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138796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为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近年来我国已拟定了至 2020 年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并进行了相应的部署。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还有一些涉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近一年多来,我参加了有关研究和讨论,包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咨询项目(“十一五国家高技术产业先进能源领域发展重点咨询研究” )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 、中美两国科学院与工程院(两国四院)合作研究项目(“城市化-能源 -清洁空气” ) 、国际科学院委员会能源研究项目( “向可持

2、续能源系统过渡” ) 。本文介绍上述研究形成的有关战略,并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一、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估计表 1 列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与预测 1,包括一次能源、石油与电力三个方面。总体上看,我国当前总能耗约为 1 吨标煤/人年,发电装机容量约为 0.3 千瓦/ 人,2020 年将增长至约 2 吨标煤和 0.7 千瓦,2050 年将达约 3 吨标煤和 1.5 千瓦。根据这个有较大共识的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能源发展有以下主要特点。煤炭在 21 世纪上半叶仍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但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逐渐下降,由2003 年 67%降至 2050 的约 40%。2003 年我国煤炭总产量为

3、16.7 亿吨,近年仍在快速增长,预计 2020 年将达约 25 亿吨,2020 年后将稳定在 30 亿吨左右,新增煤炭绝大部份用于发电。因此,煤电中提高效率与降低污染,实现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能源科技重点。保障石油供应是能源安全的关键。解决保障石油供应问题,要从“开源” 、 “节流”两方面进行努力。2003 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达 0.9 亿吨,占全国总耗油量的 35%,预期 2020年将达 2.7 亿吨(60%) ,2050 年将达 6.2 亿吨(78% ) 。而世界石油产量将在 2035 年左右达到峰值,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我国必须大力

4、开源,包括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推进补充和替代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化。在“节流”方面,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耗的大户,我国交通用油 2000 年为 0.55 亿吨,占全国总油耗的 25%;预期 2020 年将增至 2.56 亿吨。如果能减缓交通耗油增长,将对保障石油供应有重要作用。 。从可持续发展看,人类化石能源终将耗竭,有关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已经开始。作为2未来主要能源,只能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和受控核聚变能。在 21 世纪上半叶,预计受控核聚变还难于成为可用的能源。而可再生能源的水力发电和非商品的生物质能,已得到大规模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潮汐能的离网发电已初步实现产业化,多种联网电站正在蓬

5、勃发展,大规模发展的工作正在酝酿。因此,要高度重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尽快部署有关工作,特别是应重视速生能源植物与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我国能源发展还有一些重大战略问题,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能;发展水电与核电;探索天然气水合物的发展与应用等。由于各方面已有大量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本文不做讨论。以下就 7 个问题谈谈看法。表 1 我国能源发展预测时间 2003 2020 2050总能耗 108 tce 16.8 29 50煤 % 67.1 55 40石油 % 22.7 22.0 23.0天然气 % 2.8 8.0 12.0水电+核电 % 7.4 8.0 10.0一次能源可

6、再生 % / 7.0 15.0耗量(亿吨/%) 2.6 4.5/100 8.0/100进口量(亿吨/%) 0.9/35 2.7/60 6.2/78石油交通用油(亿吨%) 0.7/27 2.56/57 5.0/62总装机(亿千瓦/%) 3.9/100 9.5/100 24/100煤电(亿千瓦/%) 2.9/74 5.9/62 9.6/40气电(亿千瓦/%) / 0.55/6 1.2/5水电(亿千瓦/%) 0.95/24 2.45/26 3.6/15核电(亿千瓦/%) 0.06/1.6 0.36/3.7 2.4/10电力可再生(亿千瓦/%) / 0.22/2.3 7.2/30二、高效低污染的燃煤发

7、电燃煤发电的传统方式是蒸汽发电,即在锅炉中燃煤产生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发展一直沿着提高蒸汽温度与压力以提高电厂效率和降低供电煤耗,增大单机组容量以改善其经济性能的方向前进(表 2) ;与此同时,采用多种除尘、脱硫、脱硝措施来降低污染。表 2 燃煤蒸汽机组的效率与煤耗3机组类型蒸汽压力(ata)蒸汽温度()电厂效率(%)供电煤耗(克标煤/度)1中压机组 35 435 27 4602高压机组 90 510 33 3903超高压机组 130 535 35 3604亚临界机组 170 540 38 3245超临界机组 255 567 41 3006高温超临界机组 250 600 44

