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古文必备的语法基本常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同样一种语言的两个发展阶段,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诚然,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也是同一种语法的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古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基础,现代汉语语法是古代汉语语法发展的结果。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法,不能割裂现代汉语语法与它的传承性,而应在了解古今汉语语法共同性的基础上,去研究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法特殊的地方。所谓特殊,就是古代汉语的词和句在选用规则上与今相差异的方面。限于篇幅,现仅介绍一些在一般古文阅读中常见的语法基本常识,并以词法到句法作为叙述顺序,以期兼顾这方面知识的系统性。词法词的分类,古今基本相同,
2、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古汉语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其次包括数词、量词;古汉语虚词也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第一章 名词名词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类,一般都能作主语、宾语,可以受数量词、形容词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名词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古汉语名词具有活用这一特殊用法。所谓“活用” ,是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不能按它们本来的词性和意义去理解,也不能按它们常用的一般的意义去理解。下面介绍名词活用的两种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先举几个例子:(1)沛公军霸上。名词“军”当动词“驻扎”讲。(2)范增数日项王。名词目”当动词“看”讲。(3)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王” ,当动词“称王”讲
3、。(4)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刃”做动词“杀”讲。(5)粪土当年万户候。名词”粪土”可看成是动词“鄙视”的意思。(6)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水”当动词“游泳”讲。上述各例中的名词都活用为动词。那么,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什么条件呢?第一,名词后面是名词或者是代词而组成动宾关系,这前一个名词用为动词。例如:(1)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2)天下乘戾,无君君之心。这两例中的“帝”与“秦” 、 “君”与“君”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据上下文意看,只能是动宾关系。例(1)的“帝”用为动词,当“称为帝”讲, “帝秦”就是“称秦为帝”的意思,例(2)中的“君君”是动宾关系,前一个“君”用
4、如动词,是“尊敬”的意思。又例如:(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例(3)中的名词“腊”用在代词“之”前,用如动词,是“成为干肉”的意思。代词一般是不被修饰的(特殊指示代词 “者”除外) ,它的前面不可能有定语,所以代词前面的名词只能是用如动词,代词只做它的宾语或宾语的定语。第二,两个名词连用组成主谓关系时,后一个名词用为动词。例如:(1)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例(1)中的“洞庭”和“波”构成主谓关系, “波”用如动词, “洞庭波”就是“洞庭湖面上泛起波澜”的意思。例(2)中的“王”也用如动词, “陈胜王”即是“陈胜称王”的意思。第三,如果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
5、词) 或状语,这个名词用如动词。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 。 全句译成:秦王的侍臣们要想杀蔺相如,名词“刃”作动词“杀”讲,前边有能愿动词“欲” ,后边有宾语“相如” 。(2)范增数目项王。 全句译成“范增数次看项羽” 。名词“目”做动词“看”讲,前边有副词“数”作状语修饰,后面有宾语“项王” 。第四,名词前面无动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用如动词。例如:秦伐韩,军于阏与。 全句译为:“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名词“军” ,后面紧接介词结构“于阏与” ,用如动词,是“驻扎”的意思。2、名词活用为副词。 现代汉语里,名词一般不作动词的状语,古汉语中的名词却常用如副词,直接作动词
6、的状语,能表现出特殊的修饰色彩,其作用有如下几种:第一,表示比喻, 可译成“象样”或“象似的” 。例如: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全句译成:“项伯也拔剑同舞,常常以他的身体象翅膀一样遮蔽着沛公。名词“翼”用为副词,作动词“蔽”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第二,表示对人或对事物的态度,可译成“象对待那样”或“当作那样” 。例如: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可以译成;“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象对待兄长那样招待他” 。名词“兄”用如副词,作动词“事”的状语。第三,表示处所工具或方式,可译成“在” , “用” , “从” 。例如:(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叱之。可译为:“凭秦王那样的威势,而我蔺相如却
