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贸易垄断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影响研究.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9236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贸易垄断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影响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跨国公司贸易垄断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影响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跨国公司贸易垄断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影响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跨国公司贸易垄断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影响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跨国公司贸易垄断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影响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跨国公司贸易垄断 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紧抓粮食安全工作,针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我国主要的粮食和油料品种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在强有力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较为稳定。相比之下,我国油脂油料品种的调控政策力度有限,效果平平,而且油脂油料供不应求的状况越来越凸显,进口油脂油料越来越多地充斥市场,跨国公司对油脂油料的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掌控程度越来越高,油脂油料价格跟随国际期、现货市 场波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 2004 年以来占据我国食用油消费比重 60%左右的豆油、

2、棕榈油价格大幅波动,对国内食用油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 食用油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食用油定价权旁落这一事实应当给人们敲响一记警钟!因此,研究跨国公司对食用油市场的贸易垄断行为对我国食用油市场安全造成的影响显得刻不容缓。 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粮食安全角度入手,以大豆为案例研究,描绘并分析跨国公司对我国食用油市场垄断的现状、成因、影响及解决办法,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垄断对食用油市场造成的严重隐 患,希望能引起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尽快将食用油安全列入粮食安全的一部分,并采取实质的保护措施,以确保食用油的安全供给。 1.3 文献综述 近年间,我国业内专家学

3、者开始关注食用油市场的安全隐患,一部分主要针对国内食用油市场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状况进行描述,另一部分侧重分析外资的五大跨国粮商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上的垄断行为,更2010-03 魏 婷 高级分析师 Ting_ 2 有专家提出许多具有实践性的建议,用以规避外资带来的冲击。描述性的研究多于深入的理论研究。 1.3.1 食用油安全隐患 潘学清 ( 2008 年)在中国面临食用油安全隐患,国际巨头垄断油脂市场 中明确指出,由于国际巨头的垄断, 继全球石油安全、粮食安全之后,食用油安全成为 又 一个事关国家战略的新课题 。文章客观地 从五个不同层面分析和解读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 :第一, 中国食用油内在需

4、求与对外依存度呈高危态势 ;第二, 我国油料作物品种及其种植结构性失衡是我国食用油战略安全根本隐患 ;第三, 国际巨头垄断是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现实威 胁;第四, 粮油转能源的趋势是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长远威胁 ;第五, 西方转基因大豆与西方食用油浸出工艺是中国食用油质量安全的潜在隐患 。 1.3.2 食用油供需现状研究 王启现( 2007 年)在 我国油料市场供求态势分析与短期预测中提到, 90 年代以来,我国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国内产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来弥补,而这种巨大缺口存在的长期性也决定了我国将在长期内成为油脂、油料的进口大国。并提出国际油价低也是进口油较多的原因之一。 张立伟( 201

5、0 年)在 2010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继续保持高水平中,详细描述了当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压榨能力不断提高、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的现状,特别指出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持续增强。 1.3.3 跨国公司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上的垄断行为 郭清保( 2008 年)在跨国资本在 中国植物油产能现状及发展趋势中提到,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正逐步将中国变成全球植物油加工厂,中国食用油行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ADM、邦吉、嘉里、路易达孚四家跨国粮商在控制我国的食用油行业后正逐步向其他领域多元发展,对我国民族产业链影响巨大。油价定价权的旁落,对于我国 13亿人口这样的大国来说非常危险。 赵明(

6、2008 年)在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豆产业链的控制及演变趋势中,对跨国公司产业链控制含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跨国压榨巨头在中国大豆压榨产业投资经营活动的特征,概括出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豆产业链的三大 控制策略。 陈丽娟、肖晓芬( 2008 年)在外资觊觎食用油市场中提到,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买卖大多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国际竞争已经从传统制3 造业演变为金融衍生品的竞争。由于国际四大粮商垄断了世界粮油交易量的 80%,控制了美国、巴西 及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存储系统,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也被跨国资本所操纵。从外资控制我国食用油市场最后一步:控制期货市场定价权来阐述外资进入对我国市场的威胁。 1.

