渔”,在阅读文章时,掌握一点表现手法, 其实就是在掌握行 文的内在 规律,以助阅读时,有的放矢。 除了以上列举的三条,考生还可根据在复习中遇到类似情况进行梳理,以此帮助自己提高阅
7、 读效率。 三、梳理 考题 不少考生 沉浸题海, 但常常莫衷一是;要想在答题时,做到胸有成竹, 必须研究考题,而研究考题,可从梳理考题做起。 梳理 考 题 ,可以摸索到大致的命题意图,并从中探寻命题 规则, 是提高解题技巧的重要环节之一。 比如在中考考题中经常会出 现考查 文章题目,例如:02 年上海中考卷第 21 题“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 07 年上海中考卷第 18 题“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 ”; 07 年南京中考卷 第 16 题 “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为什么?” 。尽管题意的表达不尽相同,但考查 的点,却是一致的,都是 针 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和思考, 如果考生能明确 作者给文章取题 的一些基本要求,解答上述问题并不棘手。 上 述第一题从题目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入手即可,第二题既然是讲好处,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眼分析 , 第三题 需通过比较,结合文意,表述 不可更换的理由。 梳理考题,可将考查 点一致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 也可梳理自己认为把握不大的题目;还可将主题相似或材料相似的文章中的考题4 放在一起比较。 在梳理考题的同时 , 实际上还 兼有知识点和文章的 梳理 ,真正落到实处,便能 真正地 温故而知新了。 (发表于 2008 年 5 月 13 日的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