8、 2787超超临界机组 300 600 48 2568高温超超临界机组300 700 57 2159超 700机组 700 60 205国际上已有一批 60 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安全运行了多年,净效率达 48%。正在合作攻关的 700高温超超临界机组,效率可达 57%。我国国产超临界机组已在运行,高温超临界机组已获准建设,准备引进建设超超临界机组和参加 700高温超超临界机组的国际科技攻关。我国至 2020 年将新增 3 亿千瓦,至 2050 年新增 6.7 亿千瓦燃煤电站。通过上述努力,使超临界与超超临界大容量蒸汽机组成为新增燃煤电站的主力机组,确保新建电厂的供电煤耗小于 300 克标煤/ 度

9、,并逐步淘汰供电煤耗高于 350 克标煤/ 度的电站,得到了规划研究者的高度共识 23。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基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先进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包括增压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发电(PFBC-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 ) 、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3 种主要方式,建设了发电几万至 30 万千瓦的试验装置与示范电站,期望将电厂效率提高至 40%以上。我国在 3 种联合循环发电方面都积极进行过工作,特别是燃煤磁流体发电作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的一个主题得到过重点的支持,奠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超临界与超超临界蒸汽机组已达到电厂

10、效率超过 40%的目标并实现产业化,而联合循环电站至今未能实际应用,因此,高效、低污染的联合循环研究近期内进入低潮,似乎难以在燃煤发电中发挥实际作用。但从为发展新技术、创造新的能源高效利用发展空间看,仍应对联合循环先进技术开发给予必要关注。4三、石油替代能源在我国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和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无疑是必要的重大措施 4。从技术着眼,发展以煤及天然气和以生物质能为基础的液体燃料已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实施石油替代燃料大规模产业化的积极性正在全国兴起。为此要对石油需求进行较为科学的预测,并对各种途经的资源来源、技术发展和经济

11、性能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关于需求,比较清楚的是,我国石油消耗在迅速增长,而国内产量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将稳定在 1.8-2.0 亿吨 /年,因此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正不断增加。从世界供需看,2002 年全球原油年产量 35.6 亿吨,预测 2020 年将达 44 亿吨并保持供求平衡的基本格局,在资源量为 6000 亿吨条件下,预期在 2035 年达到年产 56 亿吨的峰值。但国际石油供应受到政治、经济、运输通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发展石油替代能源技术与产业,对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和未来能源结构的调整有着重大意义,而产业的规模则需与可能出现的供需缺口和替代能源的经济性能相协调,何时开展大规

12、模产业化应采取审慎态度。发展以煤及天然气为基础的液体燃料已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多种技术途径,如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和天然气基合成油、甲醇、二甲醚等,大多已经过长期研发,有着成熟的工艺示范工程和小规模的生产,在有明确需求和资源、经济合理条件下,能较快地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可能成为替代石油的主力。煤直接液化在 1927 至 1950 年间曾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由于不能与廉价石油竞争而停止,但技术上仍继续有所发展。煤间接液化二次大战后在南非实现了商业化生产,达到了年产 458 万吨的水平。我国对两种技术均积极进行了研发工作,正处于工业试验与筹建百万吨级工业示范厂阶段。需要指出的是:煤液化生

13、产 1 吨油需消耗 34 吨煤,必须与我国煤炭供应能力协调;液化过程中需用大量水且排放大量 CO2,要考虑与水资源利用及排放控制等环境问题的协调;煤液化工厂投资大,百万吨级厂的建设投资达 0.80.9 万元/吨,而成品油价格要低于石油市场价才可能有良好竞争力。近年内,我国应按原有计划,在改善技术和实现百万吨级工业示范方面做好工作,在大规模产业化推广方面进行准备,油价情况明朗后再下决心。煤基醇醚燃料(甲醇、二甲醚)的原料易得,可用煤、煤层气、焦炉气等,制造工艺多样,成熟简单,1.51.6 吨煤可制 1 吨甲醇,成本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车用甲醇燃料存在一些问题,如汽油中掺入高含量甲醇(15%)时,

14、会发生冷起动性能差、对材料腐蚀性5强以及要进行发动机更新换代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进行认真研究与试验,取得可靠的结果。已发展成功的以生物质能为基础的液体燃料包括乙醇和生物柴油,它们被证明是良好的代用燃料。近年来,生物燃料的产量得到迅速增长,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量已达 1200 万吨/年,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使用纯汽油做汽车燃料的国家。美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年产量已达 600 万吨以上,其中 500 万吨添加到汽油中用于汽车消耗。我国已有 4个试点项目,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能力将达 100 万吨/年。生物柴油是另一个可望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液体燃料,以油料作物和动物脂肪为原料,欧盟产量已达 270