7、3.4 保障食用油安全的建议 高铁生、安毅、张俊( 2008 年)在我国食用油市场安全和储备 制度改革中从我国食 用油储备体系的角度来分析,指出国家不应该仅仅限于对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更重要的是完善食用油储备制度,借鉴经验大胆创新,实现油脂储备产业化。而一旦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也就能促使国内企业释放有效生产能力,增强与外资企业抗衡的实力。 中国食用油安全战略高地:花生振兴 ( 彭真怀 , 2009 年 )、大豆“受控 “威胁食用油安全,多部委酝酿花生补贴(田志明, 2009 年 )、大力培育油脂龙头企业,重塑国有油脂企业的主导作用(黄国波, 2010年)等文章分别提出了更加具体且富有实效的政策建议

8、。 1.4 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描述性 研究、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大量的官方数据和文献完成本研究。 1.5 研究对象的选取 我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大宗油料包括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和葵花籽。大豆主要以东北地区生产为主,油菜籽(包括双低菜籽)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为主,花生以山东、河南等地区生产为主,棉籽以新疆、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生产为主,葵花籽以吉林、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生产为主 。油脂品种则包括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棕榈油及其他油脂(含葵花籽油) 根据图 1.1 和图 1.2 我们可以看出,棕榈油完全依赖进口, 花生油、棉籽油完全依赖国产,菜籽油及其原料的进

9、口量有限,而豆油及其原料的国产量和进口量都非常大,所以,将豆油及其原料大豆进行案例研究更具有代表性。 图 1.1 2009 年我国各油料品种国产及进口量对比图 4 2 0 0 9 年我国各油料品种国产及进口量对比图010002000300040005000大豆 油菜籽 花生 棉籽单位:万吨国产量 进口量图 1.2 2009 年我国食用油国产及进口量对比图 2 0 0 9 年我国食用油国产及进口量对比图02004006008001000豆油 菜籽油 花生油 棉籽油 棕榈油 其他油脂单位:万吨国产量 进口量(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第 2 章 粮食安全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2.1 粮食安全的内涵

10、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提出,其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 1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 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但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 则始于 1972-1974 年间发生的战后最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这次危机以后,世界各国以及 FAO、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开始把发展农业和实现粮食安全作为其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1983 年 4 月 , 世界粮农组织( FAO)提出了粮食安全新概念 , 指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 年 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

11、过的罗马1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在 1974 年 11 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 5 宣言对“粮食安全”的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包括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三个主要部分。粮食流通安全是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桥梁,其安全状况主要通过粮食的储备水平、国际贸易及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流通速度与价格来反映,涉及粮食流通体制、粮食价格体制、粮食储备体系、粮食补贴制度和粮食市场体系、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安全的基础领域之一。充

12、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下的粮食生产贸易环境 , 为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目标提供了新的选择 , 粮食生产分工与粮食贸易成为我国新的粮食安全观的有机 组成部分。粮食安全保障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与粮食安全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 2.2 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 关于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以及多大的安全水平才是可以接受的 , FAO、世界银行及国内理论界所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2.2.1 粮食贸易依从度 (dependent degree by trade) 假如一国粮食供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那么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即是一国的粮食贸易依从度 a。我们

13、用 S 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包括当年产量和结转库 存), D 表示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从度 a 可表示为: D S a = 100% ( 2.1) D 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一国可以通过贸易形式部分或全部地获得所需要的粮食,从而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当然,对国际市场依从度的提高,意味着风险性因素增多和不安全程度提高,因为国际市场受自然、经济、政治因素影响,往往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又会通 过贸易渠道波及到各国粮食经济之中。由于资源禀赋条件、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不同,各国对 a 值的大小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认同标准。一般

14、来讲,一个6 人口众多的中 等国 家可以接受的 a 值的大小远低于一个小国,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a5 %表明一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者说达到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只要 a10% ,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对那些农业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要实 现 粮食自给的目标,往往需要在粮食生产上有更多的投入,而要追求 a0 %,即 100的粮食自给目标,会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因此不一定是明智 的选择。 2.2.2 粮食储备水平 (grain reserves level) 粮食储备是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可以上一年度收获(包括进口)的作物中得到粮食储备粮,也称作 “ 结转储备量 ” 。 包括周转储备

