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人地关系 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理论要点 简要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 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拉采尔亨丁顿人类同其他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发展都由地理环境决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能论 白兰士白吕纳人对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相同的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认为“地”只是提供可能。适应论 罗士培 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生态论 巴罗斯 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
2、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文化景观论 索尔哈特向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标特征,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部分前苏联学者 否定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单方面强调了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其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环境感知论 环境感知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文化决定论 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天人合一”观 老子孔子庄子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
3、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天人合一”观是东方普遍的思想表露,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与西方传统的人地观是完全不相同的。2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生态足迹的研究;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空间的网络化;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
4、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1)农业经济活动:强烈的地域性 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 无明显的季节性 专业化与协作化 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 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 产品的无形性 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 3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 ?影响因素:农业经济时代: 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工业经济时代: 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
5、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 ?(1 ) 原始农业: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劳动效率低下;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 ) 传统农业: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对自然有取有予;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3 ) 石油农业: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 (4 ) 生
6、态农业:使生产科学化;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4.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 ?1)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适合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力多地区;2)资源密集型:能源消耗大,主要是原材料部门;主要生产居中产品;3)资本密集型: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少; 4)知识密集型: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业。 5. 简述资源
7、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和智力型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各自工业部门结构的特点。1)资源型:原因:消耗能源、原料多,与资源依存关系密切;结构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多的部门为主,输出往往大于输入。42)河湖水域型:原因:河流、湖泊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水运条件、生产用水和动力;结构特点:多高耗能的电冶金、电化学工业在水电站附近出现。3)临海型:原因:海洋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是海底矿物、海洋生物、海水矿物所在地;结构特点:海洋水产、海洋化学、海水淡化、原料进口工业,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方便进出口。4)临空型: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对交
8、通的要求提高;结构特点:以一个的地方中心为依托,在机场附近形成几个团状的工业集群。 5)智力型:原因:技术和信息资源密集的地域;结构特点:研究开发和销售在内,中间的生产销售正外。多是研发基地、信息基地、公司指挥中心。6.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农业经济活动: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农业经济活动主要是生物再生产过程,而生物再生产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因而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起决定性作用; 2)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 不利影响:不当
9、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业经济活动:1)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动力、资源与土地直接影响工业经济活动;通过对农业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工业经济活动;人文环境:为工业经济活动提供了科学技术 、交通运输、劳动力和市场需求的支持;2)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物质生活。 不利影响:造成了如酸雨臭、氧破坏等环境破坏的结果; 第三产业:1)地理环境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类经济活动为中介来影响第三产业;人文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而且通过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来间接
10、影响;2)第三产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有着复杂、深刻、多样的影响,有些活动使自然环境更美好,而有的会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5人文环境:第三产业对人文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交通运输业极大改变了人文环境的格局等。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1.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2.地理环境如何制约人口分布?1) 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 :气候条件是最大影响因素,影响机体和生理功能,影响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还影响土地的肥力和