15、万吨/年,美国达30 万吨/年,我国也有 10 万吨 /年。为减轻对原油的依赖,我国有关科技人员主张大力发展生物燃油产业,实现到 2020 年年产千万吨的规模,前景看好。发展生物燃料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来源与生产成本。目前的燃料乙醇均用甘蔗、玉米、甜高梁、陈化粮等粮食作物为原料,3.5 吨粮食才能生产 1 吨乙醇,在我国大规模发展势必占有耕地,并与保障粮食安全发生冲突。生物柴油用油料作物与动物脂肪为原料,同样受到资源与成本的限制。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和进一步的广泛实践。四、节能、代用燃料与电动车辆 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费的大户,汽车、飞机、轮船、火车均靠燃油为动力。我国交通耗

16、油正在迅速增长,交通节油成为降低石油消耗的最主要措施。公路在交通运输中的主导地位已不可逆转。公路运输在客运周转量中美国已占 89%,欧共体 15 国占 88%,日本占 61%;在不计海运的货运周转量中,日本公路运输占 93%,欧共体 15 国占 75%,美国占 31%。我国的公路运输目前已达到在客运周转量中占 56%和货运周转量中占 14%,且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作为公路交通工具的汽车,目前全球保有量已达 8 亿辆,平均每千人拥有 135 辆,预期 2020 年将增加到 12 亿辆,2050 年达 38 亿辆。我国 2004 年汽车保有量约 2700 万辆,平均每千人拥有 24 辆,年产量已达

17、500 万辆,估计2020 年保有量将达 1.31.5 亿辆,增长 45 倍,达每千人 100 辆水平,2020 年后仍将保持一定增长趋势。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能有效实现节油目的,汽车动力系统必须向能源多元化与动力电气化方向积极推进,包括发展节能汽车、代用燃料汽车与电动汽车。发展节能汽车方面,近期内可产生显著效果的主要措施有优化现有以石油和内燃机为基础的车用动力系统;实施汽柴油清洁化;大力发展各种合成燃料并与汽柴油混合,形成6新型清洁燃料。发展先进的柴油轿车、发展节能汽油发动机技术、实现内燃机的混合化,并在技术经济成熟基础上迅速推进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的工作,可望在交通节油中做出重要

18、贡献。代用燃料汽车包括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醇醚类燃料汽车和生物燃料汽车 4类。这些燃料的转型需要发展相应的新型车辆,以及代用燃料的基础设施与供应网络。气体燃料汽车包括压缩天然气(CNG) 、液化天然气(LNG ) 、吸附天然气( ANG)与液化石油气(LPG )等,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全世界约有 500 万辆在使用。其他代用燃料汽车还有一些影响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的问题,需要在实际进程中逐步明晰。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积极研发电动汽车的潮流。虽然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汽车动力的电气化率与电驱动功率的比例必将逐步提高。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车 3 大类。经过近 20

19、年的大力推进,混合动力车已渡过批量生产的起步阶段,迈入较快速增长期。纯电动车与燃料电池车也已研制成多种样车。电动汽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前所用动力蓄电池组和燃料电池的寿命低,成本高,可靠性与可使用性尚差;大规模应用还要解决充电与供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总体上看,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与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五、电气化轨道交通 由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磁浮交通组成的电气化轨道交通采用电力驱动,电可由各种能源产生,从而可大幅度地节油,有效减少交通对于石油供应的依赖性。电气化轨道交通没有尾气排放,还可有效解决燃油交通带来的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近年来,全世界发展电气化轨道交通的积极性日益增强,一些新技术(

20、如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磁浮列车技术等)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为推进电气化轨道交通的发展与产业化增强了活力 56。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的任务正提上日程。这为我国大力发展电气化轨道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根据我国的国情与需求,结合国际上的发展经验,优先发展电气化轨道交通,统一规划未来综合交通体系结构,使整个体系能很好解决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管道及磁浮六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近期的重大任务。只有电气化轨道交通达到相当大规模的产业化与应用,才能彻底降低交通油耗。努力保持铁路交通的

21、骨干地位,使铁路在客运与货运周转量中的份额保持在 1/3 左右,7应成为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则。为此,必须努力扩大铁路网规模;建设客运专线网,实行客货分流;客运网应提高运营速度至 200 公里/小时以上,在长、大、干线方面要在与民用航空竞争中实现有效分流;要大幅度提高电气化率,实现由当前的 26%增至2020 的约 50%。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减少交通油耗的另一重要方面。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节油效果将表现为汽车数量增速减缓和单位车辆平均年耗油量下降。我国起步较晚,当前设备多由国外引进。因此,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尽快形成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务之急。在此过程中,要对

