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大题 及答案大全.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0547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大题 及答案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大题 及答案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大题 及答案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大题 及答案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大题 及答案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 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

2、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 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 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 ( m)为测量单位, 结构简单,无成形的 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 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 L型细菌。 3.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 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 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包括 性菌毛 和 普通菌毛 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1 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 ?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 答:荚膜、鞭

4、毛、菌毛、芽胞是细菌的特殊结构。它们在医学上有重要实际意义。荚膜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保护细菌免受各种体液因子的损伤,井使细菌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无鞭毛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有些细菌的鞭毛与 其致病性有关。菌毛分为 普通菌毛 和 性菌毛 两种。普通菌毛对宿主细胞具有 粘附 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通过接合,在细菌之间传递质粒或染色体 DNA,和细菌的 遗传性变异 有关。 芽胞 是细菌的 休眠 状态,因而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有很强的抵抗力,能保护细菌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5、。 杀灭芽胞是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 2 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 答:革兰染色法的结果:染成 紫色 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药物及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1 IMViC 试验:靛基质 (I),甲基红 (M)、 VP(V)、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C)四种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合称 IMViC试验。 2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 种对近缘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 一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 答: 1适宜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某

6、些维生素类等必要的生长因子。 2适宜的气体:不同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气体。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需氧菌 、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此外,有些细菌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 3 定的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 pH7 2 7 6。 4一定的温度: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温度,大多数病原菌所需的温度为 37左右。 二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 ?有何实际意义 ? 答:热原质、毒素和 侵袭性酶 是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等为可供治疗用的代谢产物。色素对鉴别细菌有一定帮助。 1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2 灭菌:杀灭物体

7、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3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 4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5 无菌: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一 湿热 与 干热 哪一种灭菌效果好 ?为什么 ? 答:在同样作用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因为: 1湿热时菌细胞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蛋白质含水量升高,凝固所需的温度降低。 2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存在潜热,这种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 二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 答:影响化学消毒 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 1.消毒剂的性质与浓度: 般消毒剂

8、浓度与消毒效果成正比,但乙醇例外。消毒剂的作用时间与浓度有一定关系,浓度越高消毒时间越短。 2.细菌的种类与生理状况:同一种消毒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不同,同时也与细菌的数量,菌龄及芽胞的有无有关。细菌芽胞抵抗力最强,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菌量越多,所需消毒时间越长。 3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杀菌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故温度高杀菌效果好。酸碱度对消毒的效果剂也有影响。 4.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菌常与某些有机物混在一起,这些 有机物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并与消毒剂结合,影响杀菌效果。 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

9、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 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 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以 温和噬菌体 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 DNA 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细菌间通过 性菌毛 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 一 常见的细菌变异

10、现象有哪些 ?有何实际意义 ? 答: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 1形态结构的变异:如细胞壁缺陷型 (L型 )变异。在某些因素如青霉素,溶菌酶等影响下,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受抑制而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 型细菌 )。 2菌落变异:从标本中新分离菌株的菌落通常为光滑型菌落,但经人工培养基多次传代后,可变为粗 糙型菌落。 3毒力变异:可表现为细菌毒力的增强或减弱,如将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放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经 13 年 230 代培养,得到毒力减弱而免疫原性完整的变异株,即卡介苗 (BCG),用于预防结核病。 4耐药性变异: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发生变异而成为耐药菌株如金黄色

11、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等。 细菌的变异现象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1在诊断方面:应注意细菌的变异株,以免误诊,漏诊。 2在治疗方面:为提高抗菌药物疗效,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扩散,在治疗前应先做药敏实验。 3 在预防方面:用人工方法使病原出产生变异,减低毒力,保存免疫原性,制备减霉活疫苗,预防传染病。 二何谓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有几种方式 ? 答: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是指两个不同性状的细菌间,可通过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发生的遗传性变异。将供体菌的基因组转移至受体菌,并形成重组的基因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特性。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细胞融合。

12、 1. 毒力:是指细菌的致病力,是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由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2. 侵袭力:是细菌突破机体的免疫防御屏障、侵 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 细菌的侵袭力来自细菌分泌的侵袭性酶和细菌吸附宿上黏膜细胞,抵抗体内免疫因素作用的表面结构。 3. 外毒素:大多来自 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 100 30 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4. 内毒素:是 G 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化学

13、性质是脂多糖,菌体裂解后游离出来,其化学性质 稳定, 100 30 分钟不易破坏;毒性较弱,来自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只能产生 lgM 抗体,没有中和作用,内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5. 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6. 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7.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8.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

14、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 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区别 ? 答: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在来源、化学性质、毒性作用及抗原性等方面均有区别。主要区别见下表: 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 SPA:即葡萄球菌 A 蛋白 (staphylo

15、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SPA 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 IgG Fc 段结合。 SPA 与 IgG 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另一方面, SPA 与 IgG Fc 结合后 IgG 的 Fab 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 O:是 A 群链球菌产 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 O(抗“ O” )抗体。检测抗“ 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

16、病 (风湿热、肾小球肾炎 )的辅助诊断。 一为什么测抗 O 可辅助诊断风湿热等病 ? 答:风湿热、肾小球肾炎是由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溶血素 O 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人感染 2 3 周后,就能产生抗“ O”抗体,因此,检测到病人血清内此抗体效价明显升高 (高于正常值),可认为病人近期被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过,用以辅助诊断风湿热 、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二试述淋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 答:淋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如下: 1 菌毛 :介导淋球菌黏附于人类泌尿生殖道黏膜,不易被尿液冲去。此外,菌毛尚具有抗吞噬作用,即使被吞噬,仍能寄生在吞噬细胞内。经实验证实,有菌毛的菌株具有毒力。因此,淋球菌菌毛是淋球菌感染最重要的物质。 2 外膜蛋白 : P导致中性粒细胞膜的损伤; P参与与阴道上皮细胞和输卵管黏膜细胞的黏附; P阻抑抗淋球菌 IgG的杀菌作用。 3. IgA1 蛋白酶:能破坏粘膜表面的特异性 IgA1 抗体,使淋球菌抵逃脱 IgA1 抗体的封阻作用。 三 2 月初,一 5 岁患儿高热 2 天,皮肤上出现瘀斑,有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刺激征。血白细胞 11 109 L,中性 88。请分析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 答:患儿的特点是高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且血液白细胞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根据这些特点,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