7、在秦庭上当众呵斥他” 。 “庭”修饰“叱” ,表示“叱”的处所。(2)畚箕运于渤海之尾。可译成:“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 “畚箕”表示“运”的工具。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可译成:“刘备和周瑜率领大军从水上陆地上并列前进” 。 “水陆”表示“并进”的方式。第二章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类,一般都能作谓语,能受程度副词之外的其他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动词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动词的活用在古汉语动词中显得比较突出。1、动词用如名词。动词用如名词,一般说来,是当动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或做定语的中心词的情况下才有的用法。它活用为名词时,可结合上下文意把它当作表示事物的词去理解。
8、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译为:“先于天下人之前的担忧而去担忧,后于天下人之后的快乐而快乐。 ”前一个“忧”和“乐”本是动词,处在主语的位置,且有定语,因而用如名词。(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全句可译成:“大国是难以猜测的,恐惧他们有埋伏” 。动词“伏”处在宾语的位置上,用如名词。(3)牖其广之出,竭其庐之入。可译成:拿尽他们土地上生产的全部东西,拿尽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动词“出” 、“入”处在定语中心词的位置上,用如名词。2、动词用如副词。第一种情况,单独作状语,这种情况不常见,且只限于自动词。例如: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全句意思是:曹军的将领和士兵,都走出
9、营来站着看,指着说黄盖来投降了。 “立”、 “指”分别作状语修饰“观” 、 “言” 。第二种情况,动词用如副词作状语时,用“而”或“以”和谓语相连。例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译成“樊哙拜谢后,站了起来,立着喝干了酒” , “立”与“饮”之间用“而”连接。应该注意,这种情况不同于连动式:连动式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动词用如副词作状语与动词之间是偏正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3、动词用如形容词。动词用如形容词,作名词的定语,但仍保留动词的性质。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去死肌,杀三虫。“去死肌”即是“去掉腐烂的肌肉” 。第三章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形状和模拟自然声音的词类,一般
10、都能作谓语和定语,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形容词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古汉语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比较多。1、形容词用如名词。现代汉语中也有形容词名物化的现象,但远不及古汉语形容词用如名词普遍。形容词用如名词,具有名词的语法位置。例如:(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为:谁知道搜刮钱粮的毒害还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毒”做定语中心词,用如名词。(2)瑜等率轻锐断其后。译为:“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紧跟在他们的后面” 。形容词“轻锐”作动词“率”的宾语,作名词用。(3)众妙毕备 。译为:“许多种绝妙的声音完全具备了” 。形容词“妙”用如名词,作主语。2、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带宾语,这个
11、形容词用如动词。例如:(1)素善留候张良。译为“平时与留候张良相友善”或“平时友善留候张良” 。形容词“善”后带宾语“张良” , “善”用如动词。(2)亲贤臣远小人。译为:“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卑鄙的小人” 。形容词“亲” 、 “远”分别带宾语“贤臣”与“小人” ,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一般来讲,如果形容词后面紧跟名词或代词,而不是修饰名词或代词(当然代词前面不能有修饰语),那么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修饰关系,就是动宾关系。3、形容词用如副词。形容词用如副词,一般作状语。例如:(1)虎大骇,远遁。译为:“虎大惊,远远地跑开” 。形容词“大” 、 “远”用如副词作状语,修饰动
12、词“骇”与“遁” ,表示“骇”与“遁”的程度与状态。(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为:“权贵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远谋划” 。形容词“远”用如副词作动词“谋”的状语。第四章 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使宾语发出动作,可译成“使怎么样” 。例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译为“项伯因杀人犯了罪,我曾经使他免除了死罪” 。 “臣活之”即是“臣使之(项伯)活” 。(2)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您是哀怜我,想要使我活下去吗?” “生之”即是“使之生”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译为:“曹操的军队把船舰一只只并连起来,首尾连锁, (我们)可以