22、相关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推进新型磁浮交通的发展。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最高时速已达 550 公里/时的磁浮交通作为人类第 6 种运输方式已进入了实际应用。世界第一条磁浮运营线 上海浦东机场线在我国诞生,全长 170 公里的沪杭高速磁浮线建设也在筹备中。高速磁浮列车最适用于长距离、大城市间、大客流量的高速客运,应该成为我国计划建设的全长 1.2 万公里的快速客运专线网中四横、四纵长大干线的主导技术,并得到优先发展。磁浮列车的低噪音、高加速度、小转弯半径的优点,也能在城际与市内交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从长大干线与城市轨道交通两方面,大力开拓磁浮交通的应用,并与实用线的建设和运

23、营紧密结合,努力推进成熟系统的产业化,加速新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使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实用化与产业化,为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做出应有贡献。六、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是广泛存在、用之不竭、最终可依赖的初级能源。随着化石能源逐渐耗竭,它在人类能源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将逐步提高,进而成为人类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支柱 78。水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 1/4,是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一般存在功率密度低和随着季节、昼夜与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用于发电需要解决聚集、跟

24、踪、储能、转化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可喜的是,我国近 30年来在非水能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奠立了今后发展的初步基础。国家在 2005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也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应用与产业化。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在农村与边远地区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对于农村边远、8无电地区的重要性已取得了广泛共识;小型离网发电也已实现初步产业化,主要包括小型风电机组、光伏电源与风-光互补电站;多种联网发电电站得到蓬勃发展,联网风电场发展最快,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关键是利用太阳的光辐射能,但有许多问题需要重视。太阳能发

25、电是大规模发展的主要方向,光伏发电已经形成了初始产业,在提高转换效率、大幅度降低成本和产业规模发展还要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前进。太阳热发电国际上有槽式、塔式与蝶式三种方案,虽有万千瓦级的示范规模,但尚未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由于太阳能的不连续性,必须解决大规模的电能储存或有效溶入电力系统中有机组成互补的综合供电系统。利用好我国大面积的荒漠地区是建立大规模太阳能基地的一个方向,但荒漠地区远离城市与负荷中心,大容量长距离输电任务将更为艰巨,发展超导电力可能成为主要的解决途径。总的说来,应以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储能、输电为目标,认真研究我国太阳能技术发展的途径与战略,做好长期规划,合理部署,抓紧实施。风力发电

26、近年来迅速发展,仍应继续大力推进。我国陆地风力资源估计最大可发电 2.5亿千瓦,近海风力资源约为陆地的 3 倍,达 7.5 亿千瓦。但近海风力开发存在台风常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七、速生能源植物与太阳能直接制氢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生物质能是人类在化石能源发展前几千年的主要能源,也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非商品能源的主要部分。作为商品能源的生物质燃烧与汽化发电,以及生物质能制造液体燃料,近年来也有可喜进展。其原料主要是农业、林业废弃物和一些粮食与油料作物,大规模发展仍受到原料限制。生物质能要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必须重视大力发展出能在荒漠地区有效繁殖的速生能源植物,解决与农业争地的矛盾。当然,在能源植

27、物的生物质能转化与应用技术方面,如制油、气化、制氢,也应重视。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作为二次能源载体的氢能的发展。与已大规模应用的二次能源电能相比,在可储存、可携带性方面氢能都有明显的优越性。虽然在推进“氢经济”的设想方面,科技界还存在很大争议,一些问题还需经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但积极进行太阳能制氢的研究都是必要的。太阳能制氢包括直接和间接利用太阳能两种途径。间接利用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用电解水产生氢,其特点是技术成熟但经济成本过高。直接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制氢尚处于研究阶段,正在探索多种技术路径,包括极高温直接分9解、光热化学分解、光电化学分解和光催化分解,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无论速生能源

28、植物,还是太阳能直接制氢,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到发展成大规模产业应用还有较长的时间。鉴于它们对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前就应该组织起创新能力强的精干队伍,给他们以长期、稳定的支持,期待我国能够逐步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并在国际上率先进入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任务,能源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性,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按照中央提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科技界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力图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拟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做出贡献。本文就所形成的一些意见做了一些思考,希望能供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拟定更加科学与合理的能源战略做出贡献。参考文

29、献1 中国能源展望编写组. 中国能源展望 2004.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42 黄毅诚 . 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的总用量. 能源政策研究,2004, 2: 5-63 严陆光 . 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技术 . 载:中国科学进展. 科学出版社, 2003, 321-3324 周凤起. 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再思考. 能源政策研究, 2005, 1: 26-305 严陆光. 大力发展节油洁净的电气化交通. 电工技术学报 , 2004, 19(8): 1-96 严陆光, 武瑛. 在我国发展城市磁浮交通的思考. 综合运输 , 2005, 9: 18-227 严陆光. 我国荒漠地区大规模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应该起步. 干旱区地理, 2005, 28(4): 419-4238 严陆光.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技术发展. 中国新能源 , 2005, 9: 15-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