11、适于耕作的程度来影响人口分布;地形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最基本物质条件,水资源的分布影响了人口分布;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和微量元素分布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人口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口的分布状况。2) 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生产力发展与分布决定供养人口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反映在产业部门结构上,影响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和变化引起人口的再分布;科学技术进步将导致生产力变革,引起人口分布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口分布受开发历史的影响。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重大影响。 3) 科学技术进步与人
12、口分布: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改变经济开发区人口分布格局;新的科技革命将促进新区的开发,从而改变人口布局。3.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使科学技术突破,转化化为生产力;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4.何为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是什么?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原因:地理环境基础因素、气候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使得人口移动;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适应新低区资源
13、开发;6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引起人口在各部门间和地区间的移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人口的大规模移动提供了条件;新地区开发的影响;社会和政治因素,包括人口政策、宗教、战争、文化、教育等各种自然灾害无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家人团聚、住房、经济收入、工作生活等。后果:对人口发展的直接后果: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减少,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大量的迁出人口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同时也相对增加了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暂时缓和国内矛盾;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可以平衡货币收支;外出务
14、工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技术和教育,对家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弊端:对迁出地带来人才流失和抚养、教育费用的损失;规模的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的上依赖性和脆弱性。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 聚落 1.分析城市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自然环境与城市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城市形成诞生的可能性,自然资源对城市地域扩展有直接的制约和间接的影响作用。2)经济环境与城市 在区域发展早期,经济增长对城镇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城市规模、数量都会大幅度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到中后期,城市发展带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技术管理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口与城市发展
15、的关系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空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内聚力是城市发展的前提。3)交通环境与城市 交通位置影响到交通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位置、工具、线路等,交通位置的变迁、交通方式的进步、交通网络结构和形态都会影响到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活跃因素。4)人文环境与城市 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规划思想则能最直接地决定城市的建设模式;种族差别对城市住宅区分化有重大影响; 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72.分析村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1)村落职能类型 农业村落: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有动植物饲养业和其他农副业。分布于平原与河谷、三角洲地带;牧业村落:以畜牧业为主,包括固定、半固定、流动三种
16、类型,半径较大,规模小而分散;渔业村落:分为内河湖和沿海两种,淡水养殖和沿海滩涂为主,居民点分水上和陆上两种;林果业村落:生产各种水果、经济林为主,多位于丘陵山地,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多呈主体村落布局景观。 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 聚集型村落:集中布局,连片分布,整体功能明显,有统一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土地效益较高;分散型村落:发育水平较低,村落沿或河呈带状分布;特殊类型村落:单户型聚落景观,一般位于大农场中央。集体农场性村落,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居民社会组织程度较低。3)村落的布局类型 主轴型村落:村落主轴由一个带状的大村构成,伸展轴较长,人口规模大,村落的房屋、商店、饮食服务设施均沿伸展轴
17、两侧布局;子母型村落:村落由一个大村和若干小村构成,大村为行政村,服务中心,具有中心村的性质,小村围绕大村不规则分布,受耕作半径、地形阻隔、河流分割等因素制约;串珠状村落:若干规模大体一致的村庄,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串珠状分布形态,常见于河谷、沼泽、高地、山麓;均衡型村落:在某些平原地区,均衡分布的一些规模相近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行政村,并且有一定的服务设施;星点型村落:在山区、丘陵地带,村落由若干分散的村庄构成,村庄之间相距较远,缺乏中心村和中心服务职能,分布无规则,属发育水平较低的村落类型。 3.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区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哺育城市,
18、城市反哺区域,城市与区域在空间、结构、功能、景观、发生等方面存在着客观整合关系。 1)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 点” 、 “面”作用关系 从地表空间整体上看,城市是“点”状地理单元,区域是“面”状地理单元。这种点、面结合构成的空间内涵体现了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及节点,区域是城市作用的腹地范围,两者在线状地理单元的整合下,形成结节性地域。 2)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农业资源的供给能力及农业发展水平是早期城市产生的主要制约因素;区域矿产资源及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成为工业化发展初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区域技术因素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的形成于发展中作用突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资源因素
19、对于城市的发展限制程度逐渐减弱;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非生产职能成为主导部门;区域市场、区域信息与交通网络、区域消费水平等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8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作用 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城市产业结构在区域陈阳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制约城市数量、分布等,区域要素构成与功能影响城市类型体系;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区域要素与结构的空间分异为不同职能类型城市体系的形成提供空间布局基础;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 4)城市