13、用火攻使曹操的军队败逃。 “可烧而走也”即可看成是“可烧而使之走也” , “走”的后面省略了“之”(操军)。使动用法与动词带宾语的一般用法的区别,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去理解,例如:(1) 哙立而饮之 。(2)季氏饮大夫酒。例(1)中“饮”这个动作是“樊哙”发出来的,是指樊哙饮酒,这是一般用法。例(2)中“饮”这个动词则不是“季氏”发出来的,即不是“季氏”去“饮” “大夫酒” ,而是“季氏使大夫饮酒”这是使动用法,还如“饮马长江” , “饮”的对象不是“马” ,而是“使马饮长江水”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不及物动词居多,及物动词则较少见。理解了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的使动用法就因之
14、而解了。2、名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是“主语使(或变为,或具有) ”。例如:(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译为:“先破秦入咸阳的,要尊它为王” 。 “王之”即是“使之成为王” 。(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译为:“然而得到了它,使蛇变成干肉来作药饵” 。 “腊之”即是“使之(蛇) 变成干肉”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是:“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译为:“春风又使江南岸变成了一片绿色” 。 “绿江南岸”即是“使江南岸绿” 。(2)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之父也。译为:“使人家的妻子成为寡妇,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使人家的父亲成为孤独的人。 ”这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
15、法。第五章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带有:“认为” 、 “以为”意义的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的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1)若毒之乎?译为:“你认为这件事很苦吗?” “毒之”即是“以之为毒”或“认为之毒” 。(2)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译为:“认为它奇怪,是恰当的;但害怕它,就不用了。 “怪之”即是“认为之怪”或“以之为怪”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活用意动用法,是指把某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或当做另一种事物,或认为是另一种事物。例如:(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译为:“不如我听取他们的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
16、”“药之”即是“以之为药”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译为:“把当年的反动军阀看成粪土一样。 ”“粪土万户侯”即是“以万户候为粪土” 。第六章 数词古汉语数词一般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分数词、约数词。下面介绍这些词各自的表示法。l、基数词的表示法:第一,表物量的基数词可以放在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后。例如:(1)胡取禾三百廛兮 ?译为:“你为什么夺取庄稼三百束啊?” “三百”不是表确数,而是表数量之多。放在名词“禾”的后面。(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译为:“派遣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数词“二”放在名词“子”和“山”前。 将数词放在名词后是为了强调数词,放在名词前则是般用法,只起叙述、说明
17、的作用。第二,表动量的基数词多数放在动词前,一般不带量词,作状语。例如:(1)齐人三鼓。译为:“齐军三次击鼓(进军) 。 ”“三”放在动词“鼓 ”前,作状语。(2)三顾臣于草庐。译为:“在茅草棚中三次来看望我。 ”“三”用在动词“顾”前作状语。第三,整数与零数之间常加“有”或“又” 。例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2)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2、序数的表示法:古代汉语表示序数办法较多,除了在基数词前面加“第”外,还可以用“太上” 、 “次之” 、 “次者” 、 “其次” 、 “次”词表示。例如: (1)萧何第一,曾参次之 。译为:萧何的功劳第一,曾参第二。(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18、言。译为:第一要立德,第二要立功,第三要立言” 。(3)王当歃血定纵,次者吾君,次者遂。译为:王应当首先歃血定纵,其次是我的主人平原君,再其次是我毛遂。记年、月、日和记号码的序数词,不用数词。例如:(1)庆历四年春。(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译为:七月间火星向西沉落,九月天冷分到寒衣。3、分数的表示法: 第一,母数:分之子数,与现代的分数表示法相同。例如: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译为:关中的土地面积,占了天下的三分之一。第二,母数名词之子数。例如: 先王之制,夫都不过参国之一。译为:先王之下的制度是大的都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第三,母致之子数。例如: 大都不过参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19、一。译为:大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超过九分之一。第四,母数(位数)十子数。 会天寒,士卒隳指者十二三。译为:正当大冷天,兵士手指冻掉的有十分之二、三。4、约数的表示法:第一,用“几” 、 “几何” 、 “若干”等表示,例如:(1)韩之亦无几求。译为:韩宣子也没有多少要求。(2)先生能饮几何而醉。译为:先生能喝多少酒而醉。(3)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译为:令齐国、赵国、楚国各分为若干小国。第二,连用两个数词表示,例如: 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译为:所得刘表的兵众,至多七八万人而已。第三,用“许” 、 “余” 、 “所”等专门词表示约数,例如:(1)出适刘