15、和后备储备两部分。周转储备是保证从产地或进口地连续、顺利地得到粮食供应并周转到加工厂 , 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储备 , 属于商业行为。后备储备用于吞吐调节 , 即用于平抑年际间粮食产量的波动及稳定市场价格的储备 , 属于政府行为。 FAO 一向重视储备在粮食安全体系中的作用,通常直接用粮食水平来衡量全球或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FAO 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 : 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 17% 18%, 其中周转储备占12%, 后备储备占 5% 6%。 2.2.3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grain production variation index) 粮食生产受气候、投入、价格、政策等不确定因素

16、的影响,年际产量往往有波动(或称变异),被动幅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粮食产量在年际间的变化可以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数 (instability index)来表示。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越低。常见的波动系数有以下 两 种:卡斯利不稳定 指数( Ci) 、 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 VI)。 2.2.4 人均粮食占有量( the level per owned grain) 在一国粮食总占产量 Q一定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国民的粮食占有量q,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粮食安全水平。显然 q值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 q值越小,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我们还可以假设D*为社

17、会所能够允许的最低人均粮食占有量,当 q D*时,该国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会出现有:严重通货膨胀,饿死人,发生社会骚乱,贫民涌入城镇,等等。我们称 D*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警戒线。 2.2.5 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 the level of food supply for low income groups)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情况下,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7 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总体上粮食供给有余而一部分收入者可能吃不饱饭或者营养不足。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的

18、粮食安全水平。 2.2.6 间接粮食消费在粮食总消费量中的比重 (the proportion of indirect grain consumption) 当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用于维持生存的口粮的收 入 弹性开始下降,而用于改善生活的动物性食品的收入弹性开始上升,反映在粮食消费结构上,就是直接性消费(即口粮)比重下降,而间接消费(包括饲料、工业用粮等)比重上升。粮食消费结构的这一变化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们收入水平有稳定的提高,二是粮食总供给量显著大于直接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在粮食总消费量中的比重( )的大小是反映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程度的一 个 标志, 值越小,说明该国粮食安全水

19、平越低; 值越大,说明该国粮食安全水 平越高。 除 此之 外,人均耕地资源占有水平、粮食价格稳定指数等都可以用来衡量一国的粮食安全状况。 另外,我国的专家刘景辉等人 (2004 年 )曾撰写中国粮食安全指标的探讨一文,将众多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归纳为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空间安全、时间安全和市场安全五类,并定义粮食自给率警戒线为 90%,人均粮食量为 350kg,人均日摄取食物热值水平为 2400 千卡,人均细粮占有量为 160kg,恩格尔系数为 60%,生活无保障人口比例小于 10%,列于此处以作参考对照。 第 3 章 我国食用油市场供需现状 食用油安全也应当属于粮食安 全的范畴。然而相对于我国

20、粮食自给率常年保持在 95%的乐观局面,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供需状况乃至安全状况却不容小觑。 3.1 食用油消费总量快速增加 由于我国 GDP 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中国 食用 油 消费 总量快速提高。 从图 3.1 中可以看出,食用油的工业消费、其他消费和出口量虽有一定变化,但总量有限,食用消费量明显增加是影响食用油需求量变动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的食用消费量逐年增加,使得食用油的年度需求总量由8 2000/01 年度的 1388 万吨,提高到 2008/09 年度的 2393 万吨,而国家粮

21、油信息中心预测 2009/10年度,食用油的年度需求总量将达到 2541万吨,较 2000/01 年度增加 83%。 图 3.1 食用油需求状况图 食用油需求状况图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出口量单位:千吨食用、工业及其他消费量、总需求量单位:千吨050100150200250300350国内食用消费量 工业及其他消费年度需求总量 出口量(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目前我国人均 食用 油消费水平与世界