20、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构建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关键在于城市景观与区域环境、区域景观的有机整合,一方面城市景观是区域景观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形成将改变区域景观的结构,增强区域景观质量。 城市景观设计,要以区域景观为背景,根据区域景观特色,选择城市景观要素,构建景观要素体系,要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重点塑造城市景观背景及景观轴线,并对城市建筑物的整体高度、建筑风格、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全面合理的布局协调。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1.试比较在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自然带中人类活动的不同,并以此阐明其不同的文化生态关系。热带雨林:衣着简单,捕食动植物,居住于树屋或者高架屋,采
21、用步行或者船;热带沙漠:衣服防风透气,食面食,房屋平顶、墙体厚窗户小,采用骆驼为交通工具;在不同自然带中,人类通过与自然之间互相影响,产生相互作用所形成文化生态关系:在热带雨林中,高温度高湿度的环境,偌大的热带雨林,复杂的水系与丰富的食物,使得人类建筑树屋或高架屋,捕食动植物来适应;在热带沙漠中,昼夜温差大,缺乏的水资源与宽阔的沙漠使得人类只得建造凉爽保温的平顶屋,驾驶骆驼以在沙漠地区生存。42.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不限于至今还保留着古老文化的地区,如何看待现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用本章所学的思想讨论地域文化的分异与趋同。略3.结合本土文化具体分析文化在塑造地理景观中的作用。略第六
22、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1.试分析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休闲与旅游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闲暇时间是旅游和休闲的必要条件,旅游是在闲9暇时间所从事的休闲活动的一部分,在异地进行的观光、独度假、娱乐、健身等活动既属于旅游活动,又属于休闲活动:而在异地进行的公务、商务、会议、文化、修学及专项考察等旅游活动也带有一定的休闲色彩。2.分析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互补性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存在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能建立起旅游供需关系。地域差异行越强,
23、旅游需求越强烈,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力也就越大。但随着离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旅游空间竞争和其他干涉日益加强,旅游流强度和流向发生转移,出现空间相互作用的替代性。不同的旅游地对距离的敏感性不同,由于运输设施的进步,交通费用的下降,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感知距离大大缩小,从而拓展了旅游的可达性,增加了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相互作用空间。 3.课堂讨论:在未来几年里,你认为我国旅游活动会有哪些变化?略4.社会调查: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吗?自选一地区,对这类冲突的事例进行认真研究。设计调查表,从旅游者、经营者、当地居民三方面,调查某一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对该地区的经济、
24、社会、环境的影响。略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1.国家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要素。国家: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组成要素:拥有一个能够行驶主权、统治领土和组织国民的政府,政府代表国家主权,对内进行管辖、联合与实行阶级专政,对外保卫领土、实行外交活动;国家必须有由公认的国界所划定的领土;领土上必须住有定居的国民国家必须具有主权。2.当代国际冲突具有哪些特征?其形成原因是什么?特征:国际冲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等要求导致的冲突占了相当多的数量;资源、边界、领土、水道等问题而造成的冲突越来越多
25、,而且许多危机仍在酝酿、发展之中;内战的多边化、国际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引起的冲突相对在缩减;大国的介入使冲突更加复杂化;冲突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和低强度的;高科技在国际干预性的局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起着主导的、突出的作10用;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原因:历史上长期一流的、从未获得解决的民族、种族与宗教矛盾,是当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历史根源;边界争端往往是引起当代国际冲突的直接原因;资源、水源、交通要道的争夺;世界上日益扩大的社会经济差距;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剧变和由此产生的两极格局的崩溃,是导致新的国际冲突,特别是小的、局部的和低强度冲突的一个重大因素;若干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
26、,是导致当今国际冲突或潜在冲突的一个最不稳定的因素;争夺全球公用地。3.简述科技进步对政治活动的影响。改变国际冲突或地区冲突的形式和强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各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扩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裂痕;制约各国、尤其是技术落后国家的主权;改变决策者的议事日程;改变国际关系格局。4.领土对政治活动有哪些影响。领土位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领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则有利于国家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反之,如果国家领土过小、资源缺乏、人口过少,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致密型领土紧凑,利于国家主权的行使,相反零碎型、狭长型、延伸型领土,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政府管理
27、有一定困难,主权影响力有时难以到达,容易导致地方主义,从而造成交往与内聚的困难;嵌入型与穿孔型领土尤其是飞地,由于管理上的不方便以及特殊性,给所属国家和东道主都造成了诸多不方便,容易影响两国正常的国际关系;对临海的国家而言,由于有水上通道与外界交往方便;对内陆国来说,进出口货物都要通过另外的国家,往往必须通过谈判,一方面必然会增加费用,因而也削弱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得承受技术事故、自然灾害、劳资纠纷、政治骚乱、甚至国际冲突的后果;位于有冲突国家间的缓冲国发展也会受到影响。5.分析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特征。多极化仍是国际战略和政治格局的长期趋势。两极格局崩溃后,国际政治格局基本态势是一超多强,各种力量在重新分化组合;国内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以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世界安全的不稳定因素。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纷争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化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世界政治地理背景出现三条冲突带。国际地缘战略竞争主现在美、中、俄三国之间全面展开,欧亚大陆成为为世界地缘政治争斗的重心,由苏联解体引发的欧亚大陆内部地缘政治结构变化,导致新的地缘政治活跃地带的产生。世界出现三种文明互动的趋势。世界三种文明的互动是指以欧美为基地的基督教文明、以阿拉伯世界和中亚一带为活动范围的伊斯兰文明、以东亚地区为中心的儒教文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