20、氏,二十许年。译为:出嫁刘氏,二十来年。(2)一车共重千余斤。译为:一车炭有一千多斤重。(3)十八日所而病愈。译为:十八天的光景而病就好了。第七章 量词量词的定义和语法功能古今相同,只是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古文中有些量词现代已不用了,而有些量词则沿用迄今。l、量词的今昔:古今通用的物量词一般是指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如:寸、尺、升、斗、担、两、斤、亩、里等。还有一部分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也是古今通用的,如“个、匹、支、把、粒、株等。动量词基本上也是古今通用的,如:次、回、趟、阵等。古代汉语中有些量词在现代已失去了生命力。如:多、鈞、仞、爷、鎰、贝、乘、朋、介等。2、量词的运用:量词在古汉语中用得较少
21、,特别是动量词,这是因为,在古汉语中,数词兼有表数量单位的作用。例如:蟹六跪而二鳌。译为: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鳌。数词“六” 、 “二”都起了兼表单位的作用,译时可加入量词“只”或“条” 。如果是表示物量单位,就直接用数词于名词前,兼表单位;如果是表示动量单位,就直接用数词于动词前,兼表单位。如果为了强调突出动量,可以把兼表动词的数词提到后面,即放在“者”后。例如:盖一岁犯死者二焉。译为:一年里头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而已” 。为了强调动量,数词“二”放到了“犯死者”后,译对可灵活确定其位置。第八章 代词与现代汉语的分类相同,古汉语代词也可分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l、人称代词,又可分为以下几
22、种:第一种,人称代词。常见的有:自称代词。如:吾、余、我、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咱” 。对称代词。如:若、汝(女)、尔(而) 、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你、你们” 。他称代词。如:之、其、彼。 “之、其、彼”不是单纯的他称代词,它们除了其他某些词类的用法之外,在人称代词范围内的用法也不是单一的。下面分别扼要介绍这几个词在人称代词范围内的用法:人称代词“之”的用法:第一, 不能作主语,只能作宾语。(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译为:河曲地方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 “之”作宾语。(2)属于作文以记之。译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 “之”相当于“它” ,作宾语。第二, “之”主要
23、作他称代词,但有时也作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例如:(1)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您要想哀怜我,而使我活下去吗? “之”相当第一人称代词“我” ,作宾语。(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之。译为:(你若先去)进谏而 (他)不接受,就没有人继你(进谏)。“之”相当第二称代词“你” ,作否定句的前置宾语。人称代词“其”的主要用法:“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 、 “它的” 、 “他们的” ,常作定语,一般不作主语,但可作主谓词组的主语。例如:(1)其妻献疑曰:译为: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其”相当于“他的” ,作“妻”的定语。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为:我赞许他能行古人从师的正道,就作了这篇
24、师说赠给他。主谓词组“其能行古道”作“嘉”的宾语, “其”作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其”也可作对称代词。例如:欲其旅进旅退。译为:希望你们有组织地进退。这里“其”作第二人称代词讲,可译成“你们” 。人称代词“彼”的用法: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例如:(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为:“他们勇气已尽,我们勇气正旺,所以战胜了他们。 “彼”作主语,可译成“他们”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译为:了解自己又了解他们,才能百战取胜而不失败。 “彼”作宾语。谦敬代词:常见的谦称代词有:寡人、孤人、孤,朕、臣、仆、妾、奴、小人、愚等,可译成现代汉语的“我” 。常见的敬称代词有:上、君、大王、公、陛下、殿下、将
25、军、大人、君子、先生、足下、阁下、夫人、丈人等,可译成现代汉语的“您” 。己称代词和旁称代词:己称代词主要有“自” 、 “己” ,旁称代词主要有“人” 。 “人”在上古时是代词,不是名词。 “人”与“己”是相对的, “人”是指“他人” , “已”是指“自己” 。必须指出,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在形式上没有区别,要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去判别。例如:(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为:“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在长勺打仗。 “之”在这里是指“曹刿” ,表单数。(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为:他们勇气尽,我们勇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之”在这里指“齐军” ,相当于“他们” ,表复数。2、疑