22、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如果按照 2006/07年度我国植物油整体消费量 2374万吨以及我国现有人口13.1 亿人口计算。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为 18 公斤,超过世界平均 15公斤的水平,也超过了日本的 17公斤和韩国的 16 公斤,但是 和香港( 31公斤)和台湾( 26 公斤)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超过 20 公斤,美国人均消费量更是达到 40-41 公斤。 2 从分品种消费结构看,四种主要食用油品种中, 豆油占据了近四成的市场份额;第二大食用油是棕榈油,占食用油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菜籽油只占市场 不足 五分之一的份额。 我们从图 3.2 中可以看

23、出,以国产为主的菜籽油、花生油在总消费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分别由 2000 年的 33%、 15%下降到 2009 年的 17%、2笔者根据 2007 年 8 月 19 日郑 州商品交易 所 举办的 上市品种市场分析会 上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曹智副处长 的会议报告整理得出。 9 7%左右;依赖进口的大豆油、棕榈油则分别由 2000 年的 25%、 14%上升到2009 年的 39%、 24%。从目前国内食用油市场的消费趋势看,大豆油、棕榈油在需求总量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和菜籽油、花生油比例逐年降低的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化。 图 3.2 我国各品种食用油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比重 我国各品种食用油需求量占总需

24、求量的比重39.24%16.96%5.12%7.21%24.25%7.23%0.00%7.00%14.00%21.00%28.00%35.00%42.00%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豆油 菜籽油 棉籽油 花生油 棕榈油 其他油脂(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3.2 国内食用油产不足需,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日益增大 3.2.1 国内食用油产量小幅增长 近年来我国 食用油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油脂 加工业的发展 迅猛, 加工能力迅速扩张, 食用油国内产量逐年增加, 200

25、8/09 年度我国食用油国内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1758 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2 月供需报告预计 2009/10 年度我国食用油产量将突破 1839 万吨,较 2000/01 年度的1206 万吨增加 52.49%。 3.2.2 国内食用油加工厂产能不断提高 最近几年我国新建和改扩建的大型压榨油厂(特别是豆油加工厂)数量持续增加,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导致大豆压榨能力和有效压榨能力不断提高。 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大豆压榨油厂规模普遍较小,日压榨能力一般为 30 100 吨。 1990 年之后,随着我国大豆进口量的逐年增加,我国新建和改

26、、扩建大豆压 榨油厂的数10 量不断增加,油厂规模明显扩大。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汇总数据显示, 2000 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不足 7 万吨左右,年加工大豆能力在 2000 万吨左右;到 2002 年日压榨能力超过 13 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接近 4000 万吨; 2004 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已超过 20 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 6000 万吨。 3 受 2004 年国内外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国内大豆压榨油厂出现严重亏损的影响,加上 2008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严格控制大豆压榨项目的盲目 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7、,把产能控制在合理规模范围之内。 2005 年以来我国新上大型大豆压榨项目有所减少,但大豆压榨能力继续增加的局面并未出现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 2006 年我国建成投产的大型大豆压榨油厂(日压榨能力超过 1000 吨)仅有 5 家,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 1.4 万吨。 3 2007 2009 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继续保持增加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三年之内至少有 16 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接近 4.5 万吨左右, 平均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近 1.5 万吨。 3 2010 年我国至少将有 8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能力超过 2.5 万吨,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超过

28、750 万吨,这也是最近 5 年来我国新增大豆压榨能力最多的一年。 3 由于国内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提高,到 2004 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已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尤其是 2004 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 波动,导致国内部分大豆压榨油厂经营困难,许多大型民营和股份制油厂面临破产倒闭或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005 年以来,外商开始采用收购或控股等低成本方式大规模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部分长期停工停产或面临破产倒闭的油厂被外资兼并或重组。此外,国内大型粮油集团之间重组整合,国有粮油集团公司快速扩张,都使得国内大豆有效压榨能力大幅提高。由于参与重组的大豆压榨企业大多处于沿海地区,几乎全部加工进口大豆,这也是 2005 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 5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重要原因。 3.2.3 我国加工原料供不应求 在国内大 豆压榨量不断增加、而国产大豆压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持续增强。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供需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豆、花生产量有所减少;油菜籽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扶持下产量有所增加。随3汇总数据来源于:张立伟( 2010 年), 2010 年我国 大豆进口量将继续保持高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