26、问代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焉、安、胡、奚、曷、恶。根据这些疑问代词用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组来看:第一组:谁、孰、何“谁”可作主语、谓语、宾语。 “孰”可代人,也可代物,常作主语、宾语。 “何”相当“什么” 、 “怎么” ,一般不代人,作主语、定语、宾语、谓语、状语。例如:(1)谁从穆公,子车奄息。译为:谁跟从穆公去殉葬,是子车使的奄息。 “谁”作主语。(2)若所追者谁?译为:你追赶的是谁? “谁”作谓语。(3)寡人将谁朝而可? 译成:我将拜见谁才算恰当呢?“谁”作“朝”的前置宾语。(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孰”作主语。(5)王若
27、孰谓?谓文王也。译为:王若说的是谁?说的是文王。 “孰”作“谓”的前置宾语。(6)何谓六物?译为:什么叫六物? “何”作主语。(7)君何患焉?译为:您忧虑什么呢?“何”作“患”的前置宾语。(8)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译为:元年是什么?是国 君即位的那一年。 “何”作谓语。 (9)何草不黄,何曰不行。译为:哪种草不枯黄,那一天不在外奔走。 “何”作“草” 、 “曰”的定语。(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成:有权位的官员来谋划此事,你又哪里需要参与其间呢? “何”作“间”的状语。第二组:安、恶、焉、胡、奚、曷 之所以将这六个疑问代词划成一组,是因为他们都不能作主语。“安”:作宾语、状语,表示处所
28、,有“哪里”的意思。如果“安”不指具体的处所,可当“怎么”讲。例如: (1)沛公安在?译为:沛公在哪里? “安”作“在”的前置宾语。(2)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译为:陈平说:若不是魏无知,我怎么能够被您任用。 “安”作“进”的状语。“恶”:“恶”的用法基本上与“安”相同。例如: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恐?译成:忧虑多,怨恨多,国家强大,怎么能不恐惧?“恶”作“恐”的状语。“焉”: 作疑问代词常作状语,是“哪里” 、 “怎么”的意思,作宾语,可译成“哪儿” 。例如:(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译为:不深入到老虎的巢穴里去,怎么能得到小老虎呢?“焉”作“得”的状语。(2)且焉置土石?译为:把土
29、石放在哪里呢? “焉”作“置”的前置宾语。“胡”:作疑问代词,相当“何” 。例如:胡取禾三百廛兮?译为:为什么夺取庄稼三百束啊!“胡”作“取”的状语。“曷”:“曷”相当于“何”的用法。例如:天曷不降威。译为:天怎么不降下威罚。 “曷”作“降”的状语。“奚”:相当于“何”作宾语,可译成“怎么” 、 “那儿” , “什么”作状语。例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用这九万里向南飞作什么?“奚”作“为”的前置宾语。(2)夫子奚不是来入观乎?译为:您怎么不暂时进来参观一下呢?“奚”作“来”的状语。3、指示代词第一、指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之、兹”等,作“这、这里、这个、这样”讲。例如:(1
30、)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译为:这几种是用兵最忌讳的。 “此”当“讲”计,作“数者”的定语。(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译为:自从我家三代都住在这个乡村。 “是”作“乡”的定语。(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译为: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就好象这流水一样的流逝啊!“斯”指代“流水” ,作宾语。(4)不能损魁父之丘。译为: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之”作“丘”的定语,当“这样”讲。(5)兹四人迪哲。译为:这四个人都是圣哲。 “兹”作“人”的定语,当“这”讲。第二,远指的指示代词,有“彼、其、夫”等。例如:(1)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译为:那些奴隶主啊,是不白白吃饭地吃饭的啊!这是反语。 “彼”当“
31、那个”讲,作“君子”的定语。(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译为:有一户姓蒋的,专享那个好处已有三代了。 “其”作“利”的定语。(3)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译为:所以我为这件事写了这篇文章,以便让哪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夫”当“那些”讲,作“观人风者”的定语。第三,无定指代词,有“莫、无、靡” 。例如:(1)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响震失色。译为:孙权把曹操的书信公布给群臣,没有不听得变了脸色的 。“莫”作主语,可译为“没有人” ,是“群臣”的先行词。(2)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译为:我相人多了,没有人比得上你刘二的相。 “无”也相当于“没有人” ,当主语。(3)南海之人,靡不惊异。译为:南海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感到惊讶奇怪。 “靡”当“没有哪一个”讲。第九章 副词副词的定义和功能古今基本相同,多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补语。1、 副词的分类:(1)程度副词:益、愈、颇、极、尤、少、稍、最、弥、略等。(2)范围副词:凡、尽、皆、咸、悉、俱、惟、只、但、徒、才、独、每、各等。(3)时间副词:已、尝、曾、业,竞、终、率、方、正;将、行将;且、常、恒、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